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我見過許多學生,每天諮詢各種學習方法,或者是仍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一直以為,能活到現在還堅持學習的人,應該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了,但遺憾的是,我高估了當前的教育體制。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我們更多的是學習,而沒有學會如何學習。所以本文從學習的幾個要素出發,用最簡單的文字,介紹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學會時間管理

1.什麼是時間管理

許多人會有這樣一個認知:時間管理就是管理時間,比如我要每天8點到10點進行學習。事實上,這是一個謬論。但很多人把這個謬論當成真理,並孜孜不倦的堅持著。

實際上,即便是你把原定的8-10點的學習時間變更為7-11點,你的學習成效能夠翻倍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一種低水平勤奮。

真正的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劃和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高效學習的本質就是時間管理。

比如在學習過程中,我一再強調要打好基本功,像行測的數學運算,你必須要把常用的公式,包括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一個全面的掌握,弄懂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再去刷題。否則,題海戰術只是低效的疲勞戰術。

2、專注目標的碎片化學習法

許多人喜歡把自己的一天安排的非常規整,比如6點起床,7點晨讀,12點—14點看行測,18點--20點學申論,其實這樣的形式效果大於實際效果,因為你缺乏目標導向,而且容易因外事幹擾半途而廢。

正確的學習方法極為簡單,你只需要關注兩個維度:時間和目標。比如我明天要做完50道言語理解題,那麼時間既然定了,一天裡的任何時間都可以見縫插針的學,確保明天掌握這50道題目即可。當然這種方法並不適合申論。

3.切分整塊時間的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微觀時間管理方法。

具體操作如下,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如果在某個番茄鐘的過程裡,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麼事情,如果是非得馬上做不可的話,停止這個番茄鍾並宣告它作廢(哪怕還剩5分鐘就結束了),去完成這件事情,之後再重新開始同一個番茄鍾;如果不是,那麼先放一放。

當然,這個25分鐘的番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根據個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而言,比如30分鐘、40分鐘均可,但建議不要超過45分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小到大一節課定為45分鐘的原因,就是合理利用了番茄工作法,只是沒有人告訴你原因。

番茄工作法能夠減輕時間焦慮、提升集中力和注意力,喚醒激勵和持久激勵,鞏固達成目標的決心,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4.學會利用21天效應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所以,當你運用上述學習方法的時候,建議你最少連續堅持21天,中間不要以任何理由來停頓,這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非做不可的事情,也沒有少到擠不出來的時間。

當然建立習慣的過程會很艱難,需要一定的毅力,如果實在做不到就找個小夥伴一起,比如今天沒有完成任務的人給對方發紅包。

5、不建議過度學習

人的精力是有極限值的,超出這個極限值,學習的效率就會下降。因此,利用上述兩個方法,完成既定學習目標即可,不要給自己加壓。

我們學習最大的誤區之一就是短期投入太多卻無法堅持,而長期投入太少。所以,如果你準備考公,當你有個念頭開始,就要開始學習了,而不要等到考前臨時突擊。

尤其是面試,真的不是一兩個月能有本質進步的。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面試培訓班,每天集中培訓十幾個小時,出來之後依然一句話都說不完整的原因,因為你真正的時間利用效率並不高。

二、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能夠讓一個人迸發出超越自己想象的力量,合理掌控自己的情緒,也是高效學習的一個方法。

1.脫離舒適區

每天刷刷朋友圈,看看電視,偶爾出去旅遊一下,這樣的生活很多人能持續一輩子,因為太舒服了。但是學習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如果你沒辦法說服自己脫離舒適區,那麼你就不要走學習這條路。

我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出自一位日本心理學家,他說學習一定要坐在書桌上學,並且書桌要保持整潔,除了學習用到的東西,其他的一切都不要放。一開始我只是照著做,但並不理解為什麼,後來慢慢的我懂了,就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專注學習的環境,逼自己脫離舒適區。

在學習上同樣如此,許多同學喜歡問問題,我經常看到一些同學,在自己完全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千方百計尋找資料,並得出答自己的見解前,就把一道道面試真題丟給我解答。而實際上,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本質上的突破和進步,看起來你很上進好學,實際上是把自己固定在了舒適區,不願意自己動腦思考、尋求答案。所以,很多時候學習效率不高,不是因為你笨,是因為你太“聰明”了。

那麼如何脫離舒適區呢?給自己製造危機感,告訴自己如果不走出這個舒適區會有什麼後果。最大的後果莫過於,因為你一時的舒適,這一輩子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2.脫離壓力區

和舒適區恰恰相反的是,部分同學有“自虐”傾向,總認為壓力越大,效果越好。所以每天把自己的學習排的滿滿的,學到連自己都被感動了。

事實上,沒有人能在高壓環境下做好事情的。壓力只會讓我們犯錯,所以我們碰到一些壓力危機時,第一句就是告訴自己要冷靜。

同理,學習亦然,我們只有擺脫壓力,讓自己在一種相對平靜的狀態中,有條不紊的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最終實現大目標。

當然,也不能把脫離壓力區誤解為跨入舒適區,適度施壓,要讓自己覺得有那麼一點點緊迫感就可以了。

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也很簡單,提前制定學習計劃,不要等到快考試才開始準備。比如現在是9月份,明年2月份開始,那麼還有五個月,這五個月,每個月做什麼,然後根據月計劃每個星期做什麼,再根據星期計劃,利用上述的時間管理法,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始終保持一種既有危機感,又不存在緊迫感的學習狀態,才會取得最好的效率。

3.蜥蜴腦法則

《蜥蜴腦法則》一書由美國的吉姆·柯明斯所著,他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蜥蜴腦”。蜥蜴腦極其聰明,而且運轉極快,能在極短時間內輕鬆做出準確判斷。蜥蜴腦能量極大,總是在不知不覺間控制我們的絕大多數行為,包括那些事關生死的重要行為。我們的內在蜥蜴總是傾向於得到快樂,避免痛苦,雖然人類自詡為理性動物,但事實上,我們在做大多數決定時,其決策過程與低等脊椎動物蜥蜴並無太大區別。

比如我們安排了兩個相親對象,事實上,你會本能的對漂亮的那個又好感,因為這會讓你得到快樂。而不是去理性的分析這兩個人的性格、職業、家庭等因素再作出決定。

蜥蜴腦法則更多的被應用在營銷之中,通過掌握對方的蜥蜴腦來達成說服別人的目的,我們在學習中,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來說服自己。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自我激勵制度,比如我們在利用碎片化學習法或者番茄學習法之後,就獎勵自己玩一局遊戲,做人已經很苦了,不要虧大自己。這種可見的獎勵和反饋,是我們的“蜥蜴腦”所希望看到的。通過這樣不斷的重複,讓學習變得愉悅化,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捷徑。

三、學會心理管理

我們的大腦有著學習神奇的功能,其中潛意識就是最神奇的一項。善於利用潛意識,能夠幫助我們起到奇妙的效果。

1.60秒PK法—建立積極的態度

在美國,有一種被稱之為“60秒PK法”的家庭生活遊戲,它的做法是:每天花60秒鐘以講演的形式簡潔地描述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以及自己應達到的成功目標。通過這個遊戲獲益的人很多。

這種方法,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受激勵和積極暗示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一旦他受到激勵,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相當於激勵前的3倍到4倍。

所以,我們要經常利用“60秒PK法”,重複告訴自己:我可以。比如,你在開始一次番茄時間前,花一分鐘時間進行一次心理暗示:我會全神投入,提高學習效率;考試前,告訴自己:我會超常發揮,考出好成績;學習焦躁時,暗示自己:我正全神貫注地聚焦在學習上。

通過不斷的刺激自己的潛意識,逐漸建立起一種自信的態度,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2.睡前十分鐘記憶法

我們的大腦,在我們睡覺的時間內會整理當日的記憶,必要的東西則會予以整理和保留。

這個順序則是越是靠近睡眠時間的內容,越會被優先處理,記憶會更鮮明。

所以,睡前十分鐘,把你最需要記憶的東西看一遍,然後什麼都不要再做,馬上睡覺。這是學習內容高效留存的秘訣。

切記,學完之後一定要立刻睡覺。否則就會產生“記憶攪亂”現象,比如學完之後忍不住看了個小視頻,那麼好不容易記下的東西會和視頻內容混雜在一起,大腦在睡眠中的整理記憶的效率會急劇下降,所花時間更長,進度會變緩。

睡前十分鐘,適用於需要記憶的東西,而不是需要理解的東西,睡醒之後,再花五分鐘回顧一下,這樣堅持下去,效果大於你每天專門花一個小時進行記憶。


3.營造持久的學習環境

我們在某個國家生活了一定時間,不需要通過專門的學習,也能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原因就在於我們處在一個語言環境中。

我們很多同學學習的非常痛苦,是因為他的生活中並沒有類似的環境,假如一個人平時就從事公文寫作或者法律工作,那麼往往在公考中更容易考得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