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時間很長,是因為騎兵開始使用馬蹬嗎?

軍統60


馬蹬的出現,讓騎兵得以在馬上騰出手來作戰,但這只是軍事力量中的一個方面。

五胡之亂,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漢末崩塌離亂,令人口數急劇減少所致。

梁方仲先生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述,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有52萬戶,230萬人。三國人數767萬,這是一種主流認識。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滅吳,整個華夏大地總人口約在千萬之數,大致相似於現在武漢封城人數。雖然晉為增加人口做了巨大努力,但“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和平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年。

中原的沃土空曠,引來了北方五胡(匈奴、鮮卑、羌、氐、羯)及其他異族大量遊牧部落內遷。遷入人口數目眾多,據記載在關中一帶,胡人和晉人相差不遠。在涼州的外族已佔總人口一半。

胡人開始普遍處於弱勢,為奴為婢,但長期定居,讓他們廣泛密切地滲入了社會各個方面各個角落,這才是後來五胡肆虐,持續如此長時間的根本原因。

司馬炎登基後分封背後的司馬家族,全國一共分封二十七個諸侯國。這個政策也大大削弱中央統一控制力,290年司馬炎死,兒子晉惠帝孱弱,291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國家動盪,這是五胡亂華發動的導火索。

八王之亂還沒結束,公元304年,氐族李特在成都建立成“漢朝”,匈奴劉淵也建立“漢朝”(漢趙朝)開始了五胡亂華的黑暗一幕,砍殺興替。其間發生過羯族以漢人女子的肉充做軍糧的慘劇,也有冉閔頒佈殺胡令的抵死抗爭,極其悲壯的一百三十五年。

直到公元439年,鮮卑族人建立的北魏暫統北方,五胡紛爭局面才告一段落。天下進入南北朝時代,但北方依然以鮮卑人為主幹,處於胡人統治之下,又長達一百五十年。

在真正意義上結束五胡亂華時代的,是一位漢人天才政治家,隋文帝楊堅(他有一個鮮卑名字那羅延,女兒楊麗華嫁為鮮卑皇太子妃後為皇后)公元581年,楊堅取得北周政權後建立隋朝,以楊廣平南陳,並安撫北方諸族,完成統一。

漢人至此,才重新贏得了對這片大地的統一控制和主宰權,歷時共近三百年,華夏才從這段苦痛時空中走出,過程異常之艱難。


劉羽舟和蕭銘珏


先說結果:五胡亂華的漢族黑暗史與馬蹬有關係。

五胡亂華,是漢族最恐怖的噩夢,比日本鬼子侵華恐怖百倍,北方漢人被屠殺到僅剩400萬人,漢族差點從人類史上被抹去。

簡要介紹下五胡亂華情況:五胡包括

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大部落,被統稱作胡人。但實際上,五胡亂華的部落遠超這五大族落。當時,漢族特別是北方漢族成為胡人的奴隸,無數的漢人被屠殺、無數的財富被掠奪、無數的房屋被燒燬、無數的婦女被姦淫,甚至無數的漢人稱為胡人的食物。五胡亂華從公元316年開始,整整持續300年。

漢族為何遭受滅頂之災?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胡人使用了馬鐙,使得胡人作戰的機動性大大增強。胡人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行動快、機動性強,後來配備馬鐙後,可以完美地夾住馬匹、操控馬匹,可以說人、馬、兵器三合一,作戰遊刃有餘,漢族的步兵和車陣抵不過胡人,導致慘敗。


孤本集


先說說五胡亂華的真相

(291-306年)西晉朝廷昏庸無道,皇權內部紛爭內戰連連,致使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遊弋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族趁機進去中原搶掠,這就是所謂的五胡亂華。

再說說馬鐙的由來

馬鐙是鮮卑慕容氏發明創造的,馬鐙的使用使騎兵解放了雙手,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騎兵作戰性能發揮到極致。

鮮卑慕容氏發明創造的馬鐙

在說說五胡亂華時間長短和馬鐙的關係

晉朝的昏庸腐敗政局不穩,百姓紛紛逃到北方避亂,導致的五胡亂華時間很長,和騎兵開始使用馬鐙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龍之慕


哈嘍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五胡亂華”?五胡是指匈奴、羯、鮮卑、氐和羌五個少數名族,他們五個少數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政權(北方的關中地區本是周文明的發祥地,長安和洛陽更是秦、漢、魏、晉四朝帝都所在,不折不扣的華夏正宗),這個歷史時期起於西晉惠帝,止於南朝劉宋,歷時136年。期間建立的政權,有近二十個,他們先後更替,有的同時並存,有“十六國”基本上都在中國北方,這一現象被稱為“五胡亂華”

2、亂華禍根是起源於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后,大封自己親屬和親信,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每個王國不僅有自己軍隊,還有封國和官屬,國王割據一方,都是實力派。

3、司馬炎去世後,由於利益衝突無法調和,晉開始政治動亂、骨肉相殘,(八王之亂)導致原本危機四伏的西晉實力驟降,給了外敵入侵的機會。

4、馬鐙的出現改寫了騎兵作戰的歷史,馬鐙的出現讓騎兵成為極具殺傷力的快速軍隊,能騎能射、能劈能砍,也能增強長矛、大刀的攻擊力。人馬合一讓騎兵變得所向披靡。

5、五胡亂華時間長,1、是當時的晉王朝遷居南方,實力有限,難以收復北方失地。2、西晉得位不正,司馬家族不得人心。3、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壓迫和歧視忍無可忍。4、少數民族(遊牧民族)對漢文明和漢文化的吸引和嚮往(少數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6、總結:馬鐙的出現確實增強了軍隊的攻擊力,讓兩軍對峙白刃戰成為可能,對戰爭時長起到的作用有限,馬鐙的作用是相互的。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晉王朝不得人心以及少數民族對漢文明的吸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飛凡的小茶壺


你好,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正如你所說,一個小小的馬鐙,改變的是一段歷史。

五胡亂華期間出現的是環形馬鐙

騎兵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王牌兵種,而騎射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戰術。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兔 :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遊牧族的傳統習慣戰術是“騎射”而非衝擊肉搏,西漢衛青等摸索出的騎兵衝擊戰術,主要是對抗匈奴人的騎兵的騎射戰術。

在新莽末、東漢初的內戰中,中原騎兵開始將肉搏衝擊戰術用於對步兵作戰。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的頻繁內戰中,騎兵衝擊步兵軍陣的戰術更為成熟、普遍,成為了壓倒步兵的陸戰主力兵種,而馬鐙也在這一時期的軍事實踐中孕育萌生。

中原為對抗遊牧族的騎射優勢開創了騎兵衝擊戰術,但到 4 世紀衝擊戰術完全發展成熟(以馬鐙出現為標誌)之時,卻使得北方民族獲得了對中原軍隊的壓倒性優勢,他們藉助騎兵入主中原,由此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歷史

五胡亂華時期十六國諸北方政權的中原化程度,已使其能熟練運用騎兵衝擊,這種戰術至此時方完全發展成熟。如石虎時後趙最精銳的騎兵“號雲騰黑槊,騎五千人”,其武器“皆以漆槊從事,故以‘黑槊’為號”。

面對掌握了騎射+擁有雙邊馬鞍衝擊的北方少數民族,中原大地成為了他們的跑馬場,肆虐中原多年,當然隨時中原民族逐漸覺醒,遊牧民族的優勢逐漸不在,五胡亂華這一悲慘時期的總算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