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思考:請問人為什麼要有敬畏之心?

生命燈塔


這次疫情,讓人們真正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人並非強大無比,並非萬物的征服者;人不過是世上一塵埃,也有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一面。因此,不要目空一切、為所欲為,不知天高地厚,而要常懷敬畏之心!

敬畏,敬就是尊重、崇尚對方;畏就是懼怕、謹慎行事。敬畏是一個人做事的態度,也是一個人為人的品行。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常懷敬畏之心為君子,不知敬畏之人為小人。心存敬畏,動有所規,行有所止,這是成事的法寶,是人生的護符。因此,我們要以敬畏之心,來對待大自然,對待人類社會,對待我們自己。

心存敬畏,一定要敬畏大自然。大自然如同我們母親,她孕育了我們生命,滋養著我們生活,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賜。然而,我們敬畏大自然之心卻淡漠了,甚至沒有了。為了過分的慾望,過度開發、破壞山林、汙染江河、濫食野味……終於天怒了,大自然開始頻頻報復了,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要痛定思痛,幡然醒悟,致力於強化人類對天地萬物的敬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讓“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開花結果。

心存敬畏,一定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敬畏一切生物。異類動物、植物、細菌等等,與人類共存同生,對它們我們有很多未知。如果我們肆意殺戮踐踏異類生物,那麼很有可能觸碰到對人類有致命危險的不明物,就像引爆了一顆炸彈,會給人類造成重大傷害,這次疫情,很有這種可能。我們要心存敬畏,與其它生物和諧共生,利用它們的優勢為人類服務,共建大自然美麗家園。敬畏生命,更要敬畏我們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高於一切。我們既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又要尊重和愛護別人的生命。在社會大家庭裡,我們要互敬互愛、互幫互助、互相包容,使人類的生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心存敬畏,一定要敬畏道德法規。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法規是國家的法律和規章。人在社會中生活,就要嚴格遵守法律和規章制度,遵守道德規範和風俗習慣。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必遭法律懲罰;品行不端,損人利己,必被人們唾棄。道德法規,有“底線”、有“紅線”,要懷敬畏心,上不碰“紅線,”下不踩“底線”,,做一個尊紀守法的好公民。

心存敬畏,需要敬畏的地方有許多。比如敬畏父母,敬畏老師,敬畏同事,等等。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法規,這是根本,是總綱,是關鍵,我們必須做好。

常懷敬畏之心,是因為你心地善良;常懷敬畏之心,是因為你並不強大;常懷敬畏之心,是因為你需要幫助;常懷敬畏之心,是因為你要精彩人生。

常懷敬畏之心,做個高尚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