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不知春花何時了,回首只道匆匆。綠杉野屋,落日氣清,時也品茶清靜。古人攜茶具以作清歡,每每『茶具隨行試一甌』,然何為佳器?當是自然合心,以天成為上。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品茗是雅事,茶則必趨於雅,其乃衡量之器,古人稱,則者,量也,準也,度也。此不僅為茶席實用之物,亦是藝術佳器。紫砂為材,修竹當形,則更顯文氣斐然,深得士人之機趣。是故茶則當以形為上,妙通逸趣,方可成文士茶人之雅玩。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文人愛竹,白居易雲『竹似賢』,因其本固、性直、心空、節貞,故常以竹比君子。今人用竹是為循古,見之則『思善建不拔者,思中立不倚者,思應虛受者,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所以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引文人雅士稱頌,畢竟『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然今朝不似古人野住郊居、竹影當窗,若欲寄心松竹,需更為適用。竹節茶則,恰是如此。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紫砂之器,古今皆尚,只因文人參與而成藝術佳品。詩文、書法、繪畫銘刻於其上,更添一種韻味,獨蘊幾番品格。用之可見人之氣韻,有高流隱逸之胸次者,必定鍾情於此。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造就紫砂茶則,當以手工錘之、鍛之、磨之,非極薄不可止,遂成幽竹清雋峻拔之姿。以秀雅之態攝人眼目,然當其於茶席中,又洗淨鉛華,不染塵世。如風、如雨、如霧,消融自然,難以覓之。一傾茶則,杯中嫩芽沉浮後緩緩落下,終於立穩,如同人心沉浮後,終是安頓。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幽竹伴佳茗


暮春夏將至,好友何以酬?幽幽清竹,半壁山房,一盞清茗,紫泥泛新,聽風對飲,自在得趣。


幽竹伴佳茗

進入硯田書院圈,每天進步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