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變”後宋朝發生了什麼?

893年前的今天,1127年的二月初六,金帥命宋欽宗跪聽金太宗詔書,宣佈徽宗與欽宗廢為庶人,此後,北宋滅亡,高宗即位。從靖康之變,到建炎南渡完成,這之間都發生了些什麼?韓世忠與岳飛如何登上歷史舞臺?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滅遼當年,金太宗就下詔伐宋。金軍以完顏杲為都元帥,其下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完顏宗翰(粘罕)為左副元帥,攻太原;東路軍以完顏宗望(斡離不)為右副元帥,攻燕京,而後會師宋朝都城開封。歲末,得知金軍逼近東京,宋徽宗匆忙禪位給長子趙桓。這年他才43歲,便早早自我下崗,把一副爛攤子撂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數日後就是新年,他宣佈明年改元靖康,乞求能保佑國家安定太平。

靖康元年(1126)正月四日,新任尚書右丞李綱臨危受命,兼任親征行營使,挑起了統兵抗金的重任。他僅用了三四天,便鞏固了東京防務。七日,金軍打到東京城下,向好幾個城門發起進攻,死傷累累而未能得手。

挾兵臨城下之威,金軍遣使入城,脅迫對手議和。宋欽宗求之不得,命宰相張邦昌為計議使,異母兄弟康王趙構為人質,前往金營。自正月十五起,包括名將种師道在內的勤王兵陸續抵京。种師道反對割地求和,認為東京城城高糧足,只要嚴密防守,金軍日久必困。不久,勤王將領姚平仲說動欽宗,實行劫營之計,不料走漏消息,反遭迎擊。金帥宗望遣使追究劫營之責,投降派大臣李邦彥完全推給李綱與种師道,宋欽宗即罷免二人,遣使謝罪,同意割讓三鎮。

消息傳出,群情激憤。二月五日,太學生陳東率千餘諸生伏闕上書,軍民不期而至者數萬(一說十餘萬,似乎略有誇張),要求罷黜李邦彥,複用李綱、种師道,反對割地乞和。這是一次永垂史冊的學生運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總是學生最少顧忌,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民請命,成為民族的脊樑。宋欽宗自知大義有虧,更擔心強敵壓境,內亂再起,宣佈李綱、种師道復職,並讓李綱出面安撫學生,平息了這場風波。

金帥得知主戰派佔了上風,大兵久屯堅城之下,而宋朝勤王兵在外圍聚集,自己將處於內外夾攻的危險境地,便萌生退意。十日,欽宗更換人質,換回了趙構與張邦昌;金軍帶著勒索到的金銀引兵北去,開封被圍近四十日後,終於解圍。

金兵一退,欽宗以為危機已過,把种師道罷為宮觀使,讓他賦閒,聲稱其老邁“難以再用”。不久,命李綱代替种師道,去解太原之圍,將他排擠出朝。與此同時,欽宗與太上皇徽宗在權力問題上勾心鬥角,痛失了半年備戰的大好時機。

金軍雖迫於形勢暫從開封撤圍,在打交道中卻看透了對手的腐敗無能。當年八月,宗翰、宗望再次分東西路進攻宋朝,進攻路線對他倆來說已完全熟門熟路。閏十一月初,兩路金軍再次會師東京,開始大規模攻城。欽宗這才再次想起李綱,驛召他進京領開封府,但他還在中途,東京就陷落了。與此同時,欽宗派人持蠟書前往相州,任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讓他與河北守將火速帶兵入援京城。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李綱銘文鐧(現藏福建博物院)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兵臨東京城下,李綱臨危受命,守衛都城。這把鐧長96.5釐米,重3.6公斤,鐧身的一刃面上有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應是他當時隨身佩帶的武器,也是他領導東京保衛戰的珍貴物證。鞘為木質,乃後代配製。

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宋朝居然命術士郭京驅7777名“神兵”出宣化門迎擊敵軍,誰知一觸即潰,金兵卻乘虛攻入了開封城。次日,欽宗遣使金營乞和。即便到此地步,徽、欽二帝還心存僥倖,希望金軍能保留趙氏社稷。金帥也摸透了他們的心理,並不立即俘虜他們,先讓他們下令收繳城內的馬匹、武器,剝奪宋朝的反抗能力;而後讓他們為金軍蒐括京城官府和民間所有的金銀財物。金軍還索取給金太宗的貢女三千名,犒賞金軍的少女一千五百名,不僅民間婦女難逃魔爪,連不少宮嬪都投水自殺。

靖康二年(1127)正月十日,宗翰、宗望將欽宗與親王、宰執大臣等再召到青城,把他們囚禁起來。二月六日,金帥命欽宗在青城金營中跪聽金太宗詔書,宣佈徽宗與欽宗廢為庶人,另立別姓“以王茲土”。次日,徽宗與皇室宗族也被押往青城金營。在金軍的斧鉞下,二月十一日,宋朝百官集議推選另立異姓天子的問題。有人以為,為了不讓金軍屠城,不如推出一人應命,大家推舉靖康元年做過兩個月宰相的張邦昌。兩天後,金軍事先宣佈有異議者將押赴金營,東京城裡的大小官員、僧道、耆老、軍民被迫簽名表示“擁戴”張邦昌。

三月七日,是金帥為張邦昌行冊命禮的日子。張邦昌打算自殺,有人說他被推舉時不死,現在卻要讓一城生靈塗炭,他這才作罷。他的傀儡政權國號“大楚”,與金以黃河為界。在冊立儀式上,張邦昌一再痛哭,表示自己不忍叛立。他做傀儡皇帝時,始終不立年號,不坐正殿,不受群臣朝賀,不用天子禮儀,大內宮門都貼上“臣張邦昌謹封”的封條。凡此種種,並不都是裝模作樣,表明他確實事出無奈,與後來偽齊皇帝劉豫有所區別。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福州鼓山石刻

這幅摩崖石刻上石在紹興二年(1132),作者為宋哲宗第三女吳國長公主的駙馬潘正夫,他剛安頓好南遷的家族,準備北赴行在朝覲,臨行前五日,攜四子登臨鼓山,刻石記錄了建炎南渡時他所在這支宗室的南渡路線,頗具史料價值。

四月一日,金軍押著大批俘虜和戰利品分批啟程北撤。俘虜包括宋徽宗、欽宗父子和他們所有的皇后、妃嬪,皇太子、親王、公主,宗室、外戚、宰執和其他在京大臣,伎藝、工匠、娼優等各色群眾,共計十餘萬人。戰利品包括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馬一萬匹以及法駕、鹵簿、車輅、冠服、法物、禮器、祭器、樂器以及其他文物、圖書等,不可勝計。

行前,金軍焚燒了開封城郊的房屋,而開封城內早就形同廢墟,老百姓餓死者日以萬計,連一隻老鼠都賣到幾十文錢,人相食的慘劇也時有所見,再也找不到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裡描寫的那些繁華景象。

徽、欽二帝一行在北上途中歷盡折磨,受盡屈辱,皇后受到隨隊金兵的性騷擾,離隊小解的妃嬪遭到金軍的強暴。次年八月,徽、欽二帝被輾轉押抵金上京,金太宗逼他們除去袍服,朝見金朝祖廟,行獻俘之禮,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封宋欽宗為重昏侯。他們的妃嬪三百餘人沒為奴婢,為金人浣洗衣服;其他婦女配給金軍作為性奴隸,男子則在冰天雪地裡服苦役。建炎四年(1130),他們被遠徙到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徽宗在紹興五年(1135)死在當地,年五十四歲。紹興十一年(1141),金熙宗追贈徽宗為天水郡王,改封欽宗為天水郡公。紹興二十六年(1156),欽宗也死在五國城,年五十七歲。

經歷靖康之變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場民族的災難、禍亂和恥辱,也稱其為靖康之難、靖康之禍和靖康之恥。於是,就有刻骨銘心的雪恥情結,“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在南宋凝聚成揮之不去的“恢復”意識。

靖康二年四月一日,金軍北歸。次日,張邦昌就聽從呂好問的建議,派人尋訪康王趙構。九日,他迎哲宗廢后孟氏入宮,尊為元祐皇后,垂簾聽政,自己退位,仍稱太宰。“大楚”傀儡政權僅存32日。

這時,趙構正在濟州(今山東鉅野)。他在上年十一月出使金營,中途折返相州不久,就接到欽宗任命他為兵馬大元帥的蠟書,開府相州。東京告急,他在大名府雖接到火速勤王的蠟詔,卻只讓副元帥宗澤帶部分勤王兵南下救援,自己則一路向東逃到濟州。接到張邦昌派人送來的傳國璽,他知道自己成為徽宗諸子中唯一沒有被俘虜北去的親王,最有資格登上皇位。於是,他移師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五月一日在府衙即位,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孟後歸政。史家以宋高宗即位為界,將此前的宋朝稱為北宋,此後的宋朝稱為南宋。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宗澤像

宗澤(1059-1128),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字汝霖,與李綱同為靖康、建炎之際抗金派代表人物。卒諡“忠簡”。著有《宗忠簡集》。這幅宗澤像採自《中國曆代名人圖鑑》(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高宗任命李綱為右相,這時,他還在趕赴應天府的路上。高宗讓黃潛善任中書侍郎兼御營使,汪伯彥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御營副使,他們是其最信任的左右手。即位之初,儘管高宗對張邦昌說過不追究,但李綱不依不饒,高宗內心也容不得他的僭逆行為,僅過一月,就將其貶官賜死。張邦昌大節固然有虧,為公議所不容,但南宋史家王稱說“邦昌之僭,良有脅迫”,還是實事求是的,將其簡單地視為叛臣,似乎過於苛刻。

李綱是六月一日到達應天府的。他為天下人望所歸,高宗用他,一是迫於形勢嚴峻,二是藉以招徠人望。李綱主戰,他的入相,最為主和的黃潛善、汪伯彥所忌恨。入秋,金人以張邦昌被殺為由,再次攻宋。黃、汪力主南逃,李綱主張堅守中原,東京留守宗澤還力請高宗還都主持恢復大計。

高宗唯恐重蹈父兄被擄的覆轍,七月,下達了“巡幸東南”的手詔,目的地是建康(今江蘇南京)。李綱極力反對,抬出不久前高宗“獨留中原”的承諾,迫使他收回成命,卻招致高宗的憎惡。八月,李綱升為左相,黃潛善替補右相,汪伯彥進知樞密院事,對李綱成鉗制之勢。

當時,兩河軍民自發建立山水寨以保衛家鄉,抗擊金軍,李綱命張所為河北西路招撫使,傅亮為河東經制使,前往聯絡,收復失地。黃、汪要撤銷張所的招撫司和傅亮的經制司,葬送兩河抗金的大好形勢,李綱據理力爭,但高宗偏袒黃、汪,御批同意。黃潛善讓自己引薦的御史張浚彈劾李綱,李綱憤而辭職。高宗虛情假意挽留一番,便將其罷相。朱熹高度評價李綱,認為他“綱領大,規模宏闊,照管得始終本末,才極大,諸公皆不及”。

(《朱子語類》卷131《本朝五·中興至今日人物》)然而,直到李綱去世,他再未入朝大用過,他是南渡以後最好的宰相人選,高宗不用他的根本原因,是擔心其主戰給自己惹來大麻煩。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李綱像

李綱(1083-1140),邵武(今屬福建)人,字伯紀,為南宋前期主戰派領袖人物。卒諡“忠定”。著有《靖康傳信錄》《建炎時政記》《梁溪集》等。這幅《李忠定公遺像》採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愛日堂本《李忠定公奏議》卷首。

李綱任相僅七十五日,他的罷相激起正義人士的憤慨。太學生陳東這時也應召剛到應天府,據說他此行帶著自己的棺木,決心捨生成仁。聽到李綱罷相,他毫無畏懼地兩次上書,希望高宗儘早罷黜黃、汪,認為“欲復中原,以定大計,非用李綱不可”,還正告高宗不應即位,責問他日後欽宗歸來,不知何以自處。另一個布衣士子歐陽澈也上書指責高宗“宮禁寵樂”(即沉湎女色)。

八月二十五日,陳東與歐陽澈被斬於應天府東市,陳東四十二歲,歐陽澈僅三十一歲。宋太祖誓約有“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一條,誓約的內容上月剛由徽宗以衣帶詔的形式傳送給高宗。高宗之所以大開殺戒,根本原因有三:其一,陳東對他繼統合法性的懷疑,歐陽澈對他縱情聲色的揭露,都觸到了最痛處;其二,唯恐陳東再次激起靖康學潮那樣的民變;其三,陳東等上書主張複用李綱,堅決抗金,與其逃跑的決策針鋒相對。因此,高宗必置他們死地而後快,甚至不惜頂上蔑視祖訓的罪名。後來,高宗對陳東之死,一再假惺惺表示痛悔,又是贈官,又是賜田,官修史書也強調他是誤聽了黃潛善的挑唆,無非旨在減輕公論的譴責。

殺了陳東不久,高宗就下詔“巡幸淮甸”。十月,他逃到揚州,把這個煙花繁華之地作為“行在”(即朝廷的臨時駐地)。歲末,高宗將黃、汪分別遷為左、右相,把朝政全權交給他們,自己則在行宮尋歡作樂,全然不顧中原軍民正與金軍在浴血奮戰。

十二月,金軍分三路再次南侵,西路攻陝西,攻山東的東路軍在渡過黃河後由完顏宗弼分率一部直逼開封,宗翰則親率中路直攻開封與其會師。這時的開封府尹兼東京留守是宗澤,他有效部署了東京防線,粉碎了金軍夾攻的計劃。其後,他派人聯絡兩河抗金義軍,建立以東京為中心、兩河為屏翼的抗金防線。

其時,兩河山水寨星羅棋佈。河東的紅巾軍以紅巾為標誌,用建炎年號,曾奇襲金軍大營,差點活捉宗翰。五馬山寨義軍推戴自稱徽宗之子的信王趙榛為首領(其真偽莫辨,一般以為是假的),實際領袖是趙邦傑和馬擴,響應者達數十萬。八字軍由王彥領導,他是原河北招撫司的都統制,招撫司解散後率殘部入太行山,部眾都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受其號令的有十餘萬人。梁山泊水軍以張榮為首,有戰船數百,士兵萬餘,這支義軍後由水路轉戰至兩淮。

兩河義軍數十萬都受宗澤節制,稱其為“宗爺爺”。宗澤深知這些自發的義軍,是抗金斗爭最可倚靠的主力,但沒有朝廷的支持,遲早會歸於失敗。因而在開封秩序恢復正常以後,他一再上書高宗,呼籲還都,以號令抗金斗爭。宗澤留守東京一年,先後上了二十四次《乞迴鑾疏》。

同時,宗澤派人與兩河義軍聯繫,讓他們做好接應宋朝大軍渡河收復兩河失地的準備。建炎二年(1128)五月,他在上疏裡提出六月出師渡河的計劃,請高宗回京主持北伐壯舉。但高宗安居揚州,置若罔聞;對宗澤的每次上奏,黃、汪都笑著以為他腦子有病。

七月,宗澤見坐失良機,憂憤成疾,與世長辭。死前,他沉痛吟誦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呼“過河”。宗澤一死,北方抗金形勢迅速逆轉,義軍被逐個擊破,官軍分崩離析,一年以後開封再次被金軍佔領。

宋金戰爭初期,金朝有一個明確的戰略,那就是追擊立足未穩的南宋小朝廷,俘獲高宗,以確保不再有一個趙氏政權與其為敵,以便自己扶植的傀儡政權能代表金朝統治中原地區。

建炎三年(1129)二月,完顏宗翰派兵奔襲揚州,前鋒直抵天長軍(今安徽天長)。三日,高宗正在揚州行宮行歡作樂,乍聞戰報,嚇得從此喪失了性功能,再也不能生育。他慌忙帶領少數隨從策馬出城,倉皇渡江。傳說中康王泥馬渡江的故事一說即源出於此。

次日,金軍攻入揚州,追至江邊,軍民不及撤退,死傷與落水者不勝其數。朝野以為揚州大潰退的罪責都在黃潛善和汪伯彥的身上,高宗也不滿他倆不能早為之計,讓自己吃足了苦頭,遂將他倆罷相,任命朱勝非為右相,王淵籤書樞密院事,仍兼御營司都統制。

王淵在揚州大潰退時擁兵數萬,對來襲的五六千金騎不作任何抵抗,不僅未罰,反而升遷,是因與原康王府宦官康履、藍珪等沆瀣一氣。在高宗從鎮江逃往杭州途中與到達杭州以後,這些宦官依然肆無忌憚,作威作福,強買民物,凌忽諸將,激起軍民極大義憤。

三月,御營司武將苗傅、劉正彥既妒忌王淵驟然遷升,又疾恨宦官胡作非為,對朝廷一味南逃也深為不滿,在杭州發動兵變。他們誅殺王淵和康履,脅迫高宗將皇位禪讓給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隆裕太后(即哲宗皇后孟氏)垂簾聽政,改元明受。這次政變,史稱“苗劉之變”或“明受之變”。

這時,同籤書樞密院事呂頤浩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禮部侍郎張浚則督軍平江(今江蘇蘇州),他們聞訊後即聯絡大將韓世忠、劉光世等起兵勤王。苗劉兵變雖有合理的理由,卻也夾雜著個人的野心,兩人既無深謀遠慮,又無明確目標,進退失據,見勤王大軍逼近杭州,就棄城出逃,高宗復辟。五月,苗、劉被韓世忠軍俘獲,兩個月後處死。苗劉之變發生在建炎南渡不久,對宋高宗的統治心理與朝政決策,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成為他其後不久決心削兵權的動因之一。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中興四將圖卷》(現藏國家博物館)

摹繪了張俊、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四位南渡大將的肖像。經專家鑑定,這幅圖卷已是摹本,而非劉松年原作。

七月,宋高宗升杭州為臨安府,打算將這裡作為臨時安樂窩。這月,金軍以完顏宗弼(兀朮)為統帥,分四路大舉南侵,兀朮親率主力追擊高宗小朝廷。高宗遣使向金帥乞和,國書極盡奴顏婢膝之能事:“天網恢恢,將安之耶?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併彷徨,跼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已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26建炎三年八月丁卯注)但兀朮必得高宗而後已,完全不理睬他的搖尾乞憐,一舉突破長江防線,佔領建康,直撲臨安。

十月,高宗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寧波紹興),次月,再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十二月,決定入海避敵。十五日,高宗接到金軍逼近臨安府的消息,便坐樓船逃往定海(今浙江寧波鎮海),繼而渡海到昌國(今浙江定海)。歲末,高宗得知兀朮將至明州,便讓御舟漂泊在臺州與溫州之間的海上。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三,高宗船隊落碇台州章安鎮(今浙江黃岩東北),在這裡停留了半個月後移向溫州沿海,二月二日起駐泊溫州江心寺。

兀朮在正月十六日攻陷明州,也乘船入海準備追獲高宗。途中遇上大風暴,被宋軍水師擊敗,退回明州。這時南下金軍已是強弩之末,後方空虛,戰線漫長,屢遭宋朝武裝的襲擊。二月,兀朮聲稱已完成“搜山檢海”的預定目標,開始北撤。一路上縱火焚城,擄掠姦淫,明州、臨安、平江府都是數日煙焰不絕。

三月,兀朮軍隊從平江府撤軍,準備在鎮江渡江北上。宋將韓世忠率水師從長江口兼程西上,埋伏在鎮江焦山寺附近的江面上,截斷了金軍的歸路。雙方轉開激烈的水戰,韓世忠妻梁氏(宋代史料中只知其姓梁,紅玉之名後出,或是傳說附會)親自擊鼓助戰。金軍無心戀戰,損失嚴重。世忠拒絕兀朮以財貨名馬借道的要求,將金軍水師逼入建康(今江蘇南京)東北七十里處的黃天蕩。這是一條死港,宋軍堵住其出口,使金軍屢次突圍均告失敗。金軍最後掘開老鸛河故道通秦淮河,讓戰船駛入長江,以火器擊退前來堵截的韓世忠水師,才得以安然撤退。與此同時,岳飛打敗了從陸上撤退的兀朮部隊,收復了建康。

在黃天蕩之戰中,韓世忠以八千水師包圍十萬金軍,兩軍相持達四十餘日,雖未最後取勝,卻使金軍從此不敢渡江。

獲悉金軍北撤,高宗才從溫州泛海北上,回到越州,結束了長達四個月的海上亡命生活。這次海上流亡,始於建炎三年歲末,是年干支紀年為己酉,南宋找一個不讓皇帝難堪的說法,稱之為“己酉航海”。

次年,高宗改元為紹興元年(1131),寓有“紹祚中興”的意思。雖然這年十月升越州為紹興府,但這裡作為行在,在漕運上有諸多不便。次年正月,高宗把行在遷回臨安府。這裡有作為都城的經濟優勢與地理條件:既有長江的天然之險,又不像建康那樣瀕臨長江,易於受到攻擊;地處太湖流域與寧紹平原兩大魚米之鄉的交匯處,物產豐富;大運河與浙東運河在這裡接頭,明州作為外貿港也近在咫尺,漕運、海運都很方便;經唐、五代與北宋的長期建設,杭州已躍為東南最繁華的都會。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賜韓世忠敕殘石拓片(現藏國家圖書館)

這段殘石的原件應是宋高宗交代領取物件的手敕:“虎皮橐鞬一副,弓五張,至可領也。”據拓片收藏者題記說:“此斷碣得於吳門南禪寺敗垣中,實為宋高宗早年學黃山谷意,賜韓蘄王敕無疑。”南渡初期韓家軍活動於蘇州所在的浙西路,韓世忠在蘇州也有私宅,這方斷碣有可能是本人或後人據保存的宋高宗手敕上石的,左下部押記確是宋高宗的花押。

大體以紹興二年(1132)高宗駐蹕杭州為標誌,南宋政權基本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宋室南渡也宣告完成。其後,高宗雖然也短暫駐蹕過建康,但那不過是做抗金的姿態而已。當然,也為了做姿態,表示自己不忘恢復中原,臨安始終稱為行在,儘管實際上成為了南宋的都城。

(本文摘自《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略有編輯,以原文為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

虞雲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有關靖康之變後南宋前四十年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為核心,包括對岳飛之死、紹興和議、秦檜專權、苗劉之變等歷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個南宋的政權格局與歷史命運,同時也揭示了“中國轉向內在”的不同側面。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駱新說 | 對話真的能夠解決分歧和紛爭嗎?

駱新說 | 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893年前的今天,“靖康之变”后宋朝发生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