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疫情還沒結束,可是我們在家真的待膩了,這不熱點話題#疫情過後想做的第一件事#話題的閱讀量可是達到了1.8億,瀏覽完我們發現,節後報復性“剁手”消費真的會存在!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比如,報復性吃喝消費,凡事都要大份,以前只點一杯奶茶的集美,現在一定要桶裝,重慶小面?面要加量謝謝!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再比如,報復性淘寶購物,購物車裡堆滿了寶貝,店家可算恢復發貨了,“剁手黨”迫不及待要拔草了,收快遞的時候像個拉貨的才夠爽;


還比如,報復性變美消費,畢竟集美們春節前的美甲美睫已斑駁脫落,美容院和健身房的卡終於可以解凍了,精緻boy們也開始預約Tony總監重新設計髮型了;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最後,當然還有報復性旅行消費,朋友圈真的很久沒有出現定位於全球各地的9宮格美景了,哦,對了,可能暫時只能定位國內風景名勝。


But,是不是哪裡不對,在我們釋放這兩個月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前,要不先打開手機看一下,是不是年前的花唄還沒還完!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emmmmmm,先別說疫情後的報復性“剁手”了,先想想這個月花唄的最低額度怎麼還上吧。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可是商家和媒體好像已經瞄準了我們,開始合力鼓吹報復性“剁手”,集美們都說,“這道理吧我們好像都懂,可是我就是控幾不了我寄幾”!


怎麼辦?


今天果麥麥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據說專治各種迷茫,一本在德國火了4年,全球暢銷16年的心理自助小書。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作者關於消費和金錢的討論直擊我們當下年輕人的的痛點,特別是關於廣告刺激下的消費,以及對生活中那些無處不在的“美味陷阱”的分析。


0

1


從物質裡面得到的滿足,大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我想先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互聯網世界裡有個幾年前的老梗叫“不開心,要包包”。


雖然這個梗不是廣告,拋開這句話的價值觀來看的話,它反映的是大多數人的一個消費心理——買包包買的不是包本身,而是買個開心。


也就是說,我們消費的時候,買的不止是商品本身,還買的是快樂、幸福、身份、地位等等附加值,這些附加值都是無形而且因人而異的。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所以,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那些做廣告的人,抓住的也是這個心理,也用這個思路做廣告。我舉幾個例子,比如最近洗腦很多的某某礦泉水,自稱是“水中貴族”,就是要在喝水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上附加一點身份價值。雖說它的手段過於簡單粗暴容易引起反感,但不得不否認,一個人喝不同品牌的礦泉水,確實會給人帶來一點不一樣的印象。


再舉個例子, 前不久剛興起的“小藍杯”某幸咖啡,最近有一個鋪天蓋地的電梯廣告,是一份《咖啡宣言》,其中第6條是“中國咖啡和美國咖啡比,差距在哪?”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下面小字寫著“差在自信”。


這一條也很明顯的在販賣咖啡以外的東西,那就是自信。


關於這種廣告的本質,書裡是這麼說的: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廣告商早就明白,如果你的信息直接針對人們內心的恐懼和慾望,你就能刺激他們去行動。只要你找對了恐懼點或者慾望點,就能促成他們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或者聽說過這樣一種廣告,它的重點在於讓你開心或者產生安全感,但其實其中蘊含的信息是,‘只有當你擁有這件產品,你的生活才會更好。’”


“這類廣告通常把真實意圖隱藏得很巧妙。大多數時候,廣告公司不會直接表達這層意思。但如果你意識到廣告的意圖,或者參與制作過許多廣告,你就會發現,這些信息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相信,只要你擁有某個產品或服務,你的人生就能圓滿。舉個例子,開這種車會賦予你的人生特殊的意義,吃這種冰淇淋會給你帶來幸福,擁有這顆鑽石你就能心滿意足。”


“廣告還會傳達一種更隱晦、但更有影響力的信息——即擁有那些產品,你能獲得滿足感,但如果沒能擁有那些產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圓滿的。”


上面幾段是書裡的原話,我覺得最後一段尤其的重要,就是廣告包含的深層信息,讓你沒能擁有某種商品的時候產生焦慮。


還是拿上面的“不開心要包包”來說,這個段子最開始是個諷刺的玩笑,但後來真的有人發帖抱怨老公不捨得買包包,就是因為有人會掉進不圓滿焦慮的陷阱。或許你覺得包包這個陷阱很簡單很好識破,但千萬不要大意,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這樣的陷阱。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這幾年口紅消費的趨勢也是同樣的道理。口紅被附加了太多附加值,比如“愛自己”“獨立女性”“秀恩愛”等等,口紅確實是彩妝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但一支其實能用好久。


現在口紅消費的現狀,顯然早已經陷入了《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裡說的這種“販賣圓滿”的陷阱。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無論什麼樣的廣告,宣傳什麼樣的附加值,它們所傳達的最終信息都是: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沒有這些東西,你的人生就不圓滿。


你可能會覺得,畢竟買東西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就算掉進廣告陷阱,無非就是多花些冤枉錢,就當花錢買開心了不行嗎?很可惜,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這裡面的邏輯是這樣的: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首先,這些“開心”的商品不便宜,購買它們需要花錢;那麼,為了能花得起錢,我得掙很多錢;掙錢最常見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幹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可能不符合我的理想,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也許不符合我理想的時間安排,但有了這份工作,我就買得起我想要的東西;我告訴自己,這種情況是暫時的,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就能開始做其他事情——那些我本來真正想做的事情——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那麼問題來了,因為做了一份沒有滿足感的工作,並且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人只會感覺到越來越不滿足。你平時的工作不滿足,下班回到家不開心,想安慰自己一下,於是打開手機,決定再去買一點能讓自己開心開心的東西。


說到這裡,大家看出來問題了嗎?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你為了得到“滿足”去購物,結果卻離真正的滿足越來越遠,你越是不滿足,就越是會頻繁地購買那些承諾能給你帶來滿足感的商品。


從物質裡面得到的滿足,大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0

2


你想退休嗎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身邊的朋友,甚至是自己,有沒有那種整天盼著退休的人?他們總是說,退休了就可以做某某事了。


其實這個想法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上班的不開心,還證明了他們自己是在熬日子。不斷憧憬和神化退休生活,就期待不用工作的那天,終於把時間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其實,我自己也有整天嚷嚷著要退休,每天上班都很痛苦的階段。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書裡有一位叫安妮的咖啡館顧客,也經歷過上面說的那種惡性循環,她講述的自己的例子相當能說明問題,咱們一起來聽一下: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每天我都工作很久,沒多少閒暇時光;作為補償,我用物質來獎勵自己。我當時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我週末也在工作,所以我對自己說,我應該獎勵自己一套新衣服、最新的電子產品,或者某件新款時尚傢俱。可是,因為我總是在工作,我很少有時間享用我獎勵自己的這些東西。來我家做客的朋友,都說他們好喜歡我家的風格,可我根本沒什麼時間在家享受這個環境。”


大家可以想一想,每當你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怎樣獎勵自己?


我想不少人的答案會是吃一頓大餐,或者清空一波購物車。但是有少數人,他們的回答會是,做成這件事本身,已經是最好的獎勵。後一種人,他一定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人生的圓滿、生活的滿足感,真的不是來源於物質,而是“有所為,而且有所成”帶來的成就感。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我們工作的真正目的,不應該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成事。我們大部分人討厭和感到痛苦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上班。如果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在你能自如發揮的公司環境,或者說脫離僱傭關係,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話,工作一定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0

3


別讓消費麻痺了你


如果真的想對自己好一點的話,別老盯著那些消費了,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陷進廣告和輿論構建起來的虛假的理想生活吧。就像書裡說的,“某樣東西能否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但是把那些想要的東西買回來就實現理想生活了嗎?我相信今天一起讀完《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之後,大家可能有了一個不太一樣的答案。


疫情之後忍不住報復性“剁手”怎麼辦?


最後,根據書裡的內容,我給大家總結一個通往理想生活的步驟:

1. 逼自己想想自己的存在意義。

2. 不要盲從廣告或者別人定義的“理想生活”。

3. 別幹“消耗型”工作。

4. 從小事開始改變,比如,從每天花一個小時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始。

5. 讓一個小時變成兩個小時,兩個小時變成三個小時。

6. 不知不覺,已經把全部精力放在你想做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