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損不足以奉有餘”?

儒特


為什麼要"損不足以奉有餘"?今天我我累了一上午,下午稍閒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損不足以奉有餘"說的是人之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些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把天道和人道進行對比,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樣的。打個比方說,天氣太熱了不久就會起風,讓過熱的氣溫有所下降。就像拉弓射箭,瞄的太高就下降一點,瞄的太低就高一點,讓箭儘量離靶心更近。天地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太過就減少,即使有極端的天氣,也會被糾正一下。

人之道恰好與天之道相反,越是混的好的,越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追捧,尊敬。越是混的差的,越是拿出自己的東西供奉有錢的人。

正如聖經上說的,越是有的,神會讓他擁有更多。越是沒有的,神會讓他一無所有,把他的僅有的東西奪走,讓富有的更加富有。其實這個就是跟老子所說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一個道理。

至於為什麼,道理其實很簡單。總財富就那麼多,除非平均分配,否則必有窮富。事實上平均分配是不可行的,因為一旦平均了,就會出現大家都不肯多幹活了,沒有積極性了。於是只能採用競爭,誰有本事誰獲得財富就多。

一張大餅眾人吃,有人吃多了就會有人吃的少,於是貧富懸殊巨大。人之道就是這樣形成的,富貴受到追捧,貧窮受到嘲笑。越是沒有的,貧窮的越是要幫助有的,富貴的人去賺更多的財富。

於是乎,窮者愈窮,愈窮愈幫富者,所以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乙丙丁6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理解這句話要結合上下文來看。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因此老子在通過社會普遍的“損不足以奉有餘”和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勸說人們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詩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我用最通俗的文字解釋一下:

老子在這段文字中表述的意思是,天道應該是什麼什麼什麼。順應天道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人道(社會法則)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反著來的。那麼誰能做到損有餘補天下的不足呢?那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夠做到。

老子已經擺明了雖然“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社會普遍的法則,但是並不代表就是對的,這是逆天而行的,需要有道的人來逆轉這個情況。

你怎麼能把這一句單提出來理解成老子說就得這樣呢?


詩魔獨孤求踹


本句是老子的哲學命題,全句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處天之道可理解為上善的道、理想的道,而人之道可理解為現實的道、實際的道。此句可理解為“上善之道以多補少,現實之道以少補多”。

“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古代哲學常用的概念,此句中可通俗理解為理論與實踐。“天道”與“人道”是波浪前進或螺旋上升,損與益相互作用,使現實達到相對平衡或相對穩定的狀態。

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就“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和政府的生活保障政策。富者掌握著更多的資源,利用已有資源創造更多資源,而窮者擁有資源較少,再創造的資源也較少。在一個整體上升的環境中,差距則越拉越大。政府的生活保障政策則是向富者徵收更多的稅以接濟窮者,使二者達到一個相對平衡或者穩定的狀態。

小而言之是為人處世之道,大而言之是維護社會穩定重要舉措,這便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現實意義。



青木茶館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句原話出自《道德經》,字面意思是天道公正無私,會拿取多餘的東西補充其他地方的不足,而人的社會法則恰恰相反,是要把不足之人的東西拿走,去補充給富足的人。

“人之道”真的那麼殘酷嗎?

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資的供給。從嬰兒出生開始就知道索取奶水,到成年後為了獲取更多的生產資料不得不加倍努力,甚至成為“社畜”。

我們為了什麼而工作?生存!社會財富總量在一定時間內是保持不變的,我們為了獲取更多生存的物品,必須要通過工作產生財富,並在其中獲取一部分來支持自身存在並應對各種風險。所以,獲取物資在人的本能中都是存在並深刻的烙印在人的基因當中,基本很難改變。

前面說過,社會財富總量一定時間內不變,所有人都在索取物資,那根據能力的多少,必然會有人多有人少的情況出現。那麼掌握更多資本的人,會有著更多的話語權來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料,那在財富固定的情況下應當怎麼辦?自然是從沒有太多能力保護自己的生產資料,物資資料的人手中奪來。從古至今,所有的爭鬥,殘殺,劫掠均是如此。

現今社會可能明面上的搶奪不多了,但是通過消費,侵佔,信息差等等攫取利潤的事情比之前更加隱秘且快速。如同財富,美女,藝術品等等稀缺的資源,往往都會被資本家佔有。

所以現實中,人之道就是非常殘酷。

馬太效應同樣是西方版本的“人之道”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

故事大致講的是這樣的,一位主人臨行前給三位僕人一人一枚金幣。待主人回來後問三人錢去哪裡了。第一位僕人掙了100枚金幣,主人獎勵了他更多產業,第二位僕人掙了50枚金幣,主人獎勵了他部分產業,而第三位僕人害怕金子丟了給藏了起來,一分錢沒少也沒多。主人勃然大怒,將那一枚金幣拿走給了第一位僕人,並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種思想對於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深遠,也正是有這種想法的存在,讓我們看到西方文明的侵略史,掠奪史。而這種掠奪的文化,也正如儒道滲透入在中國人體內一樣,滲透在西方人的思想裡面。

老子的本意是什麼

這句之後,便是“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有道者能夠以有餘以奉天下。雖然人道逆反天道,但是有道之人一樣可以扭轉過來。老子是非常希望有很多這樣的人出現。也正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人層出不窮,讓中國成為數千年來唯一沒有文化斷層,人種沒有改變的文明古國。


“天補均平!”“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數千年來,無數人追求的平等還未到來,但是“共產主義”已經出現,即便我們甚至數十代人都沒法看到它的實現,但畢竟是有了希望。感謝當年為了我們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我是愛閱讀瞎思考的大白(●—●),歡迎關注我。


大白愛閱讀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水之道,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天缺乏正能量。人之道則不然,可以像催化劑一樣將水催化出能量以補充天地正氣的同時自身沒有損傷。孰能有多餘的正能量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吾善養浩然正氣”。


美大聖神


是老子在《道德經》裡的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註釋】 事物中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觀自然.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老子以辯證思維方式總結...


搞笑萌萌小仙女


這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殘酷規律啊。也就是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放在最後再說吧。

最近有一種普遍的現象,有錢的變得越來越有錢,而沒錢的卻越來越窮。

原因有二:

1.原始的狀況的不同

有錢的人有很多優質朋友,這會讓他繼續結交更多的人;他的錢也可以讓他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比如教育方面。

而沒錢的人,他們的父輩沒留下什麼。他們幾乎是從0開始拼搏,從小結交的朋友也有可能是隻喜歡吃喝玩樂。

2.遺傳方面

有錢的人有更多挑選伴侶的機會。他們一般也會挑選更聰明,更漂亮的伴侶。他們的孩子一般是不會長偏。

這個社會其實還是挺重視顏值的。在面試時,面試官也會偏向於好看的,誰讓人是視覺動物。而且如果那個人不僅好看,還聰明?

補充一下馬太效應吧。

《新約·馬太福音》25章29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我想談一下自己對這個馬太效應的分析。

人其實有一個弱點,就是自己越缺哪一點,就會越重視。從而導致了一葉障目,讓人只重視最表面的事物,而不會長遠考慮某件事情。

比如愛錢這點。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窮,而你的面前擺著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去賺一些錢,給人家打零工,幹一些可替代的工作。

一個是潛心學習,先大量投資自己。我想大部分缺錢的人都會選擇第一個。

不過,也不要那麼悲觀。馬太效應只是說的社會的普遍現象。但是什麼都有例外的,而那個例外有可能是你。

只要定下一個合理的目標,在行動前先預估一下,結果一定不會很差。

我是 ,希望能和你一起學習,讀書。


女俠七安


賢見 欲不其此 若也

居弗 而功成有弗而為人 聖以是乎著

道有 此者天於奉取以有 而餘有能孰

餘有 奉而足不道之人足 不益而餘有

道之天 故之補 

者足 不之損 者餘 有之舉 

者下 之抑 者高也 者弓張猶 

道之天下



走過來I走過去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說白了就應了一句話: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