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拒絕野味”硬仗 全民科普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最近,央視上線了一則公益視頻,主打“拒絕野味”的科普,許多野生動物都有出境,並提醒觀眾們,不要以美食的名義去進行殺害,口腹之慾也會帶來災難,拒絕野味,保護它們,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也是百度公司所發出的倡議。

打響“拒絕野味”硬仗 全民科普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從1月26日成立總規模3億元的疫情及公共衛生安全攻堅專項基金至今,百度針對“拒絕野味”的全民科普和倡導一直在持續,也得到了眾多公益組織、企業、媒體、明星、意見領袖等的響應和參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TRAFFIC、 IFAW、WildAid等十餘家公益組織,中國電信、首都航空、伊利、蒙牛等知名企業,以及黃曉明、李晨、周冬雨等明星名人紛紛加入,共同倡議“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守護健康”。


打響“拒絕野味”硬仗 全民科普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為什麼“拒絕野味”的科普如此重要?人們常說,病從口入。這次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明了“貪吃”是絕對的麻煩製造者。來自國家疾控部門和專業研究者的初步信息都表明,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和SARS一樣指向了野生動物貿易市場。

鍾南山院士指出,“初步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此次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現在,學界普遍認定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但此時蝙蝠處於冬眠狀態,應該是有中間宿主將病毒傳播給了人類。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公佈的研究成果認為是穿山甲,研究人員將穿山甲體內分離出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進行比較,發現相似度高達99%。另外,也有研究認為水貂、蛇等都有嫌疑。


打響“拒絕野味”硬仗 全民科普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這不是野生動物們第一次被抓現行,因為,歷史的教訓至今還歷歷在目。2003年,SARS自中國華南地區蔓延至全球27個國家,造成8000餘人感染,死亡率高達10%。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在2018年的演講中追溯了SARS病毒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很快鎖定了中間宿主是果子狸,隨後廣東全面捕殺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取締野生動物交易,關閉野生動物市場,此後再未出現SARS新增病例。

自然保護之友協會會長梁從誡反思:“SARS病毒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個警告。”吃一塹長一智,這幾乎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然,但要落實到吃上,很多人的嘴就忍不住了。比如,喜歡吃野味,即便明知有危險,也樂此不疲。結果,因為販賣、因為宰殺、因為食用,病毒就跨界傳播給了人類。

吃野味的風險可以用一組數據證明:據統計,當今新出現的傳染病中,有60%都是人畜共患。蝙蝠,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病毒儲存庫。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

既然人們如此管不住自己的嘴,那麼,有關部門就必須要加強管理,必要時“刑之以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已經發通知,宣佈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另一方面,既然人類這麼容易遺忘,我們就想辦法不斷的加深印象,處處提醒。不僅僅是在疫情過程中,也包括以後,需要建立長效的機制,提高公眾的認知水平。

王陽明說,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拒絕野味彩蛋”,也會匯聚成萬眾一心的防疫長城,還會逐漸形成長久的“社會免疫力”,讓我們徹底遠離野味偏好,從此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