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必備:4 個懶人適用的高效工作方法

企業陸續復工,小夥伴們也逐漸回到崗位。放了一個“超長”假期,感覺怎麼樣?有小夥伴反應“長假”過後,快忘了自己是幹什麼的了,復工後的工作效率不如之前。今天,復工專題《復工後怎樣高效工作?》教小夥伴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1、 高效時間管理

我們先來談談時間管理,因為這是高效工作的關鍵。但是我們常說“時間管理”“時間管理”,實際上時間管理的管理對象並非時間,而是我們在使用時間時的選擇行為。因為時間並不可控,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所以,時間管理,實際上是自我管理。有效地利用時間才能提高時間的含金量,從而最大限度地達成工作目標。也就是說,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圍繞目標選擇工作安排,使時間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於目標的實現,說白了,就是圍繞目標做事情。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您能真正做到嗎?大家回想一下,我們上班的八小時裡,有多少時間是真正圍繞團隊的工作目標,或者個人工作目標,來做事情呢?你可以嘗試一下把一天的上班時間記錄下來,看看參加一些與自己相關性不大的會議,佔了多少時間,處理郵件用了多少時間,打電話協調事情用了多少時間,跟同事討論非自己本職工作範圍內的時間,甚至是閒聊,又佔了多少時間,還有看手機、上廁所、去茶水間的時間。不記錄不知道,一記錄嚇一跳,你會發現真正用在刀刃上的時間,遠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多。


我不是說不能參加會議、不處理郵件啊,也不是說上班時間不能上廁所、看手機。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時間是有限的,一定要記住圍繞目標做事情,儘量壓縮花在其它對目標達成無益的事情上的時間。只有集中精力在能獲得最大回報的事情上,時間的含金量才會高,工作效率才會高。


但是人是很奇怪的,明明知道時間寶貴,我們需要圍繞目標做事情,但是面對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們往往又停滯不前,也就是所謂的“拖延症”。如果設置了deadline,那還好,基本大家還是可以趕在任務的deadline前才完成,或者是到了deadline再拖一下下也就完成了。但是很多重要的工作,是沒有人給我們設置deadline的。自己給自己設置行不行,可以,但你會發現,快到自己設置的deadline的時候,你又會找各種藉口把deadline往後延,最後還是一拖再拖。


所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just do it!沒錯,就是這麼簡單,幹就完了。對付拖延症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行動,只有一狠心,開了個頭,然後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的那麼困難,越做越順,最後忍不住要一口氣把它做完,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進入了“心流”狀態。所以,下次你再遇到覺得很難或者很煩的事情,不願意動手,那就狠狠心,閉著眼去開個頭吧,越是不想動,就越要動起來,因為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網上有句話叫: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在高效時間管理方面,還有一些其它的法則。比如著名的“二八法則”,用在時間管理方面,它的意思是說解決前20%的主要問題,就等於解決了全部問題的80%。所以行動前,先把問題理一理,抓住主要問題再行動,這樣就會事半功倍。還有ABC法則,A是基本的工作,B是必要的工作,C是非基本的工作。ABC法則是說,基本的工作,是指必須親自去做的重要工作,比如規劃部門近期的重點項目。


而必要的工作呢,是指必須完成的、但可以交給可靠部下去做的工作,比如起草某個工作報告。最後,非基本的工作,是指可以有空時再去做的工作,比如瞭解近期行業動態。


另外,還有大家都聽過的四象限法則,就是按照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兩個維度,把事情分成緊急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四類。我這裡想強調的是,一定要將關注焦點放在重要的第一、二象限,儘量避免在不重要的第三、四象限花費過多的時間。


剛才說拖延症的時候,其實就是說第二象限的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這類事情是最容易被忽略掉,或者是一拖再拖的。作為管理幹部,一定要學會預見性工作,因為不緊急但重要的工作做好了,“救火”的事情就會愈來愈少。哪些工作是屬於這個類別呢?最典型的是梳理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計劃以及培養下屬,這些工作沒有人會催你完成,也就是說沒有deadline,但是儘早把這些事情做好,工作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2、 項目式工作法

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二個訣竅是:項目式工作法。


項目式工作其實也是團隊工作,只是這個團隊不一定是在同一個行政單元內去組建,它可以打破部門間的界限,以組建臨時性虛擬團隊的方式來開展工作,完成以往單個部門完成不了的工作。它是以項目管理方式來推進業務改善,最大限度地發揮部門職能和時間效率。常見的項目辦公室、項目小組、業務推進組、攻關小組等都是項目式工作法的應用。


項目式工作法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第一點是關於組建團隊。項目式工作法開展的第一步是組建團隊,也就是組建跨部門多職能的工作團隊。要注意團隊成員的構成,做到跨級別多層次,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權威和能力。說白了,就是團隊裡要有人做決策、調資源,有人做協調、做督促,最重要的是還要有人幹具體的活。


舉個例子,我以前在一汽-大眾工作,他們有一種跨部門的工作小組叫CFT,主要的職責是在新車型開發階段,圍繞某個領域的預批量技術問題,比如衝壓領域的問題,召集產品、技術、規劃、生產、質量、物流等部門的代表,組建攻關小組來集中解決這個領域的問題。這個小組的組織機構是這樣設置的:工廠長掛帥,他負責做最終決策和調動資源;項目經理和該領域的生產經理擔任協調人,也就是工作層面的組長,他們是項目主導的角色;成員由以上提到的各個部門的代表工程師組成,他們是主要幹活的人,同時也承擔起協調本部門其他人員和資源的角色。


同時,各個部門的經理也會列入小組的組織機構,作為各個部門的支持經理,需要的時候及時提供支持。這種跨級別多層次的團隊組成方式,能夠保證項目的高效推進,因為問題升級的通道和彙報關係非常明確,避免了同級人員之間遇到困難和分歧的時候,無法快速決策的問題。


第二個要點是關於項目推進計劃。團隊組建後,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團隊成員的職能分配和職責明確,並按照工作要求編制項目的整體推進計劃。推進計劃的編制要遵循5W3H的原則,也就是說,包含的內容有:工作內容、實施要點、責任人、計劃完成時間等,而且一定要書面化、數字化和具體化。為什麼要書面化呢?因為只有把推進計劃書面化了,才能避免信息失真,同時可以保證追溯性,也就是有據可查。


因為團隊工作難免會有些小摩擦,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扯皮的現象,那這種時候,把書面的推進計劃拿出來一對質就清楚了,裡面關於職責的定義、某項工作的實施要點、責任人、計劃完成節點等信息一目瞭然。另外,書面化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助於計劃方案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能夠很好地避免疏漏。


第三個要點是關於落實和跟蹤。有了推進計劃後,團隊成員就要各司其職,按照既定計劃開展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一定要設置工作例會制度、階段性總結髮表等項目管理節點,通報工作進展和質量。這種小組的會議和發表可以起到監督、研討、資源調動的作用。另外,推進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對比計劃,確認實際工作的進度和質量。當實際工作出現偏差和異常的時候,就要發揮團隊成員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共同商討對策。


最後一個要點是關於跨部門合作。項目式工作的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部門,配合上有不順暢的地方很正常。我在這裡給大家的建議是:多站在對方角度來看待問題,理解對方的困難,把溝通的心態放開。你給對方多一分理解,他也同樣會對你多一分理解,這樣事情往往就會好解決。


遇到確實是因為部門立場不一樣而導致的分歧,先從大局出發,也就是站在總經理的角度去思考,判斷核心問題是什麼,從公司利益角度怎麼做,必要的時候該捨棄局部利益就要捨棄。如果是需要對方捨棄局部利益,也同樣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引導對方站在更高層面看問題。這樣才能夠快速明確共同點,達成一致,謀求利益最大化。對方接受了你的立場之後,記得還要取得對方明確的行動承諾,不能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承諾,否則後面又要重新溝通。


3、 模板化工作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高效工作的第三個訣竅:模板化工作法。


這是解放自我、創造時間的好方法。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現有的一些工作,進行標準化、模板化,然後就可以放心交給其他人去做,從而把自己從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那這個方法怎樣應用呢?首先,要做好工作規劃,對現有業務進行判斷,看看哪些工作可以優先進行模板化。並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模板化,我們可以重點考慮前面講時間管理時提到的ABC法則裡,B類的工作,就是必要但可以交給部下去完成的工作。


這類工作通過模板化轉移給部下後,自己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也就是前面說的,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比如部門未來的規劃、部下培養等。


說到這裡,我想強調一下,作為一個管理幹部,一定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應該做的,哪些事情應該是部下或者其他人做的。因為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部下是新員工,或者剛從別的部門調過來,對某塊業務還不太熟悉,你出於不放心,親自接管了一部分本該由部下負責的工作。


因為有些幹部會覺得,與其教他做,或者是他做完之後還要幫他善後,倒不如自己親自做了省事。這種幹部,我認為是管理上的懶惰。雖然他工作態度很好,為了把業務做好,自己多幹一點也願意。但是在管理上,他是不稱職的,因為他沒有盡到培養部下的責任,甚至把部下慣壞了。另外,他把過多時間放在業務操作上,自然就沒有時間來思考和規劃。也就是說,他做自己不該做的事,自己該做的事又沒做好。作為管理幹部,一定要有育人之心,要明白:培育他人就是培育未來,同時也是在解放自己。


正確的做法是,對於新的業務,第一次可以自己來做,做完之後,形成模板,這一步可能需要花點時間,但是值得。模板做出來之後,就可以很輕鬆地轉移給其他人,教會他們怎麼按照模板來做。也就是說,讓傻瓜都會做。當然,這個模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萬能的。其他人一開始要按照這個模板來做,這樣可以快速上手,但要做好變化點管理。然後他們做多了之後,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做法,從而不斷去優化這個模板。


另外,雖然模板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也不要寄望於一個模板通吃所有業務。還是要考慮模板的多樣化,例如我們有1000種繁瑣的同類業務,我們可以建立5種標準工作模板,讓繁瑣的具體業務和做這些業務的人有自助餐式的豐富選擇。


另外,把業務模板化也並不僅僅是為了轉移工作,即使是不轉移,模板化也會讓自己的工作變得高效,比如形成一些格式化的文件表格,這樣每次重複工作的時候,只需要把變化點輸入進去就可以了。所以模板化工作,對別人來說,是傻瓜式工作,但對於自己來說,恰恰是聰明式工作。


4、 系統化工作法

最後,我再分享第四個高效工作的方法:系統化工作法。


我們常說,做事往往在做事之外。能不能真正理解這點,我認為是一名職場人是否成熟的重要區分標準,也決定著他能不能繼續往上走。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要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學會系統化思考,要超越業務內容本身去思考問題。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接到一個任務,我們不能只在內容層面考慮如何達到目標,因為作為一名合格的員工,可以很輕鬆地按照工作流程去完成這項任務的目標。如果我們考慮問題只到這個層次,那隻能說是合格,談不上高效。


那我們還應該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呢?首先,要在能力方面考慮如何提升,也就是說,通過做這個事情,自己或者團隊可以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樣去做才能更好地提升能力。比如說,你在公司負責原料採購,平時主要工作是根據生產需要,向供應商下訂單。只要能保障生產供應,不出現停工待料,就算完成工作了。如果只滿足於此,你的業務能力就很難有提高。


那可以怎樣去提高呢?


你可以這樣去思考:公司應該以怎樣的頻次訂貨、每次訂多少,可以讓公司的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更低?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供應商的到貨及時率和到貨質量合格率?是不是可以多去市場瞭解,有沒有更合適的供應商?評選供應商的標準又應該如何去設計?這樣的思考,有助於給自己創造能力提升的機會。然後,想到的就馬上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又不斷地去思考和改善,能力很快就會超出同崗位的人。


另外,我們還可以考慮做事情的思路、方法、步驟和工具,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同樣一件事情,肯定有不止一種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只要我們跳出固有的做法,多從別的維度去思考,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這就是創新。我以前在一汽-大眾做供應鏈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創新案例。舉個例子,原來長春和大連的發動機是用卡車運用佛山的,後來有同事想到,能不能用海運呢?


因為海運的成本比陸運要低很多,當然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運輸週期的波動風險,海運帶來的防潮防鏽問題,工廠與碼頭之間的接駁問題,等等。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經過系統的策劃和驗證,最終發動機採用了海陸聯運的方式,運輸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這個例子也說明了,考慮問題要考慮關聯性的影響。海陸聯運方案,除了考慮成本因素,還要考慮它帶來的運輸週期和質量風險。


另外,思考問題不但要有眼前考慮,還要有長遠考慮,這樣才能避免顧此失彼。比如前面說模板化工作時舉的例子,你直接幫部下承擔了他的工作,短期看,是能夠保證工作質量,但長遠來看,是不利於團隊成長的。


好了,那麼基於系統化思考,還要有系統化行動,要超越業務目標本身,去開展工作。最簡單的系統化行動思路是PDCA,相信大家都聽過。但是,大家再細想一下,我們平時在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PDCA呢?發現了異常問題,我們有沒有現地現物、刨根問底地去查找根本原因呢?有沒有針對性地去制定預防措施呢?制定了措施有沒有嚴格地去落實呢?有沒有定期檢查,驗證效果呢?最關鍵的是,有沒有做事後總結和標準化?


這一連串問題問下來,你都能做到嗎?有些人會說有做到,對,我相信有那麼幾次,確實是按這個思路完整地做過,比如發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或者質量事故,有這麼做過,並且還形成了報告。但除此之外,平時的工作中真的養成了PDCA的習慣嗎?我看未必。所以,道理很簡單,我們都懂,但行動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真正堅持按照正確的思路,和工具方法去實踐,並且養成習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工作。


作者 | 黃日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