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全線告急,全球抗疫面臨“大考”!

CFIC導讀

◆面對疫情全球多點暴發的態勢,各國不斷升級防控措施,已有數十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還有多國已採取最嚴厲的“封城”甚至“封國”措施。但看來短期內仍難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國家蔓延的態勢。那麼,現階段疫情防控究竟難在哪裡?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澳大利亞悉尼,一架客機飛過悉尼城區上空。新華社記者白雪飛攝

世界衛生組織當地時間20日凌晨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報告的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達到209839例,死亡達8778例。面對疫情全球多點暴發的態勢,各國不斷升級防控措施,已有數十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還有多國已採取最嚴厲的“封城”甚至“封國”措施。但看來短期內仍難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國家蔓延的態勢。那麼,現階段疫情防控究竟難在哪裡?

首先,隨著入院患者數量持續增加,各國醫療資源普遍面臨極大壓力。一些國家不得不調整檢測和治療策略,不再全力排查每一名疑似人員,而是通過儘量延緩疫情峰值到來為醫療系統爭取時間。

英國政府12日宣佈應對疫情從“遏制”進入“延緩”階段,要求有症狀者自覺在家隔離7天,只有症狀惡化的人才建議與當地醫院聯繫。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解釋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讓疫情儘量延後達峰,讓病例數增長曲線更趨平緩,避免醫療體系不堪重負,並希望最終能在“更多人群中對這一疾病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荷蘭首相呂特16日發表電視講話說,“政府在做的是控制病毒只在低風險人群中傳播,希望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讓醫療系統有能力處置所有患者。”

在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刊登的一篇報道中,底特律亨利·福特衛生系統臨床微生物部門負責人薩穆埃爾表示,雖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宣佈擴大檢測範圍,但美國醫院大規模檢測仍面臨諸多障礙,一個關鍵原因是有檢測資質機構數量很少,且獲取資質十分困難。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18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全力檢測並識別每個疑似病例,意味著在無法確定具體感染者的情況下,後續還要對他們的所有聯繫人追蹤、檢測、識別、隔離,將消耗極大的公共衛生資源。基於各國國情,這一方案可能難以全面推廣。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資源負荷確實已達極限,比如歐洲疫情重災區意大利,能拯救這麼多患者生命“已屬奇蹟”。

其次,在多數國家和地區疫情已轉為社區傳播為主的情況下,減少人際接觸仍是最有效的抑制病毒傳播手段,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府出臺防控措施及執行力度不盡相同,

這也給全球有效抗疫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17日召開視頻峰會決定,同意採取對歐盟以外人員入境實施旅行限制等防控措施,但歐盟內部跨境交流可能難以避免。14日,比利時娛樂性公共活動取消、酒吧和餐廳關閉等一系列抗疫措施第一天生效,但大量比利時人去鄰國的餐飲店和商場消費。

歐洲還有大量人員每天跨境上班,因擔心鄰國關閉邊境而導致本國醫護人員短缺,盧森堡政府16日決定為所有跨境到盧森堡工作的醫護人員及家屬在盧境內提供免費住宿。

再次,文化和認識差異以及措施執行力度等因素也給防疫增添了難度。一些國家的民眾仍認為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並無太大差別,對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以疫情形勢嚴峻的意大利為例,直到本月8日,新華社記者在羅馬的街頭還看不到有人佩戴口罩,市內公園和往常一樣熱鬧,幾乎感受不到疫情影響,直到10日政府宣佈全國“封城”後民眾生活才發生明顯變化。

18日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高度評價了韓國的抗疫經驗。譚德塞說,“一個月前,韓國面臨著社區加速傳播的情況,但它沒有放棄”。韓國採取的措施包括教育和授權基層社區,使其參與抗疫工作;制定創新的檢測策略,並擴大實驗室檢測能力;合理調配口罩的使用;在特定區域進行詳盡的接觸追蹤和檢測;在指定設施而不是醫院或家中隔離疑似病例等。

“世衛組織正在與其他發生社區傳播的國家團結合作,將在韓國及其他地方學到的經驗應用於當地。”譚德塞表示,目前階段世衛組織繼續建議隔離、檢測和治療每一例疑似病例,並追蹤每一位接觸者,這必須成為每個國家應對策略的支柱,也是防止社區廣泛傳播的最大希望所在。

瑞安也強調,較為平衡的防控策略是在全社會範圍減少社交活動、增加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同時將確診和疑似病例與其他人隔離開一段時間,兩相結合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傳播。

總監製:史湘洲

監 制:潘燕

編 輯:唐朵朵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一夜之間,歐洲全線告急!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迅速蔓延,令歐洲國家措手不及。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3月19日7時,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13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11日宣佈,經過疫情評估後,認為新冠肺炎已構成“全球性流行病”。兩天後,鑑於歐洲報告的新冠肺炎確診和死亡病例超過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世衛組織說,目前歐洲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據報道,為應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歐盟將關閉邊境30天。

“全球性流行病”不僅意味著疫情嚴重程度的升級,也意味著抗“疫”難度的升級。歐洲各國間交通網絡發達,經濟聯繫密切,人員自由化流動頻率高,當疫情蔓延的時候,這種流動給歐洲疫情防控帶來巨大壓力,人們的生活和心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眼下,歐洲成為全球抗疫的關鍵戰場,然而歐洲各國之間如何加強協調、建立快速高效的共同應對機制,仍是一大挑戰。

1 法德兩國:隨疫情變化步步為營

梳理歐洲各國的首例確診病患可以發現,疫情在歐洲的傳播路徑十分清晰。先從西歐開始爆發,然後經意大利擴散到北歐和東歐。在歐洲各國家的決策和應對上,政府既想保護公眾健康,又想盡量避免干擾社會和經濟的平穩運行。

法國衛生部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劃分為三個階段,從確診病例出現,到全國進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最高階段,用時不到兩個月。3月14日,法國已經進入了防疫工作的第三階段,意味著疾病已在全國大範圍傳播。法國衛生總署署長薩洛蒙18日說,法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9134例,死亡病例264例。過去24小時,法國新增確診病例1404例,死亡病例從175新增至264例,新增率超50%。

根據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講話,法國採取各項措施的指導原則,是根據對疫情的預測而採取行動。

3月10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全國講話時強調,歐盟將共同努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同時,他主張“絕不能陷入恐慌”,還批評了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採取了關閉意大利邊境的措施。

隨後,馬克龍在12日的講話中宣佈,法國從16日起關閉全國所有大中小學,但3月15日的市政選舉仍如期舉行。市政選舉每6年舉行一次,法國民眾通過選舉選出市長等地方官員,其結果直接影響民眾日常生活。通常情況下,這是除了總統選舉外投票率最高的選舉活動。結果,這場15日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以超過一半的棄票率創造了紀錄。這樣的棄票率直接展現了法國在防疫與投票兩大焦點問題上的兩難困局。

法國已於當地時間17日正式進入抗擊疫情的“戰時狀態”,全法國進入“封城”模式,全體民眾被嚴格限制出行。一如馬克龍所說,“這是一場捍衛公共衛生的戰爭,我們的敵人不是一個國家或一支軍隊,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

目前,所有“非必需”公共場所已按政府相關命令關閉,其中包括餐館、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等。凱旋門等著名地標也從當天起關閉,直到另行通知為止。在巴黎平日熱門的地鐵站裡,乘客已經寥寥可數。平時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只能見到零星的路人。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5日,在法國巴黎,人們走過凱旋門。

作為歐盟國家中人口最多、經濟總量第一的國家,德國控制疫情並非易事。2月25日起,由於一場狂歡節導致的群體性傳播,德國確診人數突然激增,從16人到破千人耗時不到兩週。

德國的防疫,也是隨疫情的形勢變化“步步為營”的。德國總理默克爾3月10日在議會黨團會議上發出警告:60%—70%在德國的人將感染新冠病毒,德國將在更長時間內與病毒作鬥爭。之後,默克爾在闡述德國防疫核心策略時將其表述為:“基於不能讓醫療體系崩潰這一前提,當前關鍵是要減緩病毒傳播的速度”。

為了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近期德國在防疫上不斷加碼,採取了全國16個州以及主要大城市宣佈停課、關閉公共娛樂場所等一系列措施。15日晚間,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宣佈從16日起向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堡和丹麥五個鄰國實施邊境管控,限制除必要的通勤和貨運外所有進出境行為。從16日起,德國各州將逐步為社會生活緩緩按下“慢放鍵”直至“暫停”:50人以上活動被叫停、學校停課、部分政府部門和公司允許在家辦公、酒吧夜店關門、出入境旅行受限……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分析認為,最大的風險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醫院應對不充分,有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擠兌。但是如果管控好,則可以順利過渡到常態化重症管理,像德國就是成功的典範。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德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2327例,死亡28例。比起死亡率超過6%的意大利,德國僅有約0.23%的死亡率。

德國權威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德羅斯滕對此解釋說,“德國醫學界在本國疫情暴發前就對病毒有了一定了解”。早在1月,德國就已準備好相關檢測和診斷所需關鍵信息和材料,且德國具有病毒檢測資質的實驗室分佈較廣。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德國柏林地標國會大廈著名的玻璃穹頂於3月10日停止向遊客開放。

有分析認為,上述措施在未來數週的實施成效,將關係到德國決策層在對經濟造成最小損失的情況下,使疫情發展不至於壓垮醫療體系這一核心目標能否達成。

2 意大利、西班牙:錯失防疫的早期窗口

意大利和德國都是在1月底出現新冠肺炎患者,但兩國的疫情發展速度差別較大,特別是死亡率的差別,非常明顯。截至當地時間3月19日,意大利累計確診病例增加到35713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2978例。

意大利總理孔特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是意大利戰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緊急情況。此前孔特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自己一直在思考“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演講中的話:“這是我們的至暗時刻,我們會做到的。”

其實,意大利是歐洲最早對中國停航的國家,也是歐盟內部最早宣佈全國衛生緊急狀態的國家。但為什麼這些措施沒能控制住疫情的蔓延?

從疫情的傳播分析,張文宏認為這與超級傳播者的出現,以及初期醫療機構的漏診有關。據分析,意大利最初的3例病例都是輸入性病例。之後的兩週,未出現新的確診病例,正當意大利鬆了一口氣的時候,疫情卻在悄然發酵。2月22日,意大利倫巴第大區1名38歲意大利男子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成為意大利第4例確診患者。這個病人,為倫巴第疫情的“1號病人”。

張文宏分析,一旦一個地區出現超級傳播者,則往往意味著當地疫情防控形勢將變得異常嚴峻。意大利的困境是至今尚未找到傳染給倫巴第1號病人的0號病人,而後續病例大量的增加,甚至提示在1號病人之前,可能也已經有了其他的感染者。這讓意大利政府至今無法清晰地說明,在沒有新增病例的那兩週,國內疫情是如何傳播的。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意大利羅馬,準備去超市採購的市民。

從防疫措施的實施過程來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步調失調,讓本就缺乏動員能力的國家錯失了防疫的早期窗口。意大利全境分為20個大區,大區政府在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方面有著重要的話語權,與中央政府形成互補,各大區執行疫情的響應措施很難。世衛組織執委會委員沃爾特·裡卡多稱:“不是所有國家都只有一條行政管理線,意大利所有的組織和管理機制都依賴於地區。”

自2月22日起,以倫巴第大區為中心,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確診病例呈指數級增長,並逐漸擴向全國。與此同時,意大利政府的封城措施也開始逐層升級:2月22日,意大利宣佈對倫巴第和威尼託大區的11個市鎮實施封鎖。3月8日,封鎖區域擴大為包括倫巴第大區及分佈在威尼託、艾米利亞—羅馬涅、皮埃蒙特和馬爾凱大區的14個省。3月10日,全國所有城市全部禁止出入。

倫巴第大區主席阿蒂里奧·豐塔納在聲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大造成的後果,已經從醫院、特別是重症監護病房嚴重負荷的事實中顯現。倫巴第重症監護危機部門的負責人安東尼奧·佩森蒂說,他所在地區的醫療體系是意大利境內最好的,但現在仍舊“處於崩潰的邊緣”。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精疲力盡的意大利護士癱在面前的鍵盤上。

對於意大利的“崩潰”,與之隔海相望的西班牙民眾的最初心態,卻像隔岸觀火。

在1月31日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後,西班牙政府和民眾的反應相當“佛系”,即便在3月7日意大利政府宣佈封鎖整個倫巴第大區及其他十四省的時候,西班牙也不禁止各種大型活動:西甲如期舉行、法雅節上聚集了成千上萬未戴口罩的民眾、30萬人上街參加婦女平權大遊行……一系列盛大活動之後,西班牙確診人數迅速攀升。

確診病例從500例到5000例,韓國經歷了11天,意大利10天,而西班牙只用了6天。截至3月18日,西班牙累計確診病例達13716例,其中598人死亡,死亡率約為4%。

上週,西班牙已經因為疫情惡化的原因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為期15天的封閉措施。從3月17日零時起,西班牙關閉了陸上邊境。

禁令執行力度還不止如此。在當地媒體報道上看到,西班牙國防部已經開始在馬德里、瓦倫西亞、塞爾利亞和特內裡夫等地徵召後備軍,加入軍隊應急部門,在公車和火車站上協助地方執法部門實施檢查和消毒,增援街頭巡邏。根據英國《衛報》和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的報道,為了應對如此惡化的新冠病毒疫情,西班牙政府已宣佈一項激進措施:該國所有私營醫療機構都將被“公有化”。3月17日,西班牙宣佈2000億歐元援助計劃緩解疫情影響,該計劃金額達西班牙國內生產總值20%,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稱之為超常規舉措,西班牙民主歷史上尚無先例。

現在的西班牙,處於“封鎖狀態”之下:昔日繁華無比、人潮湧動的馬德里街頭,如今只有販賣食品的商鋪和超市依然開放,其他門店全部暫停營業。為了及時發現沒有遵守禁令、仍在街上逛蕩的人,西班牙警方還在城市內啟用了無人機來進行偵察。

3 英國、瑞典:“佛系”造成“持久戰”

隨著疫情持續,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意識到,抗疫逐漸變成一場“持久戰”。

根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3月15日報道,其獲悉的一份衛生部於近日傳達給英國衛生系統高官的“秘密”簡報顯示,英國新冠病毒疫情或將一直持續到明年春天,“在未來12個月內,多達15%人口(790萬人)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截至18日,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2626例,死亡人數過百。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18日宣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英格蘭所有中小學校將從20日起關閉。前一天的例會上,約翰遜開門見山,表示英國必須阻止新冠病毒傳播,防止疫情壓垮該國醫療服務體系(NHS)。此前,約翰遜在講話時建議有發燒和咳嗽症狀的人在家隔離14天,英國政府更早的建議是隔離7天。

這些舉措已經和最開始英國政府“減緩疫情發展”的拖延策略大相徑庭。

一週以前,約翰遜宣佈英國進入“拖延”階段,他宣佈的主要政策比起嚴峻的疫情,顯然“力度不夠”。當時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朗斯爵士說,英國政府控制疾病傳播的策略是讓足夠多人口獲得免疫力,即獲得所謂的“群體免疫”。

這一對策引來眾多批評與質疑:480多名研究人員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如不採取措施,後果將十分嚴重;《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稱,英國政府正在“與公眾玩輪盤賭”;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也對英國的策略提出質疑。

事實證明,“拖延”看起來並沒有阻止疫情的加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表的一份報告,給英國的防疫情景帶來一些變數。據英國《衛報》分析,英國政府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上的政策轉變主要基於帝國理工學院的分析模型。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圖為報告中製作的英國重症護理(ICU)床位需求的減緩措施策略場景。

報告發現,最佳的緩解政策(結合疑似病例家庭隔離、與疑似病例同住者的家庭隔離、老年人及其他最有可能患嚴重疾病的人保持社交距離)可能會將醫療需求高峰減少2/3,死亡人數減少一半。但這種情況下,疫情仍有可能導致數十萬人死亡,造成衛生系統尤其是重症監護室不堪重負。報告由此指出:“對於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來說,抑制政策是首選政策。”

再來看同樣“佛系”的瑞典。當地時間3月12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衛生當局宣佈,不再檢測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僅對包括老年人在內的脆弱群體和住院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其他有可疑症狀的人則被建議待在家中、限制社會交往,需要求助則直接引導撥打國家健康熱線。於是,瑞典民眾紛紛開始排隊打電話。

至於原因,則是斯德哥爾摩認為,最主要任務是保證群體中最脆弱的老年人和住院患者。同時,絕大多數患者僅為輕微感染,並不需要專門住院治療。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資源不足:截至3月13日,瑞典每天可以在全國10個實驗室中進行2800次檢測,公共衛生局正努力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再增加7個能夠進行病毒檢測的實驗室,但估算檢測次數也不會超過5000次。

即便斯德哥爾摩停止檢測一部分人口,確診患者的數量還是在快速攀升。截至3月16日,瑞典的新冠患者死亡總數達到了6人,而總確診人數達到了1059人,確診比例達到萬分之一。

4 歐洲國家之間開始封鎖邊界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散,歐洲多國繼續升級防疫措施,限制民眾外出,同時嚴格管控邊境,努力遏制疫情進一步蔓延。奧地利、比利時、捷克等多個歐洲國家都採取了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正在加緊將維也納展覽館改造成方艙醫院,預計將於本週起提供880張床位,以收治輕症患者。

對於歐洲的疫情防控來說,壓力首先來自於醫療防護資源的短缺。早在疫情在歐洲爆發之前,口罩供應就已出現短缺跡象。在西歐國家藥房早已買不到口罩、洗手液和防護服。法國政府採取戰時政策,徵集了所有庫存的防護設備優先滿足醫護人員。英國政府也要求生產商加緊生產呼吸機等醫療設備,賓館有可能被改造為臨時性醫院。德國政府對使用ECOMO搶救重症病人醫院實行補貼。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普遍出現病毒檢測點少、試劑少、檢測人員少的“三少”情況。據報道,在意大利倫巴第大區,醫院現在被迫在走廊、手術室等地方設立重症監護病床,必須清空很多區域來收治重症病例。為儘快投入到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護士學校的應屆生們提前一個月畢業。法國法蘭西島大區衛生局長奧雷利安·魯索日前表示,“法國衛生系統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德國醫院協會主席傑拉爾德·加斯表示,在重症監護領域,醫療人員的數量才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目前德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重症監護醫療人員不足。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路透社報道:為了解決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意大利決定讓10000名在讀醫學生提前畢業,而無需參加資格考試,並立即間接參與新冠疫情救治工作。

其次,歐洲國家間的人口流動難以避免。歐盟規定歐盟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近年來,申根國家啟動內部邊境管制主要涉及大致三種情況:一是政治峰會或體育賽事等重大活動;二是防範恐怖襲擊和有組織犯罪;第三種類型的邊境管制和2015年夏天爆發的難民危機有關。

3月17日,歐盟27國領導人舉行會議,批准了歐盟委員會關於加強歐盟及申根區外部邊境管控的提案。該提案宣佈,自3月17日中午12時起,歐盟成員國將對來歐盟“非必要旅行”實施為期30天的限制。這是歐盟首次對外大規模關閉歐洲邊境。但目前來看,歐洲各國關閉邊境力度不同。迄今已有10餘個歐盟及申根區國家選擇部分或全部關閉邊界。

最後,民眾的防範意識尚且不夠。疫情還不嚴重時,歐洲多國基本只有當地華人會戴口罩。民眾認為,戴口罩並不能阻止病毒的傳染,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疫情嚴重後,各地民眾開始戴口罩了。但實際上,口罩已經很難買到了。

而隨著新冠疫情在歐洲的快速傳播,到了3月中旬,民眾的不安感開始泛起。據《紐約時報》報道,歐洲人的生活親密度較高,他們喜歡在咖啡館密切交談,並以貼面禮問好示意。但現在,為了對抗疫情,歐洲國家之間、城市和社區內部封鎖邊界,每一個限制交往的步驟都增加了分離的感覺。

5 歐洲“震中”怎麼辦?

在全球性大流行的疫情面前,誰都不是孤島,沒人能獨善其身。如何有效防控疫情,這是全球人民最為關心的。

世衛組織新興疾病部門主管範科霍夫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一大流行病在全球何時達到頂峰。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給出了建議:“必須採取全面的策略。不僅要檢測,不僅要追蹤確診病例的接觸者、要隔離、要社會疏離,而是全部都要做。” 譚德塞警告,“人們看到其他正經歷大規模流行病的國家時會想:‘這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想法,因為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國家身上。”

譚德塞說,中國、韓國、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經驗清楚地表明,積極的檢測和追蹤接觸者措施,再加上社會疏離和社區動員措施,可以避免新冠肺炎的感染並拯救生命。

2019年10月,一份《全球衛生安全指數(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GHSI”)的報告,全面評估了195個國家防控傳染病及全球流行病的能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有研究者對排名前13位的國家在對抗COVID-19的表現進行觀察研究,並將數字與“中國內地”、“湖北”、“中國內地(不含湖北)”進行了比較。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13國中,有3個國家在感染率、全社會死亡率等兩個最關鍵的指標比中國內地表現更差,包括荷蘭(全球排名第3)、法國(全球排名11)和瑞士(全球排名13)。過半數國家(7國)感染率比中國更高。

該研究者撰文指出,“新型傳染病防控是多麼不易,中國民眾應該相信,2020年的第一波抗疫,我們總體來說做得是很不錯的。”

隨著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鍾南山等一批中國專家頻繁與東盟、中亞、歐洲、美國的有關專家進行連線,介紹中國的診療方案;優秀的中國醫療專家團隊已經赴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國,用來自一線的卓有成效的實戰經驗幫助相關國家抗擊疫情。

鍾南山說,“這兩個多月,基本上中國的經濟是停擺的,付出的代價非常大,但是換來了老百姓的平安。”

現在,歐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疫情“震中”,作為全球抗疫的關鍵戰場,無論是針對疫情本身,還是受影響產生波動的經濟,歐洲都面臨著巨大考驗。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即將成為大流行 中國疫情正在結束 |環球時報.2020.03.10

歐洲亂成一鍋粥 申根國該關閉邊境嗎 |李柯.觀察者網. 2020.03.11

外媒: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多國醫衛系統不堪重負 |參考消息.2020.03.07

謎之自信!法國疫情蔓延全國,91%民眾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永遠也不會得病 |中國經濟週刊. 2020.03.11

全球戰疫:德國對鄰國關閉邊境意味著什麼?|中國新聞網.2020.03.16

為什麼張文宏說德國是抗疫“模範生”?德國病死率僅0.2% |健康時報.2020.03.16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2020年法國市政選舉:防疫與投票之間的兩難困局 |中國新聞網.2020.03.16

歐洲疫情形勢嚴峻,各國尋策應對 |解放日報. 2020.03.16

西班牙疫情“至暗時刻”:從隔岸觀火到全境封鎖 |八點健聞.2020.03.16

英國衛生部的一份報告洩露,內容驚人 |2020.03.16

疫情因何會在意大利肆虐 |中國經濟週刊. 2020年第5期

死亡率上來了!英國徹底改口 |環球時報.2020.03.19

英國帝國理工模型:群體免疫為代表的緩解策略或致26萬人死 |澎湃新聞.2020.03.17

瑞典,不查不等於沒準備 |地球知識局. 2020.03.18

歐洲多國單日死亡創新高 德國補貼ECMO趕造萬臺呼吸機 |財新網.2020.03.16

歐盟數據、西方與中國對標、防疫“最強國”與中國數據對標 |公眾號“tuzhuxi”2020.03.17

歐洲經濟抗疫需綜合施策 |中國經濟網.2020.03.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歐洲:拖延、不確定、缺乏權威和放任自流

西班牙《消息報》網站3月17日報道稱,“多元一體”始終是歐盟倡導的精神。然而,各國在應對危機局勢上的差異非常明顯。在新冠病毒危機蔓延的背景下,縱觀整個歐洲大陸就足以認識到各國的政策是多麼的多樣化,而且普遍效率低下。現將報道編譯如下:

循序漸進似乎是羅馬用來遏制病毒的策略,目前並未見太大成效。繼倫巴第大區之後,意大利所有地區目前均已完全限制人員的流動,只有那些能夠證明自己有健康問題或緊急情況,以及必須去工作的公民才能外出。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警察查驗人們出行的身份證件和“自我聲明”。 新華社發(阿爾貝託·林格利亞 攝)

從意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宣佈封鎖全國的法令生效的第一刻起,軍隊就開始上街巡邏執勤。此外,至少在4月3日前,所有學校將暫時關閉。所有非必要的商業活動也暫時停止。與此同時,意大利政府展開了各類有關衛生和防疫的宣傳活動,不斷敦促居民留在家中不要出門。

與韓國一樣,德國的新冠病毒控制模式也基於早發現、早診斷。這種策略最大的優勢是醫院系統迄今為止接收的患者數量可控且較為平均。此外,這種模式還可以減少死亡和感染的數量,從而使患者得到適當的照顧,同時減輕醫護人員承受的壓力。

由於新冠疫情在德國的發展比其他鄰國(如比利時或丹麥)要慢得多,因此限制性措施可以逐步實施。

法國是首批將總統置於抗擊病毒最前沿的歐洲國家之一。馬克龍從一開始就將這場抗疫戰視為自己的戰鬥,他去醫院視察、發表電視講話,並讓陸軍和憲兵隊參與了這場戰鬥。

但是,法國的緊張局面並未緩解。近日,成千上萬巴黎人出門享受日光浴的場景增加了大流行病失控的風險。

法國的疫情是危險的,且隨時可能爆炸。法國衛生部長懇請民眾遵守相關的防護建議。然而,從政府批准示威者抗議遊行的那一刻起,所有建議似乎都失去了威信。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法國巴黎,一個男孩在人權廣場玩滑板車。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馬克龍日前做出了反應,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模式出臺新規定,但再次因採用了“建議”而不是絕對命令的方式一錯再錯。

鮑里斯·約翰遜政府似乎決心支持其高盧鄰國此前選擇的放任自流的做法。其策略是任由病毒擴散,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顯然是在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其免受經濟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長期死亡率原則似乎已經抵達泰晤士河畔。的確,其物理上的孤立特徵一方面可以阻止病毒從其邊界的進入,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病毒就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甚至導致疑似病例或達幾十萬,從而在短期內導致醫療系統嚴重的可持續性問題。

就西班牙而言,很難說該國有自己的防疫特色。如果不照搬意大利的措施,西班牙的疫情防控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取得成效。但與意大利不同的是,西班牙在結構方面存在不確定性,17個下層實體的存在減慢了決策制定的速度。

意大利的拖延、德國的不確定性、法國缺乏權威和英國的放任自流已經顯現出了歐洲極低的抗疫效率。歐洲在很多方面看上去是“多元一體”的,但在逆境中也應該這樣。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警惕!疫情四重大沖擊,全球供應鏈危險!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性為“全球流行病(pandemic)”。雖然數個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開始採取比較強力的防控措施,包括限制人員流動、關閉商業機構、員工在家辦公等,但多數國家仍然處於防控的初期階段,各項措施尚未到位。這勢必會影響全球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衝擊。

從目前來看,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主要有三個方面:供給擾動、需求衝擊和資產負債表損失。這場疫情是否會帶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仍有待觀察。但值得擔憂的是,由於國際局勢已經與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大為不同,全球合作的前景不容樂觀,新冠疫情有可能隨之會給全球經濟帶來第四次衝擊波:全球化退潮。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中國應提高警惕、預作準備,備足政策空間,或能減少本次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1

第一重衝擊:來自全球供應鏈的供給衝擊

中國是首先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受此影響,各個行業的生產一度停滯。考慮到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程度較高,這將給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供給衝擊。

如何測算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供給衝擊呢?一種直接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國際投入產出表數據庫來測算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從表面上看,這種方法最為直接、也最為系統,理應得出較為明確可信的結論,但在現實中,運用投出產出表方法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一是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並非實際的統計數據,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底層的投入產出模型進行大量的估算和推算,在這一過程中會存在大量的估算偏差。跨國投入產出表更是會面臨這個問題,各國的統計標準差異會進一步放大投入產出表的誤差。二是投入產出表是通過一組聯立方程組找到的一種線性機制,而實際的經濟機制大多是非線性的,且有大量的正反饋和負反饋效應。三是測算衝擊水平的關鍵在於確定原始衝擊的量級,但目前對原始衝擊的評估信息是嚴重不足的。換言之,如果我們沒辦法相對準確的測度中國受到的衝擊量級,我們也沒辦法估算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而只能利用不同的情景假設。事實上,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測算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模型,大都只能停留在情景分析的層面。

我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更為直接地測度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供給衝擊。我們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原始而真實的國際貿易數據,找出那些更容易受到中國衝擊的國家。這些國家進口了更多的中國產品,尤其是中間產品。進口中間品的目的是進入國內的生產環節,顯然對該國生產的影響更為直接。找到了這些更容易受到衝擊的國家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國家的分佈和規模,判斷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帶來的供給衝擊。

我們計算了世界各國中間品進口額佔總進口額的比重、從中國進口的中間品佔其全部中間品進口的比重以及各國貿易總額佔GDP的比重。如果一國的前兩個指標比較高,則說明該國對中國的中間品進口有較高的依賴度。在此基礎上,若該國同時擁有較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則說明該國的整體經濟對中國進口的依賴程度更高,進而表明該國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會受到較大沖擊。

如圖所示,對國際貿易依賴程度更高、與國際供應鏈聯繫更強、且從中國進口中間品較多的國家大多都是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發達經濟體。當然,在部分產業中有些發達國家和中國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的聯繫非常緊密,如電子產業中以中日韓為核心形成了東亞生產體系,汽車產業中德國對中國的終端需求依賴度較高。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這種供給衝擊會持續多久呢?雖然當前中國企業尚未完全復工復產,但從目前的進度來看,中國企業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只是時間問題。供給衝擊雖然來得最早,但也會最早消退。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當前的全球供應鏈依然是圍繞發達經濟體展開的分工體系,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是其它新興經濟體無法替代的,因此,只要全球供應鏈沒有出現系統性的危機,就沒理由認為這種供給衝擊會帶來持續的影響。

然而,隨著中國企業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狀態,新的問題又會浮出水面。之前大家以為要加班生產的出口訂單,都還在嗎?

2

第二重衝擊:防控疫情導致的總需求萎縮

當前全球市場擔心的問題早已不再是中國能否復工,而是新冠疫情對總需求的衝擊。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各國政府被迫採取各種防疫措施,也引發了金融市場的擔憂。全球多個股票市場連續暴跌。就連習慣於高估全球經濟增速的IMF也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會比2019年更差。

目前來看,對總需求衝擊的判斷比較困難,市場預期也比較混亂,主要原因在於全球各國的防疫抗疫理念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所採取的措施仍在不斷變化。不同的防疫抗疫對策,帶來對需求的衝擊也會不同。

如果根據嚴格的程度,對各國防疫抗疫的對策做一個光譜,則中國在光譜的一個極端,美國的初期反應在另一個極端。由於有2003年SARS疫情的前車之鑑,所以中國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包括封城、停產停課在內的嚴厲措施,這種抗疫模式能夠較好地控制疫情,但由於抑制消費、限制人員流動,對需求帶來的擾動也更大。韓國採取的對策和中國較為相近,效果也大體類似。反之,如果採取更為放任的對策,看似對經濟的擾動更小,但疫情的擴散會更迅猛,後期需要用更多的補救措施,目前的意大利和伊朗就是這種情況。

許多國家最初的態度更接近美國而非中國,但從現有趨勢看,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改變立場並朝著中國的方向移動,甚至美國政府也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應對措施。這意味著接下來防疫抗疫措施對總需求的抑制效應會越來越強。發達國家大多以第三產業為主,消費佔GDP的比重更高,因此限制人員流動和關閉公共區域會對本國經濟造成更大的衝擊。對新興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需求下降意味著外需下降,國內經濟壓力自然增加。

隨著疫情的發展,對需求影響更大的一個因素是各國對傳染病的防控能力。發達國家已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擁有強大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其醫療體系的韌性和效率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一旦這些國家開始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並全力啟動傳染病的防控體系,控制新冠疫情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且,這些地區尚未出現集中爆發的情況,要比中國在疫情初期面臨的治療壓力更小一些。

真正可能出現重大問題的是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利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全民健康覆蓋指數(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index,簡稱UHC指數)來衡量各國的基礎醫療能力。該指數的構建涉及多個方面,且受限於部分國家相關數據的可得性和真實性,並不能直接比較各國醫療水平。不過,相對於發達經濟體,該指數更適合於衡量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的基礎醫療狀況。我們結合UHC指數和各國的貿易狀況,綜合評估各國面對的疫情風險敞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中國的UHC指數大概是79。如果以此做為界定防控能力的分界點,那麼除中國以外,所有UHC值不超過79的國家的貿易規模總和佔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約30%,這些國家在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大約是35%。也就是說,中國的外需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或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妥善應對疫情。這些國家一旦出現問題,會讓中國的外需變得更加疲弱。

3

第三重衝擊:資產負債表的短期惡化

新冠疫情除了會給供需造成衝擊,還會給資產負債表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是相對隱性的。新冠疫情可以通過兩種機制直接影響到社會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一是防控疫情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停滯,各部門在短期內會因此承擔相應的流動性損失,這會直接體現在資產端流動資產的額外消耗。二是金融市場在恐慌情緒下出現拋售行為,並導致資產價格快速下跌,這會讓各部門相應的金融資產價值縮水,減少資產價值。

第一種機制下,各部門承擔是流動性損失,而非實際損失。後期可以逐漸用新增的流動性彌補這部分缺口。這一點在中國體現的比較明確。為了防控疫情,中國經濟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暫時停滯。在這期間,多數經濟主體沒有創造任何經濟價值,或者說沒有創造GDP。我們用生產法粗略匡算,由於完全停工和效率損失,2-4月期間大約會損失掉25-30天,共計8萬億元。

其中,部分上中游工業企業受到影響較小,這些工業企業在第二產業中的佔比大約是30%。部分服務業沒有受影響,比如金融業和網上消費,這些企業大概可以佔到第三產業的50%。再結合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佔比,最終得出疫情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大概有4-5萬億元。這些不是實際利潤損失,而是現金流損失。部分企業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現金流去補充其他部門的現金流,或者說是用資產負債表的變動去補償現金流量表。

受疫情影響,政府的稅收及其他收入會減少,銀行也會遭受一定的利息損失,但主要承擔這部分流動性缺口的還是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對居民部門來說,不可能通過增加負債來彌補現金流缺口,只能消耗儲蓄。企業部門可以消耗當前的流動資金,或者從金融部門獲得短期貸款。無論何種方法,兩部門的槓桿率短期內都會被迫增加。

根據2019年的數據推算,居民和企業兩個部門每月淨現金流增量約5000億-6000億元,這就意味居民和企業部門要完成資產負債表的修復至少需要6-8月的時間,也就是持續到2020年三季度。在此期間,居民的耐用品消費和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都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對於發達經濟體來說,近期金融市場劇烈調整導致的資產價值縮水會直接衝擊到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美國的401K計劃將居民部門的養老金與金融市場直接聯繫在一起,金融市場暴跌或許會讓居民部門養老金賬戶縮水,進而影響到當期和未來的消費支出。這對美國經濟會造成直接衝擊。目前這部分影響的量級不易估算,因為事情尚在發展,但只要金融市場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平靜並回歸過去的水平,實體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受損,就需要花時間來修復。

無論何種機制造成的資產負債表損失,最終都指向一點,即在失去了居民和企業兩個部門的支出動力之後,能夠彌補需求缺口,穩住總需求的力量只剩下政府部門。從經濟週期看,新冠疫情打斷了2019年底呈現出的全球經濟弱復甦進程。如果此時政府部門不能填補這部分需求缺口,推動經濟復甦,那就意味著經濟在底部的時間被迫延長了。這將是實體經濟最難熬的階段。

4

第四重衝擊:全球化退潮

新冠疫情是全球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2020年3月12日,G20第二次協調人會議發表了《二十國集團協調人關於新冠肺炎的聲明》,一致同意將使用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包括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措施,應對新冠疫情的挑戰。雖然這傳遞出了積極的信號,但全球經濟合作的處境已經和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時大不一樣,新冠疫情可能不僅無法促進各國之間的協作,反而會加劇全球化的退潮。

加強全球經濟合作,需要幾個關鍵因素:領導者、多邊合作的平臺和國內的政治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直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的領導者是美國,美國試圖通過全球經濟合作推廣其支持的規則和制度;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的平臺既有傳統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機構,也有新興的G20峰會,還有各種專業性的多邊組織;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的國內政治力量包括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多的跨國公司,而普通民眾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好處,對全球化總體持正面態度。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民粹主義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都衝擊了全球合作的基礎。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美國數次挑戰國際秩序傳統,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爭議。美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支持多邊合作。傳統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遲遲無法推進改革,其合法性大打折扣,而新興的G20平臺則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西方國家國內經濟社會問題叢生,收入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劇,進一步導致其國內政治力量的極化和對立。在經濟穩定增長時期,人們會更加樂觀,也更寬容開放,但在經濟相對低迷時候,人們會變得更加悲觀,也會更加排外封閉。激進全球化的民意基礎不復存在。

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新興傳染病,也是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口和貨物的流動性不斷提高,這也使得疾病的傳染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在缺乏更好對策的情況下,隔離是防範疫情的無奈選擇。可以預見的是,即使疫情消失,各國也會在對人口和貨物的跨境流通方面施加更為嚴格的管制。在面對疫情的挑戰時,各國由於採取的對策不同,也有可能出現互相指責、互相防範的情況。疾病的傳播,也很容易伴隨著對特定人群的“汙名化”,導致更多的歧視和排斥。在這種情況下,新冠疫情可能會成為繼全球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之後的對全球化的又一次衝擊,全球化退潮的速度會進一步加快,從歷史的長視角來看,這是一次全球化黃金時代的“結束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本文來源:“財經雜誌”(ID:i-caijing),原文首發於2020年3月18日,原標題為《新冠疫情四重衝擊,全球化要倒退?》、瞭望智庫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經濟全球化進程很難因為一場疫情而長期暫停

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遠非完美,這是不爭的事實。

某些西方國家抱怨,WTO的裁決超越授權,干預其國內政策,越位了。眾多農產品出口國認為,發達經濟體對農業的持續高額補貼嚴重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市場的供需關係,使得其賴以為生的農業不僅出口市場被嚴重壓縮,無利可圖,而且國內產業的根基受到大量進口農產品直接衝擊而瀕臨崩潰。

逆全球化的擁躉們一次又一次對經濟全球化發出質疑。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後,多國採取的限制人員流動措施和跨國經貿合作的放緩似乎也佐證了全球化的巨大破壞力,不僅影響災害發生國,而且對其他國家造成衍生傷害。

然而,經濟全球化就會由此掉頭逆轉嗎?

答案恐怕不那麼簡單。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首先,面對層出不窮的質疑與挑戰,三種力量仍將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

其一,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福利

儘管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市場通過競爭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各類資源要素卻是公認的事實。一般而言,更多的市場參與者有助於打破供需關係中供給方的壟斷地位,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提供相似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需要改善質量,增加消費者的滿足感,形成自身品牌。

市場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模式的主流,除了對有關國家安全的少數領域施加限制外,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又或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市場配置資源能力更強的經濟體的運行效率更高,也更有可能在產業升級發展中走在前面。伴隨可參與市場競爭主體範圍的擴大,市場經濟的優勢也更為突出,這也成為推動經濟體更為開放的重要動力。

通過加徵關稅強行干預或減弱市場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中作用的發揮,勢必減少消費者的選擇空間,降低生產者的全球協同能力。其結果無非是二選一:或者以更高的成本維繫原有的供需關係,或者以相似的成本享受低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無論哪種選擇,都有損社會福利。

在當前和今後,沒有跡象表明限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有利於經濟發展。因此,逆全球化缺乏經濟運行模式的支持。

其二,多數經濟體受益於國際經貿合作,並願意繼續這樣下去。

大多數經濟體在某些資源或產業領域具備比較優勢,通過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發揮自身優勢,以商業活動進行交換,進口所需商品或服務,從而使得各方都有可能滿足更多的生產或生活需求。

數百年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改變了越來越多的經濟體,使其得以減少發展的機會成本,有時間和空間創造更高價值。這也是從1948年《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創建之初的23個成員,不斷擴充到2020年2月《世界貿易組織(WTO)》164個成員的重要原因。各方在國際經貿合作中受益,並通過協商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規則,享受權利並承擔義務。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圖為位於瑞士日內瓦的WTO總部

誠然,WTO多哈回合談判經年未果,爭端解決機制的上訴機制又暫時停擺,但各成員並未脫離這一多邊機制。美國即便牢騷滿腹也仍留其中且積極運用各項規則爭取國際經貿合作利益。有規則和秩序的體系是國際經貿活動的保障和約束力量,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向前的重要動力。

其三,技術進步和擴散的單向進程為創新引領者帶來更高利潤率。

物流冷鏈運輸為全球農產品貿易奠定基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促成了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

跨國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跨國網絡佈局將外部市場內部化,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

以5G為代表的高速無線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工業機器人等各項技術的出現迅速改變了經濟社會的組織模式。

技術領先企業獲得更強的發展能力,不斷創造新的需求市場,優化全球產業鏈佈局。技術進步為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持,成為規模經濟效益遞減困境下的新增長模式。

在沒有出現對人類文明造成威脅災難的情況下,技術進步進程是單向的。技術的發展既是經濟全球化的支撐手段,也是其推動力量。技術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市場,即便某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禁止領先技術的跨國應用,缺乏可持續的投資回報反過來也會大大減緩其技術研發的意願與能力。中長期來看,技術封鎖難以阻礙或逆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近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的反思升溫。但與其否定經濟全球化進程本身,不如採取實際行動,應對當前全球化中因缺乏必要關注或制度約束而形成的規則缺失、陳舊,貧富分化快速加劇,以及跨國經貿風險快速傳導等挑戰。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WTO成員已提出方案建議,推動WTO改革,同時繼續在WTO框架下探索對於新的國際經貿活動、新的行業領域予以規範的新規則。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全球化遭遇新的壓力,一些國家採取了對於人員入境的管控措施,直接影響了以境外消費和商業存在為主的服務貿易模式。

然而,此類舉措對於全球化的影響是暫時的,多數國家的政策參考依據還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以及疫情發展的進程,相應進行動態評估並調整政策舉措。

中國的全球影響日益廣泛,除了工業製成品出口,在大宗商品進口、服務貿易、全球投資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當前各國通過國際協同各自獲得巨大利益的情況下,將中國隔離越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就越發凸顯,恢復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與中國協同儘快控制疫情,減少全球市場資源配置阻礙,各國與中國有著同樣迫切的需求。

伴隨著中國全國範圍內新冠肺炎發病數字的減少,疫情形勢趨於好轉。在可以期待的後疫情期,在各方的協同和對經驗教訓總結的基礎上,經濟全球化進程可能進入新的、更好的階段。

——數字經濟將迎來更為蓬勃的發展期。

在2019年G20、APEC等國際重要治理平臺將數字經濟作為重要主題的背景下,數字經濟不僅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也開始逐漸形成新的規則和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間,傳統的線下經濟模式受到嚴重製約,而以線上交易為主的數字經濟卻獲得蓬勃發展。甚至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開工的初期,探尋新的線上交易模式也成為熱點。根據淘寶統計,2020年2月份第二週的新開店鋪增加了22%。

傳統產業的國際產業鏈協同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嚴重,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向數字經濟的加快轉型與對接的進程可能進一步加快,有望成為後疫情期經濟全球化新的、重要模式。如能通過國際協同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減少阻礙,將為各參與方提供廣闊和可持續的增長空間。

——基於共同理念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將加快推進。

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並非全球一統,按照同樣的模式和進度推進。各經濟體發展意願、資源稟賦要素的差異決定了單一的經濟治理和發展模式可能難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在中短期為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進方式。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尊重和倡導自由貿易的經濟體仍可能共同努力推進國際貿易投資便利化,為謀求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合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對接發展戰略,促進產業合作,為創新發展創造條件。

伴隨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將得以優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過程是各方充分溝通、磨合,探索可行規則和路徑的過程,從而可能減少上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大國制訂規則,餘者各方依規而行”所產生的問題,減少不公平。

——技術加持將增強預警能力,縮短風險處置進程。

在某種程度上講,全球化確實可能造成風險的快速擴散,但並非沒有解決辦法。後疫情期的經濟全球化可能伴隨著與技術進步和發展的更好結合,從而降低各種內外部風險發生的概率或造成的損失。

對於歷史數據的深度學習可以找出重大風險發生的可能條件,結合對相關參數的實時採集所建立的監測預警體系則有可能更好地對風險進行預測,為採取措施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創造條件。

即便未能提前預知的風險衝擊出現,通過高速無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干預,也可以將相關信息快速傳達至風險衝擊的周邊節點並採取控制行動,減少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次生風險損失,為限制風險擴散贏得時間。對要素跨境流動的狀態予以動態掌握,可以減少具備破壞性或非法的跨境經貿合作,進而減少經濟全球化的風險擴散隱憂。

展望未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會因為某些國家為滿足自身利益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而掉頭逆行,也很難因為一場疫情而長期暫停。

面對未來,選擇協同而非自利和對抗,鼓勵創新而有規則,通過溝通,以積極的態度不斷改進和發展國際經貿規則體系,將會為參與方提供更好的全球化舞臺。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