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草長鶯飛,萬物復甦。

位於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邢臺縣,從石漠化荒山到山坡田地,從廢棄礦山到亂石河灘,從道邊路旁到村莊遊園,一場植樹造林“大會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株株樹苗紮根生長,一點一滴為綠“充值”。

圍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邢臺縣不斷擴大生態建設規模,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圍繞淺山丘陵區、河川、交通幹線、環市、環村、種植結構調整,植綠、護綠、增綠,切實築就綠色屏障,厚植生態底色,扮靚七彩太行,真正讓綠色成為邢臺縣高質量趕超發展的主色調。

“2020年,邢臺縣造林綠化工作著力實施‘雙十’工程,實施淺山丘陵區綠化、交通幹線廊道綠化、河道兩側沿岸綠化、種植結構調整造林、村莊綠化美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封山育林、飛播造林、森林撫育等十大造林工程,規劃1000畝以上片林10處,實施工程化造林,確保造林成效。”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劉文學介紹說,年內全縣將完成營造林面積19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5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飛播造林8萬畝,森林撫育2.5萬畝,到2020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將由2019年底的49.1%提高至50%以上。

多年積累的綠色“家底”

藍天白雲映襯下的邢臺縣西部山區,一眼望不到邊的山場層層疊疊種滿各類樹木,新芽萌發,孕育著勃勃生機,猶如衛士將大山緊緊擁抱在懷中,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收入。然而在幾十年前這裡卻是遍地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從滿眼荒蕪到望不到邊的密林,山場上的變化翻天覆地,這得益於邢臺縣幾十年如一日實施的系列植樹造林工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邢臺縣僅有殘次原生林18萬畝,林木覆蓋率僅有5.8%,生態環境極其惡劣。幾十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堅持弘揚抗大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以釘釘子的韌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任接著一任幹,先後經歷了溝谷治理、大造林、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學大寨、生態經濟溝治理、大面積國土綠化、全域旅遊等7個階段。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累計投資8億多元,新造林28.5萬畝,植樹1700餘萬株。

太行山綠化、儲備林項目、通道綠化、環市區防護林帶、淺山丘陵區綠化、山區結構調整造林、林果基地建設……一個又一個造林工程實施落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全縣有林地面積達135萬畝,比建國初期提高了7倍;公益林面積42.73萬畝,活立木蓄積2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9.1%,比建國初期提高了43.2個百分點,山區植被覆蓋率超過9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到了1.2萬個/立方厘米,是邢臺市區的5倍以上。邢臺縣先後榮獲全國義務植樹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太行山綠化工程先進單位、全國退耕還林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伴隨植樹造林工作持續推進,邢臺縣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協調共榮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生態環境日趨改善,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百姓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堅持增綠與增收相結合,大力發展以板栗、蘋果、核桃為主的林果種植,為農民增收致富夯實基礎,全縣生態產業化日益成熟,林果主導產業在基地、規模、品質、品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效應日益凸顯,全縣乾鮮果品種植基地達67.8萬畝、林果業產值達到9億元,林果業已然成為廣大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鄉村百姓發展林果種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以往的“要我栽”變為現在的“我要栽”。2016年,該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邢臺縣曾經的荒山禿嶺、窮山惡水變成了現如今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依託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邢臺縣大力發展旅遊產業,以承辦全市首屆旅發大會和舉辦全縣首屆旅遊文化節為契機,實施旅遊+”戰略,積極推進旅遊與文化、農業、工業、美麗鄉村等要素相融合,不斷豐富旅遊新業態,加速旅遊業提檔升級,努力讓全縣旅遊資源“活”起來,推動旅遊產業由“山水風光遊”向“全境域、全要素旅遊”加速轉變。旅遊景區、旅遊賓館、農家樂、民宿等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接近1000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達1.4億元,創社會效益近60億元。

“硬骨頭”地帶的較量

3月3日,邢臺縣南石門鎮姚坪村西的大善嶺和馬地溝,造林隊長郝景香組織100多人的植樹大軍,在綠化斷帶“硬骨頭”地帶栽植樹苗。在春日陽光的照耀下,專業造林工程全面施工讓這片滿是石頭的山場充滿生機。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上山遲幾天不用怕,咱們抓緊時間趕工程,更得保證質量,種一棵樹就得保證活一棵。”郝景香一邊給隊員們提要求一邊鼓勁加油。“正是種樹的好時候,大家夥兒加把勁兒,再硬的石頭山咱也能讓樹苗紮根成活。等過兩年來看,嘿,這片石頭山全都綠了。”

“那邊山堖3個小組在挖坑,那邊山窪2組隊員在種樹,拐過這道彎有20多人在埋樹坑,還有人專管拉水、運樹苗。”郝景香指著山上的人介紹著。“都有分工,這個植樹項目已經挖將近20萬樹坑了。”

忙著和搭檔種樹的翟銀鳳是姚坪村一名居家婦女,幹活累了邊擦汗邊看著山下的村莊,感慨地說:“在村裡一抬眼就看見這片山,平時光禿禿的連荊柴和白茅草都長不好。等這些小樹苗長大了,滿山都是綠色,村莊也能更有生機嘞。”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姚坪村位於邢臺縣淺山丘陵區,屬於植樹造林的最薄弱地帶,淺山丘陵區大多屬於石灰岩地質,土少石多,立地條件差,加之氣候乾旱少雨,形成了一條南北長51公里、東西寬18公里的綠化斷帶,猶如太行山東麓的傷痕。“年年種樹不見綠”,成為制約太行山綠化工作的瓶頸問題。

破解淺山丘陵地帶綠化難題過程中,該縣探索創造了“套保溼袋”“埋玉米芯”“蓋石板片”“靠育林板”等一整套淺山丘陵區造林辦法,為全國乾旱半乾旱區造林綠化工作提供了成功經驗,這一造林經驗在全國造林工作大會上推廣。10多年來,邢臺縣累計在淺山丘陵區開展植樹造林20萬畝,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改變了過去“年年造林不見林,年年植樹不見樹”的被動現象。樹苗長高了,林地擴展了,荒山變綠了,一棵棵樹苗猶如一個個細密的針腳,縫合著綠化斷帶傷痕,構建起太行山淺山丘陵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的生態防護“綠色屏障”,一點點阻擋荒山石漠化腳步。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今年山上栽種的樹種堅持常綠與落葉搭配,觀花與賞葉結合,種植50%的側柏,保證四季常綠;種植25%的山桃、山杏,春季可觀看漫山的桃花、杏花;種植25%的黃櫨、五角楓、火炬,秋季可以欣賞遍山紅葉。”邢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劉文學介紹,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今年再完成人工造林2.1萬畝,力爭把淺山丘陵區“綠化斷帶”打造成太行山“七彩林帶”。

向生態修復治理“進軍”

機械轟鳴、車輛往返、人流湧動,在大沙河北岸,在白馬河畔,一個個挖掘機挖好的樹坑整齊排列,周邊村莊群眾和青年志願者三兩人一組,相互配合植樹,扶正、填土、壓實、澆水,齊心協力栽下一棵棵樹苗。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這些地塊以往遍地是大大小小的沙坑或者廢石料堆,歷史遺留的私挖濫採問題嚴重影響河道周邊生態環境。”邢臺縣縣長陳新介紹說,因歷史原因形成的採砂、採礦跡地,既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又是非法採砂、採礦的“重災區”。邢臺縣把這些區域作為今年造林綠化的重點,緊密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非法採砂、採礦專項整治行動,圍繞大沙河、白馬河、廢棄露天礦山等重點區域實施生態修復。

羊範鎮大沙河北岸著力打造龍崗生態溼地公園,切實變以往非法採砂、採礦的“重災區”為改善生態環境的城市郊區休閒娛樂場所,既能實現生態效益,又可消除私挖亂採隱患。項目全長12公里,規劃總面積7000畝,計劃總投資7500萬元,涉及喉咽、東堅固、許堅固、中堅固、西堅固、固坊6個村。

據羊範鎮黨委書記雷瑞華介紹,該鎮累計動用1400臺次鉤機、剷車,2100餘畝沙坑灘塗平整覆土已完工,5200畝土地流轉已完成,挖坑、植樹等工作有序開展,3月底前將完成植樹造林41萬株,6月底前完成1500畝荒山“七彩太行”綠化植樹16.5萬株,10月底前完成項目區內6個村莊美麗鄉村建設。

羊範鎮堅持適地適樹、四季有景,常綠與落葉搭配、觀花與賞葉結合的原則,優選使用淨化空氣、吸塵減霾功能強的國槐、金枝槐、檜柏、側柏、棗樹、山桃、山杏、黃櫨等鄉土樹種,同時還在西堅固等村種植酸棗等適宜品種,在不適苗木生長的地方就勢平整成水塘,防滲漏處理後種植荷花等,為百姓增收致富拓寬渠道,為市民觀光增添景觀。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位於邢臺市西北部的會寧鎮白馬河畔植樹造林項目同樣緊張推進,會寧鎮以建設邢臺“高顏值”綠色屏障、邢臺市西北“生態綠芯”為理念,依託白馬河自然生態,融入當地文化、生態和資源等多種元素,積極建設邢臺市西北生態溼地公園,讓好生態轉換成“民生紅利”。

邢臺縣將造林綠化與非法採砂採礦專項整治相結合,緊密結合非法採砂採礦專項整治行動,對歷史遺存的採砂採礦跡地實施生態修復。堅持生態優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構建“城市之腎”的建設理念,著力因地制宜將大沙河北岸、白馬河畔項目區域分別建設為集生態防護、濱水休閒、觀光、娛樂為一體,各具特色的邢臺市郊區生態溼地公園。在太子井石灰岩礦生態修復區,在堅持綠化為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工礦用地資源和現有崖壁,積極引進攀巖、射擊、群眾性休閒體育項目為主的體育公園項目,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2020年,該縣將在大沙河規劃造林5500畝、白馬河規劃造林1200畝;以綠色礦山建設為目標,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修復廢棄露天礦山跡地25處2000畝,既修復生態脆弱區,又消除盜採隱患。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把綠色“植入”美麗家園

在皇羊路兩側,護路工人有序清理平整道路兩旁,見縫插針種下一株株苗木,道路兩旁更潔、更綠、更美。為了避免人員聚集扎堆,縣交運局安排每個路段不超過20人,3到5人為一個小組,分散作業。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邢臺縣交運局緊抓春季植樹造林大好時機,以邢峰線、邢昔線為重點,砌築花池、花牆,栽植美人蕉、側柏、紫荊、木槿等各種花卉,提升重要交通道路兩側林帶新建、加寬和提升改造力度,加強最美公路、四好農村路等沿線林帶建設,形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錯落有致”的公路立體效果,打造道路交通綠色長廊。同時,以邢和、邢左、邢昔、邢峰、平涉五條國省幹線公路為重點,對公路路基進行高標準整修,對邊溝、邊坡雜草、垃圾進行清理和掩埋,對路面坑槽進行挖補、鋪墊等,保證路域環境乾淨整潔。

邢臺縣挖掘道旁坡邊、未利用地、村莊庭院等邊角、縫隙的造林潛力,積極推進交通幹線綠化和鄉村綠化工作,確保宜林空間應綠盡綠。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創建森林鄉村,以街道綠化、庭院綠化、進村道路綠化、環村林帶建設為重點,按照“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突出一村一品,重點對村內空閒宅基地、垃圾堆、土坑等空閒地進行清理平整,實施村莊綠化4000畝,栽植各種苗木40萬株,因地制宜多建村內小遊園、微景觀,做到出門見綠,全面提升村莊綠化水平。在打造綠色氧吧的同時,改善村莊環境質量,增加綠化創收,讓百姓惠享生態紅利。

為太行山麓撐起綠色保護傘

建強專業防火隊伍,強化宣傳力度,構建巡查網格,倡導綠色祭祀……植樹更要護綠。近年來,邢臺縣層層織密森林防火網,為來之不易的山場林木撐起綠色保護傘,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森林資源安全。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在城計頭鄉,31個村入村檢查站擔負防控防火雙職能,兩項工作都不放鬆,利用大喇叭宣傳春季防火法規常識,防火隊和派出所幹警開展全覆蓋巡邏,包村幹部既是防控指導員,也是防火巡邏員、監督員。同時,發揮村黨員幹部、青年民兵等社會力量,分包村民小組,包溝道,十戶聯防,構築全方位防火監管牆。

當下正值森林防火高火險期,為有效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邢臺縣人民政府發佈森林防火高火險期、高火險區的令,印發《邢臺縣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實行森林草原防滅火有獎舉報制度,層層簽訂責任狀,建立縣、鄉、村三級森林防滅火網格化管理體制,完善防火責任網格管理體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參與森林草原火災治理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確保對接無縫隙、責任全覆蓋,嚴厲打擊違法野外用火、縱火、放火行為。

備足備齊滅火器、吹風機、消防車等各類防滅火設施設備,3個防火中隊、9個鄉鎮防火小隊配備專業撲火隊員119名,負責全縣日常防滅火工作,各鄉鎮、村分別成立20人撲火隊,全縣共計近萬人的專業、半專業防滅火人員,嚴格執行防火工作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隨時做好全縣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救援工作。同時通過張貼通告、入戶發放通知書、大喇叭廣播、巡邏宣傳、安裝語音杆、推送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火意識。

此外,堅持實施最嚴厲的山區“六禁”措施,禁止牛羊上山,禁止亂砍濫伐,禁止陡坡開荒,禁止紅石板開採,禁止開礦探礦,禁止工業企業進山,堅決杜絕私挖亂採、亂砍濫伐現象。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25度陡坡管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在25度以上陡坡開展土地整治,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紮實成效。堅持使用林地定額和林木採伐限額的調控,完善林地管理、伐育同步管控等制度,強化天然林、公益林保護,力爭森林資源總量有所增加,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

邢臺縣持續為綠“充值” ——49.1%的森林覆蓋率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