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最近幾天,許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新一期的《十三邀》刷屏了,微博熱搜上對於節目內容的討論度也居高不下。


大家熱議的話題都圍繞著這期嘉賓展開。有人說難得看見有位嘉賓可以讓許知遠懷著如此崇敬之心,足足等待了六年,為了邀請他不惜飛到大洋彼岸去完成這次採訪。

有人感概,老先生八十九歲高齡,著作等身,卻從未停止思考。節目中,他談吐之間皆發人深省,以“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治學之本。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許多人更是大呼:“四十分鐘的節目時長根本不過癮,完全沒聽夠。”

這位引發全民熱搜的“寶藏”學者,就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許倬雲


No.1

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許知遠評價許倬雲先生是:“觸摸到舊文明系統的夕陽,同時又是中國文人少見的受到西方式知識訓練”的人。他學貫中西的學術造詣和他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1930年,許倬雲出生於江南世族大家,先天殘疾。年少時遭遇戰亂,顛沛流離,這段經歷非但沒有令他向現實妥協,反而影響到了他此後的學術和人生選擇,加深了他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思考。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1948年,許倬雲進入臺大,師從傅斯年,接觸到了不同的學派和思想。後經胡適推薦,進入芝加哥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書立說、筆耕不輟。後任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是作家王小波在書中提到的“我的老師”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和其他歷史領域的研究學者不同的是,許先生關懷的範圍很寬,不單單在歷史一行之內,而是跨了幾個門道———如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等


他身上帶著“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的擔當, 先天下之憂而憂,為文明進步上下求索,以言傳身教來影響他人。

許知遠說,他是寶藏,也是密碼。


No.2

“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從戰亂中走出來的經歷和數年來的多領域研究,讓許倬雲對於時代總有著反思和自省。

他思考的兩個命題,一是時代的缺憾,二是個體的出路。

他無奈感嘆,當代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們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擁有無數的高科技產品,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什麼東西都是現成的。忙著趕時髦,聽最紅歌星的歌。網絡的普及,也使知識的獲取變得過於輕而易舉。所以許多人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認為“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這是和平時代的反向產物——居安而不思危,許多人開始變得盲目、隨大流,變成了“活著的機器”。而“喪文化”“焦慮”“空虛”等詞的流行,也恰恰印證了許倬雲的觀點。


但許多人尚在迷茫,有些人已經意識到癥結所在,卻不知如何改變。

那麼大環境下,如何走出困局?

答案是:要向前人借智


許倬雲先生在三聯中讀推出的《誰塑造了我們》裡為大家指明瞭方向,“歷史不能遺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不僅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思想基礎,他們超越時間的智力和定力,對於今天也是很好的榜樣和啟示”。


這一許倬雲領銜的中國思想課裡,他將畢生所研究的中國內與外、新與舊、中與西的衝突與融合融會貫通,娓娓道來。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這些思想和文化碰撞出來的智慧,是足以給後世以啟迪的。從以

孔孟、墨子、老莊為代表的百家爭鳴時代,范仲淹、歐陽修和朱熹、王陽明等人的承前啟後、變法革新的時代,到曾國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東西方文化交鋒中開眼看世界的時代,這些先人在思想領域不斷的創造、思考、破局、守成和掙扎,塑造了一代代中國人,使中華文明得以源遠流長。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孔子聖蹟圖》


我們若想擺脫焦慮,找回思考的能力和人生的意義,這些先哲的思想足以明智。為此,三聯中讀精心策劃並邀請許倬雲先生參與,為你帶來一門可以通曉中國古代思想的課程《誰塑造了我們——讀懂“活在當下”的中國先哲》第一季和第二季。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許倬雲:現在的人只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他從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祖靈崇拜和天命講起,講到從天命說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義禮”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皆來源於此,繼而以此來闡述生存環境是如何塑造中國人的觀念的,以及這其中又有什麼現實意義。他還講到了中華文明對於外來文化的轉化與融合,以及近代中國在“捱打”之後是怎樣回應西方的衝擊的,並一一詳述了包括宗教、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所帶來的影響,同時也涵蓋到了中國人思想上的轉變、應對與試錯。對於中西兩個文明的碰撞,缺陷和轉變,許先生的講解也相當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