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鬥力強還是不強?

在下有夢


其實我還是一個比較客觀的人,但印軍是真的沒法吹。

因為歷史上的印軍還真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績。

早在英國殖民時代,得益於日不落帝國的國際地位,印度軍團就開始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頻繁露臉。比如當年的八國聯軍,英國軍隊裡面大多數都是印度僱傭兵。

而在一戰中,替英國出戰的印度軍僕從軍過百萬,他們在歐洲、地中海、中東甚至於遙遠的非洲,同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作戰。最終有七萬多人戰死。

而在二戰中,印度軍隊更是同時幫著英國、德國、日本打仗,這麼忙,也確實沒誰了。

獨立後的印度,自詡世界第三強國,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和咱們打了一仗。

不誇張的講,印軍也算是身經百戰了。

但他們的戰場表現,實在不敢恭維。

比如在一戰中,無論是在非洲面對德軍,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對抗土耳其人,印度僕從軍隊的表現都乏善可陳。常常都是被以少勝多,而且還是一擊擊潰,甚至於大批的印度士兵在戰場上做了逃兵。

而在二戰中,幫英國的,在東南亞被日本人狂揍;幫德國的,在歐洲連法國游擊隊都打不過。可以說是二戰中表現最差的軍隊,絲毫不輸意大利。

當然,這裡面有著裝備、訓練落後以及身處異國他鄉等諸多客觀元素,畢竟只是殖民地軍隊,其存在的意義就算炮灰。

那麼獨立之後的印度呢?謀求大國地位,總該是為自己而戰了吧?

但其在中印邊境戰爭中的表現,完全向世界證明了,三哥是真的菜。

中印戰爭爆發於1962年6月,其規模雖然不大,但影響可不小。當時的戰場形勢是,我軍處於兵力、後勤、甚至於國際形勢的全方位劣勢。

當時的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2.2萬比1.8萬,後勤方面我們由於當地的交通不便,只能是依靠人力運輸,而印度方面在蘇聯人支持下,再加上其地形優勢,許多地方都實現了機械化運輸,使得印度軍隊在重型火力以及後勤補給上有很大優勢。

結果,戰爭爆發後,形勢一邊倒,印度軍隊一擊擊潰,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被西方專家們譽為“熱刀子切黃油的戰爭”

最終,我軍以傷697人、犧牲722人的代價取得戰爭的勝利。對比而言,印軍陣亡了4885人,傷1047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我軍與印軍的戰俘比例達到了1:3968,即我軍只有一人被俘,而印軍則有3968人被俘,其中包括7旅准將旅長季·普·達爾維。

而且這唯一被俘虜的戰士還是因為在戰鬥結束後撤退的過程中,與大部隊走散,最終無奈被俘。

而講到士兵走散,還不得不提到本次戰爭我軍戰士的一次神操作。

注意,前方高能。

我軍戰士龐國興,在與部隊走散失聯的情況下,與另外三名同樣走散的戰士,孤軍深入敵方陣營數十里,憑藉手中的56半,連端印軍三個炮兵陣地,並擊斃了7名印軍官兵,繳獲七門火炮,兩輛汽車以及四部電臺,其他槍械裝備若干。

而在事後的戰鬥報告上,有著這樣的記錄:印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還擊。

這可不是神劇。

由此可見,當年的印度軍隊的戰鬥力。

當然,有人會說,一場小規模的戰鬥說明不了什麼,而且今非昔比。如今的印度乃是南亞霸主。

沒錯,如今的印度軍力很強,長期躋身與各大軍力排行榜前五的位置,其軍費開支更是超過了英法,僅此於美國和中國。其有著過百萬的軍隊規模,有著海陸空三位一體的軍事體系,有著航母、蘇30、阿瓊坦克等等一系列國際上領先的武器裝備,甚至於還擁有核武器,其目前世界上除五常之外,最大的擁核國家。

但這些都只是紙面實力,並不代表其實際的戰鬥力。

目前印度軍隊有兩個最大的問題,首先國防工業體系的薄弱,導致印度軍費虛高,且被別人把握住命脈。

印度武器裝備大量進口,是目前世界第一大武器進口國,這使得印度軍隊不僅僅要在武器的採購維護上付出更高的代價,還容易被人家踩剎車。

比如進口俄羅斯的蘇系戰機,其連維修的零部件都是俄羅斯的,如果人家斷供,印度可就麻煩了。

此外,印度軍人的素質普遍偏低。印度是一個推行精英化教育的國家,基礎教育相對比較落後,大量的社會中下層人群,文化水平都很低。

而這些人,其實就是印度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科技時代,這顯然會拉低兵員素質,進而影響戰鬥力。

當然,話說回來,以上所謂的戰鬥力對比,僅僅是相對強國而言,比如說和咱們比。在南亞或者說相對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印度軍隊的戰鬥力都是可以的,不然人家也做不了南亞次大陸的霸主。


白話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需要說明的,60年代邊境戰爭,印度主要輸在戰略輕敵,而不是說印度軍隊就是不堪一擊。

60年代戰爭全面打響的時候,印度方面根本沒有戰前準備。

他們的部隊連基本的高原裝備都沒有配備,一些部隊甚至連棉衣都沒有,一線步兵只有一條空投子彈袋幾十發子彈,而理論上應該在防禦中配備120發。

甚至印度很多士兵是從平原地區,臨時調動到高原的,每個月都有不少士兵因高原反應死去。

更重要的是,印軍沒有做戰前部署,他的部隊是以散亂的警戒模式分散在邊境,當然一觸即潰。

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了一百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中國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楔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中國邊防哨所背後來了。

這種模式用於對峙是不錯的,但一開戰立即被解放軍碾碎,100多個據點之間根本無法有效支援,等於自我毀滅。

印度之所以會打的這麼難看,並不是說印軍就這麼弱,而是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會打仗。

在印度看來,這只是邊境的小規模衝突,解放軍最多以牙還牙的小規模交火還擊。

印度做夢也沒想到解放軍集中主力迎頭猛擊。

就兵力上,中國前後一共使用了8萬人,印度一線兵力只有一二萬人,被打的崩潰是必然。

同時,我軍打了就撤,印軍並沒有大量集中兵力的機會。

要知道,印軍總兵力高達100多萬人,而中印邊界的部隊是2萬多人,大約是全國兵力的五十分之一。

如果雙方是全面開戰,就當年來說很難說誰會獲得決定性勝利。

而印度軍隊戰鬥力進步是明顯的。

第一次印巴戰爭,印軍實際上戰敗。

60年代第二次印巴戰爭,印軍和巴基斯坦打了個平手。

但70年代第三次印巴戰爭,印軍就獲得完成,直接將孟加拉分離出巴基斯坦。

隨後的一系列印巴衝突中,印軍絲毫沒佔下風。

目前印度擁有強大而空軍力量,陸軍也有百萬規模,海軍有航母,戰鬥力怎麼可能弱呢?


薩沙


雖然很多人特別是印度人認為,如今的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但是我認為,那得看針對誰來說,如果是針對他的東方鄰居,很可能比1962年還慘。

有一件事情我們必須承認,如今的印度戰鬥力肯定比1962年強,因為僅僅是裝備已經就比1962年先進多了。而且1962年的印度剛建國不久,軍隊的訓練水平、向心力都還不太達標,所以戰鬥力不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且印度發動的印巴戰爭,貌似也確實勝多敗少,一夜之間,好像印度確實強大了,戰鬥力提升了,要無敵於天下了。

但是這種情況就如同一個練習武術的人,在外面打完一趟套路後,覺得渾身都是力量,覺得看誰都不夠自己打似的,然後又跟一個沒有練過武術還有著力量差距的對手打了一架,碰巧還打贏了,更是覺得信心滿滿,以為自己要無敵於天下,結果碰上了實力對手,一上手就被打蒙了,頓時傻眼。

太極雷雷就是這類人的最好註腳,實戰前又是收徒開館又是各種炫耀,結果被徐曉東一頓王八拳打的皮開肉綻,毫無招架之功才知道自己是老幾。

所以,從印度的一些戰術行動來看,雖然他肯定比1962年的戰鬥力有了大幅提升,又是特種部隊又是山地師的,不過要跟東方鄰居比起來,還是兩個字:“不行”。

精確打擊巴基斯坦,結果炸死了一隻烏鴉和一片樹林,這情報、定位、打擊能力可以用貽笑大方來形容了。而且總體看來,印度軍隊吃苦的能力應該還可以,畢竟他的兵員主要來源於窮苦的低種姓人家,不過軍容軍紀感覺還是不夠嚴謹。

戰鬥力來自於哪裡?嚴苛的軍紀形成的整體打擊水平。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的裝備與日本根本沒有差到一個量級,但是卻被日軍完虐,其根本原因就是國軍的軍紀不夠嚴明,沒有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軍隊整體戰鬥能力。


謝金澎


基本上除了五常國家,和五常之外的幾個比較有名的軍事強國,應該就能排到印度了。

首先,印度的戰鬥力肯定是低於幾個五常國家的。

這裡面不談核武能力,畢竟核武器這種大殺器一拿出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甚至完全可以忽略軍隊戰鬥力的強弱。

只比常規部隊的戰鬥力,五大常任理事國是肯定會超過印度的。

五大常任理事國在武器裝備上從龐大的航空母艦到最簡單的單兵自動武器,基本上都可以完成自主生產。



所以,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作戰體系,這和印度從全世界購買武器組成所體現的作戰效能是不一樣的。

因為印度的武器裝備牌子太雜,必然會在作戰中難以發揮出武器的真正效用。

而他因為不能夠實現武器的自主生產,只要拖入消耗戰就必然會敗。

其次,印軍的戰鬥力也低於5大常任理事國之外的其他軍事強國。

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外,德國、日本、以色列這些軍事強國戰鬥力也要超過印度。

別看德國和日本因為二戰的原因軍事發展受到限制,但是他們的軍工生產能力那也是相當的棒。德國的坦克、潛艇,日本的軍艦都是世界一流。

而且,如果爆發戰爭,德國和日本將戰爭潛能完全激發出來後,在常規力量方面很有可能超過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的法國和英國。



軍事訓練就更是印度不能比的了,例如空軍的訓練上,雖然印度是世界上摔飛機最多的國家,1970年以來已經摔了1000多了,但印度飛行員的訓練小時數是遠低於日本和德國。

其實,印度之所以摔的飛機多,就是因為飛行員不專業。

據統計,印度有39%的飛機故障是因為飛行員操作失誤造成的。

和以色列也是沒法相比的,以色列處在強敵環繞的環境下,戰備水平極高,而且全民皆兵。武器裝備也大多能夠自己生產,並且技術極為先進。

第三,剩下的國家就不如印度了。

除了以上幾個國家,剩下的戰鬥力就不如印度了。

他們或者國家太小,在印度的龐大軍事規模面前無能為力,或者本身訓練裝備和戰鬥意志就很差,就算是在同樣數量的情況下也不是對手。

比如,被沙特認為戰鬥力相當不錯的巴基斯坦軍隊,除了空軍在面對印度軍隊的時候擁有一定的優勢之外,海軍、陸軍在和印度的幾次大戰中都不是對手。

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東巴基斯坦境內的9萬巴基斯坦軍隊被迫向印度軍隊投降,並且付出34,000多人的傷亡,總損失數超過了12萬人,大約佔到巴基斯坦總兵力的1/3。



(1971年兩國簽署停火協議)

所以,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應該是超過大部分穆斯林國家的。

至於非洲,拉美國家那就更不行了,這兩個地方歷史上就沒出現過能打的國家。

而歐洲的瑞士、挪威等小國家雖然戰鬥力也不錯,可是國家太小,並且因為周邊敵對環境不那麼惡劣,軍隊的訓練、危機意識都很差,戰鬥力也是不如印度的。



可見,全球範圍來看,印度軍隊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的,小規模戰爭可能體現不出來,但是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和他打的又來又往,絕大多數國家都會被擊敗。


歷史風暴


印度的戰鬥力強還是不強?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印度現役的海、陸、空三軍總人數約127萬,其中陸軍103.5萬人,空軍17萬人,海軍不到8萬人。還有50多萬預備役武裝力量。

印度海軍成立較早是1947年,目前各種艦艇155艘,一艘服役航母,耗資15億美元從俄羅斯購進。還有一艘正在建造。擁有比較厲害一些艦艇是19艘護衛艦、11艘驅逐艦和19艘潛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有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山地作戰部隊。因為印度曾經在高海撥地區打過一次丟臉的仗,吃了大虧,戰後著力加強了這方面的作戰能力。

再說,印度軍隊戰鬥意志怎樣呢?戰場上裝備當然越先進越好使,可它必須人來使吧!單說,最早的印度軍隊,就能看出印度人能不能在戰場上打出精氣神,那就必須要有犧牲精神,怕死的軍人,有再好的武器裝備也白搭。

印度在二戰時期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其期間德國軍隊的戰鬥力超強世人皆知。

二戰過程中,德國突發奇想,如果在印度組建一支軍隊,引導印度從英國的殖民中解脫出來,即可以分散英國的精力,還可以配合日本的亞洲戰略,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1942年,德國人幫助印度人組建了第一支軍隊,不過僅700人,無法成為形成具有威脅性的戰鬥力。德國人通過不斷吸收被俘的印度人組建了3500人的"印度人軍隊"。

德國人準備將這支經過訓練的軍隊投入戰場時,卻發生了意外情況——印度人認為太危險,拒不服從命令。德國人認為,不經歷戰火洗禮的軍隊怎麼樣行呢?就讓德軍最強悍的第九連隊把這支印度"新軍"強行拖入意大利負責的戰場。

但是這支印度人軍隊在戰鬥中,創造了零傷亡的神話。他們跟在德軍後面,一點戰鬥慾望沒有,與盟軍遭遇時,不是作戰,而是直接投降了事。這讓德國人開眼了,但畢竟編入德軍序列,就讓後方負責治安。

法國讓德軍打淪陷後,法國給了德軍貴賓待遇,從吃、住甚至德軍士兵隨便在法國女性中尋歡作樂,當時印度人穿著德軍服裝,同樣享受德軍士兵的一切禮遇。德國人發現印度人打仗一點不靠譜,吃喝玩樂比德軍在行。最終,德國人把印度人組建的950步兵團番號撤銷了,把這幫印度"兵爺"攆回老家該幹嘛幹嘛去。這便是印度人組成最早的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

1962年,印度的最精銳的一個師被一個邊防團攆著打的潰不成軍,就連達維爾准將也淪為俘虜。近些年來,印度潛艇忘記關閉艙門便下潛,航母在船廠遭竊等事件一度成為笑談等。這些足以揣摩出印度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何由之


強弱的概念是相對的

強於不強的概念是相對的,也就是看和誰比。

你要和美國比,全世界都沒有什麼戰鬥力強過他的國家。你要和毛里求斯比,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軍事強國。

就印度自身來說,作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其整體軍事實力可以輕鬆排入世界軍事強國前十之中,和大多數國家相比,印度都是一個軍事強國。


葉飄刀


印度國力較強,軍武是先進的萬國貨。軍人掌握技術不夠熟練,不如巴鐵勇敢善戰。


611112732735何禹


印度軍隊裡的雜技的確很強[捂臉][捂臉][捂臉]戰鬥力?有還是沒有呢?


一天書沒讀過


分跟誰比


cv0371


強不強主要取決於跟誰比,總體來說屬於一般靠上點兒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