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疫情还没结束,可是我们在家真的待腻了,这不热点话题#疫情过后想做的第一件事#话题的阅读量可是达到了1.8亿,浏览完我们发现,节后报复性“剁手”消费真的会存在!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比如,报复性吃喝消费,凡事都要大份,以前只点一杯奶茶的集美,现在一定要桶装,重庆小面?面要加量谢谢!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再比如,报复性淘宝购物,购物车里堆满了宝贝,店家可算恢复发货了,“剁手党”迫不及待要拔草了,收快递的时候像个拉货的才够爽;


还比如,报复性变美消费,毕竟集美们春节前的美甲美睫已斑驳脱落,美容院和健身房的卡终于可以解冻了,精致boy们也开始预约Tony总监重新设计发型了;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最后,当然还有报复性旅行消费,朋友圈真的很久没有出现定位于全球各地的9宫格美景了,哦,对了,可能暂时只能定位国内风景名胜。


But,是不是哪里不对,在我们释放这两个月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前,要不先打开手机看一下,是不是年前的花呗还没还完!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emmmmmm,先别说疫情后的报复性“剁手”了,先想想这个月花呗的最低额度怎么还上吧。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可是商家和媒体好像已经瞄准了我们,开始合力鼓吹报复性“剁手”,集美们都说,“这道理吧我们好像都懂,可是我就是控几不了我寄几”!


怎么办?


今天果麦麦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据说专治各种迷茫,一本在德国火了4年,全球畅销16年的心理自助小书。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作者关于消费和金钱的讨论直击我们当下年轻人的的痛点,特别是关于广告刺激下的消费,以及对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美味陷阱”的分析。


0

1


从物质里面得到的满足,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我想先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互联网世界里有个几年前的老梗叫“不开心,要包包”。


虽然这个梗不是广告,抛开这句话的价值观来看的话,它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一个消费心理——买包包买的不是包本身,而是买个开心。


也就是说,我们消费的时候,买的不止是商品本身,还买的是快乐、幸福、身份、地位等等附加值,这些附加值都是无形而且因人而异的。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所以,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那些做广告的人,抓住的也是这个心理,也用这个思路做广告。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最近洗脑很多的某某矿泉水,自称是“水中贵族”,就是要在喝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上附加一点身份价值。虽说它的手段过于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反感,但不得不否认,一个人喝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印象。


再举个例子, 前不久刚兴起的“小蓝杯”某幸咖啡,最近有一个铺天盖地的电梯广告,是一份《咖啡宣言》,其中第6条是“中国咖啡和美国咖啡比,差距在哪?”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下面小字写着“差在自信”。


这一条也很明显的在贩卖咖啡以外的东西,那就是自信。


关于这种广告的本质,书里是这么说的: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广告商早就明白,如果你的信息直接针对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欲望,你就能刺激他们去行动。只要你找对了恐惧点或者欲望点,就能促成他们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这样一种广告,它的重点在于让你开心或者产生安全感,但其实其中蕴含的信息是,‘只有当你拥有这件产品,你的生活才会更好。’”


“这类广告通常把真实意图隐藏得很巧妙。大多数时候,广告公司不会直接表达这层意思。但如果你意识到广告的意图,或者参与制作过许多广告,你就会发现,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相信,只要你拥有某个产品或服务,你的人生就能圆满。举个例子,开这种车会赋予你的人生特殊的意义,吃这种冰淇淋会给你带来幸福,拥有这颗钻石你就能心满意足。”


“广告还会传达一种更隐晦、但更有影响力的信息——即拥有那些产品,你能获得满足感,但如果没能拥有那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圆满的。”


上面几段是书里的原话,我觉得最后一段尤其的重要,就是广告包含的深层信息,让你没能拥有某种商品的时候产生焦虑。


还是拿上面的“不开心要包包”来说,这个段子最开始是个讽刺的玩笑,但后来真的有人发帖抱怨老公不舍得买包包,就是因为有人会掉进不圆满焦虑的陷阱。或许你觉得包包这个陷阱很简单很好识破,但千万不要大意,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这样的陷阱。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这几年口红消费的趋势也是同样的道理。口红被附加了太多附加值,比如“爱自己”“独立女性”“秀恩爱”等等,口红确实是彩妆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但一支其实能用好久。


现在口红消费的现状,显然早已经陷入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里说的这种“贩卖圆满”的陷阱。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无论什么样的广告,宣传什么样的附加值,它们所传达的最终信息都是: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没有这些东西,你的人生就不圆满。


你可能会觉得,毕竟买东西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就算掉进广告陷阱,无非就是多花些冤枉钱,就当花钱买开心了不行吗?很可惜,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首先,这些“开心”的商品不便宜,购买它们需要花钱;那么,为了能花得起钱,我得挣很多钱;挣钱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干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可能不符合我的理想,我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许不符合我理想的时间安排,但有了这份工作,我就买得起我想要的东西;我告诉自己,这种情况是暂时的,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开始做其他事情——那些我本来真正想做的事情——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做了一份没有满足感的工作,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人只会感觉到越来越不满足。你平时的工作不满足,下班回到家不开心,想安慰自己一下,于是打开手机,决定再去买一点能让自己开心开心的东西。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问题了吗?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为了得到“满足”去购物,结果却离真正的满足越来越远,你越是不满足,就越是会频繁地购买那些承诺能给你带来满足感的商品。


从物质里面得到的满足,大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0

2


你想退休吗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身边的朋友,甚至是自己,有没有那种整天盼着退休的人?他们总是说,退休了就可以做某某事了。


其实这个想法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上班的不开心,还证明了他们自己是在熬日子。不断憧憬和神化退休生活,就期待不用工作的那天,终于把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其实,我自己也有整天嚷嚷着要退休,每天上班都很痛苦的阶段。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书里有一位叫安妮的咖啡馆顾客,也经历过上面说的那种恶性循环,她讲述的自己的例子相当能说明问题,咱们一起来听一下: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每天我都工作很久,没多少闲暇时光;作为补偿,我用物质来奖励自己。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我周末也在工作,所以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奖励自己一套新衣服、最新的电子产品,或者某件新款时尚家具。可是,因为我总是在工作,我很少有时间享用我奖励自己的这些东西。来我家做客的朋友,都说他们好喜欢我家的风格,可我根本没什么时间在家享受这个环境。”


大家可以想一想,每当你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怎样奖励自己?


我想不少人的答案会是吃一顿大餐,或者清空一波购物车。但是有少数人,他们的回答会是,做成这件事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奖励。后一种人,他一定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人生的圆满、生活的满足感,真的不是来源于物质,而是“有所为,而且有所成”带来的成就感。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不应该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成事。我们大部分人讨厌和感到痛苦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上班。如果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在你能自如发挥的公司环境,或者说脱离雇佣关系,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话,工作一定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0

3


别让消费麻痹了你


如果真的想对自己好一点的话,别老盯着那些消费了,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陷进广告和舆论构建起来的虚假的理想生活吧。就像书里说的,“某样东西能否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但是把那些想要的东西买回来就实现理想生活了吗?我相信今天一起读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之后,大家可能有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答案。


疫情之后忍不住报复性“剁手”怎么办?


最后,根据书里的内容,我给大家总结一个通往理想生活的步骤:

1. 逼自己想想自己的存在意义。

2. 不要盲从广告或者别人定义的“理想生活”。

3. 别干“消耗型”工作。

4. 从小事开始改变,比如,从每天花一个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始。

5. 让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变成三个小时。

6. 不知不觉,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你想做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