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截至目前是我省援鄂時間最長的醫療隊 以救治危重症患者為主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去時是冬日蕭寒,歸時已是春暖花開。“我們回來了!”今日,我省首批出徵援鄂醫療隊137名隊員平安回到西安。從1月26日大年初二出發,經過整整55個日夜的湖北戰“疫”,他們不負家鄉人民的重託,圓滿完成援助武漢市第九醫院危重症病區任務。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竭盡全力救治每一名危重患者

盼著,盼著,春天來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20日15:15分,隨著一架從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起飛的航班緩緩降落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我省首批出徵援鄂醫療隊的137名隊員終於回家了。早已等候在機場的人們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歡迎英雄兒女的歸來。每位走下飛機的隊員不斷揮手,分享歸家的喜悅。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這不是一支普通的援湖北醫療隊,是陝西省首批向武漢派出的醫療隊。他們進入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武漢市第九醫院後,全面接管了該院的危重症病區和重症病區,是以救治危重症患者為主的醫療隊,也是截至目前,陝西援鄂時間最長的醫療隊。55天裡,在醫療隊員的奮戰下,累計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17人,其中重症48人、危重症69人;累計治癒出院65人,其中重症44人、危重症21人;病情好轉穩定轉出18人。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1月24日,陝西省精心組建了由來自全省52家醫院的重症、呼吸、感染專業的醫護人員組成的第一批援武漢醫療隊,由陝西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易智擔任隊長,省衛健委督察專員胡俊鴻擔任副隊長。

醫療隊隊長易智介紹,自從醫療隊接管危重症和重症病區以來,隊員們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克服一切困難,竭盡全力救治每一名危重患者,爭取開展了床旁CRRT、床旁重症超聲檢查、PICC技術等,不斷完善診療方案,切實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最難割捨並肩作戰的情誼

3月19日晚,是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員們在武漢的最後一夜,許多人徹夜未眠。收拾行李時,來自西安市第三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魏樺楠、感染科醫生孫菡等隊員們不約而同地打掃了房間。“希望房間像我們來時那樣整潔。”魏樺楠說,許多隊員還給酒店工作人員寫了感謝信,放了寓意平安的蘋果。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親愛的孩子們,期待下一次的春暖花開,你們再來武漢,阿姨等你們一起共賞櫻花。”“謝謝陝西白衣天使為武漢的辛苦付出,祝平安歸鄉。”“說不盡的感恩意,道不盡的離別情!風雨與共,守望相助,攜手奮戰,感謝有你!”返程的前一天,醫療隊員們手機裡收到了很多條武漢市第九醫院醫護人員以及駐地酒店志願者、工作人員發來的感謝和祝福。看著這一條條消息,大家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面對疫情,武漢人民的善良、熱情、堅強、勇敢每天都感動著我們,我相信,武漢必將贏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隊員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曹博淦說,在武漢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醫護人員早就和患者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感情,在他們心中這將是一段最珍貴的回憶。

春分,我們的英雄也回來了!陝西首批出徵的援鄂醫療隊今日凱旋

得知醫療隊即將返程的消息,來自西安交大二附院呼吸科的護士閻京京第一時間撥打了爺爺的電話:“爺爺,我們勝利了,馬上就能回家啦。”閻京京告訴記者,爺爺是一名88歲的老黨員,全國勞模,得知自己沒有辜負家鄉人的重託與厚望,圓滿完成任務的消息,非常高興,鼓勵孫女繼續加油,最後一刻也不能鬆懈。


相關新聞

【感人一幕】

“老婆,等你回來就補蜜月”

20日下午,西安交警支隊民警榮正斌在執勤中,與支援武漢凱旋的妻子西安市胸科醫院護士嶽琳在機場相遇,上演浪漫告白。

榮正斌是西安交警支隊的民警,妻子嶽琳是西安市胸科醫院的護士,兩人結婚剛三個月,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這對“90後”小夫妻的新婚生活。面對疫情,面對風險,夫妻倆都沒有退縮,互相鼓勵支持,把防控疫情當作一場戰鬥並肩而戰。

疫情期間,為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榮正斌先後多次親筆書寫家書寄給遠在武漢抗疫的妻子。19日晚,聽聞妻子嶽琳所在的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將返回西安,恰巧榮正斌所在的西安交警支隊也接到迎接醫療隊凱旋的執勤任務,榮正斌特意向支隊申請參加此次執勤任務,準備給妻子一個驚喜。

當日下午3時許,當嶽琳從飛機上走下來時,看到身穿警服英姿颯爽的丈夫榮正斌正在不遠處向自己揮手,突來的幸福讓她又驚又喜。不能近距離接觸的小夫妻,只能隔空喊話。“老婆,我想你了,等結束隔離觀察,我就去接你回家,然後帶你補蜜月……”與新婚妻子已經分別55天的榮正斌向嶽琳喊道。

臉上雖然有口罩遮擋,但依然能看出嶽琳臉上的笑容和眼角的淚花。而在一旁被“甜”到的同事們也紛紛為這對小夫妻送上祝福。

【家屬心聲】

“老婆你辛苦了以後的家務我全包”

認真練琴的胖兒子,承包所有家務的丈夫……還記得兩個大男孩的100分故事嗎?20日,這個家裡的女主人,西安市第一醫院ICU護士長趙敏凱旋歸來。猶記得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出發時,趙敏的丈夫哽咽著叮囑妻子注意安全平安回來,輔導孩子功課及家務活他全包了,那張照片看哭了多少人。

得知媽媽20日回家的消息,9歲的徐梓恆興奮地一晚上睡不著覺。“媽媽終於回來了,我以後要天天給她做早餐。”(以前都是媽媽給她做)。大年初二,西安市第一醫院四名醫護人員作為我省第一批醫療隊成員馳援武漢。出征現場,9歲的徐梓恆用自己的小小體溫計給他的媽媽趙敏和護士劉丹量體溫。量完後,他笑著說:“大家的體溫都正常!希望我的媽媽和阿姨們都健健康康。”

趙敏出征武漢後,徐梓恆為了不讓媽媽操心,自己洗衣服、自己做早餐、自覺練琴、每天堅持體育鍛煉,自理能力大大提升。老公徐文超為了妻子能放心工作,將辦公地點搬至家中,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他承包了所有家務以及孩子的功課輔導。妻子凱旋歸來,他激動地說:“老婆你辛苦了,以後的家務我全包了!”

【戰疫日記】

因為被需要 所以一往無前

“揹著沉重的消毒液在灑滿陽光的樓道里穿梭,不放過每個縫隙,噴頭灑出來的細霧在陽光的折射下現出一道彩虹,在病房裡上著網課認真做筆記的四年級小姑娘,右手打著液體只能單手舉著書認真看書的小哥哥,還有在我帶著起霧的護目鏡沒有十足把握扎針的時候,給我加油鼓勁的阿姨,當我拿著一針就抽好的動脈血開心地走出病房時,誇我像個可愛企鵝的叔叔……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美好瞬間,雙層的防護讓我們只能露出眼睛,但是總有很多可愛的人,可愛的瞬間,讓你我的嘴角都露出美麗上揚的弧線……”

隊員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膽外科護士郎瀾結束了55天的支援,大家在討論疫情過後最想幹什麼,吃火鍋,嗨歌,給父母安排每年一次的體檢,帶孩子去海洋館,亦或是給喜歡的人做頓好吃的,奔向家裡親吻最想念的孩子……而她說,自己最想做的就是擁抱每一個在此戰鬥的戰友。在疫情結束後,她最想看清楚這些平時一起工作的兄弟姐妹的臉龐,那些互相打氣加油的笑臉,想看看可愛勇敢的她們長什麼樣子。

“我們奮鬥在璀璨的年華里,因為被需要,所以一往無前,我們的努力和汗水,定會不負這身白衣。我也相信,陽光會填滿每個角落的陰霾,所有的美好都會如約而至。”郎瀾在最後一篇援鄂日記中這樣寫道。

“永遠忘不了80歲老婆婆那雙有力而炙熱的手”

陝西首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陝西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一科主治醫師段進進在日記中寫道:接管的重症病區共31張床位,負責管理8張床位,住院患者多為高齡、伴隨多種基礎疾病且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為了能夠充分保障患者獲得精準的治療,每天查房2-3次,詳細瞭解患者實時病情變化情況,並及時調整診療方案。我認真學習每一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查找資料,為病人制定精準化治療策略。

“有一位80多歲的老婆婆,全身多發基礎疾病,這次肺炎也很嚴重,第一次查房,她疑惑地問我是哪裡來的,我回答陝西,她驚訝地問了我好幾遍,反覆確認知道我們是救援隊隊員後,一把拉住我的手,用顫抖的手撫摸著,一遍遍地說,太好了,太好了,你們來了,我們有救了,武漢有救了,謝謝你們,你們都是好樣的,你們是英雄!第一次聽到別人對我說這個詞,我心裡很感動,也很沉重,感覺從來沒有的壓力和重擔壓在肩頭和心頭。‘我一定要治好他們,’我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老婆婆每次查房都對我們展露笑顏說一句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的辛苦付出!看見我們工作忙,還幫助我們一起安慰疏導臨床病人,給他們信心。經過精心治療,老婆婆出院了,臨走之前她眼中含著淚水,雙手緊緊地握住我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謝謝,你們都是英雄!’她的手有力而又炙熱,我永遠忘不了她當時的眼神。”

“獻上無數個贊也不夠表達對你們的敬佩”

英雄們回來了!這個好消息振奮人心,一時間,西安人的朋友圈、抖音、微博再次被刷屏。從首批隊員出發,再到先後兩批隊員凱旋,醫護人員用生命承擔起責任的最美逆行身影,感動著眾多網友。屏幕外的他們,用深情和熱血的評論,向醫護人員致敬。

“謝謝你們,大災大難面前你們舍小家為大家,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你們是我們心中的英雄,是最可愛的人!”

“一張張美麗英俊的面容,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姓名,展示在我們眼前,像《黃河大合唱》的歌詞與樂譜,奏響了保衛武漢、保衛全中國的樂章,溼潤了三秦父老的眼!你們每個人都是家鄉人民心中的寶貝,平安歸來,是對父老鄉親最好的回報!”網友們的留言,句句表達對英雄們的敬意。

網友A悠然說,“帶上口罩你們就是戰士,摘下口罩你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沒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網友泛泛之輩說,“鄉黨們,三秦套餐、臊子面、油潑面、泡饃、肉夾饃已就位,就等你們回家了。”

來源: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黎娜 圖/視頻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明 王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