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青年犯人如何玩轉教堂?

作為波蘭“道德焦慮電影”序列的新成員,《基督聖體》在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中獲得了提名。

這部電影本身講述了一個套著小故事的大故事。大故事中,丹尼爾剛被少管所釋放,雖然因為犯罪史無法成為牧師,卻喬裝為托馬斯牧師接管了教區,小故事則是丹尼爾揭露社區中發生過的車禍的真相。電影本身鏡頭語言精妙,若是沒有《寄生蟲》這個大Bug,最佳國際影片或許就將被他拿下。

《基督聖體》:青年犯人如何玩轉教堂?


大故事的起承轉合其實是明顯的。在影片中,觀眾很少聽到除了環境之外的聲效出現。作為劇情發生轉折的提示,整部電影中的配樂只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在丹尼爾硬著頭皮準備彌撒,丹尼爾在鋸木廠看到了認識他的皮舍爾,以及丹尼爾的屋子被燒時。這三處也分別代表著丹尼爾逐漸進入牧師身份,丹尼爾陷入身份危機,以及丹尼爾被揭發。配樂的出現標誌著丹尼爾的生活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劇情的起伏中,丹尼爾的身份不斷髮生著錯位,他是少年犯,是癮君子,亦是聽人反省的牧師,整個教區甚至因為他變得更有活力。這種身份的錯位在小故事中則體現地更加明顯。同樣是受害者的第七人家屬成了眾矢之的,而其他原本應該跟她站在一起的人卻成了施暴者。


這種錯位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中亦有提示。電影中多次使用變焦鏡頭進行拍攝。在這些變焦鏡頭中,丹尼爾和人群大多站在不同的景深之中。有時他們面對面站在兩側,有時站在一起。一切都取決於丹尼爾與群眾的關係是否親密。這種關係始於疏遠,又變得親密,最終敵對。


22:20處,丹尼爾第一次遇到聚集的人群,這時他在近景,僅有一個群眾遠景的背影。36:50處的變焦鏡頭中,焦點從遠處奔跑的人切換到丹尼爾。這些鏡頭中,丹尼爾與鎮上的人始終沒有站在一起過,只在不同的景深裡存在。而在39:40處的變焦鏡頭中,丹尼爾與鎮上的人群第一次站在一起,這也是他開始揭開謎團的一個象徵。

《基督聖體》:青年犯人如何玩轉教堂?


這種交流直到第80分鐘,丹尼爾宣佈資金去向的一刻。從這一刻起,他又站在了人們的對立面,也是從此刻開始,他的身份被逐步揭穿。於是我們又會在95:30看到丹尼爾與屋中人的變焦鏡頭,他與人們的距離逐漸被拉遠。除了上述提到的鏡頭,電影中仍有許多其他的變焦鏡頭,算是這部電影鏡頭語言的一大特色。

《基督聖體》:青年犯人如何玩轉教堂?


這部電影中,身份的錯位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群眾是車禍受害者的家屬,也是對人施害的劊子手。神父寬赦眾人,自己卻被酗酒困擾。這種錯位尤其反應在丹尼爾的眼神中。從丹尼爾的眼神中,他可以是迷惘的羔羊,是慈祥的教父,亦可以是發狂的癮君子。在最後炫目的冷光中,他帶著驚恐的眼神逃跑。人的身份是如此的多樣,一個標籤是否就可以將他完全否定?

《基督聖體》:青年犯人如何玩轉教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