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 打擊日本


策略 —— 打擊日本

克林頓總統還交給《日本是第一》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的艾茲拉·伯肯魯教授一克林頓個任務,命令其與奈一起,決不能讓日本成為第一。為此,美國政府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決定動用1988年美國國會為對付不公正貿易而通過的以超級301條款為核心的“綜合貿易法案”。1989年美國以不公正貿易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級301條款”,對日進行制裁。同時,美國認為,它的商品不能打入日本市場還與日本的經濟結構有關。1989年5月,布什總統指示與日本交涉有關經濟結構問題。1989年9月,日美結構協議談判開始舉行。美國提出了200項以上的改善結構障礙的條款。改造協議實際上是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它從對日本貿易政策的批評開始,涉及到日本的經濟政策,企業行為,商業習慣,甚至於日本的產業文化,最後歸結到打擊和“改造日本”的目的。接著,1993年7月,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美日結構協議》中,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併為減少貿易順差確定數字指標,日本拒絕。

1994年初,日本宣佈調整對美國零部件的採購政策,美國則以“超級301條款”相威脅。1995年日本在談判中仍拒不接受美國市場開放的數字目標,並提出了5年過渡方案,受到美國強烈抨擊。美國不失時機地抓住佔對日貿易全部赤字60%的汽車貿易(1004年達370億美元)這一最大元兇進一步對日開刀。當95年5月5日的日美高層汽車貿易談判中因各不相讓而宣告破裂時,美國為逼使日本就範,根據“超級301條款”斷然宣佈了對日實行貿易報復的清單,即對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五大汽車公司在日本本土生產的13種,20萬輛高級轎車徵收100%的關稅,懲罰金額達59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要求對日本封閉市場行為予以處分。日本對美國的壓打,雖然曾毫不示弱進行“反抗”,但在最後關鍵時刻還是“屈服”了。僅如此,而且美國還與西方各國聯手,通過操縱國際外匯市場的走勢促使日元升值來打擊和制裁日本。如前所述,進入90年代後,日本國內“泡沫經濟”破滅,經濟陷入衰退(也稱平成蕭條),股價、地價暴跌,消費萎縮,公司倒閉,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元出現了與其實際經濟情況截然相反的變化。1993年初,美國財政部部長勞埃德·本森表示,強勢日元有利於美國經濟,於是美元便在美國政府的主導下一路貶值。1992年1月20日,日元兌美元由144.79急升122:1,1993年8月17日再升到100:1。

之後,在西方各國持續推促日元升值的情況下,1995年4月19日,日元更升到79.75:1的高價。對“外部環境”嚴重依賴,尤其對美歐操縱著的“國際經濟環境”十分敏感的日本,由於同美歐經濟上的對立和摩擦,自然失去了西方的特別照顧。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和“打噴嚏”,使得日本經濟連連“感冒”而久病不愈,飽受著折磨和“摧殘”。日元的急劇升值,無疑使處於蕭條、急待恢復的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破壞了日本國內的價格體系,使企業收益降低,資本紛紛外遷轉移,國內投資不振;同時,產業空洞化加劇,失業率上升,收入增長停止,消費低迷,從而使日本經濟的復甦更加舉步艱難。於是,日本由最初的急躁、沉不住氣開始向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的悲觀情緒轉化,“日本完蛋了”,“日本從此以後將瀟灑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紀的英國”等論調開始取代“日本神話論”“21世紀是日本的世紀”“日本是不可戰勝”等論調。加上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一種世紀末的悲哀如同迷霧陰雲般瀰漫覆蓋在整個日本島的上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