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導讀:“4K修復”下的老片重映,還原的是影像的過去,定義的是電影的未來。

文 | 羊毛

從《決勝時刻》中開國大典的彩色高清修復片段,到《他們已不再變老》對“一戰”士兵日常生活的真實還原,再到《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的動人重映。自2019下半年起,越來越多的紀錄性影像和影視經典亮相影院,其中的“4K修復”技術更是為老片重映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重映背後:“修舊如舊”的4K修復技術

——什麼是“4K修復”?

“電影修復”指對年代久遠的電影膠片汙垢、掉色、抖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問題進行處理,還原影像原貌的過程。35mm膠片的分辨率約為6K,但大多數人看到的所謂的“膠片電影”都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用數字攝像機翻錄的,畫質觀感自然不高。

“4K修復”主要包括膠片清潔、數字化掃描、顏色校正、聲畫合成等幾個環節,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大步驟。修復後的影片分辨率可達到4096x2160的“4K”高清晰度標準,修復過後電影每個細節都被完美呈現,光影層次也變得流暢。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電影的4K修復可以追溯到2014年。謝晉導演的《舞臺姐妹》以4K掃描、4K輸出的全綵修復形式亮相上海電影節。2017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啟動影片的“4K”修復工作;2018年,由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次獨立完成的4K修復影片《黃土地》和《盜馬賊》在北影節上映。

而“4K修復”真正被觀眾熟知是在2019年。1月21日,中國4K影像修復工程在北京啟動,現場同時展映了《那人那山那狗》《滑鐵盧戰役》等多部現象級作品的4K修復版片段;9月20日,《決勝時刻》帶著第一次以彩色超清畫質呈現的開國大典影像資料呈現熒幕,《他們已不再變老》《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隨之接連上映——4K修復版電影正逐步走進大眾的觀影生活。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人工智能:提升影像修復的“加速度”

雖說是對原有影像進行修整,4K修復卻遠沒有想象中這麼簡單。修復工作既包括髒點、普通劃痕等初級物理修復,也涵蓋表達導演創作意圖的高層次調色修復,龐大的數據量和膠片美感的還原是其兩大難點。

“4K”修復單幀文件大小48MB,工作量相當於“2K”修復影片的4倍,一部“4K”修復電影的圖像文件數據量約為6TB,兩小時電影的逐幀修復量高達172800幀(每秒24幀)。修復過程中很多環節需要進行實時(Real time)處理,要很先進的圖像處理器才能滿足修復需求。4K修復的關鍵技術輔助是高精度的4K數字膠片掃描儀和基於人工智能的圖像超分辨率技術。圖像超分辨率技術通過算法對原有低分辨率圖像進行像素點的補充,人工智能的加持保證效率的提升。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數字技術曾經一度因為對膠片的美感顛覆而備受爭議,現如今,“4K修復”卻用科技的力量重拾影像的美好。

是電影,更是影像歷史

硬件和軟件的升級為電影的高清修復提供了技術環境,而使“4K修復”得以蓬勃發展的內在動力則是審美追求和歷史紀錄。

早期的硝酸鹽膠片易燃,改進後的醋酸鹽膠片容易褪色。因此有數據顯示,電影自誕生以後的平均留存率在10%左右,4K修復技術的介入無疑為經典電影創造了更可靠留存方式。

主打“情懷”的4K修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重現原始膠片質感。除了基礎的髒點修補,色彩風格、人物特徵等細節都會影響鏡頭語言的表述。中國電影資料館在修復《黃土地》時就十分注重原電影的風格還原,細到一件衣服的顏色、演員的皮膚顏色,甚至每一處光影的調整,都經過仔細考量。日益成熟的修復技術讓經典電影以更完美形態得以重溫,也以畫面見證和傳承著世界電影的發展。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視聽升級:穿越時空的觀感震撼

現階段的4K修復基本採用AI初修、人工精修的複合工作方式。以藝術為引導,用技術做加速,帶來“修舊如舊”的感動。

具備了現代化的修復手法,4K修復還致力於影像的升級。立體聲、全綵色的補充,在保留膠片質感的同時,賦予影片全新的感官體驗。

《決勝時刻》結尾對開國大典的上色,使影像史料不再囿於黑白,歷史瞬間也變得栩栩如生。高清晰度(4K)、高幀率(60格/秒)、高動態範圍(HDR)的畫面高標準使觀看過程更加舒適,5.1環繞立體聲則讓現場聲縈繞耳畔,“連毛主席的呼吸聲都可以聽到”。將當年因為影院播放設備水平較低,無法聽到立體聲的遺憾一併彌補。以“全綵高清畫面”和“立體聲”再現的舊影像煥發出新鮮感,令人心潮澎湃。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另一種打開方式:電影化重構

除了單純的老片重映,4K修復還引領了藝術重構。《決勝時刻》《他們已不再變老》的4K修復統一了不同影像的質量,再通過二度創作使故事線趨於完整,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價值。

《他們已不再變老》就整理和復原了一戰的原始影像,並以英國老兵的敘述為主線,從個人化的角度再現了戰爭的殘酷真實。碎片化的素材經過敘事性剪輯擁有了流暢的時間線,而從個體視角出發的紀錄形式也讓人為之動容。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無論是《決勝時刻》裡開國大典的歷史回溯,還是《他們已不再變老》的二度創作。當影片以4K電影的形式再現銀幕,在技術之上,創作者們也開始思考更戲劇化的結構方式。當史料和電影相結合,催生出影像歷史更為完整生動的新形態。高清晰的畫質、增強的感官元素,拂去了老電影身上的歲月塵埃,營造出高清時代的沉浸感。

情懷背後,實現價值延伸

走懷舊路線的“老片4k重映”,情懷之外,有著藝術性、歷史性的現實意義,也遵循著市場的規律,體現著行業價值的延伸。

——內容為王:經典電影的市場潛力

4K修復版電影的重映,首先適應市場的需求。

從最初電影節上《上海小姐》《瑪戈皇后》《怒海沉屍》等4K修復版影片的一票難求,到《海上鋼琴師》上映首日1437.41萬元的累計票房和持續發酵的口碑熱度,經典電影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豆瓣評分9.3的《海上鋼琴師》、榮獲全球各類70項大獎和51項提名的《美麗人生》,老片佳作有著過硬的品質保證,也意味著口碑加持下的IP熱度、低風險與高回報。

之前影院重映的《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是4K修復最常見的形式——直接的高畫質重映,老片重映的熱烈反響主要依賴於其自身的藝術魅力。4K修復版的上映讓觀眾重溫佳作,既是給忠實影迷的一份“禮物”,也讓普通觀眾有更多的機會、以更好的觀看體驗接觸影像經典。而在院線電影出品參差不齊,甚至重流量、輕質量的現狀下,“回爐再造”的經典老片為大家提供了以內容為主導的多一種選擇。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成本考量:“握手”商業,與時間“賽跑”

膠片獨有的感光乳劑帶來的融合感和厚重、飽和的色彩風格一直為許多影迷所推崇。在分辨率上,目前數字電影大多隻能達到4K標準,而35mm膠片可達6K,15齒孔的65mm膠片更是高達18K。從這個角度而言,4K修復既保留了膠片電影特有的美感,又適應了電影的數字化,不失為一種連接膠片時代和數字時代的過渡之選。

但是與“畫質好”相對應的是“成本高”,老電影的修復意義大,收益卻極不穩定。推動4K修復電影之間的商業合作的還有對成本的考量。

普通的2K修復(分辨率2048×1556)若完全依靠人工,大概在兩個星期左右能完成一部,花費約30萬元;而4K修復(分辨率4096×3112)工作量是2K的4倍,因而需兩三個月、甚至半年之久才能修復一部影片。電影《開國大典》從修復、投資到上映花費了千萬級別的投入,高昂的成本和人力的緊缺一直是4K修復的一大桎梏。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時間成本也不容忽視。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孫向輝曾在上海電影節上說:“我國國產影片保存下來的不到兩萬部,其中至少半數影片需要修復。”膠片片基很難在常溫下保存很久,很多檔案資料必須在損毀前及時“搶救”。商業合作可以爭取到更多的修復時間和資金引入。

以情懷為噱頭的商業化修復,是立足於現有市場環境,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的複合考量。為修復工作分流了成本壓力,也有助於電影經典的大眾傳播。隨著商業、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推進,我們甚至可以想象能還原膠片影像極限的“6K修復”的未來。

「重映」時代:4K修復如何讓老片煥發新生?

2020年,王家衛作品的4K修復版,有望在《花樣年華》上映20週年之際重映;《老友記》為慶祝其開播25週年,其中12集的4K版本也將在全美1000多家影院限定上映;而目前國內院線的排片還沒有其他4K修復版電影的身影。

前幾部電影試水了4K重映的市場,但隨著重映版電影數量的增加,在老片有限的市場份額和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是轉戰專業的藝術影院,還是篩選更適合院線的作品、對影院資源重新配置,或是探索修復後的二次創作?褪去“情懷”之後的重映版電影還剩下些什麼?“4K修復”仍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