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撤離北京,為什麼沒有據守“燕雲十六州”,而退守蒙古本部?

大馬哈魚12


元順帝從大都(注1)逃往上都(注2)的時候,唱了一首歌,用現代文表述是這樣的:

丟了我大都啊,

冬天就沒地方歇著了;

丟了我上都啊,

夏天就沒地方避暑了!

都是我太狂妄迷糊啊,

招此大辱!

我,愧對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位先祖!

我死了估計也沒什麼好諡號,

我,妥歡帖睦爾,無話可說!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

這話,是宋太宗趙光義忽悠他大哥宋太祖趙匡胤不要遷都的理由。

趙匡胤一聽,就知道,自己老弟已經把上層官員的心,收買完了。

這話對嗎?

在趙匡胤來說,這純粹是他弟弟胡說八道外加找個理由威脅他呢。

可在元順帝來說,還真是這麼回事。

德之一字,我們在這裡,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軍心和民心。

民心我們今天不討論了,朱元璋率領的就是農民起義軍。

我們重點說一下軍心。

《孫子兵法》說:要想打勝仗,得心齊,人心齊,泰山也得挪地方!

元軍和明軍的軍心,那,差的太多了。

1、元軍內亂的幕後黑手竟然就是元順帝!

元順帝先是把擴廓封為總天下兵,任務是南平江淮,打朱元璋去!

擴廓自己才有多少人啊,就發檄文徵調關中的諸軍。

關中諸軍不理他!你個毛孩子!我和你爹是同輩,你算哪根蔥!

擴廓急了,竟然回頭打關中去了!

最奇葩的是,元順帝一看擴廓不行了,

竟然把擴廓就地免職,然後讓關中諸軍和叛離擴廓的隊伍,一起打擴廓!

元軍窩裡鬥正熱鬧的時候,明軍打下河北廣平(永年縣)了!

奇葩元順帝一看急了,忙說別打了!

擴廓官復原職,和關中諸軍一起打老朱,別分彼此了!

晚了!

2、明軍步步為營,戰略得當,上下一心,勢如破竹!

平定南方之後,明軍大將們就想著開慶功宴。

老朱說了:別學張士誠啊,咱們不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而是要“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咱們北邊還沒打下來呢!

常遇春說了:陛下,簡單!大軍長驅直入,攻下大都,他們就全完了!

朱元璋沒被勝利衝昏頭腦。

山東,河南,潼關,依次攻克,形成了對元軍的戰略包圍。

五月,朱元璋就親自跑到汴梁了。

這樣的一支上下用命的隊伍,是亂成一鍋粥的元軍能抵抗得了的,嗎?

燕雲十六州?用不著!繞過去不就行了!

  • 朱元璋來了

朱元璋聽取了前指諸將的工作彙報,定下了下一步的戰鬥計劃。

燕雲十六州不是不好打嗎?

閏七月,佔臨清!

臨清這個地方,衛河由此入運河,水量大增,可以直抵大都!

十一日佔的臨清,

十五日攻克德州,

二十日就到了長蘆,直沽!直沽在哪裡?現在的天津!

大家還記得解放戰爭時期的平津戰役吧,還記得先打的哪裡後打的那裡吧?

打下天津,明軍就更得勁兒了。

有海船啊!

常遇春率領隊伍,有騎馬的,有坐船的。

浩浩蕩蕩,目標:大都!

  • 元順帝跑了

閏七月二十八,元順帝召集群臣:都說說吧,人家昨天把通州打下來了!咋辦?

群臣勸,死守大都!

元順帝動容,但,他想起了兩個人,誰?

徽欽二宗!

當晚,元順帝帶著一幫後宮妃子,打開居庸關,跑了!

  • 徐達攻克大都!

八月二日,徐達領著兵馬,填上護城河,攻入大都!

元朝的統治,宣告結束!

燕雲十六州是終宋朝之痛,卻不是明朝皇帝們的心頭好。

說實在的,宋太祖為了恢復燕雲十六州,連花錢買回來的決心都下了。

可是,真的是燕雲十六州阻擋了北宋平定北方的步伐嗎?

我們也知道,是宋太祖制定的強幹弱枝政策導致了這樣一個結局。

而有明一代,從明成祖朱棣始,把都城定在北京,

是天子守國門嗎?

如果平定北元,開疆拓土,那北京,還是國門嗎?

可惜自仁宗宣宗始,明朝的皇帝們真的把北京當做了國門。

方有以後的土木之變,堂堂大明皇帝,做了俘虜。

燕雲十六州?佔住了,就穩了嗎?

彼之元順帝,後世之明崇禎皇帝朱由檢,都據有燕雲十六州,

穩了嗎?守住江山了嗎?


注1:大都:北京市舊城內元大都遺址。注2:上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


泰林說趣史


但凡有一點可能性,元順帝都不會放棄燕雲十六州退守蒙古,可他實在沒辦法了,再不跑就等著被朱元璋包餃子吧。

首先,咱們來說明一下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建立了後晉,此舉自然遭到了後唐的鎮壓,眼見兵臨城下,石敬瑭為了換取契丹對自己的支持,將燕雲十六州割讓了出去,並尊稱契丹王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其卑躬屈膝之態,令他的親信都看不下去了。

但石敬瑭被罵了一千多年,卻不是因為他願意當契丹王的兒子,那是他的私事,他願意當孫子都行。而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實在太重要了,乃是北部天然屏障,一旦失卻,中原就完全暴露在契丹以及後來的遊牧民族鐵蹄之下。

那麼,燕雲十六州是指哪裡呢?具體指: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別說還有這麼重要的戰略意義,就算不是戰略要地,這麼大的地盤也不能讓出去呀!少了燕雲十六州,中原政權是不完整的,只能算半壁江山。

宋朝為什麼抗擊不了元、金、西夏、蒙古等外敵?正是因為失了燕雲十六州!一方面,南方不出戰馬,戰馬出在北方,一旦戰馬得不到補充,當時的最強兵種騎兵也就建立不起來;另一方面,中原如同門戶大開,北方鐵騎可以通過燕雲十六州長驅直入,不用多久就能直達北宋都城汴京,靖康之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發生的。

從北宋到南宋,有所作為的君臣無不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己任,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這簡直成了個惡性循環,沒有騎兵就收不回燕雲十六州,反過來,沒有燕雲十六州就沒有騎兵。在這樣的死循環中,宋朝滅亡了。

其次,元順帝沒有據守“燕雲十六州”原因

前面已經說過,燕雲十六州對中原政權極其重要。同樣的,這一片區域對於北方政權來說也很重要,有了這個安全通道,進退從容。

這等於是一道門,北方政權要是能守住這道門,就能南下侵佔中原,南方政權要是能守住這道門,就能北上抗擊遊牧民族,就像當年霍去病所做的那樣。

元順帝逃回蒙古後以灤京(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為都城,國號仍叫“大元”,史上稱為北元。北元時刻想著反攻中原,沒能成功也是因為沒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前線大本營,進犯中原再也不像宋朝時那麼便利。

那麼,元順帝難道看不到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所以才輕易放棄嗎?當然不是。只是他已經無能為力,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哪怕面前擺著塊黃金也守不住。

任何一個朝代到了晚期都會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元朝似乎更嚴重一點,本就是以異族的身份統治人數更多的漢族,有點類似清朝,只是清朝上層統治集團似乎還能團結在一起,元朝卻內訌得厲害,都已經遍地起義軍了,他們自家還打成一團,打得內部一盤散沙。

這樣的隊伍如何跟朱元璋打?元順帝自家人知自家事,趁朱元璋還沒打到北京,帶著老婆孩子逃回蒙古本部。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因為當時從河南到山東都已經沒有元軍,唯一能打的王保保早跑了。

(元順帝)

元順帝要是不跑,性命堪憂,更別說據守燕雲十六州,他拿什麼守?

總之,燕雲十六州實在太過重要,朱元璋不可能不取,而元順帝無法可守,只能撤退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誰願意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是吃不下去了,網傳98%的大胃王,事後都要靠催吐來維持生命的……

一、枯竭的財政

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元順帝聯合了伯顏的侄子脫脫,誅殺了伯顏,才奪取了權利。雖然此時的已經接受漢化的元順帝和脫脫,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想挽回元朝的頹勢。

小冰河的寒極期就在此時再次突然爆發了【從至正三年(1343年)左右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右】。

剛好至正四年時,原本“更化”(改革)如火如荼之時。脫脫在薩滿的占卜之下,以多病為由歸隱。也是在這一年,至正四年五月,黃河突然決堤

當時的黃河在北宋滅亡之際,宋臣杜充掘開了黃河,導致黃河入泗水。因此到至正四年時的黃河氾濫,導致了安徽、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先是澇災、再爆發旱災、蝗災、瘟疫。

致使元朝財政收入銳減,同時又需要將財政用於修繕河道

蒙古入主中原歷來,統治者都沒有“休民養息”的概念,更沒有薪酬的概念。哪怕是忽必烈在內,經常將國庫內的錢財犒賞於寵臣、怯薛、或其他人等。同時元朝自阿合馬開始,就執行包稅制,誰收到的稅多、快,誰就能做中書省平章

元順帝聯合脫脫奪權之後,雖然脫脫執行了各種改革,如“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開科舉考試等等“。元史稱此時是【皇帝用功讀書,注意節儉,頗有"勵精圖治之意"(《元史·脫脫傳》)】

可從《元史》來看,元順帝依舊沒有擺脫其祖先愛賞賜、亂恩賜的局面。在《元史本紀》中經常出現“賞賜某某某”、或“仍賞多少多少金、鈔等等”等字眼存在。

同時《元史本紀順帝》的記載中是元朝有“賑……”字符最多的一個皇帝了。

原本就很糟糕的元朝財政,就這樣逐漸枯竭

二、後期脫脫的政策成為促進漢地黃巾軍起義的實錘

至正九年(1349)閏七月,脫脫再次任中書右丞相,此時擺在他面前有三個難題

(一)、黃河氾濫導致的財政枯竭

山東的產鹽區已經被毀、江南的大米無法通過運河運抵大都、多災多難的災民嗷嗷待哺。

(二)、災區的災民,起義不斷,劫掠地方是常有之事

(三)、之前整頓的政策,已經觸犯了守舊派的最核心利益。

解決財政危機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可是統治者不懂得如何“節流”(賞賜慣了,受賞也慣了,若是不賞,那些蒙古、色目人、漢將在喂不飽的情況之下……)。那就唯有開源。

脫脫的做法就是:

(一)變更鈔法,將忽必烈時代就發佈的中統鈔,加蓋一個印章,同時發行新的至元寶鈔。這種做法的結果就是如同當代某非洲小國一樣,通貨膨脹還沒解決,新的膨脹泡沫衝擊之下,通貨膨脹更為劇烈。【根據某呼網友的考證,說是與忽必烈早期相比,通貨膨脹達到3300%】

因此當時的人們是這樣說的:“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

(二)以工帶賑,修繕黃河河道,使黃河重回古道

這種做法,直至今日的中外,都是一種很好維穩沒有工作的人們的一種好政策。

可是從忽必烈晚期以來,元朝就從來沒有注重過民生。高賦稅、高徭役、高通貨膨脹、以及各地的反叛,早就讓元廷在漢家區域已經失去了基本的民心。

當脫脫組織起13萬民工之時,也就是元朝最大的起義之時——“賈魯(行都水監使)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三、順帝確實沒有想過放棄,只是咽不下去

(一),天災、人禍摧毀了元朝於北方的根基

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到了至正十七年時,為了打開被元軍圍困的局面,北方紅巾軍統帥劉福通兵分三路,突破元軍的防線,攻擊元廷北方諸省。

其中東路攻打河北、山東,進取大都;中路攻向山西、河北一帶,經大同直搗元上都;

西路直趨關中,攻下興元、鳳翔,轉戰四川、甘肅、寧夏各地。

可能是早期時,紅巾軍主要是攻城掠地,占城為王,導致了元廷的錯判,因此當紅巾軍突破防線,將戰火燒到元廷內部之時,竟然沒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元軍的戍衛部隊基本是一觸即潰。就連元上都被一把火焚了……

同時,從至正元年始(公元1330年),根據明編《元史》上的記載,每一年都有地震、洪災、旱災、蝗災、冰災的出現。

就如至正十九年,紅巾軍陷入頹勢,局勢扭轉之時,“正月癸丑,流星如酒杯大,有聲如雷。”“夏四月癸亥朔,汾水暴漲。”“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八月己卯,蝗自河北飛渡汴梁,食田禾一空。”

哪怕是破滅了北方紅巾軍勢力之後,至正二十年,元大都饑荒,餓死無數,最終還是靠南方的張士誠通過海運運抵的一十三萬石至京師,才擺脫掉元大都(燕京)成為廢墟……

從1330年的天災,再到1351年的黃巾軍,到了1359年時,漢家北地的根基基本上已經被摧毀了。特別是至正十九年(1339年),成功阻擊轉戰在北方各省的紅巾軍,不是元朝的政府軍,而是地方武裝“青衣軍”。

這也就意味著,元順帝能控制的區域只有元大都了,而且這個大都城,還是靠張士誠運抵的糧食才能保住的

(二)、元順帝逃出元大都後,並沒有立即返回草原

至正二十七年,夏四月,福建行宣政院以廢寺錢糧由海道送京師。這是《元史》中最後一次記載的漢家南方區域錢糧賦稅運抵元大都的記載。僅有張士誠這一省,其他的各省都已經沒有任何錢糧運抵京城的記載。

此時的脫脫已經在皇太子黨的打壓之下,早死於被貶的雲南(使鴆死脫脫於雲南貶所)。

同時,朱元璋的明軍也在全面進攻張士誠所部。而元廷還在探討,如何將整頓“收復”的山東等地,好確保軍糧、以及災民的口糧。(其真定、河南、陝西、山東、冀寧等處,除軍人自耕自食外,與免民間今年田租之半,其餘雜泛一切住罷——《元史》)

到了至正二十八年春時,皇太子黨還在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爭權之中(皇太子命關保固守晉寧,總統諸軍,如擴廓帖木兒拒命,當以大義相裁,就便擒擊——《元史本紀》)。

就在這一年的四月,在洛陽塔兒灣,明軍大將常遇春單騎突入元軍軍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衝殺,一戰平定河南,奪取潼關,有效阻斷了元廷與西北蒙軍的聯繫。

隨後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兵臨大都城下。元順帝放棄大都,從居庸關北逃。

但此時的元順帝並沒有向遼東退去,而是退到了被黃巾軍焚燒過的元上都(開平),在這一年裡的十月,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在韓店擊潰了追擊的明軍,隨後元順帝趁徐達、常遇春等人進攻陝西,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統帥僅存的兵馬全面進攻元大都。

結果常遇春與李文忠率領八萬步兵、一萬騎兵,連夜馳援……半夜突襲了元軍大營,一戰將擴廓帖木兒打得只剩下十八騎逃回元上都。

隨後為了防止元軍再次偷襲北平(大都),常遇春率領騎兵再次千里奔襲元大都(開平),將元順帝趕到應昌府(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 達裡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距離北平有670多公里),次年元順帝因痢疾殂於應昌


元順帝在退出元上都時,曾給朱元璋寫了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失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元史》《新元史》


史之為用


燕雲十六州,這個地名對於熟知歷史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區。

這十六州地勢較高,易守難攻,是歷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陣地,一旦失去燕雲十六州,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隨時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只要燕雲十六州一直都在漢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還是統一,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能時不時的來中原打個秋風,從來沒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情況出現了變化,燕雲十六州丟了。

燕雲十六州並不是被遊牧民族搶過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因受後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後唐軍隊圍攻,最終頂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換取對方對自己的支援,最終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消滅了南唐,自己做了兒皇帝,被稱為晉高祖。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於中原政權的影響十分巨大,從此中原王朝之間暴露在遊牧民族騎兵的攻擊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軀去防守遊牧民族的騎兵。此後的後周、宋朝一直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沒有成功,宋朝就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而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而且被金國和蒙古騎兵兩次滅亡,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政權的重要性。

形勢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轉變,在燕雲十六州丟掉430年後,1368年(洪武元年)燕雲十六州終於完整的回到了漢族人的手裡。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稱帝之後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務,他派徐達、常遇春北伐,目標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歷史上的幽州(或稱燕州)。當時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周邊還有一支元朝大軍在拱衛,徐達和常遇春認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場惡戰,因此他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包圍了大都的時候發現,這裡居然沒有大軍駐守,原來元朝的皇帝元順帝早就帶著老婆孩子逃跑了,因為之前他早已耳聞徐達和常遇春的威名,他們在山東、河南擊潰了元朝的部隊,讓成吉思汗的後代聞風喪膽,所以在徐達大軍到達之前,元順帝和他的臣子們早就逃之夭夭了,徐達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大都(幽州)。

之後,燕雲十六州沒有經過像樣的戰鬥就這樣被徐達、常遇春收復了。

燕雲十六州被異族統治了四百多年,在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傑如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等無數次的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都以失敗告終。在這四百年中,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中原的軍民保守北方異族的踐踏,終於在朱元璋的時代,被一代名將徐達和常遇春收復了,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耀時刻,也是漢族的榮耀時刻,有了燕雲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兩百餘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異族之手。


扎西鍋鍋鍋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通過鐵蹄征服了大半亞歐國家。可文化和信仰的不同導致各地人民的反抗從未停止,尤其是元朝採取分等級的民族政策更讓廣大的漢人處於最低層,尤其是南方漢人,隨著社會安定國家太平,蒙古人不用再到處打仗,昔日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逐漸腐化墮落再也沒有當年的雄風。其次元廷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內鬥嚴重、吏治腐敗貪圖享樂,連年不斷的黃河天災導致社會底層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農民為了生存只好揭竿而起,元廷軍隊疲於奔命,不斷被消耗。

起初元廷宰相脫脫還能調度得當,治理黃河鎮壓義軍撫卹災民,軍權也始終握於中央。但是統治集團面對大廈將傾般的危機時仍然內鬥不斷,1355年元廷貶死脫脫後,元廷再無能力力挽狂瀾之人,元廷軍權逐漸被地方實力派所取代,作為朝廷中央的元順帝自己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所剩無幾!

1364年朱元璋橫掃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之時,元庭內部鬥爭愈加激烈,元順帝與太子勢不兩立,手握重兵的元朝將領王保保、答失八都魯、李思齊、張良弼等不是趁機形成合力撲滅義軍,而是為了地盤與權利在中原互相站隊廝殺,展開軍閥混戰。

1367年朱元璋一統江南,命徐達、常遇春等率25萬大軍開始北伐,北伐大軍先取山東,撤除元廷屏障;再攻河南,逼迫元梁王投降於洛陽,切斷元廷羽翼;奪取潼關,斷絕關中與元庭聯繫!最後才進圍大都,明軍英勇善戰,指揮得當,一路如魚得水。

反觀元廷,高層爭權奪利,將領各自為戰。元順帝號召天下勤王,李思齊等困居關中進退不得,王保保揮師太原,佔據雲中,坐觀成敗拒絕勤王。

1368年,面對徐達的大軍逼近元大都,北方由於連年戰亂,元順帝手無能征善戰之兵,內無糧草,外無人勤王救援之師,坐困孤城,城破只在旦夕之間。

這時的元順帝,作為末代皇帝,更斷然不會放棄得之不易的皇帝之位,也無君王死社稷的成仁之心,即使失去中原逃至草原仍不失為萬人之上的可汗,因此元順帝不是不想據守“燕雲十六州”,而是既無兵馬、也無戰將,大明與殘元,對比北宋與契丹對峙時的形勢,已然發生了根本變化。北伐明軍所向披靡,橫掃江南與元廷各路軍閥,靠此時元順帝手裡僅剩的一點力量,想守住“燕雲十六週”更是痴心妄想!於是乎元順帝見徐達、常遇春大軍逼近,不顧大臣們的苦苦勸說,便望風而逃並帶走了大都最後的一點精銳。

當然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元庭也並非沒有誓死盡忠之人,不甘這座蒙古先祖用鮮血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被拋棄,太監趙伯顏不花、帖木兒不花王爺二人決心留下來堅守大都。他們手上只有幾千殘兵,卻英勇作戰堅守城池,直至全部戰死!每到王朝末期都顯得十分的悲壯淒涼,因為生死存亡之際,往往能夠體現出一些人的為人與氣節。


歷史文化小課堂


這問題問得,要能守誰會那麼純不守。要能繼續統治中原,元順帝肯定不走對吧。

之所以退守,因為當時已經沒有力量可以守住了。還不如早點逃跑安全一點。

明朝北伐前元軍情況

事實上,朱元璋北伐前後,元朝幾個軍頭之間也是互不統屬,內訌厲害,打南方義軍的少,打自己人的多。

當時元順帝和他兒子,各拉起一票隊伍,正在打得難分難解。要不是朱元璋他們主動打過來了,那元朝這幫人看你一眼都算我輸。

太子黨有個著名的戰將,趙敏的哥哥王保保。當時駐紮在河南,正與山西的李思奇鬥得難分難解。甚至元順帝派來調解兩人共同對抗明軍的使者都被王保保砍了。繼續與李思奇為盟主的四大軍閥互砍。這時候明軍可是已經拿下山東,馬上要實施朱元璋北伐的第二步:旋師河南,斷其羽翼。

然後自己人打得筋疲力盡的李思奇和王保保就基本上無抵抗的放棄了河南。

這時候的元大都,從河南到山東已經沒有元軍一兵一卒。元朝最能打的將軍王保保已經跑到西北山卡卡。其他幾隻生力軍也被明軍擋在了潼關外(拔潼關兒守之)。

此時的明軍可以對元順帝流氓的說出“你叫啊,叫破喉嚨也沒人來救你的”。

所以,不是元順帝不守,是沒法法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