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質疑方方只看到病態,方方迴應遲早你會明白

高中生質疑方方只看到病態,方方回應遲早你會明白

方方名氣本來不小,疫情期間,因為“方方日記”的持續發佈更增加了她的熱度。

常言道,樹大招風,這話真是一點兒沒錯。針對方方日記,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有的人點贊,有的人拍磚,不論態度如何,立場怎樣,總之,方方日記卻是因為褒貶不一的爭論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

不喜歡自有不喜歡的道理。有一名自稱16歲高中生的網友,就給方方寫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了自己對方方日記的態度和立場。

他稱方方為阿姨,而不是作家。

在信中,高中生首先質疑方方算不算偉大的湖北人民之一,因為語文老師佈置了一道作業,要給偉大的湖北人民寫封信。他想到了方方,可吃不準方方到底是不是作家,於是,上網查詢,發現作家的定義要麼是有使命感,用優秀作品鼓舞人、激勵人的人,要麼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人。在他看來,一場疫情火了一個作家,方方是這場疫情中最大的贏家,儘管如此,他認為方方算不得作家,並陰陽怪氣地反問方方,沒有靈魂,脫離真實,反映病態,怎麼會是作家呢?

高中生迷茫,為什麼有人說方方偉大敢於直言,勝似當代魯迅,有人說方方只看到了現實不足,沒有看到社會正能量?

高中生揣著明白裝糊塗,批評方方對現實問題的揭露。他說,魯迅時代已成過往,今天的作家,主要精力是用在提振民族精氣神上,而不是聚焦不足之處,不停地揭露和追問。他還拿政治老師講的那一套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暗諷方方不懂常識。

高中生暗指方方不顧大局,家醜外揚。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某個小姑娘家裡來了客人。正當賓客興高采烈時,小姑娘突然當著眾人的面說“爸媽晚上動靜太大,我一夜沒睡好”。父母尷尬不?沒錯,小姑娘說的是事實:爸媽夜裡動靜大,她捂著耳朵一夜沒睡。但這個場合說出來合適嗎?基於這樣的邏輯,他質疑方方,把真實的生病的武漢擺到世界面前,等於把家裡好的孬的一股腦都端到大街上了,和把“羞愧事”拿到大街上吆喝有什麼區別呢?

說話的口氣,充滿了對作家的不敬,以及對長輩的不屑。

高中生質疑方方只看到病態,方方回應遲早你會明白

16歲高中生指桑罵槐不顯山不露水。為了證明方方良心讓狗吃了,禽獸不如,他又舉了一例:有個孩子在家裡像個小皇帝,衣食無憂,常對父母發脾氣,抱怨這抱怨那。一天,他對父母大發脾氣後,摔門而去,流浪街頭,受凍捱餓實在忍不下去的他哀求路邊餐館老闆。老闆可憐他,給他一碗麵,孩子吃完後“撲通”一聲跪下,說終身忘不了老闆這碗麵。老闆把孩子扶起來,聽完事情經過,不但沒有同情,反而怒斥孩子狼心狗肺,父母給他做了十幾年飯,沒得到你一個謝字,而自己給他一碗麵,他就跪下了,難道良心讓狗吃了嗎?

高中生質疑方方選擇性失明。在高中生看來,方方日記展現的病態世間,是選擇性失明的結果。為什麼方方只看到武漢人的不安,卻看不到勇敢者的逆行?他懷疑,方方年齡大了,忘記了應有的激勵人、鼓舞人的使命了。

高中生教育方方,“我小時候,母親告訴我,吃人飯,要說人話,端別人碗,要服人管。”基於此,他反問方方,穿誰的衣?端誰的碗?何以武漢生病,就方方一個人看到了,世界就方方一個明白人嗎?

對於方方的所作所為,高中生怎麼都想不通,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吃武漢糧、喝長江水,方方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

高中生很有戰鬥的勇氣,竟然搬出了史料,關於“如果魯迅活到現在,他會說什麼?”的問題,答案竟然說“要麼被關在牢裡繼續寫他的,要麼一句話也不說”。這話說給方方聽,幾個意思?

信的結尾,高中生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說,窗外,雨下得好大,但天色並沒有被水泡成昏黑。他要去給媽媽做飯了,她快下班了,媽媽養他這麼大,他不能不懂事。——真是個乖巧的孩子,知道穿誰的衣,端誰的碗。

高中生質疑方方只看到病態,方方回應遲早你會明白

16歲的學生寫給60多歲的作家,沒有謙卑的姿態,沒有請教的虛心,全文嬉笑怒罵,諷刺挖苦,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正在接受教育的高中生的作文。

且不說他的身份是真是假,邏輯是對是錯,但從常識上來說,他就明顯不足。每個人都有看世界的角度,每個人都有對世界的看法,至於是好是壞,要看是否有助於問題解決,是否對社會改進具有建設性。最正的能量,在於真實,在於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對於高中生的信,方方作了回應。她告訴高中生,他的疑惑遲早會得到解答。而那個答案,是他自己給自己的。十年,或是二十年後,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有一天,他會想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