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的核心是什麼?

90解憂雜貨店


學術界現在給科技金融的定義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安排。英文名稱“FinTech”。

金融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就是以金融信貸體系作為經濟的基礎設施。金融模式的是否有效,關係到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分配,也決定著社會財富的流向。

金融和生產力技術環境的適配,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財富水平,也決定社會的個人創造力水平。

回顧過去與凝視當下,我們身處在這個信息時代,“生產力、財富、創造力、金融”這些要素,已經融匯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金融模式好比是一個發動機引擎。發動機技術革新發生重大變化,整車的設計、運行速度都會改變。正如同科技金融在很多方面,對傳統的金融模式,如運行方式、組織結構,甚至信用基礎都在重新梳理與重組。隨著科技的進步,科技金融在未來社會的經濟增長會產生深遠影響。同樣也會對財富的累積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些個人看法。(伍度飛絮)


伍度飛絮


不請自來,如有冒犯,敬請原諒,謝謝!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2個概念,一個是科技金融,一個是金融科技,我們簡單的描述一下。

1.科技金融

其內涵是通過融資安排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強調的是融資功能,而融資的對象是高科技科技型行業,融資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私募股權以及科技型的產業基金,甚至是ICO,雖然目前在國內屬於非法融資行為,以及最終的IPO,目的是為了促進以資本促進科技進步。

2.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則重點在科技,是利用科技在整個金融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通過科技手段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目前流行的最新科技而言,生物科技,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

(1)生物科技

人臉識別技術就有助於銀行遠程開卡的現場確認防範風險,以及刷臉支付技術的實現;語音識別技術則有助於金融服務機構進行電話語音服務。

(2)大數據和雲計算

銀行和貸款公司都會藉助該項技術建立風控模型和反欺詐模型,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而很多金融機構的營銷部門則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來挖掘客戶的潛在金融需求,例如平安圍繞衣食住行玩5個生活場景打造的生態系統,目的就是為了以後通過大數據來挖局客戶的潛在金融需求,然後將這些流量推送到自己旗下的金融產品當中,裡面總會有個金融產品適合你;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其實是用數據和算法培養機器的邏輯思考能力,達到能像人一樣的對外界的應對能力。最典型的,智能投顧就是藉助人工智能完成簡單的投資顧問服務,甚至通過人工智能完成投研報告的撰寫、投資分析、簡單的投資決策等等。

(4)區塊鏈

其在金融領域的使用目前來看被導向了ICO這條路,但這已經是國家禁止的非法融資行為,但未來區塊鏈技術會讓國家形成自己的加密數字貨幣,提高交易的便利,降低交易的成本,從而提高整體社會的福利。

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科技金融的核心是什麼?如果僅就這個名詞狹義的理解,那麼它應該是融資功能,科技企業能否順利從外部市場上融到資金來支持其發展是科技金融的核心;但如果衍生到金融科技Fintech,則核心是科技本身,是以生物技術、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依託的高科技對金融行業價值鏈的解構與重構

科技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無所謂,它們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才能讓中國的科技再走上一個臺階。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其本質仍然是服務於金融本身,金融與科技之間沒有割裂。在金融科技的開放生態中,專業分工及比較優勢決定了必然有一些機構更適合做金融,另一些機構則更適合做科技。實際上整個金融服務的產業鏈條都將趨於進一步細分,基於比較優勢和專業性的不同,每個價值鏈環節都可能產生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機構,這些機構之間不再是孤島,而是以用戶為中心,共同構建相互連接、相互賦能、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不同機構,需要結合自身的資源能力稟賦,選擇適應時代變化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才能以正確的方式打開金融科技,以適應時代的變化。



Z局裡夫子


全球從學界到政界都在考慮科技金融(FinTech),那到底什麼是科技金融?你要說科技改變金融,這可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對吧?從結繩記事到算盤,再到計算機,從排隊取現金到ATM機,到移動支付,從人工下單到電子交易屏幕……技術其實一直在替金融行業提高效率,擴大規模。所以,Fin+Tech是一直都在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才造出FinTech這麼一個專門的詞語呢?這個詞語到底包含了哪些元素,和以前的金融又有什麼區別呢?

今天我要跟你講清楚,科技金融到底是什麼?

一、Fintech和Finance的區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FinTech(科技金融)和Finance(金融)的區別。

科技金融這個詞語的英文是FinTech,其實就是金融(Finance)這個單詞的前三個字母,跟科技(Technology)的前四個字母組在一起,形成的一個詞。

其實這個詞的出現特別早,大概在9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當時是花旗集團提出來的。當時,花旗集團被市場上認為很守舊,因為它當時不太願意擁抱新技術,也就是當時的芯片卡的技術。花旗集團為了改變這種印象,就搞了一個科技金融聯盟,顯示自己是真正擁抱新科技的。當時這個金融科技聯盟的簡稱就叫FinTech。所以,這個詞當時造出來,更多是公關需求。

一直到2015年以後,很多幣圈的技術派逐漸感到技術對金融行業是真正具有顛覆性的,然後就用這個詞來指代和傳統金融Finance的區別。

傳統的Finance,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金融模式,比如資本市場、現代銀行。其實,這些模式也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信息化和網絡化加深了,科技進步使得金融工具、金融技術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多樣,數據處理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直到2007年之前,金融行業和其它行業之間的界限仍然是很清楚的,技術這個時候是支持性的,科技是加到金融上的。比如IT部門,它在銀行和投行裡就被稱為supporting departments。所以,儘管金融業務千變萬化,但是,組織結構是沒有變的,銀行、投行、全能銀行、基金,結構都是非常穩定的。而且,它們所依賴的信用基礎更沒有變。相應地,金融監管也是適應於這種信用架構和組織結構方式的。

所以說,直到2000年初,儘管技術(Tech)越來越被應用於金融(Finance),但它們之間是獨立的。直到2000年之後,互聯網信息技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事情才有了新進展。

這個階段有幾個重要的標誌性事件。

第一個,Facebook、Twitter、微信這些社交媒體的興起。有了這些社交媒體以後,人的行為在網上就時時刻刻留下了痕跡。

第二個,蘋果智能手機面世,網絡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人被越來越多地連接到線上。

第三個,也是特別重要的,2008年比特幣面世,區塊鏈的技術也浮出了水面。

這幾個事件交織在一起,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你肯定知道,在以前,也就是20世紀的傳統金融模式,有兩個非常基本的特徵。

第一,金融行業是一個以中心化的信用主體為核心的網狀結構,這個信用主體就是銀行和券商,然後圍繞著它們形成了一個網絡。比如我們總把它們的分支機構叫網點,網點越多,規模越大,就意味著這個信用主體越強大。

第二,在這個行業裡,數據是專業人員進行決策的輔助,比如說信貸、投融資都是這樣子的。而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很龐大的金融專業人員的群體,信貸員、櫃員、賬目審核、投資專員等等。所以,你會發現,在20世紀的金融模式裡,隨著整個經濟金融化的趨勢加深,這些信用主體,也就是金融機構的結構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提供的產品也越來越複雜。所以,就使得金融專業化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監管也就疲於奔命,不斷地在現有的體系上打補丁。

剛才我說的互聯網這幾個標誌性事件出現以後,事情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有了區塊鏈,中心化的信用主體可以變成分佈式的信用主體,因為有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專業人員為主導的金融決策變成了基於數據智能的決策。

這兩個變化聽起來輕飄飄的,但是,意義真的很重大,它讓我們在過去幾個世紀,對Finance本質的認識產生了很大沖擊。信用主體變了,那隨之而來,金融產品、交易模式、組織形態、金融監管都會發生變化。這就不是“打補丁”,而是真正的重構了。

所以,FinTech這個詞語,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Fin+Tech,或者Tech+Fin,你可以把它理解成Fin×Tech,也就是Tech和Fin水乳交融,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新業態。所以,這一次Technology和Finance不是像原來牽手戀愛這麼簡單,而是真正的結合,而且還生出了一個由Fin和Tech的基因,但是又不一樣的“混血兒”——FinTech。

二、Fintech的顛覆

好了,說到這兒,你已經明白了,FinTech不是說簡單的技術加金融,而是一個新物種,所以很難用傳統金融業的邊界去定義它。

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還只是這個新物種最早的細胞分裂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這種分裂有兩條路徑,一條是Fin with Tech,也就是像高盛、工行、平安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技術改造,或者去收購技術企業,把金融機構進行全面的數字化。

另外一條就是from Tech to Fin,科技公司利用自己強大的觸達能力積累大量的數據,然後去提供金融服務,像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都是屬於這一類。還有,就是在FinTech這個領域開始的創業公司,比如Startup、以太坊都屬於這一類。

這兩條路徑現在都在快速的發展中,最終會通向哪裡呢?我們可以認為,它們正在通向三個業務板塊,分別是移動支付、智能合約和區塊鏈。而這三個模塊,未來會給金融業、商業,甚至整個社會帶來顛覆性的重構。

剛才我說了,原來金融行業的決策,像投資、貸款,都是以人為主的,對不對?數據只是一個參考。那現在,在大量的活數據的基礎上,這些工作都可以用人工智能來完成了。這不是科幻,你看螞蟻金服的小貸產品就實現了全程無人工干涉、純粹數據驅動,而且它的違約率和成本都比傳統的小貸要低很多。那好了,如果現在的在線數據繼續積累,AI技術繼續發展,投行、銀行、交易所的很多業務都會改變。比如,一些偏向於金融流水線的工作都會被取代掉。

這不是玩笑,這是很多金融圈人士必須面對的未來。

而且,這些智能合約以新的形式出現,像眾籌、P2P,到底要怎麼監管,監管到什麼尺度,怎麼樣能夠既保護好現有體系的穩定,不讓金融、經濟發生大波動,另一方面又不阻礙創新?這就迫使監管也必須數字化,適應數字化和智能時代的需要,轉型成數字化監管。

金融上的智能合約帶來的重構,是現在全球金融行業已經特別清晰可見的未來。

再比如說,移動支付其實帶來了商業形態的重構。你意識到了嗎?在工業社會里,商業場景和金融場景是分開的,你要先有一個工廠或者商業模式,然後去找匹配的金融模式。而現在,這個邏輯被顛倒了,你想一想就會發現,在移動支付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的土壤上長出了很多新興企業,滴滴、美團,還有我們現在用的得到,對吧?你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沒有移動支付,這些商業模式都不可能出現。為什麼呢?我在直播裡給你說過,支付清算系統是一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就是因為修路以後,它會衍生、創造出很多新業態,像物流行業、收費站、基建、打基地、做混凝土……移動支付也是一樣的邏輯。

最後,當然也是最有想象力的一種重構,就是區塊鏈所代表的信用重構。區塊鏈技術是在像比特幣這樣的數字加密貨幣的應用中得到重視的,它代表了一種跨時間的共識機制,也就是說它提供了一種技術方法,使得原來沒有社會關係和信用累積的人之間可以互相信任。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技術很成熟的話,我們就不需要這些中心化的信用主體了。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信用體系。

你肯定知道,金融行業就是做信用生意的,所以,這個衝擊真的是特別大。像原來的這些金融機構的形態和功能,都有可能發生顛覆,或者重組,更不用說金融產品交易的模式會變成什麼樣子了。

除了在金融行業之外,社會的組織形態、社會關係都是基於信用的,信用機制的改變,會對人類社會的形態帶來什麼改變呢?現在這個領域,我覺得還處於細胞裂變前的階段。但是,以現在技術迭代進步的速度,我們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現在覺得奇幻的事情都會發生,而且比我們想象的要快。這也是我自己很深地感受到,學習科技金融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所在的原因。


我的焦炭


科技金融核心的應該是科技,未來的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三個技術的應用。


我的複利人生


我認為是怎樣利用大數據技術更有效地防範風險。


jsl555


準確來說是金融科技Fintech,本質是用科技打破金融行業的信息不對稱。金融行業是最後一個沒有被互聯網打破信息平衡的行業,金融科技是砸爛這堵牆的一把鐵錘。

比如:網上銀行讓銀行網點走向消亡,P2P的打破了銀行的借貸中介壟斷,支付寶和微信讓銀行“脫媒”,比特幣打破了國界和外匯管制,Bloomberg讓金融信息及時傳播,阿拉丁使量化交易簡單可行。

傳統金融遲早被互聯網的大潮衝擊,我們也許並不需要那麼多金融機構,金融行業獲得的超額利潤也會因此減少,只留下少數巨頭雄踞市場。互聯網之上的世界,是平的。


牛雲Alpha


首先我們來回答金融的核心是什麼?

最早的金融的核心就是等價交換,那麼後來發展過程中加入了,中間環節就是貨幣媒介;那麼我們說交換的速率決定金融的發展?

那麼現代科技發達了,物品或者我們說服務交換的速度快了,那麼金融的發展也提速了!

說白了,科技金融就是加入科技因素,是的金融的流速變快,這樣金融其實是發展的更加快了,和更加科學了!


楓葉小道是我


科級金融的核心應該是科技,未來科技金融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三個技術的應用。目前這三個技術還處於初期的混沌階段,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最佳應用場景大數據。


知行贏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科技金融的核心就是科技。京東金融的定位是科技金融,這不是‘互聯網+金融’模式,而是‘金融+互聯網’模式。”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日前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時說道。

  在陳生強先生看來,金融科技的最核心的還是科技,通過新技術能否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進而提高金融機構的收入,這個是衡量的根本標準。

科技金融處於初級階段

  據國外商業調查機構統計,2015年全年,全球科技金融領域的投資是190億美元,而2016年這一年裡,僅僅到8月中旬,投資額就突破了150億美元。人們從科技金融行業中看到了巨大的潛力,認為科技金融行業未來將有可能比肩傳統金融,成為全球一股不可忽視的新金融勢力。今年2月,安永發布的金融科技行業報告稱,去年中國對金融科技的直接投資已位列全球第一,更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在金融科技上的發展勢頭。

  然而,也有機構認為金融科技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監管政策的升級可能會威脅到金融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實際上,自2016年以來,就已經有不少打著“金融科技”名義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倒閉或者轉型,整個行業的野蠻生長看似減速。

  

對此,陳生強認為,科技金融行業當前才剛剛發展幾年,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在這個初級發展階段,勢必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過於悲觀和過於樂觀都是比較偏頗的觀點。

  陳生強稱,科技金融的核心定位是服務金融機構,是一個開放平臺,這不是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而是“金融+互聯網”模式。科技金融的核心就是科技,通過新技術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這個衡量這個模式能夠成功的根本標準。

  而就目前來看,金融科技公司在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農村金融、保險、證券等多個領域通過自身金融科技能力的輸出,有效幫助金融機構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收入。因此陳生強認為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前景是相當廣闊的。

全面賦能傳統金融

  2017年3月21日,螞蟻金服宣佈向基金行業開放自運營平臺“財富號”,並宣佈在今年6月才能正式上線。

  時隔不久,2017年4月7日,京東金融旗下的金融機構自運營平臺“京東行家”上線,成為行業內第一個金融機構自運營平臺。

  在京東金融的“京東行家”平臺上,首批已經有9家基金(天弘基金、國泰基金、興全基金、上投摩根、廣發基金、南方基金、建信基金、民生加銀)接入上線,另外還有幾十家基金也在跟進。京東金融將為這些基金公司提供提供銷售量、用戶分佈等的大數據分析,以實現基金公司產品合理地擴充、定價等。

  陳生強稱,“京東行家只是京東金融諸多服務金融機構的工具之一,京東金融的目標是成為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服務商。從數據、到技術、再到用戶、資金、資產,全面向傳統金融機構輸出。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機構是一個融合的關係,賦能給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一同服務企業和個人客戶。”

  目前,科技金融在信貸、支付、投資、保險、證券交易、供應鏈金融等幾乎金融行業所有領域,都進行了探索和應用。陳生強認為金融科技未來對傳統金融的賦能將是全面性的,不在乎可覆蓋的面有多廣,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的程度有多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