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戰敗投降後哪來的食物?

淪落人Joe


在1945年希特勒飲彈自盡,曾席捲歐洲的“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戰敗投降後,幾乎被打成一片廢墟的德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食物短缺難題。


當時的情況是,連年的戰爭,早已使德國的糧食消耗殆盡,大批青壯年被徵調到戰場上,農業生產基本就靠老弱病殘。慘烈的世界大戰,更叫德國青壯年勞動力損失嚴重。這其中,西德的處境尤其難:“第三帝國”時代,德國的糧倉在東德,東西德分家後,西德不但丟了糧倉,還被划走了710萬公頃土地,農業損失無比慘重。

所以,戰後經濟重建時,如果說東德還可以憑著雄厚的農業家底,穩步發展農業。那對於西德來說,這事兒卻是更難。尤其火上澆油的是,隨著二戰的結束,來自歐洲各地的難民,每天都蜂擁進入西德。1946年至1950年,短短四年就有900萬難民湧入西德。糧食問題,堪稱壓力山大。
德國經典電影《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裡,就生動還原了當時德國老百姓的“缺糧”慘狀。因為政府“配給”的食品根本填不飽肚子,為生活所迫的女主人公瑪利亞,才不得不做了美國軍官的情婦,還因此導致丈夫錯手殺死了美國軍官,好不容易團圓的家庭就此破裂。而在當時,電影裡的這類情節,也只是冰山一角。
單是1945年至1947年,在西德昔日經濟發達的魯爾工業區,當地居民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只有糧食爆發前的五分之一。這還是當時德國比較“吃得好”的地方。英國《每日郵報》甚至嘲笑說:德國要想解決食品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大批老百姓“不可避免的餓死”——到那時,就不用愁糧食了。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看衰西德,也因為當時的西德,不止糧食問題慘,簡直各方面都慘:杜塞爾多夫百分之九十三的房子被毀,漢堡的房子剩下不到一半,整個西德幾乎一片瓦礫。盟軍分區佔領德國時大肆破壞,遠洋船隊被盟軍公然瓜分,昔日發達的交通網也幾乎癱瘓。比如英佔區裡的原德國鐵路,連鐵軌都被英軍大批拆光搶走,13000公里鐵路,就給德國人留了不到1000公里。就算有糧食,也別想安全運輸。

昔日發達的西德工業,當時更是窮的掉渣。鐵路都不放過,工廠當然更不用說。1945年底,英美佔領區裡的德國工廠,家當幾乎被折騰精光,復工生產嚴重不足,工業產量只有戰前的百分之十五。如此要啥沒啥,正常生產自然沒影。

嚴重的食物短缺,也在戰後引發了西德境內的一次次暴動。1948年1月起,西德境內300萬人舉行罷工,高呼“德國不是殖民地”。到1949年,西德境內的罷工人數竟高達上千萬人。前美國總統胡佛遊覽德國後,更發出悲觀預言:西德的問題“是現代文明裡所能見到的最嚴重的”。

但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西德,卻還是挺了過來。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

(美國杜魯門政府在討論援助歐洲計劃)

其實,在二戰德國投降前,美國“嚴懲德國”的決心非常堅定,還有過徹底削弱德國的“摩根索計劃”。但是冷戰形勢的變化,也叫美國不得不調整國策,“馬歇爾計劃”也就火熱出爐。出於“冷戰”需要,西德這個昔日的敵人,也就成了美國幫扶的對象:從1948年起到1952年,短短四年裡,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給西德提供了16億美元的援助,幾乎和二戰時期美國援助中國的數額差不多。

而且美國政府還特別規定,這筆巨大的援助裡,百分之四十三的款項,都只能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另外除馬歇爾計劃外,期間美國還額外給了德國16億美元的“救濟撥款”,這些錢裡的百分之八十,也被美國指定用於化肥農藥種子等物資消費。如此巨大的援助,給慘到家的德國農業,確實來了場大補血。

但如果單靠補血,當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戰後西德農業提振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就應了一句老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二戰後的西德,工業農業要啥缺啥,唯獨不缺的是技術底子。只要先進技術在手,當然給錢就能活。另外慘烈的二戰,刺激了德國軍用技術發展,待到戰爭打完,昔日的軍用技術陸續“軍轉民”,變成了經濟生產的加速器,農業,也就嚐到甜頭。

二戰前德國無比“瘸腿”的“農業機械化”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高速發展起來:西德拿到的援助資金,相當多都投入到農業機械的改進裡,對農業機械的投資,一度佔到德國農業投資的百分之二十八。二戰爆發前,西德境內只有兩萬臺拖拉機,1950年時漲到13萬臺,到1960年時暴漲到80萬臺。1950年至1960年,西德收割機的持有量增加了160倍,擠奶機數量增加50倍,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雄踞西歐榜首。

農業教育,更是德國重要的“科技特色”。1950年,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西德就往農業教育方面投入了25億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其對農業教育的投入,在整個冷戰時代,都是歐洲各國第一。西德的農業教育,形成了從農業學校到農業學院的一整套體系,20世紀50年代起,西德農民幾乎都開始接受專業農業教育,並持有各種職業證書。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人才,成了西德農業重建的核心力量。

如此操作下,20世紀40年代末,還窮到崩潰的西德,農業高速發展。到1953年時,西德糧食就基本實現自給。發達的農業,也助推了戰後西德的振興,1952至1965年,西德經濟增長率保持在百分之九點八,物價增長率穩定在百分之三,創造了戰後聞名世界的經濟騰飛奇蹟——這奇蹟,就是從農業開始。

教育興,科技興,科技興,農業興,農業興,國興。這簡單道理,是戰後西德踐行的真理,對於今天,也有太多思考意義。

參考資料:胡才珍《 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至50年代末德國西部地區農業的重建與發展》


歷史風雲錄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民雖然物資不算富裕,但依靠軍隊的掠奪,總體上他們沒受多少罪,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飽肚子生活。但這種情況隨著戰爭向德國境內轉移而改變,德國人的生活急轉直下,很快就進入了餓肚子的境地,《狂怒》中德國女人為了塊巧克力或麵包出賣自己的現象並不罕見。

上圖.街頭倆老漢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的狀況雪上加霜,多國佔領之下,生產停滯,農業衰敗,工業幾成一片廢墟,政府也陷入了停擺狀態。戰勝國的各級軍管體系四處搜刮,拖走了大量的設施、器材和生產資料;各行各業的頭頭腦腦們不是被審判,就是閉門不出看風頭。

上圖.給孩子發糖的美軍士兵

再加上國際貿易早已因為戰爭停滯,德國人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吃食。而盟軍也暫時管不上這茬,因為盟軍的軍糧幾乎是美國獨家供應,法國人與美國人不對付,也急於恢復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根本不管這茬,而英國人則很乾脆的表示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忙著重建自己的英倫三島。美國人在龐大的軍糧消耗上差點崩潰,甚至在日本的麥克阿瑟都在朝政府逼糧,還聲稱不給糧就給子彈,反正結果是一樣的。

上圖.窮苦的蘇聯農村

蘇聯比美國還慘,他們是徹徹底底的變成窮光蛋了,1943年時蘇軍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戰時經濟,許多農場餓死人的事情頻頻發生。到1945年贏得戰爭,蘇聯已經熬盡了骨血,雖然和平到來,糧食收成卻僅為戰前的70%,結果1946年蘇聯迎來了歷史上第三次大饑荒的浩劫,中央黑土區爆發大旱,許多蘇聯農民活活餓死。

當時一個集體農莊主席給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寫信,告訴他農場已經足額完成了向國家交糧計劃:“我們全交出去了,什麼都沒了,我們深信政府不會忘記我們,會幫助我們的”。結果赫魯曉夫向斯大林反映情況,得到是一通臭罵。因為斯大林將烏克蘭農民生產的糧食“大方”的援助給了波蘭人,為此蘇聯餓死了上百萬人,其中大部分是烏克蘭人。德國的日子比蘇聯怕還強點。

上圖.意大利卡塔尼亞的饑民在搶奪皇家空軍分發的食品

和平後的大地滿目瘡痍,到處都是饑荒和餓殍,比利時、荷蘭、波蘭、希臘等地都在捱餓,連德國的鐵哥們意大利也快餓翻了,有一位名叫雷伊的英軍聯絡官途經意大利,看到的是穿著破衣爛襖的人群在朝盟軍乞討。而城市裡有些婦女為了吃的,裙子一掀,張開白花花的大腿就可以當街“做生意”。

上圖.遷徙的德國難民

而且德國還迎來了“難民潮”,沒錯,難民潮。這點與日本有些像,許多德國人藉著二戰德軍之威,擴散向了各個佔領區,結果二戰打輸了,整個日耳曼民族統統倒黴,連許多原住民都給趕走,不得不跑往德國、奧地利尋求活路。他們的人數據戰後研究有1500多萬,這無疑使得德國國內的情況愈發雪上加霜。

上圖.從事體街頭體力勞動的德國婦女,這樣補貼會多點

當時的德國男人少的可憐,許多人不是作為軍人身份關在集中營裡,就是遠在外國作戰生死未卜,所以許多德國女人成了頂樑柱,她們從事著城市的各種清理工作,以此換得稀薄的幾口湯水。“廢墟女工”的工資算是當時較高的,德國市政擠出不多的存糧,或者朝盟軍要糧,它們將作為工資分發給城市中一些從事繁重公共作業的人群。

上圖.柏林街頭與美國兵逛街的德國女性

當然,與意大利、荷蘭姑娘一樣,許多德國女人亦選擇了拿身體換口糧。這種情況在蘇佔區反倒相當少,懾於蘇軍嚴厲的軍紀,這種與政治紀律掛鉤的事情實在是划不來。而美軍控制區則視之為常事兒,美國兵們和樂於拿巧克力、麵包、糖果甚至香菸、黃油、火柴、酒等換取德國女人的一夕之歡。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美軍佔領區都在發生這種事情,日本、韓國並不鮮見,連作為盟友的英國他們也沒放過。

上圖.正與英國士兵勾搭的德國女孩

這種情況造成的軍紀敗壞是相當嚴重的,德國曆史學家米利安·格伯哈特稱美軍從進入德國到1955年德國獲得自主權,有19萬婦女被美軍各種形式姦淫。而這只是能統計的。由此帶來的就是暗娼的流行,德國暗娼相當瘋狂的招攬盟軍“客人”,而且還分出了三六九等,比如帥氣的美軍士兵最受歡迎,他們風趣、禮貌、帥氣,最重要的是給東西也最大方。而英國兵則很被討厭,他們古板,小氣,總有種復仇的意味。

上圖.放肆作樂的美軍

不少德國女人通過這種形式,獲得了賴以生存的物資,得以在戰爭結束後最艱難的頭幾個月生存下去。按照當年美國一家報社的說法:“德國人一天只需要喝三次湯就能活”,實在是悽慘的可以。然而要知道,儘管當時德國男女比例仍有10:16,但大部分男人不是老人小孩就是戰爭的殘廢,又不能打工,又不能種地,又沒有救濟糧,靠什麼活命?

也正是因為這些女人矛盾的行為,德國社會的極端右翼活動得以改換了花樣,他們藉著威脅這些“失足婦女”獲得自己的政治影響。聲稱要學習法國、荷蘭,把“髒女人”的頭髮絞掉,然後以“叛徒”的身份丟到大街上,這是後話了。

上圖.1946年養兔子的德國婦女

儘管肚子很餓,但20世紀前葉的人可不是現代只會網上給小鮮肉刷分的飯飯,他們懂得相當多的生存技術。哪怕蘇聯佔領了德國出產糧食的東部地區,西部的德國人仍然想辦法繼續生存,他們在院子裡繁殖兔子,養雞養鵝,而且樹皮草根什麼都吃,還有人取經法國的蝸牛食用方法。

上圖.柏林學校的學生在按照配給計劃排隊領取土豆和麵條湯

再餓不能餓孩子,因為戰後食物供應不足,德國人儘可能的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衣服,以保存熱量。同時,柏林在1945年給柏林100多所學校設立了一個“供餐計劃”,每個1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獲得1360卡路里的食物配給,他們優先保障了孩子的健康。

上圖.指揮交通的蘇軍

當時的饑荒其實很大程度就是“人禍”,尤其是盟軍的瓜分和破壞。

蘇聯方面是做得最徹底的,他們開展了工程式的大拆遷,小到鐵軌的螺絲釘,大到整個廠房連同磚瓦統統搬走,連德軍的塔崩毒氣工廠都沒放過,可謂刨地三尺,差點給蘇戰區“去工業化”了。

當時盟軍對德國的戰後處置方式就是“去工業化”,或者換個說法叫“德國非工業化”,他們希望破壞掉德國的全部工業能力,讓這個國家喪失掉日後武裝侵略的可能性,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是這項計劃的最堅實推動者。

上圖.佔領軍大領導

所以,實際蘇聯那種螺絲釘都不留的做法是得到協議首肯的,許多國家都參與了這種瓜分,包括英美自己。甚至國民政府都參與了進來,通過英國人拉走了兩大船德械。美英還慫恿法國繼續掌控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但戴高樂政府貫徹的並不積極。

根據“去工業化計劃”,德國的工業將被拆到1938年的50%程度,重工業為首要拆除對象,保留民生相關的輕工業。但之後隨著美蘇爭霸的點燃,以及法國人對拉攏德國,提振歐洲經濟的需求,矛盾重重的“去工業化”很快被推翻,變成了援助發展德國工業的計劃。

上圖.查看鷹徽的蘇軍。滿目瘡痍的德國對誰都沒有價值

很快盟軍自己也認識到,把德國坑得民不聊生沒有絲毫好處,在把這樣一個工業國拆成1938年50%水平前,必然會遭遇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相當於對德國人民直接進行屠殺。而一個一窮二白的德國會不會讓歐洲衰落呢?法國、英國甚至比利時、荷蘭、意大利都為此極為警惕。真把德國拆掉了,歐洲等於失去一顆明珠,那麼美國的工業豈不是獨步全球?

上圖.發放緊急救援物資的美軍,這批救援來自“Cooperative for American Remittances to Europe”(美對歐匯款合作社)組織,這是由22個美國援助和宗教機構共同組成的人道主義組織

所以,德國人很快就不那麼煩惱了,基本的口糧有了,建築材料、煤炭等等也有了,有些被拆除的工業設施甚至進行了軍管下的重組,大量的產業工人得以重新開工,很快就恢復了社會活力。

上圖.德國平民在排隊領取盟軍準備的飲用水

畢竟盟軍不會真的將德國餓死,很快佔領軍對德國的過分壓制和掠奪引起了多方注意,美國隨即提出了“停止瓜分”的意見,希望各國進行收斂,嚴格按照1945年巴黎會議的賠償分配計劃執行,最好暫緩執行對德國的實物賠償,以避免德國因為“去工業化”導致陷入真正的人道主義危機。

上圖.1945年在名為Rees的地方做飯的日耳曼難民

因此,各方開始停歇了自己難看的吃相,並開始維持德國的秩序,暫停或免除了部分德國賠償,以扶持德國的方式維持自己的佔領。蘇聯在動遷了東區幾乎所有的重工業和接近40%的資本設備後,也停止自己的掠奪,反倒回輸了部分工業設施。

上圖.德國人在接受援助,看樣子似乎來自愛爾蘭紅十字會

也有一些人認為,德國實際上並沒有遭受到什麼很大的痛苦,二戰結束後的那一兩個年頭誰都難熬的要命,完全是戰時好日子過慣的德國人不懂外面的世界。荷蘭人就認為德國人封鎖荷蘭時造成的饑荒比德國人在佔領期受到的傷害悽慘的多,至於波蘭、烏克蘭那些德佔區則根本沒法說。

上圖.1947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學生,這所學校60%的學生從退伍官兵中徵召,德國當時也採取了這種做法

比如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他的遭遇很能側面解釋這種說法。施密特本是納粹軍隊一名上尉,1945年4月投降成為俘虜。他在戰俘營中又被關押了4個月,在8月底的時候被釋放,然後進入漢堡大學繼續讀書去了,1947年他獲得了大學聯盟主席的職務,1949年得到了碩士學位,此後開始混跡政壇,一發不可收拾。

這說明什麼呢?德國的社會結構並沒有因為戰爭而瓦解,至少大學依然維持了職能,人們有閒心讀書,就代表這個世道並不似其展現的那麼糟。

上圖.1945年3月,得到了盟軍罐頭口糧的德國民眾

不過,施密特也曾經回憶過,當時他們每天只能靠896卡路里的熱量活著,當時乾重活的人可以得到1000卡路里,一個人哪怕啥也不做,每天基礎熱量需求也要1200卡,而正常的平均值是2000卡。1947年1月的溫度達到零下20度,沒有煤,交通癱瘓,非常難熬,乃至於科隆的紅衣主教大人發話:“你們看到哪兒有煤就拿去取暖吧!這不是偷竊!”

上圖.兩個主動跑出來投降的“人民衝鋒隊”的老傢伙,看樣子很高興

盟軍其實從佔領前就開始與德國方面商量,以一定程度的物資援助來保證盟軍的順利佔領。實際上在1945年4月29日,盟軍就已經與德軍某些部隊進行過談判,繼而由英軍對海牙、鹿特丹等荷蘭德佔區空投了糧食物資,以避免出現人道主義危機,這次空投出動了上百架飛機,每架“蘭開斯特”轟炸機的食物夠3000人吃一天。

上圖.盟軍俘虜的小戰俘,他們也得到了食物,情緒比較穩定

等到佔領德國之後,對於德國政府的糧食輸送也在繼續進行,並且盟軍開始為自身高昂的佔領成本擔憂。一個啥都沒有的德國,居民都在混吃等死,這樣的佔領是極不划算的。所以還沒等“非工業化”政策被徹底推翻,他們就已經開始對德國進行了幫扶,這讓更多的人吃上了飯。

上圖.1945年5月5日投降的巴伐利亞州德軍,他們需要盟軍提供一切吃用,足足十萬人

實際上當時的德國也並非被完全踏平的廢墟,產業工人還在,大量有文化、有技術的人群並沒有損失掉。工業規模雖然降到最低,但生產率仍然有戰前的一半。聽起來可憐,但那個年代的世界,有幾個國家能達到德國生產率的一半?

上圖.Ivan Hirst在研究甲殼蟲留下的原型

比如“大眾汽車”就很幸運,這家工廠當年本已煙消雲散,是英國軍官Ivan Hirst少校將“甲殼蟲”設計圖從廢墟中扒拉出來,以軍辦企業的方式重啟了這家企業,他的承諾僅僅是為英軍提供20000輛成品車。大批的德國工人因此得到了吃飯的機會,德國工業也隨之慢慢復甦,到1946年,大眾的狼堡工廠就已經完成了月產1000臺甲殼蟲的記錄,無數人為此能吃上飯。

上圖.1946年1000輛甲殼蟲生產目標達成,德國人的工業受到的扶持力度相當高

雖然當時推行“非工業化”美國人堅持認為英國人如此復興德國工業是錯的,因為德國人“技術先進生產力發達,遲早會恢復到可怕的程度”,但英國人還是這樣做了。汽車行業涉及的下游生產極多,這樣可以養活一大幫德國人,而作為監管單位,英軍也能從中獲利,以減輕自己的佔領負擔。

上圖

.HK的HK416,吃雞的都知道

除了大眾汽車外,還有德國人自己發家的例子,比如HK公司的三個創始人,他們本來是毛瑟兵工廠大院出來的孩子,戰後在毛瑟已經成為廢墟的廠門前相遇,他們通過從破爛中發掘“能用的零件”再組裝成各種產品賺了第一桶金,隨後迅速的通過機械化加工業發家致富,最後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軍火公司。

上圖.馬歇爾計劃海報,這項計劃也使德國徹底倒向了美國

實際上1946年的美國就已經將對德國的“援助”提上了臺前,他們期望將歐洲“打造成後花園”,時任國務卿的詹姆斯·F·拜恩斯提出了援德的想法。而時任德國佔領軍副司令的美國上將盧修斯·杜比尼翁·克萊也做出了《戰後德國狀況》的報告,對德國的各種民生危機問題進行了講解。後來正是因為這份構想,盧修斯成為了歐洲美軍總司令兼德佔區總司令,他需要輔助貫徹的任務是——馬歇爾計劃。

上圖.馬歇爾計劃帶來的大量糧食

旨在扶持歐洲復興,拉攏歐洲人的好感,將歐洲打造成美國後院的馬歇爾計劃迅速被執行,1948-49年對德國進行了5.1億美元的援助,隨後49-50年度又投入了4.38億,到50年投入了5億,總計14.48億,再加上貨幣捆綁、信用擔保、債券、商貿提攜以及軍備縮減的和平紅利,德國迅速的開始復興,很快饑荒就成為過去式。而蘇聯那邊的東德,也因為蘇聯的幫扶以及計劃經濟的有效性,迅速的渡過了餓肚子的危機。

上圖.1948年掠過天空的美軍運輸機,美軍一年多時間裡空投了所有能想到的物資

不過,雖然肚子不餓了,但這時候的德國成為了冷戰的前線,大國博弈的戰場。蘇聯惱怒於西方的行動,也為了呼應捷克斯洛伐克的革命,突然於1948年封鎖了西柏林,直接導致230多萬市民成為“孤島”中的受難者。但在美軍的直接大規模空運下,柏林的吃飯問題反倒不是問題了。

1954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這下德國人就更不怕餓肚子了,他們成為了當時最容易挨核彈的地方。


食物嘛,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看你處在什麼位置。


王司徒軍武百科


1945年5月。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反法西斯盟軍的聯合抗擊下宣佈戰敗

攻入德國的蘇聯的裝甲師,幾乎將坦克所經之處炸為平地:

德累斯頓被轟成了馬蜂窩,慕尼黑55%的古老建築被摧毀;

首都柏林只剩下破敗不堪的斷壁殘垣;

萊茵河畔的古城科隆支離破碎,被戰火摧殘的科隆大教堂孤獨的矗立在一片廢墟中,訴說著戰爭對文明的毀滅。

德國隨著納粹主義的土崩瓦解,陷入了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政府停擺,秩序混亂,國內經濟崩潰,生產基本停滯,物資極度匱乏,德國貴族們尚不能自保,更何況本就貧窮的老百姓。

再加上個佔領國的層層盤剝,大量的生產設備和資料被當作戰利品帶走,德國已經是一無所有。

更可怕的是,由於戰爭,德國的男性青壯年消耗很大,勞動力匱乏,上街清理城市殘骸的多是一些老弱婦孺。當年德國的“廢墟女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她們每天在街道上奔走,幹著繁重的體力工作,為的僅僅只是幾口勉強填飽肚子的湯湯水水。

然而這些工作都還是香餑餑,不是誰都能幹的,當時的市政部門也是窮光蛋一個,維持不了太大的開銷。許多的德國女子為了自己,或者說為了家庭和孩子,不得不出賣色相。轉而去勾搭盟軍士兵。當然,這裡面最受歡迎的便是美國大兵了。跟他們談一場戀愛,不僅麵包糖果不會少,甚至於連香菸、火柴、酒這些當時的硬通貨都能拿到。這是得益於美軍強大的後勤以及較為開放的軍紀。


要是在蘇戰區,這種事兒就很少發生了,兩國的仇恨導致的沒有“愛情”,只有殺戮掠奪和甚至於強姦。

當時德國條件最好的應該是孩子們,德國從上至下都知道,孩子是未來,所有即使國家再困難,但都會給與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從以上這些其實都看得出來,德國當年有多麼慘,這就是所謂的“自作孽,不可活”吧!

德國政府認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至少要耗費70年時間,才能完成對德國的重建工作。

然而,並沒有那麼艱難。再發洩了戰爭的仇恨之後,盟軍各大勢力也開始考慮德國的未來。他們沒有說想把德國趕盡殺絕,而且這裡處於兩大陣營的中心地帶,有必要加以扶持。所有他們停止了掠奪,轉而開始幫助德國重建,大量的生活生產物資,來到了德國,

其中對德國幫助最大的,便是美國!

事實上,也只能是美國,當年歐洲都被打壞了,蘇聯英國這些自己都還是一堆爛攤子,都還得仰仗美國的援助。

在德國重建期間,美國給予了德國極大的經濟援助,可以說在重建前期,德國國民的生活物資,大部分來源於美國的資助。

二戰結束後,美國針對歐洲經濟體的破壞程度,制定並適應了一個叫做“馬歇爾計劃”的歐洲經濟復興戰略。

計劃的主旨是,美國出資幫助因二戰導致國力大幅下降,或國土遭到重創的歐洲各國,開展基礎設施重建和經濟體系重建。

美國向歐洲各國投入了約130億美金的物資、設備、技術、金錢、醫療等實質性援助,德國也在援助範圍內,並至少獲得了30億美元的資助。

再一來,就是美國接管了德國的軍事,二戰期間,德國軍費開支最高時,佔據全國經濟總額的66%,導致德國的民生、經濟,大額縮水。美國接管德國軍事後,由美軍保衛德國的國土安全,(美國想研究德國的武器設備)德國的軍方開支基本為零,這等於給德國政府節省了一筆數額巨大的國防開支。

由此,德國得以將資金全部投入到對人民有利的基礎建設上,安定了德國群眾之後,再利用戰後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工業、製造業,為實現經濟復甦打下基礎。

可以說德國百姓在國家重建期間,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的幫助,就連德聯邦第一任總理阿登納都公開承認,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德國可能有大批人民被餓死,戰後的德國也不可能快速實現國家復興。


白話歷史君


二戰德國戰敗國家經濟蕭條,最主要的國內物資匱乏。大家連吃飯都解決不了。然後美國看不下去,出手幫助他們運送基本物資。除了美國周邊所有國家都被打殘廢了。只有美國那裡物資豐富。據說當時德國的貨幣都不管用了,大家都是一物換一物這種原始交易。然後誕生了經典的香菸換麵包。德國就靠這個東西速度崛起的,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順彁


1945年二戰歐洲戰場戰爭結束以後,不光是德國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都是滿目瘡痍饑民遍地。對於這種情況美英蘇法等國,以及剛獲得解放的被佔領國家政府都採取了恢復經濟賑濟災民的各種措施。

二戰歐洲戰場結束以後的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以及奧地利被佔領區,更是被戰勝國搶掠的一空。在此嚴酷的情況下各國佔領當局採取了恢復生產賑濟饑民穩定社會的種種措施。

美國人由於財大氣粗他們把大量的軍糧分發給佔領區內的饑民(但也有多拿多佔拿了以後去做黑市買賣的),還有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打擊犯罪的措施。巴頓就曾經下令未經嚴格審查提前大量釋放德軍戰俘在佔區強行恢復生產(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戰犯,有順勢逃走的),不到一年多美國佔領區的經濟就穩定了下來。

英國佔領區英國人實行了嚴格的配給制,並非是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區運輸來大量的糧食賑濟德國饑民穩定了社會,也逐漸的釋放德國戰俘恢復生產穩定經濟。

法國人由於被德國人佔領了全國在國恥復仇心下在佔領區內所有有價值的物品搶掠一空,而且還把大批的德國戰俘虐到法國境內做苦工清理戰爭廢墟排雷等等。但是法國人也拿不出那麼多糧食去賑濟德國饑民,而且他們本身也不想這麼做。但在美國人的強烈要求下,也由於戰爭結束以後東西雙方兩個鎮營對立越來越深深,法國人也開始逐漸的賑濟德國饑民恢復佔領區內的生產穩定社會。

蘇聯佔領區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德國人在蘇聯的所作所為可以說蘇聯軍民對德國人是血海深仇!他們無論上至將軍下至士兵們還是有組織的無組織的把佔領區內能搶掠的搶掠一空(蔡斯耶拿的設備被掠到薩拉托夫,柏林歐寶汽車廠被掠到莫斯科成為了莫斯科人)。有位蘇聯將軍當著美國人的面說到;我們連個尿壺都不能給德國人剩下。但到了1945年底斯大林敏感的意識到東西方翻臉不可避免,為了爭取主動他下領停止在佔領區內劫掠開始賑濟德國奧地利饑民恢復生產穩定經濟。他甚至於不顧國內嚴重的糧食短缺局面從國內運來大量的糧食賑濟佔領區以及東歐饑民。

東西雙方分別穩定佔領區的行動到了1947年終於有了結果,西方尤其是美國佔領區的經濟恢復到了戰前水準社會供應也恢復到了正常。美英法三方聯合在美國金本位的擔保下發行了G印西馬克,徹底的與與蘇聯在德國經濟層面上與蘇聯人翻了臉。


用戶夏天的風


由於戰爭,德國的男性青壯年消耗很大,勞動力匱乏,上街清理城市殘骸的多是一些老弱婦孺。當年德國的“廢墟女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她們每天在街道上奔走,幹著繁重的體力工作,為的僅僅只是幾口勉強填飽肚子的湯湯水水。然而這些工作都還是香餑餑,不是誰都能幹的,當時的市政部門也是窮光蛋一個,維持不了太大的開銷。

二戰結束不要說戰敗的西德,就是歐洲的幾個戰勝國,各個也是物資匱乏,不得已接受美國條件非常苛刻的“馬歇爾計劃”,對內實行配給制。說句不好聽的,地主家也真沒糧食。唯一有吃的、用的就是美國佔領軍的軍人合作社,德國人靠挖廢墟,找到一些東西和美國士兵換食物。美國士兵又利用免費的軍郵系統不斷的從美國老家郵寄東西過來。



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猜想到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所面臨的窘境,來自美英還有蘇聯的壓力,他們不得不做出最大的讓步,三方環繞,他們幾乎再也沒有了反抗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所以二戰結束後,他們可真的是飢寒交迫,但又無可奈何。


客者


二戰結束,戰勝國對於一戰“凡爾賽條約”過分賠償對德國的刺激,導致希特勒上臺的教訓,對戰敗國家的戰爭賠款方面比較寬鬆。由於戰敗,德國被分成東、西德國,從東德三次柏林危機大批百姓用腳投票和大量跑到西柏林搶購可以看出東德物資一直是匱乏的。

二戰結束不要說戰敗的西德,就是歐洲的幾個戰勝國,各個也是物資匱乏,不得已接受美國條件非常苛刻的“馬歇爾計劃”,對內實行配給制。說句不好聽的,地主家也真沒糧食。唯一有吃的、用的就是美國佔領軍的軍人合作社,德國人靠挖廢墟,找到一些東西和美國士兵換食物。美國士兵又利用免費的軍郵系統不斷的從美國老家郵寄東西過來。有趣的是當時舊貨幣系統崩潰,美國士兵郵寄過來的美國香菸被當成貨幣來使用。隨著東西方對抗的加劇,美英法佔領軍開始放鬆對西德的管制並加以扶持。聯邦德國的政府成立,首任總理是康拉德.阿登納,他任命的經濟部長也就是第二任總理路德維希.艾哈德是一位弗萊堡新自由經濟學派的堅決支持者。艾哈德在西德馬克發行以後立即放開經濟管制,在物資匱乏的時候當然是物價飛漲,艾哈德又放低進口關稅。產業工人們生活艱難,於是大罷工、打著“絞死艾哈德”的遊行示威,要求恢復戰時經濟管制的呼聲很高。艾哈德不為所動,堅持市場經濟。到了1950年的時候,德國的市場供應充足,經濟不是恢復而是開始騰飛。英、法兩個戰勝國還在實行戰時經濟管制,食品還需要定量供應,這時候英國的報紙在驚呼“到底誰才是戰勝國。”


07鷹眼


二戰結束以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可謂是損失慘重,不僅僅失去了大量的土地,連同著工業力量,主權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從蘇聯方面,蘇聯早在二戰結束之前就做出了一個這樣的決定,那就是二戰一旦結束,迅速將蘇聯佔領區的各種物資,書籍還有技術品,藝術品甚至連同著科學家都迅速的搬回自己國內,從1945年的4月份開始,類似這一類的公告,蘇聯頒發了100多個。



一時間,所有的東西都被搬走了,倉庫也被清空了,衣服,甚至原材料都被搬運一空,機修廠還有汽修廠,牛奶廠甚至連同產奶的奶牛都被打包好,運往了蘇聯。


二戰結束以後,德國約有這兩百多萬的人們被迫離開了蘇聯的佔領區,他們原來的居住區都被波蘭人,俄羅斯人還有捷克人等佔領,而他們背井離鄉,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什麼都還沒有準備就被趕出了家門。而到了後來,甚至有1500萬人被迫離開,可見其慘烈程度。

在這一次的遷移過程中,他們1500萬的日耳曼人,到了最後差不多有著兩百多萬的人死在了漂泊的路上,這是德國二戰之後面臨的窘境。



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猜想到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所面臨的窘境,來自美英還有蘇聯的壓力,他們不得不做出最大的讓步,三方環繞,他們幾乎再也沒有了反抗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所以二戰結束後,他們可真的是飢寒交迫,但又無可奈何。


二戰之後,其實整個歐洲都是瀕臨破碎的,英國,法國,甚至是蘇聯,幾乎都面臨著巨大的問題,這裡戰敗國德國更不用說了。


眾森淼


在戰爭結束六年後,大半個歐洲依然難以從數百萬人的死傷中平復。戰火遍及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積遠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的轟炸使絕大多數大城市遭到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它們的工業生產。

歐洲大陸上的許多著名城市,例如華沙和柏林,已成為一片廢墟。而其它城市,如倫敦與鹿特丹,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些地區與經濟生產相關的建築大多化為一片瓦礫,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雖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蘭饑荒有所緩解,但戰爭對農業的破壞還是導致了歐洲大陸許多地方出現了大面積的飢餓,而1946~1947年歐洲西北部罕見的寒冬又使這一情況進一步惡化。

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阻斷了西歐從東歐的糧食進口線,加劇了戰後西歐糧食短缺的局面。食品短缺成為了最為緊迫的問題。在戰前,西歐的糧食供應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東歐出口的餘糧,但這一貿易路徑此時已被鐵幕幾乎完全阻斷了。情況在德國尤其嚴重,那裡1946~47年的人均熱量攝入僅為每天1,800千卡,這個數值完全不能支持人體的長期健康。威廉 克萊頓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說,"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millions of people are slowly starving.")而對於經濟全局來說,最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1946~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間德國有許多家庭沒有供暖,數百人被凍死。英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為了滿足國內的民用煤炭需求,工業生產不得不被停止。因此從人道主義出發的考慮也是提出這一計劃的重要動機之一。

而在戰爭中唯一一個基礎設施沒有遭到明顯破壞的正是美國。它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要晚一些參戰,而且本土所受的損失也比較有限。美國的官方黃金儲備作為其農業和工業的堅固基石依然完好無損,其經濟也仍然充滿活力。戰爭期間美國的工業為本國和它的盟國的戰爭機器提供了支持,因此,美國經濟經歷了自建國以來增長最快速的一段時期。戰後,這些工廠又很快轉入了民用生產,戰爭期間的物資供應短缺很快被消費開支的爆炸性增長所代替。不過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還要依賴貿易,長期的繁榮也需要有輸出這些商品的市場。而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歐洲人用來進口來自美國的工業品和原料的。


布衣隨談


他們是用香菸換取食物和美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