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疑雲重重的唐隆政變

公元710年6月初二,大唐中宗皇帝李顯於長安皇宮中的神龍殿中毒“暴崩”,終年55歲。由於當時在場的官員與中宗女兒——安樂公主關係密切。因此,有人認為兇手正是公主。

而在非常正式的《中宗本紀》中,還進一步解釋了安樂公主的“作案動機”:她為了讓母親韋皇后像武則天那樣成為又一任女皇帝,同時令自己被立為“皇太女”,所以與母親合謀毒殺了父親。

《舊唐書 中宗本紀》: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

次日,被指控“弒君”的韋皇后展示出大刀闊斧的行事風格:她緊急從周邊區域抽調了五萬兵馬進京,劃為左右兩營,分別交由家族成員韋捷、韋濯統領。同時,她又委派家族成員韋播、韋璿、高嵩出掌玄武門外至關重要的禁軍——羽林軍。而她的族兄——禮部尚書韋溫則被授予了統一調度各方軍隊的總兵權。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韋皇后,中宗李顯的夫人

6月初四,感覺兵馬嚴備後,韋皇后方才將中宗靈柩移至皇宮正殿——太極殿,向百官正式昭告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三天後,中宗年僅十六歲的兒子李重茂被立為新君,是為少帝。隨後,少帝改年號為唐隆元年,並請韋皇后(已晉級為太后,本文仍按習慣稱其為韋皇后)臨朝聽政,總攬大權,成為大唐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然而,或許連韋皇后自己也沒料到的是,當她以"又一位武則天"形象示人的時候,災難便悄然降臨了。

6月20日下午,中宗的侄子,26歲的臨淄王李隆基帶著數十名親信,“微服”進入到位於皇宮北門之外的皇家園林——禁苑,與分管這片區域的禁苑總監鍾紹京匯合。後者已準備好了百餘名手拿斧頭與木鋸的園林工匠。

夜色降臨後,又有幾位羽林軍武將悄悄離開了營區,進入到禁苑中的匯合點,通知李隆基一切已準備妥當,請求下達攻擊命令。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羽林軍軍營位於玄武門外兩側,禁苑位於皇宮之外的北面

李隆基則說道,今天的事情非同小可,該如何讓我相信你們呢?武將們也不含糊,立即離開禁苑返回軍營。半晌功夫,他們便帶來了血腥的“投名狀”:統領羽林軍的韋氏家族成員——韋播、韋璿、高嵩的人頭!

《舊唐書 王毛仲傳》:乙夜,福順等至,玄宗曰:“與公等除大逆,安社稷,各取富貴,在於俄頃,何以取信?”福順等請號而行,斯須斬韋播、韋璿、高嵩等頭來。

李隆基確認人頭身份後,立即令各方力量向皇宮的白獸門、玄德門發起攻擊,“斬關”進入皇宮。按《玄宗本紀》記載,當時武將們率領的“萬騎營”羽林軍士兵分成了兩隊。一隊從左路進宮,一隊從右路進宮,兩隊人馬在皇宮內匯合後再發起攻擊。

韋皇后似乎對兵變極為意外。慌亂中,她跑進了被稱為“飛騎營”的羽林軍營區,並不幸為亂兵所殺。最終,僅用了一夜功夫,李隆基便全殲了整個韋氏集團,贏得輝煌大勝。

《舊唐書 玄宗本紀》:攻白獸、玄德等門,斬關而進,左萬騎自左入,右萬騎自右入,合於凌煙閣前。時太極殿前有宿衛梓宮萬騎,聞噪聲,皆披甲應之。韋庶人惶惑走入飛騎營,為亂兵所害。於是分遣誅韋氏之黨,比明,內外討捕,皆斬之。

這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成名之作——唐隆政變!

不過,此次政變在將李隆基之父李旦推上皇位的同時,也留下諸多疑團:

  • 韋皇后安排瞭如此之多的兵力嚴密防守京城、加固皇宮,而李隆基只是一位沒有任何職務的親王,所帶人馬似乎也有限。他為什麼能夠一路勢如破竹直搗皇宮?韋皇后辛苦佈置的兵馬為什麼完全沒起作用?
  • 李隆基既然已殺死了在玄武門執掌羽林軍的韋氏集團將領,為什麼不直接從玄武門進宮,還要額外去攻打白獸門、玄德門,其中究竟有何玄機?
  • 韋皇后慌亂之下,為什麼要自行前往羽林軍軍營,而不是去找負責總督兵馬的禮部尚書韋溫?
  • 大唐皇帝李顯遇毒身亡,兇手真是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嗎?如果安樂公主下毒的動機是為了成為“皇太女”,那為什麼最終所立的皇帝卻是十六歲的李重茂?

為了揭開籠罩在歷史之上的層層迷霧,我們需要將時光回退十餘日,去重溫一下發生於中宗去世之後的一場宮廷內鬥。


劍拔弩張的宮廷內鬥

按史書描述,中宗李顯為中毒“暴崩”,因事發突然,未能留下遺詔。所謂的“遺詔”,其實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與妃子上官婉兒的代筆之作。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太平公主:李顯的妹妹,武則天最為寵愛的女兒

在太平公主最初版的“遺詔”中,除了“立16歲的李重茂為帝,讓韋皇后聽政外”,還額外有一句話,那就是讓中宗的弟弟——安國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參預朝政。

《資治通鑑》: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

在中宗李顯一朝,凡是以非中書令與侍中身份,參與軍國大事討論的,一律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即通常所謂的宰相。而太平公主版"遺詔"賦予李旦的權力,正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個宰相職務。

不過,李顯駕崩之時,朝中宰相已多達十九人。粗略一看,似乎再多李旦一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根據史書錄得的,十九名宰相中的十七人名單

然而,此舉卻引起了韋氏集團幾位核心人員的極大不安。這幫人覺得,李旦的身份實在特殊。因為他並不僅僅是一位普通親王,還是一個在武則天時代已坐了整整六年皇位的前皇帝(儘管只是傀儡)。一旦他參預朝政,那朝中宰相到底是聽韋皇后的呢,還是聽李旦的?更何況,官員中不少人都有擁戴李唐皇室的情節。在這些人眼中,到底是韋皇后有分量呢,還是李唐宗室的前皇帝更有分量?

於是,韋氏集團核心人物——中書令宗楚客便說道,如果韋皇后臨朝,就不能讓相王輔政。由於不好講真話,他便找了個扯淡的理由:因為韋皇后是嫂嫂,相王李旦是叔叔,嫂嫂跟叔叔一起輔政“不太方便”。

《舊唐書 蘇瑰傳》:中節令宗楚客謂溫曰:“今須請皇太后臨朝,宜停相王輔政。且皇太后於相王居嫂叔不通問之地,甚難為儀注,理全不可。”

在宗楚客、韋溫等人的強烈反對下,太平公主已經擬就的"遺詔"只得作廢,相王李旦便被排除在議政群體之外。

《資治通鑑》:罷相王政事……乃以相王為太子太師。

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如果李顯有時間留下遺詔,他會宣佈讓相王李旦輔政嗎?

我們先來看看李顯、李旦兩人的風格。

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立志興復唐室的大臣,聯合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共同發動了神龍政變,終結了女皇武則天長達十五年的統治,將皇太子李顯送上了皇帝寶座。

事後,為了感謝弟弟李旦的捧場,李顯除了將前者的“相王”爵位變更為“安國相王”,賜予豐厚食邑外,還加封李旦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

太尉是國家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同鳳閣鸞臺三品”也即後來的“同中書門下三品”,正是宰相之職。

結果如何呢?僅僅在次月,李旦便“強烈要求”辭去兩大職務,並得到了中宗的允許。

《舊唐書 中宗本紀》:辛未,上往觀風殿朝天后。太尉、安國相王旦固讓太尉及知政事,遂從其請。

再來看另一件事:李顯繼位當年,又建議立李旦為“皇太弟”,成為皇位的第一繼承人。不出意料,仍遭到了李旦的堅決推辭。

《舊唐書 睿宗本紀》:其年立為皇太弟,固辭不受。

兩次一來一回的碰撞已足以說明二人的微妙關係:

  • 一方面,有李旦這個前皇帝在旁邊盯著,李顯在皇位上總坐的不踏實,老覺得該“意思一下”。
  • 另一方面,李旦也對自己給皇帝帶來的壓力心知肚明,所以凡是涉及權力的事情,一概推辭,以便讓後者心安。這正是他多年練就的保身哲學,也是他先後以刺眼的“皇帝”、“皇嗣”身份,還能在武則天的嚴密防範下,依然平安無恙挺到現在的原因。(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

因此,如果李顯本人有時間立下遺囑,極可能與之前的慣例一樣,怎麼樣都會“意思一下”。所以,太平公主的最初版遺詔最符合中宗李顯的風格。同時,我們也可以想象,在軍權已由韋氏集團掌握,韋皇后本人又極欲獨攬大權的背景下,以李旦的明哲保身,也一定不會來趟這淌渾水。

這種感覺,就跟普通人在大街上偶遇一個不相熟的朋友時,隨口說一句“要不去我家吃飯”一樣。說的人隨便說說,聽的人也不必當真。

然而,韋皇后、宗楚客、韋溫等人卻當真了,生怕李旦同意,非要把“遺詔”改過來。其感覺,就好比一人在說“要不去我家吃飯”的同時,他家人連忙說“菜還沒買”一樣。

毫無疑問,修改“遺詔”的行為不僅沒有達成任何的正面效果(因為李旦本來就會辭讓),反而平空製造了韋氏集團與多方人士的隔閡:一是用生硬的方法排擠“與世無爭”的李旦,既讓李旦難堪,又讓一幫忠於李唐皇室大臣的感到不平(一名叫蘇瑰的宰相當場就怒懟了宗楚客與韋溫);二是把太平公主已經擬定的“遺詔”作廢,直接打了公主的臉。

而韋氏集團一連串調兵遣將的高調舉動,則無疑又進一步加劇了京城的不安情緒。也就在這個時候,京城便瘋傳韋皇后、安樂公主毒殺中宗的謠言。

這其實已充分說明:韋氏集團幾位核心人物的行事風格有點過於簡單生硬,不太擅長協調各方關係,駕馭複雜局面。

因此,這才有了兵部侍郎崔日用的“反水”事件。


李隆基的政變團隊

兵部侍郎崔日用本來是韋氏集團核心人物——宗楚客手下的超級親信,能夠了解到集團內部的絕密計劃。據《資治通鑑》記載,當他得知韋溫、宗楚客等人有除掉李旦、太平公主,扶韋皇后為女皇帝的企圖後,擔心事情失敗後受到牽連,便通過一名叫普潤的和尚,將消息告知了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希望他能夠儘快行動。

《資治通鑑》: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韋、武,與宗楚客善,知楚客謀,恐禍及己,遣寶昌寺僧普潤密詣隆基告之,勸其速發。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李隆基為李旦第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唐玄宗

隨後,按史書記載,李隆基便找到了姑母太平公主,商議政變事宜。太平公主對此“非常高興”,立即安排兒子薛崇簡參與其中。此外,共同謀劃的還包括鎮守羽林軍的武將葛福順、李仙嫋、陳玄禮,禁苑總監鍾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公主府典籤王師虔、和尚普潤等人。這就組織了一個包含各方神仙的政變團隊。

6月20日下午,也就是中宗駕崩的18天后,李隆基與數十名親信“微服”進入到禁苑。當他們正在匯合點等待禁苑總監鍾紹京現身時,後者卻臨時反悔了。關鍵時刻,鍾紹京之妻一再分析利弊,方才強行推動其夫連帶百餘名工匠加入了行動隊列。

《資治通鑑》:紹京悔,欲拒之,其妻許氏曰:“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

夜裡,又有幾位玄武門羽林軍的武將——“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嫋來到了禁苑匯合點。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鎮守玄武門的羽林軍分為:左、右飛騎,左、右萬騎四個大營

這幫羽林軍武將能為李隆基帶來多少兵力呢?做個類比:

  • 神龍政變時,參與者有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張柬之、崔玄暐兩位宰相,以及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和至少三位羽林將軍,外加一份偽造的聖旨,調動的羽林兵是五百餘人
  • 李顯景龍時期(公元707年,唐隆政變三年前),皇太子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及兩位羽林將軍聯合政變,且依然帶有一份偽造的聖旨,調動的羽林兵是三百餘人

顯而易見,臨淄王李隆基並沒有前兩任皇太子的號召力,他身邊副團級(從五品)的武將在威望上也要大大遜色於正軍級(正三品)的左羽林大將軍。同時,李隆基手中也沒有偽造的聖旨。

他們唯一的優勢在於:原來羽林軍“千騎營”的規模(總計1000人)已擴大了十倍,變成了“萬騎營”(總計10000人)。即便算上一日上班兩日休息的輪值,當班的左、右兩個“萬騎營”士兵合計也達到3300多人。而跟隨李隆基的武將葛福順、李仙嫋的職務,正是左右兩個“萬騎營”的代理長官。

綜合有利與不利因素,政變當晚,李隆基等人能夠調動的羽林軍“萬騎營”兵力大致在300至500之間。再加上禁苑總監鍾紹京準備的百餘園丁工匠,以及數十名臨淄王府的親信。因此,李隆基當時能夠直接指揮的總兵力大致在500至700之間


政變集團的致命“鬼手”

在禁苑中,當李隆基詢問羽林軍武將,該怎麼提供"投名狀"時,後者立即返回了玄武門,並將韋氏家族的三位將領——韋播、韋璿、高嵩斬殺於寢帳之中。從"寢帳"這個細節看,應該是政變武將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一路暢通無阻進入到韋氏統帥的休息地點,並在後者"睡眼朦朧中"實施暗殺的。隨後,北門羽林軍便陷入到癱瘓狀態。

《舊唐書 韋庶人傳》:至左羽林軍,斬將軍韋璿、韋播及中郎將高嵩於寢帳。

接著,與前幾次玄武門政變不同,唐隆政變的團隊並沒有走玄武門入宮,而是去攻擊玄德門與白獸門,分左、右兩路進入皇宮。其中有何玄機呢?

《舊唐書 玄宗本紀》:攻白獸、玄德等門,斬關而進,左萬騎自左入,右萬騎自右入,合於凌煙閣前。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玄德門即為東宮的北門。白獸門為白虎門的別稱(避李淵祖父李虎之諱),正是西門

在得出結論前,我們先來看看韋氏集團手中的另一張牌:由其家族成員韋捷、韋濯掌管的,從外地調入京師的五萬地方部隊。這些兵馬究竟在哪裡呢?

通常而言,保護皇宮的軍隊往往駐紮在皇宮東、南、西、北四門附近。

首先,從玄武門被斬首的韋氏家族成員看,並不包含韋捷、韋濯,因此,外地入京的兵馬並不在北面的玄武門。

其次,進京部隊分為左、右兩營(召諸府兵五萬人屯京城,分為左右營),這意味著兩營是按東、西方向分別部署的。因此,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在南面的朱雀門按東、西方向駐紮;二是分列在東部的延喜門與西面的安福門兩側。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進京部隊既有駐紮在南部朱雀門的可能,也有分列延喜門與安福門的可能

由於韋皇后與韋溫等人所處的位置正在宮城南部的太極殿一帶。設想一下,如果李隆基強攻玄武門,造成的結果一定是韋皇后與韋溫要麼向南逃到朱雀門,或者向兩側逃到延喜、安福兩門之外。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如果李隆基從玄武門發起攻擊,將驅使韋皇后向南,或者向兩側逃竄

因此,政變者大費周折,自玄德門、西門兩側迂迴的目的,正是要阻斷韋皇后等人向兩側,或向南逃跑的可能性!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李隆基通過兩側迂迴,切斷韋氏集團與另外兩營士兵的聯繫

按史書記載,當政變發動後,韋皇后慌亂中跑進了“飛騎營”,被亂兵所殺。

《舊唐書 玄宗本紀》:時太極殿前有宿衛梓宮萬騎,聞噪聲,皆披甲應之。韋庶人惶惑走入飛騎營,為亂兵所害。

那麼,韋皇后為什麼會跑進玄武門外的“飛騎營”呢?

我們先來看發生於三年前的皇太子李重俊政變。當時,李重俊帶著三百餘羽林軍士兵自皇宮南部入宮,要殺韋皇后。慌亂中,韋皇后等人簇擁著中宗李顯逃往玄武門城樓,並召喚玄武門外還沒有跟著造反的士兵於樓下固守。最後,因政變集團發生內訌,李重俊遂功敗垂成。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李重俊自皇宮南側入宮,逼迫中宗與韋皇后向北逃到玄武門避難

再來看唐隆政變時的局勢:李隆基等人通過兩翼包抄,阻斷了韋皇后向南,或向兩側逃跑的可能性。而玄武門相對安靜的假象,則導致韋皇后慌亂間照搬了過去的"成功經驗",毅然向北撤退,以便去"飛騎營"尋找韋氏子侄韋播、韋璿等人"護駕"。然而,韋皇后萬萬沒想到的是,當時,韋氏子侄早已成了刀下亡魂。而等待她的,也將是一條不歸之路!

揭秘唐隆政變,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擊敗韋皇后的致命“鬼手”

韋皇后往北逃往玄武門的路線與三年前完全一致

這正是政變集團的致命“鬼手”!


究竟誰是主導了唐隆政變?

按史書的描述,唐隆政變的主導者似乎為李隆基無疑。然而,政變之後,當李隆基以皇太子身份監國,並安排兩位兄弟總管北門羽林軍時,卻極大觸怒了太平公主。後者認為李隆基“越界”了,遂召集眾宰相,要強迫唐睿宗李旦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姑、侄較量的結果,以李隆基的慘敗告終:北門羽林軍的控制權被太平公主奪回,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門下。

《新唐書 太平公主傳》:玄宗以太子監國,使宋王、岐王總禁兵。主恚權分,乘輦至光範門,召宰相白廢太子……主大望,太子懼……時宰相七人,五出主門下。又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羽林軍李慈皆私謁主。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李隆基是唐隆政變的主導者,為什麼當他在政變後讓“自己人”掌控羽林軍時,太平公主會如此憤怒呢?

另外,按史書描述,唐隆政變的直接觸發者為兵部侍郎崔日用。此君因為是韋氏集團核心人物,所以提前知悉了集團的“陰謀”;同時,他又瞭解到李隆基即將要“幹大事”,便通過普潤和尚等人接上了線。

不過,這裡同樣存在疑點:

  • 中宗去世於6月初二,而唐隆政變發生於6月20日,中間只有短短十八天。崔日用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精準知道李隆基將要“幹大事”?從他們間尚需要普潤和尚作中介人來看,兩人並不熟。
  • 同時,崔日用也並非是一個有李唐情節的忠義之士,而是極為善變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做事的依據就是實力與利益。然而,儘管李隆基的父親李旦身份高貴,但此君向來明哲保身,且剛剛還被韋氏集團排擠出“議政者”行列;而李隆基這位26歲的親王在政變當年才從外地回到京師,既缺乏根基也無實權。那麼,崔日用又憑什麼斷定李隆基的成功概率會比韋氏集團更高呢?

《舊唐書 崔日用傳》:日用才辯過人,見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轉禍為福,以取富貴……常謂人曰:“吾一生行事,皆臨時制變,不必重專守始謀。每一念之,不覺芒刺在於背也。”

因此,在“精於算計”的崔日用找到李隆基之前,一定還有一股更為強大的力量促使他做出了“跳船”的決定。這股力量的主導者只能是太平公主,不會再有別人。

我們來看史書關於太平公主的描述:

  • 此人智謀出眾,性格極類似武則天,所以經常在深宮中與母親一起討論大事,密謀政局。在李顯、李旦兩位兄長被武則天嚴密防範的時候,她卻一直參與著核心層決策。(《舊唐書 太平公主傳》:公主……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每預謀議,宮禁嚴峻,事不令洩)
  • 中宗李顯繼位後,漸漸形成了一個包含韋皇后、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在內的後宮干政團隊。據史書載,韋皇后、上官婉兒因為智謀、經驗遠不及太平公主,所以對後者極為忌憚。(《新唐書 太平公主傳》:韋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謀出主下遠甚,憚之)
  • 太平公主不僅參與後宮議政,還不斷推薦士人為官員。同時,對於那些窮困潦倒之人,她往往還要出資贊助,所以深得朝野人士推崇,擁有一幫心腹為其賣命。(《舊唐書 太平公主》:公主日益豪橫,進達朝士,多至大官,詞人後進造其門者,或有貧窘,則遺之金帛,士亦翕然稱之。)

從記載看,太平公主一直處於權力的最中心,又能夠得到朝中官員的支持,所以,在中宗李顯突然“暴崩”之際,她是最可能與韋皇后抗衡的同級別力量。

因此,當時最可能的情況是,韋氏集團因為把握軍權,有恃無恐,或許真的產生了要除掉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立韋皇后為女皇帝的念頭。然而,當崔日用得知情況後,卻認為考慮問題比較簡單直接的韋氏集團很可能會把事情搞砸:

  • 第一、韋氏集團只是以"空降方式"往軍隊派了少數幾位高級官員,對中基層的控制力非常弱。一旦統帥遭到手術刀式的暗殺,整個軍隊就會失控。政變者們正是這樣乾的。
  • 第二、朝中許多大臣都存在李唐皇室情節,一旦韋皇后成為女皇帝,把國姓由李改為韋,必然激起劇烈反彈。
  • 第三、實權派太平公主本身具有強大力量。一旦她與那些擁有李唐情節的大臣聯盟,將足以擊潰韋氏集團。

因此,對於崔日用來說,他最合理的舉動是先去投靠實權派代表——太平公主,然後建議公主去聯絡李唐皇室的象徵——相王府,先發制人!

接著,在公主授意下,他又作為牽線人去找到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告知公主態度。此後,才有了史書中的描述:李隆基回訪公主,公主大喜,立即安排兒子薛崇簡等人參與行動的事。

此外,以下人員也為太平公主的安排:

  • 禁苑總監鍾紹京:政變當天下午,鍾紹京在李隆基等人進入禁苑後竟一度想退出,直到被妻子鼓勵後方才繼續行動,這證明他本人參與政變的動機沒有其他人那麼強烈,表現出受到外部壓力干預的特徵。顯然,有能力給予鍾紹京壓力的人,不會是當時正在耐心等待的李隆基。此外,鍾紹京的妻子比他本人還要積極的事實,也足以說明他的壓力來自太平公主(妻子正是公主的聯絡者)。
  • 尚衣奉御王崇曄:尚衣署的長官,主管皇帝、皇后、公主的服裝,看似與政變關係不大,但此人出入宮廷異常方便。當左、右萬騎分別從東、西兩側迂迴進入皇宮時,需要有人安排太監、宮女接應。
  • 公主府典籤王師虔:典籤的職責是“宣傳導引之事”。李顯駕崩後,"韋皇后、安樂公主是兇手"的謠言便滿天飛。這說明政變者進行了一番目的明確的造勢。這有助於他們動員基層參與者,併為政變披上一層正義的外衣。

至於李隆基,他的"嫡系部隊"主要在於自己的數十位親信,以及他放下架子傾心結交的羽林軍中基層武將。

從整個過程看,李隆基領著羽林軍中基層武將負責攻堅戰,而太平公主則負責安排宮內外的一切配合工作。姑侄倆可謂聯手擊敗了韋氏集團。

政變成功後,由於立下大功,身為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便被破格立為皇太子。

同樣,作為幕後大佬,太平公主也收穫頗豐:首先,一些韋氏集團的倖存者,例如宰相竇懷貞便加入到她的麾下。其次,一些中間派因為親屬遭到亂兵誤殺,例如宰相蕭至忠,也投靠到太平公主門下。這兩部分人對攻堅者李隆基非常痛恨,但對隱藏幕後的太平公主則牴觸較少。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李隆基站在臺前,在收穫首功、歷史地位、皇太子身份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的要與韋氏集團倖存者及被亂兵誤傷的中間派結仇。

而太平公主隱藏幕後,看似放棄了首功,但卻以近似漁人得利的方式,進一步壯大了自身實力,達到朝中七位宰相,五位出自其門下的驚人地步。

這正是臺前、幕後的差異:不同的選擇,便會有不同的回報與代價!

接下來一個疑問是:唐中宗李顯真是被女兒安樂公主與韋皇后毒殺的嗎?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殺了李顯?

中宗李顯駕崩於6月初二,唐隆政變發生於6月20日。政變之後,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便全部被殺,沒有經過任何審訊,沒有留下任何口供。既然如此,對於投毒這樣隱秘的事情,人們又有什麼證據非要認為是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所為呢?

然而,事實就是:當時的人們願意去相信她們是“壞人”!

公元705年,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五位大臣,聯合李唐皇室成員發動了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將皇太子李顯送上了皇位。

據史書記載,由於張柬之等人沒有在政變中順便誅殺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武三思,導致後者藉助韋皇后的力量死灰復燃,並說服李顯將五大宰相明升暗降:即封以尊貴的王爵,但卻剝奪其宰相的“議政權”。隨後,武三思又通過極為卑劣的手段,將五大功臣迫害致死。

從這些描述看,似乎武三思正是害死五大功臣的罪魁禍首。然而,本案仍有以下疑點:

  • 第一、天下人都認為害死五位功臣的罪魁禍首是韋皇后,而不是武三思。(《舊唐書 韋皇后傳》:於是三思驕橫用事,敬暉、王同皎相次夷滅,天下鹹歸咎於後。)
  • 第二、五位功臣曾激烈反對過韋皇后干預朝政的事情。這意味著在朝堂之上,功臣們就已經同韋皇后撕破了臉,陷入有你沒我的境地。如果李顯要力保皇后的議政權,就只能貶黜五位功臣。(《舊唐書 桓彥範傳》:彥範嘗……曰:“……伏見陛下每臨朝聽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預聞政事……帝王有與婦人謀及政者,莫不破國亡身……以婦凌夫,違人也……言婦人不得預於國政也……”)
  • 第三、當時,五位功臣曾安排一位叫崔湜的官員去監視武三思動靜。結果,此人發現皇帝的真實態度是信任武三思,忌憚五大功臣後,便反水投靠了武氏。(《舊唐書 崔湜傳》:時桓彥範、敬暉等既知國政,懼武三思讒間,引湜為耳目,使伺其動靜。俄而中宗疏忌功臣,於三思恩寵漸厚,湜乃反以桓、敬等計議潛告三思)
  • 第四、武三思的特長是善於伺候人,幫主子辦事。(《舊唐書 武三思傳》:三思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

因此,史書不願描述的事實是:神龍政變成功後,五大功臣名滿天下,且均獲得了議政權,成為宰相。而這幫大臣聯手推翻武則天時爆發的巨大力量也讓新皇帝感到了不安。一方面,皇帝要看著功臣的臉色;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被大臣“架空”;所以自己唱紅臉,讓韋皇后唱白臉(坐朝堂一起聽政),以便取得權力的平衡。這就導致矛盾轉移到了韋皇后與五大功臣之間。

關鍵時刻,武三思“挺身而出”,為中宗、韋皇后“排憂解難”,將五大功臣迫害致死。如此一來,雖然朝堂上的煩惱沒有了,但韋皇后卻成了害死神龍政變功臣的罪魁禍首,遭到千夫所指。這也正是後來的唐隆政變時,人們願意去相信韋皇后是"弒君"兇手的原因

那麼,李顯的真實死因又是什麼呢?

其實,按大唐律令,毒殺皇帝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宮廷的食物、藥物,都由專人管理,進食前還有多人試吃。旁人很難下手。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李顯本人認為這個食物非常珍貴,必須簡化流程!

按史書描述,李顯駕崩時,有一位叫馬秦客的官員守在身邊。這人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調弄醫藥。同時,與馬秦客一起進宮侍奉皇帝的,還包括會咒符法術的葉靜能,及善做美味的楊均。

《舊唐書 韋庶人傳》:時國子祭酒葉靜能善符禁小術,散騎常侍馬秦客頗閒醫藥,光祿少卿楊均以調膳侍奉,皆出入宮掖

這幫古怪的人士進宮能幹點什麼呢?沒錯,正是煉丹!

事實上,武則天在七、八十歲高齡時,還經常服食男寵張昌宗煉就的丹藥。以李顯對母親的敬畏,不可能不受影響。

《資治通鑑》:楊再思曰:“昌宗合神丹,聖躬服之有驗,此莫大之功。”

而來之不易的丹藥最可能讓李顯省略掉旁人試吃的流程(“仙丹”吃了就沒了)。而這種“神秘”的東西經常會摻雜一些汞、硫之類的物質,最可能出事。

中宗李顯中的應該就是丹藥之毒!

事後,馬秦客等人沒被處死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宗、韋皇后、安樂公主三人中有一人也參與了煉丹過程。


如何評價唐隆政變?

在李顯統治時期,最大的問題便是朝中存在大量沒有經過吏部正式手續,由皇后、公主引薦後,便由李顯直接簽字授官的編制外官員,並美其名曰為“斜封官”。

李顯一朝的“斜封官”有多少人呢?數千人!

《舊唐書 睿宗本紀》:先是,中宗時官爵渝濫,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者,謂之斜封,至是並令罷免。

《舊唐書 柳澤傳》:奏請停中宗朝斜封官數千員。

之所以會有如此之多的編制外官員,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顯忌憚神龍政變的功臣把握朝政,所以通過非常規的手段,在各級部門大量安插"自己人"。

然而,這種方式便在客觀上造成了官員任命機制的隨意性。特別是許多士人發現,如果能夠向韋皇后,安樂公主,武三思,當然也包括太平公主,送上豐厚的禮物,便能夠憑藉"斜封"機制平步青雲,得到許多老老實實的讀書人終生都得不到的官位。

《舊唐書 睿宗本紀》:獻奇則除設盈庭,納賄則斜封滿路,鹹以進趨相軌,奸利是圖,如火投泉,安得無敗?

因此,中宗一朝所謂的"斜封"機制,實際就是賣官鬻爵,而且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數千人規模)!

中國歷史往往遵循這樣的輪迴規律:

  • 當一個皇朝由盛轉衰時,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賣官鬻爵,吏治腐敗。因為交錢的人一旦上位,自然會變著法從底層民眾身上收回"成本"。當這種態勢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難以為生的百姓便會聚眾謀反。例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隋朝末年的瓦崗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莫不如此。
  • 最初的農民起義往往不能立即擊潰一個王朝,但卻會極大消磨王朝的國力,動搖其根基。經過多年的戰亂歲月,不僅國家被漸漸拖垮,民間也會迎來幅度驚人的人口縮減。能挺過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往往不足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正是曹操詩句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真實寫照。
  • 在逐鹿天下的遊戲中,最能夠審時度勢,調度資源,協調與民眾關係的競爭者將能夠最後勝出,成為下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在王朝之初,由於有前車之鑑,統治者們往往能夠克己奉公,居安思危,所以王朝的氣運也隨之蒸蒸日上,民間百業俱興,呈現出盛世景象。
  • 隨著王朝代代傳承,後世統治者們難免會有人在歌舞昇平中迷失方向,重新開始賣官鬻爵的生意,並認為"賣一兩個官問題不大"。於是,新一個輪迴再次開始。很顯然,中宗一朝已經開啟了這扇大門,並且走了很遠的距離。

唐隆政變之後,“斜封”制度才算告終,“斜封官”們也悉數被勸退。因此,這次政變在客觀上終結了大唐吏治腐敗的源頭,有力遏制了大廈將傾的趨勢,拯救了正在逐漸滑向深淵的超級帝國。

如果沒有唐隆政變,等待天下百姓的,將很可能不再是後來的開元盛世,而是一幅他們終生不願看到的悲劇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