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核雕是指以木本植物的果核為材質(如杏核、桃核、橄欖核、核桃等堅果),進行微雕創作的藝術品種。核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樣式,從明代中期出現發展至今,已經具有500多年的歷史。以橄欖核為材質的的橄欖核雕從清代晚期開始興盛,發展至今也有近300年的歷史。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橄欖核雕作為集觀賞、把玩、佩戴、收藏於一體的微雕藝術,深受古代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愛。文革期間,核雕藝術幾乎滅絕於世,直至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復興。常見的有單核、手串、長串、擺件等;橄欖核雕的題材十分廣泛,既有古代人物如《三國》中的劉關張、《紅樓夢》人物金陵十二釵,也有佛教人物釋迦牟尼、觀音、彌勒、十八羅漢,道教人物太上老君、八仙等等,還有各種動物、景物、植物如十二生肖、園林、花卉、瓜果等等。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橄欖核雕除了具有藝術性、觀賞性以外,其最大特點是具有“把玩性”,通過在手中長年累月的盤摸把玩,其色澤會經歷淺黃、深黃、橘紅、棗紅直至紫檀色,核體上會出現一層透明的包漿(也稱“掛磁”),整個作品就會變得玲瓏剔透、潤澤如玉。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每個人玩東西都想越玩越好,越玩越精,但具體到橄欖核雕上面,什麼是好,什麼才真正算得上精品、極品呢?下面小齋就來談談橄欖核雕的看點,也就是評判一件作品好壞的標準。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什麼是“精品”

1、作品的藝術性

只有那些精品、極品的東西才能稱得上為藝術品。藝術性方面我們還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首先說題材,傳統的題材是不容易犯錯誤的題材,如十八羅漢、八仙、財神、劉海戲金蟾等,多年來這些題材有了固定的模式,上手就可以雕,比如說十八羅漢,就這麼幾種臉型,只要開臉開得好,刀口細膩,每個羅漢的面部表情差異大,就算得上好了。創新題材的話,如果是工藝性質的東西,除了開臉和刀工等方面外,還要看此題材和手法的協調性,以及手法和手法之間的連貫性,也就是說不管用什麼樣的雕刻手法,用在新的題材上要看上去舒服,不牽強。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其次要說的就是構圖,因為要在這麼小又是兩頭小中間大的中空材質上來表現藝術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構圖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常說的佈局。哪裡要雕刻人,要刻幾個人,每個人什麼樣的姿態,那裡要有山,哪裡有樹、有草、有石頭,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怎樣;透視關係也要考慮,哪裡佈局要鬆些,哪裡要緊密些,而松的地方又不能讓人感覺到空曠,密的地方要讓人覺得透氣;物體,人物的關係是否前後有呼應,等等,都是在雕刻前要通盤考慮好的。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最後說一下作品的意境,也就是韻味。藝術品當然更要講究意境,橄欖核雕作為一種文玩,對意境也很講究。什麼樣的題材要表現什麼樣的意境,文人玩的是文氣,講究格調高雅,如聽琴、看畫、論道、品茗等題材比較符合這類味道,如果不是給文人玩的東西,那趣味性和市井氣就要放在首位,好玩是第一要素。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2、作品的雕刻精細度

首先說的是雕刻的刀法。橄欖核雕的一件作品在完成的過程中,很多地方並不是一刀一刀修出來的,通常要一氣呵成,關鍵部位的刀痕也是大師雕刻功力的體現。雕工的好壞不僅體現在人物開臉以及雕刻過程中刀口的精細程度上,關鍵要的是效果,形態、神態、人物的衣紋、動感等都是不能忽視的地方。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其次就是雕刻手法。雕刻手法可以分為圓雕、薄意雕、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等。這些手法在雕刻過程中可以混合使用。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最後就是打磨和拋光。可不要小看了這道工序,什麼地方該拋得多些,什麼地方要磨得少些,甚至有的地方不需要打磨和拋光,這可都是學問。作品的效果和意境可能會因為打磨和拋光的關係變得味道不同。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3、玩家滿意度

再好的作品如果得不到廣大玩家的認可,得不到市場的承認,也不能稱之為一件好的作品。來源於生活的作品,充滿生活韻味或文化內涵的作品,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橄欖核雕的精品。 以上幾方面既是相互獨立,又是不可分割的。更多的時候要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和鑑賞。

橄欖核,一雕一刻盡顯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