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老昆明的記憶中有那麼一首童謠:

  

沈官坡上崴著腳(jio),中和巷首擦點藥(yo)。

  圓通山被老虎追,急了跳進八大河(huo)。

  東寺街(gai),西寺巷,茅廁拐拐小樓上。

  先生坡,貢院坡,拐個彎彎逼死坡

看了童謠中這些怪怪的地名,你是不是覺得老昆明的地名戲精又無厘頭,的確不可捉摸。

昆明城有悠久的歷史,昆明的街道自然也有滿滿的歷史氣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昆明的十三坡:舊時的昆明以坡為街名的有13處,分別是:沈官坡、北倉坡、西倉坡、學院坡、貢院坡、逼死坡、藎忠寺坡、永寧宮坡、先生坡、丁字坡、牛角坡、小吉坡、熟皮坡。

第一坡:沈官坡

沈官坡,即是和歷史名人沈萬三有關的地名。沈官坡,建有清代石屏會館,現中和巷原石屏會館下到昆明翠湖南路一段。當時沐英主政雲南,沐英和萬三是好朋友,萬三入滇後得到沐英極好的照顧。沈萬三連同家眷來到昆明後,在黔寧王沐英接待照應下,將他安置於其別墅附近。即靠近翠湖洗馬河南岸,也就是原先的武成路中和巷的北段,即桑梓巷口至翠湖南路。昆明人為了紀念沈萬三,將其居住過的地方稱為“沈官坡”。

沈萬三後來到大理,並與張三丰相遇。沈萬三遇赦後回到昆明,隱居於西山太華寺,號“西山逸叟”。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石屏會館,現在已開發為一家特色餐廳,內有袁嘉穀照片和手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石屏會館下到昆明翠湖南路一段就是沈官坡

  石屏會館為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由當時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學生倡議,石屏在昆同鄉會發動社會各界人士捐資,由雲南唯一狀元袁嘉穀先生(石屏人)和知名人士張芷江先生(當時名士)直接組織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顧石屏在昆明讀書的無住房學生和旅遊、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貿集會。2004年重新修建後,會館出租給一企業辦起了餐館,出租期限為18年,2010年6月14日由於廚房起火引發火災。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沈官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第二坡:北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地近北城門稱北倉

現北門街中段通圓通山麓螺翠山莊一條巷

西起北門中街,長2380米,混凝土路面。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清雍正年間,北段坡頭建起糧倉,名小惠倉。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因地近北城門,俗稱北倉,坡名即以倉得名。北倉坡坡腳的北門書屋,為中式兩層磚木結構屋子,1942年李公樸先生遷居於此,樓上兩間為臥室和書房,樓下兩間臨街鋪面開設書店,取名北門書屋。在昆明經銷三聯書店、華僑書店、上海圖書雜誌公司等出版的進步文化書刊。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相繼被害後,書屋被迫關閉,今房屋基本保持原貌。

北倉坡緊靠四川會館的一號門牌是鄭莊,是民族資本家鄭一齋先生的住宅。當年鄭受抗日戰爭的影響,結交了不少民主人士和**員,資助過創辦北門書屋。北倉坡六號靠街的南邊,門上掛大理石牌“螺翠山莊”四個大字,是曾參加過光復雲南之役張維翰的宅第。

北倉坡二號曾是一家養有幾頭奶牛的個體戶,人稱牛奶場。三號是很像寺廟的易門會館,房舍較多,一共三進,依山而建,一層比一層高。四號寫有“延慶禪院”,字跡模糊,人稱延慶庵。在清代光緒年間的地圖上,這裡是延慶寺,範圍比庵大。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北門書屋舊址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北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北倉坡


說說老昆明的十三坡(之一)沈官坡、北倉坡

北倉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