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時間一轉,已經到了2020年3月,《倖存者》第40季開播了。

這檔綜藝不可謂不長壽,從一開播就爆紅,風靡歐美國家二十年。其實四十季以來的遊戲設定基礎都差不多,但人們似乎永遠都看不厭。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一檔綜藝真人秀能一直播20年,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想象的,但《倖存者》做到了,並且還被多個國家買下版權,翻拍成各自的版本。卓小越想說,它能這麼火,不是沒有理由的!

除了遊戲本身,《倖存者》還映射出了很多中外文化、教育的差異,值得深思。

卓小越今天就要給大家解析一下《倖存者》這檔綜藝的內核,以及它體現出的歐美國家教育思想,並藉此探討其和中國教育文化的差異。快來一起看看吧!


一、《倖存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綜藝?

可能很多讀者還沒有看過這檔綜藝,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卓小越在此介紹一下。


規則很簡單:

就是一群人被放逐到一個島或者荒野上,這些人就是參賽選手。所有參賽選手會被平均分成兩個部落。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這兩個部落會住在島上不同的地點,他們沒有任何外力幫助,要靠自己在荒野中搭建居住地點,尋找食物。然後,每週兩個部落會開展一場比賽,獲勝的部落會獲得豁免權和一些其他優勢(比如食物、防水布、捕魚工具等等)。

失敗的部落需要召開部落集體會議,通過“不記名投票”選出隊內一個人驅逐。一般情況下,被驅逐的人就會被熄滅火把,從這個遊戲中淘汰。

兩個部落的人數縮減到一定比例的情況下,就會合併成一個部落,每個人將會為各自而戰,展開體能消耗巨大的比賽。獲勝的人將會擁有豁免權,其他任何人都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而站到最後的兩個人,將會成為冠軍候選人。之前被淘汰的選手,將會從他們之中選出冠軍。

冠軍,可以獲得100萬美金的獎勵。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錢,就是他們的參賽目的,有很多人想要拿到這筆獎金,從而改變命運。還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成名而來。

雖然對體力的要求非常苛刻,但《倖存者》從來都不是一個只有體能對抗的遊戲。拉幫結派,說謊攻擊,各種人性的陰暗面在這檔綜藝裡也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倖存者》體現了怎樣的歐美教育思想?

《倖存者》如此之火,以至於很多歐美小孩都是看著它長大的。最近幾年的節目中,經常有參賽者說他們從小學、初中就開始看《倖存者》,深愛這個節目,世界觀、人生觀也被它深深的影響了。

那麼這檔節目究竟向歐美的小孩

傳遞了怎樣的價值觀呢?


  • 01 強者為王,弱肉強食

節目把錄製地點設置在野外,每集又實行淘汰制淘汰一名選手,這充分展現了原始社會般“弱肉強食”的思想。

強者可以淘汰弱者,踩著他們成就王者之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部落中的弱者就會被稱為underdog(處於劣勢的人或團隊、國家等; 弱者; 比賽前不被看好者;) 。他們會獲得觀眾的憐憫,但卻很難在比賽中翻盤獲勝。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強者有兩個層面,體能上的、智力上的,兩者都非常優秀的人才能在遊戲中“控場”,在部落中佔據領導者的地位。他們可以決定弱者在遊戲中的去留。

歐美文化中對強者的推崇,讓《倖存者》的冠軍似乎成為了明星般的人物,他們不僅能獲得100萬美金的獎勵,還能在社交媒體上收穫大批粉絲。這就傳遞了一種“慕強”的價值觀與教育思想,已然深入骨髓。


  • 02 團隊作戰>孤軍奮戰

“孤狼”也很強,但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渺小。《倖存者》一開始就把所有選手分成兩個部落,進行對抗,其實就是在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拉幫結派”的行為。

除了節目組人為劃分的部落之外,選手還會各自組成一些小的聯盟,一般是2-5個人,對部落裡的其他人嚴格保密。因為如果聯盟被發現,聯盟中的人可能就會成為“靶子”,當部落輸掉比賽的時候,其他人就會把他們視為威脅。有了淘汰他們的理由。

縱觀二十年來的比賽,走到最後的人往往擁有一個強大的聯盟,以及背後可靠的盟友。1+1>2的思想,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拼人頭的遊戲,一人一票,得票最多的人就會被淘汰。那麼如果有一方掌控足夠多的票數,他們就可以完全控制票走的人選。

這樣的情況下,盟友,就成了他們可以依賴的“數字”。集體行動,團隊作戰,既可以保護自己,也能針對他人。“進可攻,退可守”

團隊精神,在歐美教育文化中也非常重要,他們非常鼓勵“成群結隊”。興趣、愛好、目標相同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社群與亞文化基地。


  • 03 比賽第一,利益至上

親情、友情都是虛的,在《倖存者》當中,“贏”才是關鍵。《倖存者》有一季的主題,甚至就是“血濃於水”。節目組專門請來了一對對的親人、伴侶,放在遊戲中進行對抗,廝殺。

最後冠軍只有一個,即使對手是你的親人,你也不能手軟。

這樣的綜藝導向充分體現了“比賽第一、利益至上”

的價值觀,這也是《倖存者》想要傳遞的教育思想。既然你來參賽,就不要裝作不在乎的樣子,拼盡全力,為了目標奮鬥,才會是觀眾欣賞的玩家。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拱手相讓”,在歐美人的思想中,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東西就要握在自己手中,他人不可侵犯。如果別人侵略,他們會採用激烈的手段捍衛自己的權利。各種激烈對抗的運動,也非常受歡迎,比如橄欖球、足球、籃球等等。沒有人會注意到亞軍,只要參加比賽,目標就是第一。


三、它和中國教育思想有什麼差異?


01

首先說到第一點,雖然“慕強”有點類似於人類的本能,但中國教育文化中一直避免強調這點,甚至還會有意地剋制。千年以來,中國人從小都被教育要關照弱者,幫助他們。甚至,“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思想,也是銘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相對於“慕強”的本能,中國的教育文化中更強調對弱者的關注與幫扶。“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從來都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當一個人成為強者之後,中國文化教導他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對他人落井下石,是底線。

所以在中國的綜藝節目中,很少會看到這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場景。節目中不同名次的選手,通常也是和和睦睦的關係,一派和諧。


02

然後是第二點,“團隊作戰”在中國教育文化中也非常重要。對於這一點,歐美和中國教育思想,還是有一點相通的地方。當然,兩者在細節上還是有不少的差異。

《倖存者》中體現的歐美式團隊,雖然幾個人組成了團隊進行合作,但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張揚。他們會為了團隊的目標努力奮鬥,但說到底,自己才是第一。

而在中國教育文化中,更為強調的是“團隊第一”的思想。個人的利益,可能要為了整體的利益而讓步,以求達到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的情況下,整個集體的效用是最高的。

但是,可能有部分個體“螺絲釘”的利益被犧牲了。這種“犧牲自己成就集體”的思想,在歐美教育文化中,是很罕見的。


03

最後說到第三點,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在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裡,拿第一雖然重要,但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很多選手的目標,在於“營造人設”,讓觀眾喜歡上自己,和其他人打好關係。

就拿翻拍自歐美的中國版《極速前進》來說,節目中很少出現不同選手直接吵架,正面開撕的場景。就算有矛盾,最後也會溝通解開,成就感人的團圓結局。就算被淘汰,也不會太過在意。

這裡也涉及到另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綜藝參賽選手多為明星、練習生。而歐美的綜藝,參賽選手大多都是素人,也就是和我們一樣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學歷、背景,只是恰好被選中一起上電視而已。

這檔火爆歐美20年的綜藝,映射了中外教育的差異,值得注意!

相比於想要在娛樂圈長久混下去的明星來說,素人可能會更注重於眼前自身的利益。

他們會期望通過眼前的這場比賽積累資金,從而改變人生,玩起來的投入“拼命”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


今日話題: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啦!

對於中外文化差異,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給卓小越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