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這個角色之所以家喻戶曉,並非因為他的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是書中出現的首位梁山好漢。不過,史進這個人物在小說當中卻高開低走,拜了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為師,武藝提高了不少,但敗家的臭毛病卻始終沒有改變,不僅活活氣死了母親,又因勾結賊寇而令史家村毀之一炬。此後,史進上了梁山,性格逐漸成熟起來,屢立戰功,最終戰死沙場。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史進這個人物有沒有歷史原型呢?這個問題自《水滸傳》流傳後便成了學者們研究的一個課題。經過分析和研究後,學者們得出一個結論,史進這個藝術形象的確有個歷史原型。不過,這個原型的名字並不叫史進,而是名叫史斌。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關於史斌這一歷史人物的事蹟,出現在三部史料當中,最早的一部是南宋史學家徐夢莘所撰的《三朝北盟會編》。與徐夢莘同時代的南宋史學家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也有關於三段史斌事蹟的記載。元人脫脫所撰的《宋史》當中,亦有史斌的零星記載。現結合相關史料,對史斌的事蹟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史斌,兩宋之交的叛軍首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史)斌本宋江之黨。”這樣就意味著在史斌原本就是宋江作亂時的三十六人之一,並曾與宋江並肩作戰,多次擊敗宋軍。那麼,在宋江被朝廷招安後,史斌的下落又是如何的呢?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建炎元年七月,是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先是子寵在州,設關隘甚備,陝西士民避難入蜀者,皆為子寵所扼,流離困餓,死於關隘之下者,不可勝計。斌未入境,子寵棄城先遁。”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從這段記載得知,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後,史斌也隨之投降,但在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再度反叛,在興州稱帝,並向興州宋軍發動進攻。《宋史•高宗紀》載:“斌遂自武興謀入蜀,成都府利州路兵馬鈐轄盧法原先與本路提點刑獄邵伯溫共議遣兵扼劍門拒之 , 斌乃去,蜀賴以安。”這也就是說在起兵作亂後,史斌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勢力範圍擴張至陝西和四川一帶。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那麼。史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與《三朝北盟會編》的記載稍有不同。前者的記載是這樣:“會叛賊史斌侵興元,不克,引兵還。忠義兵統領張宗諤誘斌至長安而散其眾,欲徐圖之。端遣玠襲擊斌,斌走鳴犢鎮,為玠所擒,端自襲張宗諤殺之,收復長安,以斌凌遲處斬。”從這段記載來看,史斌在鳴犢鎮被吳玠生擒,後來遭長安被凌遲處死。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而《三朝北盟會編》的記載則是這樣:“建炎二年十一月,涇原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吳玠襲叛賊史斌,斬之。”從這段記載來看,史斌是在與吳玠的戰鬥中陣亡,而並非被凌遲處死。

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與宋江並肩作戰,一度成了皇帝

那麼,學者是如何推斷出這位曾經宋江並肩作戰、後來還建號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的歷史原型的呢?主要原因有三條。首先,歷史上的史斌原本就是宋江三十六人當中唯一一個留下姓名之人,而在《水滸傳》的梁山好漢當中也出現了一位姓史的形象,顯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其次,歷史上的史斌的籍貫是關中一帶,而小說中的史進籍貫為華陰,也屬於關中,在地域上非常吻合。其三,歷史上的史斌曾建號稱帝,而小說中的史進雖然沒有這個能耐,但肩臂胸膛卻繡了九條龍,這也暗示了史斌與史進的聯繫。


參考書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