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这是《人间值得》扉页里的一句话,看完之后心里为之一震,继而恍然:我们不必活得那么用力,那么完美。

一、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

《人间值得》一共6个篇章,恒子奶奶将自己90年的人生智慧都写在里面,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死亡等课题的诚挚箴言,其中就包括她对人生中的各种不完美的态度。

从20岁到90岁高龄,她一直从事心理医生这份工作。原来她一直每周工作6天,从2017年8月开始,才减少为每周4天。

这是《人间值得》对中村恒子——一位90岁的老奶奶,一位工作了70年仍然在职的心理医生——的描述。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看到这里,你一定认为恒子奶奶很热爱这份工作吧,其实并不是。

1945年,16岁的中村恒子在叔叔的资助下来到大阪学医,于她而言,成为一名医生,这个选择没有快乐不快乐之说,也无所谓想做或不想做,只是别无选择,必须工作。因为出生农村,家里孩子多,父母重男轻女,恒子不得不被迫“尽快自食其力”。

由于刚经过战乱,刚毕业出来的医学生需要一年的无薪实习,实习结束后也不一定能进入有工资的单位。幸运的是恒子经人介绍在一家诊所做助理,能拿微薄的工资,她除了忙诊所的工作,还得帮忙做家务。后来机缘巧合当上了精神科医生,结婚生子后因医生短缺,被医院催着去上班,工作繁重。即使到后来年老了要求退休也未被允许。

在人际交往上,恒子奶奶需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人对她好,有人得她喜欢,但她也被别人质疑,被别人烦扰。

恒子奶奶的丈夫酗酒,她曾一度想跟丈夫离婚。

父母来帮他们带孩子的10年里,虽然孩子被安排得很好,但却导致恒子奶奶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导权,丈夫与岳父母的关系紧张,恒子奶奶成为夹心饼。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恒子奶奶年轻时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也如此吗?在网上输入“上班痛苦”几个字,就会蹦出来很多相关的内容,原因多种多样: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得不到认可,不被尊重,经常加班,不是喜欢的工作……有些甚至抑郁,想跳楼。生活中,婆媳关系不和,丈夫脾气火爆,妻子爱慕虚荣,丧偶式育儿……不如意的也比比皆是。

当我们一味觉得痛苦,烦恼,忧愁而不得解,恒子奶奶是如何处理的呢?

面对被安排的工作,在别人迷茫工作是为了什么时,恒子奶奶却清楚地知道:“为了钱而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她从不抱怨。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她说,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面对酗酒的丈夫,她一度忍让,设定一条合格线:坚持到孩子结婚。如果孩子结婚时我们并肩而立致辞,就还是夫妻。”在这个目标实现时,丈夫却变得温和,酒量也减少了,变得更加成熟,于是恒子奶奶心境改变了,就觉得“还离什么婚呀,真麻烦”。

面对失去主导的生活,面对自己成为丈夫和父母之间的夹心饼时,她难以改变,却更努力工作,用工作来排解生活的苦闷。如此保证了心态没有变得更差,生活也没有变得更差,而她也学到了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根本技能。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所以你会看到,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奶奶,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她跟我们一样,也会面临人生中的各种不顺。她不伟大,也不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各种安排,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她活得明白、通透。她告诉我们,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不要因为不完美而停止不前。

二、我们为什么不要去追求完美?

我们常常说要追求完美,因为它可以驱使你去实现你不会实现的目标,它可以给你在面对挫折和障碍时坚持下去的动力。高成就的运动员,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表现出完美主义的迹象。就连我们做产品也要倡导匠心精神,《大学》里面也有一句话:止于至善。

我们会为了写好稿子一遍遍地改稿到深夜,会要求身边的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改变行动,会为了不能想到一个完美的idea而抓狂……

然而完美主义真的比非完美主义好吗?

瑞士苏黎世大学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部门的研究人员的结论,他们认为,完美主义者比非完美主义者受到更多的压力。

他们调查了50个40多岁的身心健康的男性,要求他们填写心理和性格调查问卷,调查他们对自己的标准有多高,以及他们对犯错的感受。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答案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有一半人具有完美主义的特征。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加焦虑和疲倦。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九型人格中有一种人格叫完美型人格,主要特征:追求完美,不断改进,黑白分明,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甚高,很具有原则性,不愿意轻易妥协。所以在生活中没少碰钉子,除了他们对自己生活品质的不满,还有他人的低要求也会导致他们的愤怒,他们在意他所在意的一切,稍有差错,他们就会陷入到恐慌和自责当中。

小昭就是这样一个完美型人格的人。在家里,她要求家里的摆放必须美观整洁,比如牙刷朝向必须一致,拖鞋的摆放必须整齐,洗碗必须三遍,玩具要及时收,……如果哪次忘了没做好,他必然指责,为此经常跟老公孩子吵架。

同时小昭也将完美主义带到了工作中。有时候一个方案打回去让下属修改好几遍,仅仅是因为排版不够美观,导致经常加班,为此下属怨言颇多,经常不配合,小昭也觉得很累。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信奉“完美主义”的人,往往由于“不够完美”而停止行动。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名叫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他曾是西点军校优等生。由于系统改造了北方军队的后勤使他名声大噪,最后被提拔为北方军总司令。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


可是在上任之后,他却固执地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 1862年的一场关键战役中,他始终拖延、犹豫不决,最终在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遇,战争因此又延续了三年才结束。

这摧毁了军政界对他的信任,最终他被解除军职,他拖延的最重要原因是完美主义,而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完美主义往往不合时宜。

可见,并非一切都适用于完美主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完美主义是最大的敌人。

而恒子奶奶也说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看到此处,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接纳人生中的各种不完美,才让恒子奶奶少了很多焦虑和痛苦,让她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让她能把事情顺利地做下去。

三、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地做下去”

巴尔扎克:"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完美主义容易让人受挫而中途停止,让人心生焦虑与痛苦,与其追求完美,不如转换思维,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地做下去”。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先完成再完美

如果在事情开始之前,就事无巨细地想好每一个细节,纠结于行动的高效与否,在意犯过的每一个错误……会让我们劳神伤力、裹足不前,可能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无法完成,更不要说追求完美。

在做自媒体时,这一点尤为明显。在写之前纠结于我是选A领域好?还是B领域好?文笔不好,还是先报个写作课再写吧。不知道这样写读者会不会笑话,一改再改,一直憋着不发文……

一位教写作课的老师说得特别形象:一顿追问猛如虎,一看账号光秃秃。我也想帮你一把,如果你的发型丑点,身为写作课的首席Tony老师,我可以为你一步步修剪,直到你满意为止。但我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给秃子剪成炫酷的杀马特啊!

很多时候,完美是理想,完成是实际,只有我们一步一步去做,去把它顺利完成完成,即使它不完美,但也能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正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201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没有人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只有当你着手做的时候才变得逐渐清晰,你只需要开始行动。

从长远着眼,设置及格线。

此刻的不完美看似难以接受,但从长远来看,你会发现此时的完美是整件事情中很不起眼的一环。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位新手妈妈为了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也要保持孩子母乳。她制定了一个时间安排表,表中密密麻麻写着几点几分应该干嘛,全家人都得严格执行,有时候家人忘记了,她就会大发脾气,结果把自己弄得又累又崩溃。但是育儿是长期的过程,少吃一顿母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环,并不会影响整个育儿过程。

那么从长期评估,设置及格线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例如育儿,只要保证孩子身体健康,身高、体重、视力等各项身体机能检测达标,至于多吃一顿少吃一顿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如工作,我们只要保证策划案够有创意,能够拿下客户就行,何必执着于要求下属细抠标点符号呢?过于严苛导致下属紧张、疲惫,长期来看也会影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如宽松一点。

正如恒子奶奶说的:不要试图追求完美,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

不指责、不抱怨

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指责抱怨的话语:

指责丈夫“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抱怨同事“什么也不会做,害得我也跟着一起加班。”

抱怨公司“天天加班,就知道压榨员工”…………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批评是无用的,它引起人的抵触,使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伤人自尊,甚至引发怨恨。

这对“如何将事情顺利做下去”起不到一点正向作用,相反还会起反作用。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丈夫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丈夫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丈夫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

一气之下丈夫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丈夫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拿到公文包后,丈夫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丈夫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试想,丈夫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人间值得》: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思考“如何把事情顺利做下去”

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所以,与其指责抱怨,倒不如把心态放平和,可能会对推动“事情顺利地做下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国藩说过,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不追求完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够了。当你把事情一件件顺利地做下去,你会发现,你已走出来一条康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