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回答我,幸福是什麼?

yuxiaodou


簡單說達到目的則幸福。夢中想象滿足則幸福。幸福有快樂之福也有艱辛之福或長久之福也有短暫之福兩種。只要達到自己心願目的就幸福。[玫瑰]


羅程一棠


人所貪戀無非兩種:沒得到和已失去!

小的時候我們覺得,只要長大了不用再上學,也不用再做沒完沒了的作業,就是幸福;可等我們長大了,經歷了成人世界的無奈和疲憊,我們又覺得小時候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於是我們在心底發問:幸福,到底長什麼樣子?

是啊,幸福到底長什麼樣子?

上初中的時候,家裡的條件比以前好了,可不知道為什麼,父母開始經常正常吵架,一次比一次吵的兇,直到後來經常把離婚掛在嘴邊。說實話,那個時候我想,如果兩人離婚對他們都好的話,那就離婚好了。最後爸媽真的離婚了,我再也聽不到兩人的爭吵了。可,我也再也感受不到一個完整家庭的溫暖了。那個時候我發現,原來我想要的幸福,是一個完整而溫馨的家。

後來大學畢業了,在夢想與賺錢之間我選擇了更賺錢的工作,我為此拼盡了全力卻處處碰壁,直到後來我學會了圓滑和世故,成為了自己討厭的自己。我成功了,卻感受不到喜悅,反而是滿身的疲憊。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想要的幸福,是和一群跟我有著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追尋我們的夢想。

父母離婚後我一直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那時候每天晚上爸爸總是嘮叨著讓我早點上床睡覺,早上又總是吵吵著讓我趕緊起床。突然有一天爸爸生了病,突發腦溢血,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晚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嘮叨我了。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想要的幸福就是每天都能吃到爸爸做的飯,每天都能聽到他的嘮叨。可遺憾的是,爸爸都沒有吃過幾次我做的飯。


或許我的文字不夠生動,但我卻是流著淚敲下的這每一個字,為我曾經擁有卻又失去的一切而流淚。

就像朴樹的歌裡唱的“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想告訴每一個人,不要再去問幸福是什麼了,因為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就是我們的幸福。擁抱生活,用力的去愛身邊的人,努力的經營好家庭,這就是我們的幸福。不要像我一樣,等到失去的時候已經來不及珍惜。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貓吃魚,狗吃肉,凹凸曼打小怪獸;不愁吃,不愁穿,在哪都能玩的歡;你開心,我開心,實現夢想最開心;爸爸在,媽媽在,愛人孩子全都在!這,就是幸福!


Stars黑白配


幸福的模樣:

有人和你吵架,但同吃一鍋飯。

有人和你打鬧,但同睡一張床。

罵了你一輩子,卻白頭到老了。


李永生8692114750


幸福並不複雜。餓時,飯是幸福,夠飽即可;渴時,水是幸福,夠飲即可;裸時,衣是幸福,夠穿即可;窮時,錢是幸福,夠用即可;累時,閒是幸福,夠暢即可;困時,眠是幸福,夠時即可。愛時,牽掛是幸福,離時,回憶是幸福。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

幸福的定義就是可以選擇,不幸福的定義就是選擇太多​。





武歆6914739463


人們關於幸福問題的見解之所以長期以來處於迥然各異、莫衷一是的狀態,一個

根本的原因是,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究竟什麼是幸福,人們對此的看法卻不一致,而且一般民眾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見迥然不同。一般大眾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種抓得著、看得見的東西,例如快樂、財富或榮譽。但究竟是哪一個,這個人說是這個,那個人說是那個,甚至同一個人有時說它是這個,有時說它是那個。生病時,說健康就是幸福;貧窮時,說財富就是幸福。而在感覺到了自己的無知之後,又羨慕那些高談闊論、說出一些超出他們理解力的東西的人。

幸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是由外在因素(客觀因素)和自身因素(主觀因素)構成的,而自身因素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身體因素和精神(或靈魂)因素。也可以說幸福是由以下三大因素———外在因素、身體因素和精神因素構成的。下面,我對這三大因素的內容作一簡要的詮釋。

1、外在因素:良好的環境,高貴的出身,聰慧的子女,朋友與社交,財產與地位、權力與榮譽等等。把幸福中的外在因素直接等同於幸福本身,這種關於幸福的見解可以被稱作“條件論”,即只重視幸福中可能蘊含的外在條件,忽視或完全忽視幸福中的自身因素。

2、身體因素:健康的體質,漂亮的面容,健美的身材,身體的快感,高雅的情趣,特異的體能(如快速奔跑、游泳、跳遠、跳高、騎馬、賽車) 等等。把幸福中的身體因素直接等同於幸福本身,這種關於幸福的見解可以被稱作“快感論”。由於快感論主要涉及到人們的身體對幸福的即時感受,因而也可以被稱作“幸福感”。

3、精神因素:健全的理智,獨立的思想,豐富的內心,平和的心態,自由的閒暇,深刻的思辨等等。把幸福中的精神因素直接等同於幸福本身,這種關於幸福的見解可以被稱作“心態論”。由於心態論主要是從精神上、理論上去理解並闡釋幸福的含義,因而也可以被稱作“幸福論”。

人們習慣於從幸福的三大因素中的某個因素出發,以以偏概全的方式思索幸福問題,從而造成了幸福概念自身的片面性和含糊性。如果說,條件論者總是把幸福的外在因素等同於幸福本身,快感論者總是把自身因素中的身體因素等同於幸福本身,那麼,心態論者則總是把自身因素中的精神因素等同於幸福本身。比較起來,影響最大的是快感論者。快感論者經常陷入的迷誤是:以為自己正在談論“幸福”這個客觀對象,實際上談論的卻是“幸福感”這個主觀對象。如前所述,這種幸福感作為快感論,正是人們自己對幸福的主觀感受。借用索緒爾的語言來表達,他們使用的能指是“幸福”,但其所指卻是“幸福感”。打個比方,一群遊覽過廬山的人正在談論廬山,他們也以為自己在談論廬山,但實際上,他們談論的只是廬山留在他們大腦中的主觀印象。也就是說,他們不知不覺地用“廬山留在他們大腦中的主觀印象”取代了“廬山”本身。同樣地,快感論者也偷偷地用“幸福感”取代了“幸福”。正是通過對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法,包括快感論者的偷樑換柱的表達方式的揭露,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人們在幸福問題的討論上難以達成共識。

要全面地、整體地把握幸福概念的含義,就既不能停留在條件論上,也不能停留在快感論(幸福感)或心態論(幸福論)上,而應該確立一種綜合性地考察幸福三大因素的幸福觀。這種綜合性的幸福觀既反對人們以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並闡釋幸福問題,也反對快感論者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即“幸福感”去偷換“幸福”這個主題。毋庸置疑,當人們能夠撇開自己的私人感受,綜合三大因素,全面地、客觀地考察並探索幸福問題時,他們才有可能在這個問題上達成相應的共識,從而把握幸福的真正內涵。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什麼是幸福,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體驗不一樣,每個人追求的幸福不一樣啊!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太難了。

因為自己才疏學淺。我就說說我對幸福的理解。

童年無憂無慮,茁壯成長就是幸福!

青少年時讀書不算愚鈍就是幸福!

情竇初開時有男孩追就是幸福!

工作時順心如意就是幸福!

成家了有夫疼就是幸福!

能為人母就是幸福!

年紀大了還能有父母孝敬就是幸福!

……

幸福就在每天簡簡單單重複的日子裡,在叮叮噹噹的鍋碗瓢盆聲裡,在五味雜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裡!



月夜聽風wyd


幸福就是人生路上平坦而有鳥語花香相伴;

幸福就是親情之間攜手並是歡歌笑語相隨;

閒時有一本詩意的醒卷悅目,

忙中有一腔愉悅的滿足情懷;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幸福就在我的眼前!



寒友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是早晨你沐浴的第一縷陽光

是春天裡你第一眼看到的花蕾開放

是你早上揹著書包走向學校的路上

是你牽著黃牛扛著犁耙暮歸的身影

是同學聚會時記憶猶新的少年時光

是遊子歸來時喊出的第一聲爹孃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車間的機器轟鳴

幸福是軍營的歌聲飄揚

幸福是田野的滾滾麥浪

幸福是校園的朗朗書聲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父母的嘮叨

幸福是妻子的柔情

幸福是兒子學步時的踉踉蹌蹌

幸福是女兒學語時的懵懵懂懂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在你身上

你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三晉風光美


幸福是什麼,幸福其實就是生活裡多有開心的笑容,有親人的陪伴,有朋友圈,能夠有自己的事業帶給一家子穩定的生活,這就是人生幸福的最初級。能有自己的人生觀,願意通過人生的努力,成就一番事業,這樣的人對於幸福的理解就是事業成功帶來的成就感才是最幸福的。而對於那些願意生活穩定,日子充滿煙火的日子的人其實幸福就是寓於平常,細心所悟,幸福就像內心深處的活水,源源不斷的湧出,日子過得有風有雨,家人心齊,人心向暖,過得其樂融融,這就是平常人的幸福。對於哪樣的幸福其實都是要必須努力的,人活著想要過自己的幸福人生,就必定要再那裡多付出,多努力的,沒有坐享其成的幸福人生,所以努力是成就自己幸福的根本,而腳踏實地的活著才是人生走好每一步的基礎。用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的回報,不好高騖遠,不三心二意,不朝三暮四,懂得感恩,更知道珍惜,日子裡才能把幸福裝進自己的世界裡,才能細品,慢慢享受這幸福。但是幸福也不能過多的過早的消費,還更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與動力,才能讓幸福陪你左右,一旦自己矯情了,耽於享樂,幸福就會無情的離開你了。所以,不忘初心,才能幸福!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移民局審查官:“先生,這裡不好嗎?”,答:“沒有”。審查官:“有什麼抱怨嗎?”,答“沒有”。審查官:“為什麼要移民呢?”,答“到那裡我可以抱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