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艱辛

人生的艱辛

從小學到高中,學習好的老師偏向你,小紅花、獎狀都給你,學習不好的狗屎不如,老師同學都不待見你。

考大學,一分定千秋,一次考試分數,就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一本”、“二本”、“三本”、“大專”、“中專”、“職專”,成績好的上好學校,成績差的上差學校;成績好的風光無限,成績差的灰頭土臉。

工作的時候,雖然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但眼前的事實不斷地在告訴你:工作崗位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走什麼樣的路子,找什麼樣的工作,幾乎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父親是解放戰爭時期參軍的,解放後入黨,也曾多次立功受獎,離休後還曾經被評為過“優秀共產黨員”(我父親無愧於這個稱號)。1966年轉業,離休的時候是副縣級待遇。可是,當年和他同等級別同時離休的老幹部,在事業單位的人家離休金就四千多,而我父親因在企業離休金只有兩千多。

男婚女嫁的時候,誰都想找有一個稱心的伴侶。看著可心,想著隨心,處著順心。其次,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一定太大,但也說得過去。接著,要有一個可愛的孩子,健康活潑,聰明伶俐,帥氣漂亮。可是有幾個天隨人願的?

走向社會,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就像是一道道的“門”。有關係就有“門兒”,沒關係就沒“門兒”。有了“門兒”,辦什麼事都方便,沒有“門兒”,辦啥事都艱難。無論你有張什麼文憑(假的也行),沒文憑你行也不行,有文憑(即使是假的)你不行也行。於是很多急於進步和急於發財的人,都慨嘆沒有“門兒”,想燒香都找不到廟門兒。

人到中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明顯地拉開了。有的升了官,有的發了財,有的出了名。那些得意者,往往會趾高氣揚;那些失意者,往往會垂頭喪氣。貧富差距拉開了,這時同學情、戰友誼也都淡化了,甚至沒有了。

到了知天命的時候,兒女是父母一生最大的希望,父母50歲左右,正是兒女最讓人擔心的時候。能不能考上好大學?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能不能談上好對象?當有人誇獎他們的兒女有出息時,他們的心裡才會唱起:“我們的明天我們的明天比呀比蜜甜”。

到了花甲之年,該退的退了,該離的離了,沒有了上班的緊張,沒有了工作的紛擾,沒有了生存的壓力,最大的任務,就是養生養老。但是也有很多繼續為離了婚的兒女艱難地養第三代的。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到現在,能夠活到70歲以上,也算超過中國人口壽命的“平均數”了。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尋找快樂和享受快樂。為發展快樂,為變化快樂,為親歷快樂。越快樂,越活著;越活著,越快樂。

到了耄耋之年,兒女們最大的希望是父母健康無病,自己能照料自己。臨終的時候能安詳地死去。

2020.03.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