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一個都不能少》是在張掖全程拍攝的 電視連續劇,從劇情中能感受得到濃郁的張掖地方文化氛圍。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張掖自古以來就有著發達的農業,是國家十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種植蔬菜,在張掖也有著古老的傳統。八九十年代,夏收後,便開始種大白菜,到處都是,結果一架子車只售2元錢。張掖城郊的梁家墩、長安、新墩、上秦等鄉尤其有著種植蔬菜的傳統。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九十年代以來,大棚蔬菜在張掖興起。2000年的時候,著名民營企業家宋有年先生在石崗墩灘上創辦了“石崗墩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引進了以色列自動化溫棚,蔬菜種植生長的溼度、溫度等,均由電腦控制。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在張掖,有機農業、綠色食品等非常流行。脫水蔬菜曾是張掖的額一張王牌,遠銷世界各地。對蔬菜質量的要求,張掖農村極為重視。張掖蔬菜的品質也特別好,一來是因為張掖自然條件優越,日照時間長;二來是無害化處理在生產全過程的高度重視,真正做到了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保障。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電視劇中,大桑家的房子非常顯眼。整個焉支村都是那樣的房子。其實,那種房子曾經是張掖民居最典型的代表。院子大,房子大,前院種蔬菜,後院養殖。那種房子,頂是平的,主要是因為張掖這個地方雨水少。像電視劇中的暴雨,在張掖並不多見。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張掖話也很有特點。電視劇中有“丫頭”、“幹仗”、“悄悄的”等張掖土話。“丫頭”是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幹仗”就是打架的意思。在張掖,打架不說打架,不說打仗,單說“幹仗”,這個“幹”字用的非常形象。“悄悄的”在其他地方是形容詞,讀上去是一聲,比如“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張掖,“悄悄的”是動詞,讀上去是四聲,意思是不要咋呼,讓人聽見了,害羞的很。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大家看到電視劇中洪水衝到了房屋,這在地質災害嚴重的沿山地帶,的確是存在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個笑話,是揶揄張掖市山丹縣土話的。這個笑話說:山丹縣氣象局資金困難,沒有像樣的設備,觀察天氣就靠望遠鏡。每天,氣象預報員騎在氣象臺的院牆上,把望遠鏡搭在眼睛上,瞭望遠方,然後把瞭望得到的結果,報到縣廣播站,由縣廣播站通過有線喇叭對城鄉播送。一天,縣廣播站準時播出了氣象預報:山丹縣喇叭站現在開始言傳了,今個到明個,晴空萬里,沒雨。誰知,當日夜晚,風雲突變,暴風驟雨,一起襲來,山洪暴發,把氣象站老漢騎著觀察天氣的土牆都給衝倒了。聲明一下,這是過去的一則笑話,與現在無關。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中還能看到非常典型的張掖農村生活場景。比如南方人嚼甘蔗,張掖人嚼的是玉米杆子。玉米杆子裡面有水分和糖分,嚼起來暨解渴又甘甜。當然,比甘蔗是絕對比不上的;而且,現在也不見這種現象了。現在的玉米杆子,不論是加工了的還是沒加工的,都交給牲口去嚼了,人是不嚼了。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看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說說張掖農業及地方文化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反映的是西部某地扶貧攻堅的故事。實話實說,原先沒想到故事會這麼精彩,但看了電視劇後,不得不承認,故事真的是很精彩,也很緊湊,吸引著人不停地看下去。其實,世界上最難做的就是農村工作,尤其是中國農村的工作。工人有退休金,工作調整不是個事兒,到點就退休,拿退休金,沒有那臺設備是屬於自己的。農村不同於城市。在農村,土地就是立命之本,在牽扯到土地時,要起了糾紛,人腦子都能打出狗腦子來。現在不同了,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農村收入也多元化了,而且農村年輕代由於融入了城市,也有了退休待遇,土地的功能相對弱化了,不再像是過去那樣重要了,所以本該種糧食的土地,可以種花草了。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只看了五集,非常精彩,建議大家都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