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在五臺山菩薩頂腳下,在巍峨壯觀的大白塔北側,坐落著一座規模宏大、佈局嚴謹、院落寬敞、建築獨特的古剎。這裡殿字奇偉,精舍飛翠,松柏蒼鬱,環境幽雅,它就是名揚四海、蜚聲中外、歷史悠久的顯通寺。顯通寺佔地4.37萬平方米,現有房屋400餘間,其中殿堂65間,是五臺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五臺山顯通寺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夜夢金人,派使者西域求法。使者蔡愔、秦景等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地宣傳佛教的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立即邀請他二人來中國講經授法。他倆應邀,與蔡、秦等人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涉萬水千山,於永平十年十二月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於國都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按照天竺佛教傳統樣式,建造了一座僧院以供二僧居住。為紀念白馬馱經輸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清涼山,即現在的五臺山。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菩薩的住處,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環境清幽,他二人贊口稱道: "這地方神妙極了!"遂計劃在此建寺。由於臺懷中心的靈鷲峰(即菩薩頂的位置),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佛修行處)相似,故決定靈鷲峰腳下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遂名靈鷲寺。

北魏時,魏孝文帝曾下令對大孚靈鷲寺進行重新擴建,由於前院有花園,故又名花園寺。唐太宗重建,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藏此,改名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萬曆三十五年碑記稱"永明寺" (萬曆皇帝賜額"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名大顯通寺,沿用至今。現在的建築均為明、清重修。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顯通寺鐘樓


進入寺廟前,首先要穿過一座下層為石券洞、上層為木構建築的高大鐘樓。鐘樓為兩層三簷廡廊式結構,上承十字頂,脊頂的四端有四個龍頭。通體望去,廊柱成列,飛簷層層,極為壯觀。遊人登樓憑欄眺望,層層山巒,重重寺院,均歷歷在目,使人心胸開闊,大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感。在樓內樑上懸有銅鐘一口,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叫幽冥鍾,系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鑄造。鍾高8尺,最大外徑5尺,厚3寸,重達萬斤(實際重量為99995斤)。鐘口邊緣為波浪形,外皮刻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多字,字跡端正清晰。解放前,鐘聲晝夜不停,又名長鳴鐘。鐘樓石洞拱門額上,刻著"震悟大千"四字。"大千"即"大千世界"的略稱。"大千世界"是佛教用語"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悟",佛教認為芸芸眾生都是生活在迷夢中,從迷夢中覺醒謂悟。因此, "震悟大千"的解釋應是:佛法無邊,在釋迦牟尼的教化和感召下,用鐘聲震悟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不僅使他們從迷夢中覺醒,而且整個"大千世界"都震悟覺醒了。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大顯通寺

過鐘樓,繞石道,就來到了顯通寺。山門門額上掛有"大顯通寺"鎦金匾。山門兩旁,各立一通石碑,碑高55尺,寬2.7尺,左邊的碑身上大草"龍"字,右邊的碑身上大草"虎"字,字體揮灑自如,基龍虎形象,為雷雨居士傅光宅所書。字跡清楚,保存完好,是五臺山之珍貴文物。在五臺山寺院中,凡初具規模的寺院都建有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職責是保護寺院。因此,天王殿都是建在寺院的前面。今塔院寺和顯通寺在唐代是一個寺院,寺名叫做"大華嚴寺"。明成祖永樂五年,大華嚴寺分成兩座寺院:塔院寺和顯通寺。在分寺時由於天王殿在前面劃歸塔院寺;所以顯通寺就無天王殿了。按寺院佈局,顯通寺的山門和天王殿應建在今觀音殿前,但因地方狹窄,既不能造山門,也無法建天王殿,除非將今觀音殿改建成山門殿,內供四大天王。可是也不成。傳說只要動工將觀音殿改成山門殿,就會發生火災。故此,才將寺院的山門移到現在這個地方。在無法建造山門殿和天王殿的情況下,只好用龍虎來把門,同樣起到"保護寺院"的作用。

在顯通寺的殿院裡,前後排列著七座大殿: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

觀音殿位於顯通寺最南端,俗稱南殿,由於殿內供奉三尊菩薩,從東到西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故此殿又叫三大士殿。殿內東西兩側擺滿了經架,上面經書累累,所以又稱南藏經殿。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進殿宇。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在五臺山的寺院中,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其他菩薩為陪襯。大寺院還建有專供文殊菩薩的文殊殿。這座大文殊殿,就是這樣建成的。殿內供奉大小7尊文殊菩薩塑像。正中是大智文殊,他的坐騎是一頭威武的猛獅。在大智文殊的左方、前方、右方供五方文殊,他們的順序是:西臺的獅子吼文殊,南臺的智慧文殊,中臺的孺童文殊,北臺的無垢文殊,東臺的聰明文殊。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顯通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要建築,此殿佔地約800平方米,建得巍峨高大,佈局緊湊,是五臺山罕見的大殿,是本寺的主殿,也是寺裡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殿額高懸乾隆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一塊。殿內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邊藥師佛,西邊阿彌陀佛。佛前立有佛弟子像,歲數大的叫迦葉,歲數小的是阿難,兩側是十八羅漢。背後,中間騎朝天犯者是觀音菩薩,兩旁分別是: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均是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佈滿了跪墊和經案。經案上又擺滿了銅鐘、木魚、馨、鼓等佛家樂器,除每日晨鐘暮鼓誦經外,逢年過節做道場也多在此殿舉行。殿內那些佛像、樂器和香菸繚繞的景象,立即把人們引到了神秘的佛國世界。

無量殿是顯通寺第四進殿字,又名"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七處講經九次之意,《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首次講的經,前後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才講完,稱為"七處九會"。現今該殿每間門楣上方能有磨磚的匾額,共七塊,依次是:"法菩提場"、"普光明殿"、"仞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官"、"他化天宮"、"逝多園林"。這是說法的場所,釋迦牟尼在這七個地方講經九次。具體來說:第一次在法菩提場,第二次在普光明殿,第三次在仞利天宮,第四次在夜摩天宮,第五次在兜率天宮,第六次在他化天宮,第七次和第八次在普光明殿,第九次在逝多園林。由於唐高僧澄觀撰述《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是在無量殿這個地方完成的,故無量殿建成後被尊為七處九會殿。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無量殿

無量殿是五臺山一座獨特的建築,殿寬七間,進深四間,殿身四周沒有簷柱,系純磚所造,結構奇特,宏偉壯觀。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磚窯:中間大,兩邊小,由於不用大梁和柱子,故又稱無樑殿。中間這間窯供銅質盧舍那佛一尊,連同須彌座,高兩丈餘,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他的背後,盤坐著一個胖胖的彌勒佛,大肚子,袒胸露懷,表情生動,姿態優美。他那滿面的笑容,會使你覺得他都快笑出聲來了。左右兩間窯各有牆洞5處,深2尺,高6尺,據說是僧人坐功的地方。殿內兩側有夾牆,牆內有磚砌的樓梯,走上去是圍繞殿內一圈的走廊,站在走廊上任何一個地方,俯視殿內,一覽無遺。據建築學家鑑定,這座無量殿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設計生動,二是建築技術高超,三是結構堅固。這樣富麗堂皇的建築,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無量殿的後面是千缽文殊殿。殿內銅鑄的千缽文殊造型獨特,正面壘疊著五個頭型,左右兩側各壘疊著三個頭型,胸前有六隻巨手,其中兩隻手捧著個大金缽,缽上端坐釋迦牟尼的坐像。另外四隻手握鈴、持杵。身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內有一金缽,故稱千缽文殊。由於在每隻手內的金缽上均有釋迦牟尼像,所以此像又稱"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這是明代的作品,在銅鑄藝術中,可以說是珍品。無論是手的形狀還是手內的缽、缽上的佛像,其鑄造的細膩和造型的新穎,在全國此類藝術中是極為少見的。就是在五臺山,也是獨一無二的。怪不得有一批香港遊客前來觀光時,其中一位對佛教頗有研究的老者看過此像後.大為歎服,連稱"萬幸,萬幸,得見此像"。

據佛教傳說,山西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四川峨眉山的普賢菩薩,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慈悲第一;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大願第一。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究竟有多大智慧呢?這尊千缽文殊告訴人們:文殊菩薩的智慧大得很,他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何以見得?據佛教講,一隻手握一個缽,代表一個僧人。一千隻手握一千個缽,代表一千個僧人。這就意味著文殊菩薩有一千個僧人的智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一千個僧人的智慧集中到文殊菩薩一個人的身上,那他的智慧就大得無邊了。大千世界不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文殊菩薩都會通過他的智慧迎刃而解。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顯通寺銅殿

從千缽文殊殿出來,拐過殿角,見有一座大殿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眩人眼目,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銅殿。銅殿的構造形式和北京的金鑾殿相仿,是一座罕見的青銅建築物。銅殿的建造者是妙峰祖師。妙峰祖師,山西平陽(今臨汾)人,12歲出家。他曾鑄過3座銅殿,另兩座一在峨眉山,一在寶華山(在江蘇省句容縣北)。顯通寺這座銅殿頗得萬曆皇帝的讚賞,銅殿雕花鏤空,夔護螭蟠,光輝奪目,堪稱絕觀。上層四面各有6扇門,下層四面各有8扇門,均鑄有花卉人物、飛禽走獸。其中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蓮下松鶴、老鼠盜葡萄、獅子滾繡球等等。這些雕刻藝術品,鑄工精巧,形象生動,是五臺山雕鑄藝術中的傑作。殿內供高約一米的銅質文殊騎獅像,周圍銅壁上鑄滿了銅質小佛像,數一數,不多也不少,正好是一萬尊,。毫不誇張地說,這座銅殿的鑄造藝術是空前的,其價值是無法評估的。那優美的造型,完整的結構,巧妙的佈局,偉大的氣魄,豐富多彩的圖案,都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智慧。

銅殿前置有五座銅塔,以五方排列,有兩種說法,其一,這五座銅塔隱合五臺之數,因此這五座銅塔分別叫做東臺塔、南臺塔、西臺塔、北臺塔、中臺塔。其二,這五座銅塔代表五個方位,即五方:東、南、西、北、中央。每座銅塔上分別鑄有五個方位的佛,他們是: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據"五智五身",這五座銅塔分別叫做:大圓鏡智塔(東臺塔)、平等性智塔(南臺塔)、妙觀察智塔(西臺塔)、成所作智塔(北臺塔)、法界體性智塔(中臺塔)。

五座銅塔,有兩座鑄於明代,有三座鑄於清代。鑄於明代的兩座銅塔是貨真價實的銅塔,鑄於清代的三座銅塔是包銅塔。明萬曆三十四年鑄的兩座銅塔(東臺塔和西臺塔),次年完工,由本寺僧人勝活和尚建造,至今保存完好。這兩座銅塔的直徑約二尺,高兩丈餘,自踵至頂十三層,每層各八面,均鑄有佛像,小巧玲瓏,無比精緻。清朝鑄的三座包銅塔已毀。1992年將已毀的南臺塔和中臺塔按原塔形補鑄竣工。至1993年,式樣各異、造型美觀的五座銅塔又奇蹟般地呈現在旅遊者面前。這五座銅塔點綴在銅殿前,給銅殿增添了不少神韻,使這座銅殿顯得更加莊嚴壯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