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

無聊芒果


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後,傳皇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沒過兩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攻進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順利篡奪皇位。歷史上,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什麼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沒有動用,而導致自己的失敗滅亡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

中國自古繼皇帝位者大多數都是皇長子,也就是咱常說的嫡長子繼承製,說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資格做皇太子。朱元璋當皇帝時立的太子是朱標。但這太子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並且朱元璋的二兒子、三兒子也相繼去世(可能是皇子們整天花天酒地不注意鍛鍊的原因吧),於是朱元璋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使得皇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裡相當反感,況且朱棣文韜武略、戰功赫赫,資歷比皇長孫朱允炆強得多,更適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為太子。以至於朱棣與朱允炆產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賞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以秦、晉、燕諸王實力最強。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名義上獎賞,實則是為鞏固自己的大明功業。一方面,天下初定,各地還有不少殘存的抗元勢力,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坐鎮一方,有利於國本穩固。另一方面,將各個兒子“發配”到各地,他們遠離了朝野,也就不會威脅到朱標的太子之位,有利於政治穩定。誰知,太子朱標短命,朱元璋頓時亂了方寸,事態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東宮無主,朝野必定動盪,朱標之子被選為繼位人選,史稱“建文帝”。為給這位柔弱的皇太孫掃除一切障礙,晚年的朱元璋濫殺功臣,監督秦、晉、燕王的一舉一動。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秦王、晉王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相繼因病去世,形成了燕王朱棣一家獨大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不但和父親一樣性情寬厚,而且身上也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他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外邊的藩王已經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說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正式激化。

2、“靖難之役”的原意。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3、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神秘王牌軍部隊。

當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後可能會有人謀反,為了預防這樣的事情,他專門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隊,這些人能夠幫助朱允炆翻盤。他們便是鎮守在雲南的30萬沐家軍。這支軍隊為什麼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這支鎮守西南的沐家軍有三十萬之多。沐家軍的首領沐英是個孤兒,後被朱元璋收養,認作義子。他從小就跟隨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將他看做自己的親生孩子,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長大後屢立戰功,洪武三年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又掌管天下兵馬,沐英行事果斷,總是能及時解決問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後來沐英平定雲南之亂,此後一直鎮守雲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是生死之交,他聽到朱標的死訊後,十分難過,最後甚至因傷心過度去世了。沐英的兒子沐晟從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寵愛,與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繼位後,立刻就把沐晟封為侯爺,讓他帶兵去雲南平叛,鎮守雲南。

4、朱允炆為什麼不動用這支強大的沐家軍。

一是朱允炆錯判形勢,沒必要動用沐家軍。朱棣挑戰朱允炆,從實力上來講,朱棣一點兒勝算都沒有,因為朱棣是地方對抗中央,雖然他手下有十萬軍馬,即使擴軍也不過二十萬,而朱允炆手下的將士達到了百萬之上,因此朱允炆佔據著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朱允炆認為燕王是以卵擊石,以至於錯判形勢,而沒有調動王牌軍隊。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沒及時動用沐家軍。朱允炆因為親戚的關係,對於沒有才能又不忠誠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本來可以防守一段時間,但是李景隆卻下令打開城門,迎接燕王,這使得朱允炆反敗為勝徹底無望了。朱允炆沒有想到李景隆會敗的那樣迅速,朱棣的大軍會那麼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沒有時間去調動鎮守雲南的沐家軍。因為他知道沐家一定會幫助自己,所以出宮後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讓沐家保護自己。

三是朱元璋的鎮守遺命。朱元璋曾下令,沐家軍要世代鎮守在雲南,不得離開,如果朱允炆為平息內亂,而使國家邊境失守,就真的是內憂外患了,如果這樣做,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所以他沒有調用沐家軍。

四是雲南離南京路途遙遠,通信不便,來不及調用沐家軍。在對戰朱棣軍隊上,一方面是錯信李景隆,另一方面朱允炆的中央軍中很多將軍是燕王朱棣曾經的手下,面對朱棣這曾經的統帥根本就是不戰而降,朱允炆的部隊面對朱棣的大軍潰敗的實在是太快了,再加上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古代的通信不便,從傳遞消息到他們出兵到達南京勤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朱棣的軍隊實在是進攻的太快了,很快就兵臨城下,朱允炆根本就沒有去調兵的機會。

總之,小編認為,朱允炆在此之前有很多次機會是能夠獲得勝利的,但是他太過猶豫,太過優柔寡斷,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再加上朱允炆沒有戰鬥經驗,無論是政治手段還是軍隊影響力都不如燕王朱棣,並且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30萬沐家軍雖然強大、忠心,但離得太遠,不利於勤王,所以最終導致了朱允炆失去了江山。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如何評價朱允炆,有什麼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朱允炆,你會怎麼做?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朱元璋臨終時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沐家軍,這是由朱元璋的義子沐英親自培養的、一支擁有30萬精銳的“敢死隊”。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根據嫡長子繼位的原則,越過眾兒子們立了朱標的長子、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允炆一上位就對自己的叔叔們實行削藩。

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身經百戰,所向披靡,他本來就對朱允炆的繼位心中不服,這次朱允炆削藩更觸動了他的底線,他藉機“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攻打建文帝朱允炆,併成功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的結局是在一場大火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關於“清君側”本來是朱元璋賦予藩王的權利,目的是防止權臣篡權。

《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苦心成了朱棣奪權的藉口。


有很多人不免對正統的皇帝朱允炆心生可憐、可惜的感嘆,另外對朱允炆手裡那一支30萬的精銳部隊——沐家軍抱有希望,如果這30萬大軍過來,朱棣根本不是對手,那麼在危機的關頭朱允炆怎麼就不用這些精銳呢?

首先,沐家軍離的太遠來不及趕到。沐家軍起初是沐英帶領的,固守西南邊疆雲南,離京城數千裡,長途急行軍確實不便,另外面對朱棣大軍壓城也已經來不及。

其次,沐家軍的領導人更替頻繁,當時的領導者對朱允炆的衷心遠遠達不到祖輩們對皇帝的衷心,所以他們不願調動沐家軍。其實沐英和朱標的關係很不錯,可惜朱標病逝,沐英也因此悲痛而死。沐英死後他的長子沐春接替父親帶領沐家軍,可是不久沐春也死了,就有他的弟弟沐晟接替掌管沐家軍。

再次,沐晟對沐家軍的領導權和朱允炆上位在時間上差不多,而此時西南叛蠻刀幹孟多次叛亂,分割佔據很多地盤,朱允炆命沐晟隨時鎮壓叛亂,護衛好西南陣地。此時如果調動沐家軍怕雲南會有新的叛亂出現,危急邊疆局勢。


另外,朱允炆太自信。起初朱允炆認為沒必要調動沐家軍,朱允炆在和朱棣戰爭前期勝算在握,他認為動用沐家軍多此一舉,就沒有調動,後來想調動時已經來不及。

最後,站在沐家軍的立場上看,他們的確不好出面。老朱家的人內鬥,沐姓作為一個外姓摻合進來對自己百害無一利。他如果站在朱棣一邊的話,打贏了,自己雖能保全,但可能會留下不忠的罵名;如果站在朱允炆一邊,贏了還好,如果輸了整個沐家軍都會被株連。而保持“按兵不動”的話是忠於職守,無論他們誰贏誰輸他沐家軍保衛的都是朱家的江山,朱允炆和朱棣誰在皇位上對他們來說都一樣。


事實也是如此,沐家軍得到保全。朱棣登基後對沐家恩重如山,他封沐晟為黔國公,歲祿三千石,賜世襲的鐵券,此外朱棣還將自己的心愛的、恭慎有禮的五女兒常寧公主下嫁給了沐英的幼子沐昕。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論功封黔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而沐家軍也一直對朱家江山忠心耿耿,堅持守衛到明朝滅亡的那一刻。


小姐姐講史


朱元璋確實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這就是朱元璋養子沐英(原名朱英,朱元璋登基後擔心兒子們對養子有敵意,改名沐英)的沐家軍,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家軍正在雲南鎮守邊疆。

為什麼說這是一支王牌軍隊,而朱允炆又為何不用呢?接下來我繼續為你詳細分析。


一、王牌軍隊沐家軍

沐家軍的創始人沐英,也就是朱元璋養子,他8歲時就被朱元璋收養,從小與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在一起玩耍,兩人關係親密,情同手足。



沐英12歲就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朱元璋授予帳前都尉,1376年,與鄧愈一起去征討吐蕃,立下戰功,被朱元璋封為西平侯。

1381年,沐英與傅友德、藍玉三人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1389年,沐英率領三萬精兵大戰思倫三十萬大軍,結果大獲全勝,同年冬天,沐英率軍出征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此後,雲南徹底平叛,沐英奉命留在雲南鎮守邊疆。

1392年,沐英在雲南病逝,朱元璋命令歸葬京師,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死後,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鎮守雲南。

沐英的四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從小是在南京長大,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建文帝)關係很好,這也是沐家軍是王牌軍隊的原因之一,信任度高。

雖然沐家軍失去創始人沐英,但是戰鬥力並沒有衰退,依舊能力非凡。比如1397年,幹孟造反,沐英長子沐春親率沐家軍前往鎮壓,很快就取得勝利,可見這支軍隊戰鬥力保持完好。


可惜沐春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死去(沒有兒子),讓弟弟沐晟繼承爵位,繼續帶領沐家軍在雲南鎮守邊疆,當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沐家軍統帥正是沐晟。


二、為什麼朱允炆不用沐家軍?

通過以上對沐家軍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沐家軍不僅戰鬥力十足,而且沐家軍統帥與朱允炆關係還十分親密,可信度很高,有這樣一支30萬大軍的王牌軍隊,為何朱允炆不加以使用呢?其實原因主要就以下3個。

1、朱允炆輕敵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發動的,之所以要說清君側,主要是因為朱元璋留下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當時所謂的朝中奸臣就是齊泰和黃子澄,所以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

作為燕王,朱棣雖然在北京有十幾萬大軍,可始終也只是一個地方軍隊,朱允炆控制的是全國200萬左右的大軍,試想一下10萬對200萬,怎麼可能勝利,朱允炆當然沒有任何必要動用朱元璋留下來的王牌軍隊沐家軍。

可是朱允炆確實輕敵了,朱棣這個傢伙運氣好得很,再加上朱允炆的殘忍削藩,引起各地藩王的不滿,如今朱棣揭竿而起,很多藩王都在隔岸觀火,靜待佳音。

所以朱棣很快就取得不錯的勝利,尤其是北京周邊的城市,基本都是不戰而敗,直接就歸順朱棣,讓朱棣的信心大增。

2、考慮到雲南邊疆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叫沐英的沐家軍去鎮守雲南是有很多原因的,雲南當時叛亂很多,而且連通周圍很多小國家,朱元璋擔心那些小國家攻打雲南,才派強悍的沐家軍去加以鎮守。

如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正是危機重重,要是朱允炆不是特殊時候就把沐家軍從雲南調動過來支援自己,而讓雲南處於失守狀態,萬一周圍國家趁虛而入,豈不是得不償失,與朱棣爭來爭去江山始終姓朱,要是雲南被其它國家佔據,那朱允炆不是成為千古罪人。

在面對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朱允炆斷然是不會輕舉妄動的,除非實在迫不得已,才可能調動沐家軍。

3、來不及調動

朱允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居然會被朱棣一個地方軍給搞得措手不及。

靖難之役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派出56歲的老臣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結果朱棣老奸巨猾,採用游擊戰術突襲,搞得耿炳文猝不及防就失敗損失幾萬人馬。

意識到情況嚴峻的耿炳文提出守城不出,熬死朱棣的措施,可惜朱允炆覺得方法不妥,就在黃子澄的建議下任用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將領李景隆。

李景隆太年輕,沒有實戰經驗,更是節節挫敗,導致朱棣有時間緩衝去到內蒙古把弟弟朱權的八萬大軍借來一起反抗,這個時候朱棣的實力大增。

但是區區不到20萬軍隊,還不是一個國家的零頭,按理來說朱允炆勝算還是很大,可是朱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繞過山東直逼首都南京,一下子朱允炆懵了,來不及調動前線部隊回來支援。


原本好好的一場勝算巨大的戰爭,就這樣在朱棣攻打南京之時發生逆轉,朱允炆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打算調動遠在雲南的沐家軍,發現已經來不及,因為從攻打南京到拿下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總共也就幾個月時間,在那個時候,從雲南去到南京,搞不好就要半年一年的時間。


結語

朱棣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謀略的運用恰到好處,結果遇上沒有經驗的朱允炆,還有一群傻乎乎的大臣,這樣的戰爭,簡直就是天助朱棣,沒辦法不勝利啊,等到朱允炆恍然大悟,一切早已浮生若夢!



嗔痴歷史觀


看過小說《鹿鼎記》的人,應該對裡面的沐王府印象深刻,在小說裡,它可是影響力很大的一派江湖勢力。

其實沐王府並不是真正的王府,它的主人世襲“黔國公”,始祖就是明初的著名將領沐英。只不過,沐英後人一直鎮守雲南,保衛當地的黎民百姓,出於尊重,大家就稱它的府邸為王府,言下之意就是把沐家人的爵位拔高了一個等級。

沐家世代為大明效忠,所以在《鹿鼎記》裡,已經失去爵位的沐家人,還在一直從事著“反清復明”的活動,這多半就是在尊崇祖訓。

沐英——朱元璋養子,和朱標感情深厚

沐英不但軍功累累,而且與朱元璋的私人關係不淺。他八歲的時候,遇到朱元璋,並被其收為義子,朱元璋夫婦待其如同親子,長大後就隨同朱元璋征戰四方,並立下赫赫戰功。大明建立後,被朱元璋派到雲南去鎮守,為明初局勢的穩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沐英比朱標大了十一歲,但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朱標死後,沐英痛苦萬分,僅僅兩個月後,就在悲痛中病逝。從南京到雲南,即便快馬傳遞消息,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日,可以想象,沐英正是在接到朱標噩耗之後不久去世的。

沐家軍——傳說中朱元璋留下的一支王牌軍隊

也就是說,沐英與朱標一樣,都是死在了朱元璋之前。然而近些年來,網上卻有一種說法,說是朱元璋臨死之前,特意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軍隊,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朱允炆到死都沒有運用,這支王牌軍隊,正是沐英率領的幾十萬大軍。很顯然,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的,靖難之役發生之時,連朱元璋都已經死了,更何況死在他之前的沐英?

不過即便如此,王牌軍隊一說也不見得就完全錯誤,畢竟沐英雖死,其子卻可以為繼,就是換了一個將領而已,在必要的時候,朱允炆仍然可以調用。再者,以沐英和朱標的關係,他的兒子也應該與朱允炆關係很好才對。可為什麼靖難之役一連四年,卻不見沐家軍的身影呢?

靖難之役時,沐家已不復當初

要說這裡面,還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沐英死了之後,接替他位置的是長子沐春,這個人的志向與父親一樣,也是太子朱標一黨,更與朱允炆關係非同一般。然而可惜的是,朱允炆繼位才幾個月,沐春就因病去世了,比他老爹沐英還要短命。沐春無子,於是由其異母弟沐晟接位。

所以說,靖難之役發生之時,遠在雲南的沐家軍其實正在經歷一場輪換,而且是突然發生的輪換。沐春死時才三十六,正常來說,作為弟弟的沐晟是沒有可能接班的,更不可能在此之前就做好接班的準備。

哥哥死後,沐晟肯定要做一番整頓,以便樹立自己的威信。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就是朱允炆主動調他勤王,他也得掂量掂量,畢竟內部的整合都是個問題,他又怎敢輕易離開雲南的大本營呢?

鞭長莫及,朱允炆有心無力

另一方面,鎮守雲南本身也是一大要事,倘若朱允炆貿然調離沐家軍,恐怕南方後院就會立刻失火。如此一來,北有強敵,南有叛亂,他這皇帝還怎麼當?

所以說,除非是情況特別危急,朱允炆是斷然不會調動沐家軍北上的。然而真到了危急時刻,就算他想動用沐家軍,也是毫無可能的,畢竟雲南離南京實在太遠,聖旨傳過去,就得一兩個月,再等到沐家軍北上勤王,恐怕局勢早就翻轉了。

不過據野史記載,朱允炆並沒有直接死於靖難一役,而是逃到了雲貴一帶躲藏起來。倘若這份傳言為真,那至少可以說明,沐家軍在朱允炆的心中,始終是一大依靠,以至於他失敗之後,也會優先逃向由其鎮守的地盤。從這個層面來看,朱元璋留給他的王牌軍隊,也確實是“派上用場”了。

《明紀》等


汗青正浩


最近明朝電視劇好像備受關注,對歷史上的朱允炆也頗有爭議,當年朱元璋下令給朱允炆留一支明朝王牌部隊,這些士兵幾乎是全朝的精銳之師,為什麼到靖難戰役裡,朱允炆沒有調動這支軍隊呢?

公元1399年~1402年明朝發生“靖難之變”。當時朱家內鬥,燕王朱棣窺視皇位已久,不顧叔侄之情誓要率兵攻陷北京,而朱允炆則獲得朝廷軍隊的支持跟朱棣對抗。雙方的奪權戰爭一共打了4年之久,期間老百姓受難無窮,叫苦連天,而結局是朱棣順利攻陷金陵城池,並自封了明太祖,傳說朱允炆見到大勢已去,萬念俱灰,逐在烈火中失蹤。

這個結局估計會把朱元璋氣的炸墳,他當年非常愛馬皇后,朱標又是他跟馬皇后的長子,所以朱元璋偏心想讓朱標來稱帝,可惜太子朱標不爭氣年紀輕輕就染病死了。

後來朱元璋把希望寄託在皇太子朱允炆身上,在跨輩分扶植他登基,但自己年事已老,生怕死後,皇太孫年紀小被人趁機奪權,於是才在有生之年把有隱患的官臣逐一除掉。可以說,朱元璋給朱允炆鋪平了道路。然而遠在藩國的燕王朱棣是一個有野心之人,朱元璋可以防外人殺外人,但不可能殺自己的兒子,於是當他一死,朱棣就開始逆反了。

那朱元璋曾留下的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時朱允炆不用?原因難以置信

朱允炆跟朱棣同室相殘,外人很難插手,而朱元璋當年留給朱允炆的那一支精銳王牌部隊,據說駐紮雲南邊境,由統帥沐英管轄。可能是離中原太遠的原因,朱允炆被能等到這支王牌軍趕回來就被朱棣打敗了。

不過另有一說是,朱允炆早就想調用這支部隊鎮壓自己的叔叔朱棣,可是1392年的時候沐英就死了,其比朱元璋死得還早,所以該部隊成了一個謎,因此說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王牌師的說法還有待考證。

另外朱元璋留下的部隊,軍心穩不穩還是一個問題,當年他農民出身,打得天下後格外珍惜,特別不信任外人。後期為了鞏固朱家江山,還濫殺功臣,導致外姓官員跟怒不敢言。特別是朱元璋看到愛子朱標病死後,顯得更加疑神疑鬼,動不動就殺人,感覺某人將來會謀反就按個罪名處掉,就算是身邊的親信功臣也不放過。

就這樣,朱元璋在世時已經把大半忠誠於他的官臣殺完,剩下的則是“牆頭草”。不過,駐守在雲南的沐英,是馬皇后認的乾兒子,通過這層關係,沐英還是安全的。特別是沐英貧困戶出身,自幼挨窮,七八歲就被馬皇后認乾兒子,一直受到朱元璋夫妻的關照,所以沐英應該會忠於朱元璋,若是他當年在雲南聽說朱棣謀反後,肯定會班師回朝,支援朱允炆,可惜歷史沒有記載他救援事蹟,只能說明他在朱元璋就之前已經死了。

加上朱棣率兵奪權初期,朱允炆獲得滿朝文武以及明朝百姓的支持,佔於上風位置,因此他可能沒有想過會輸給朱棣,就沒有下令調回這支王牌軍。然而戰爭變幻莫測,戰爭打到後期,朱允炆太過自信,且用人不賢,使得朝廷正規軍犯下諸多錯誤,導致接連慘敗。戰局隨即開始扭轉,而朝中官員多數是“隨風倒”的人才,忠臣幾乎被朱元璋斬絕,所以當朱棣佔據上風的時候,這些官員就開始靠不住了,這使得朱允炆最終無人可用,就算有權也施行不起來,最終導致他沒能真正喚回這支王牌軍隊。


貓眼觀史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您問題中所謂的王牌部隊指的是雲南沐王府吧。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個沐王府的來歷。

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他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可以說是戰功赫赫,深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喜愛,由於和太子朱標是同齡人,他們兩個關係也非常好。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沐英為副將軍,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征討殘留在雲南的元朝勢力。兩年後,雲南初定,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和藍玉等人,而把沐英留在了雲南。沐英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管理地方政務也得心應手,他安撫夷越百姓、發展教育和生產,社會風氣持續向好,雲南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至於靖難之役時,沐王府為什麼沒有參與,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當時沐英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沐春繼承了他的位置,朱允炆和沐春的關係沒有那麼好,不像朱標和沐英那樣是發小(據說沐英聽說朱標死後,也吐血而亡)。

2 朱允炆當時是要削藩,他們沐家在雲南勢力很大,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他們自己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

3 也可能是雲南太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再加上這是老朱家的內亂,不管最後誰做皇帝,他們忠的是大明王朝,所以沒有在這場皇族貴族中的戰役中站隊,估計也還來不及站隊。所以說所謂的留給朱允炆的王牌部隊這一說是不存在的,準確的說法是留給大明一直王牌部隊。人們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沐家的後人做得也很夠意思,在明朝滅亡後,沐家人一直反清復明上百年,甚至還幫助救國。


淵源歷史小課堂


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以後,朱元璋為了不讓他的其他兒子因為皇位骨肉相殘,同年,朱元璋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儲君。

1398年6月30日這天,朱允炆在南京繼位,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能讓朱允炆坐穩皇位,他不僅殺了很多手握重權的大臣,還留給了朱允炆一支特種軍隊——沐家軍。

可是在“靖難之變”,朱棣兵臨城下時,朱允炆也沒有調用沐家軍,來維護自己的江山,這是為何呢?
(朱允炆劇照)


沐家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他們到底會不會聽朱允炆的?

其實沐家軍最早的統帥是木沐英,朱元璋後來雖然猜忌功臣,而沐英功勞又很大,朱元璋卻從不猜忌他,其實是有原因的。

沐英跟著朱元璋時,只有8歲,朱元璋收他為義子,從小都是由馬皇后負責教育。後來沐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但他是朱元璋看著長大的,所以朱元璋很清楚他的秉性,自然也就十分信任他。

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一起帶兵出征,平定雲南戰亂。這次沐英讓一些精兵猛將游泳渡江,打了敵人措手不及,取得全勝。

1383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雲南,其實他這也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萬一南京有變,那麼沐英也可以帶兵勤王。

沐英後來48歲就去世了,他的沐家軍由兒子沐晟帶領,繼續擔任大明的特種部隊。
(朱棣劇照)


“靖難之變”,朱允炆為何不調用沐家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他改變了朱元璋以前的酷吏嚴刑,開始施行仁政。不過他發現自己的幾個叔叔,也就是當時的藩王,勢力太大,在黃子澄等的建議下,朱允炆採取了削藩。

當時燕王朱棣是駐守在北平的,朱允炆借軍事調兵,準備拆減朱棣的軍隊。這下朱棣不幹了,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畢竟只是一路藩王,勢力遠不如朝廷,所以起初朱允炆派耿炳文北伐朱棣。不過耿炳文卻並不是朱棣的對手,最終戰敗。

耿炳文敗了之後,朱允炆換李景隆為帥,繼續與朱棣作戰。李景隆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和朱棣兩人僵持不下。不過沒多久,李景隆還是節節敗退。

1401年,東昌之戰時,朱允炆的軍隊取得勝利,朱棣身邊最得力的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也被包圍,可是誰曾想此時朱允炆下了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他手下將士害怕傷了朱棣,朱棣這才逃走。


(朱允炆劇照)

所以起初朱允炆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對抗朱棣,他自然也就不想動用殺手鐧沐家軍。事實上朱允炆也確實有實力。

不過朱棣敗退後沒多久,就捲土重來,這次朱棣來的突然。朱棣這次採用了“閃電戰”,來的十分迅猛,1402年6月8日,朱棣就兵圍南京城。朱允炆還來不及調兵,7月13日,朱棣的軍隊就進了南京城。

其實,朱允炆不調用沐家軍,主要是因為起初他手中的軍力數倍於朱棣,他完全可以與朱棣對抗,等他反應過來自己不是朱棣對手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斯幽說歷史


靖難之役是明朝的內部鬥爭,交戰雙方分別是朱允炆和朱棣。

朱允炆和朱棣是叔侄關係,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

朱元璋於公元1398年病逝,在病逝之前留下遺言,將皇位傳給朱允炆。我們都知道古代傳皇位基本都是傳給兒子的,沒有跨代傳的,所以朱允炆是個例外。

當然,朱元璋的這種操作也間接的埋下了兒子和孫子的矛盾,畢竟兒子們都等著繼承皇位,結果冷不丁的來了這一手,令兒子們很失望,所以就嫉恨起朱允炆了。

朱允炆呢,心裡也害怕自己的這些叔叔們搶自己皇位,所以也時刻提防著他們,靖難之役也就是因此而爆發的。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他將自己的兒孫都封為了藩王,擁有自己勢力,朱允炆上位後,為了防止他們起兵,所以實行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

朱棣當時是燕王,算是所有藩王中實力最大的。朱允炆削藩的時候還和大臣商量過是先削燕王還是先削其他王,最終結果是留著最後削燕王。

朱棣看著別的藩王一個一個被削,成為了庶人,心裡也開始擔憂,最終和朱允炆的朝廷決裂,發動了靖難之役。

這場戰役總共持續了3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進應天府,也就是明朝朱元璋時期和朱允炆時期的首都南京。朱棣大勝,朱允炆下落不明,據說是被大火燒死。

朱元璋在的時候,培養了一支王牌軍隊,這支軍隊的首領叫沐英,他是朱元璋的養子。

沐英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後參加農民起義軍被朱元璋所收留,因為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並沒有生孩子,所以就把沐英收為了義子。

他的童年基本是在戰爭中度過,18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軍中重要人物,26歲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多次出征,32歲時,因出征吐蕃大勝而歸,被封為柱國,西平侯。

沐英戰功赫赫,在奉命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又讓他獨自鎮守雲南,公元1392年,在朱元璋最心愛的太子朱標去世後,沐英跟隨著去了,享年48歲。

沐英身死,但是他的沐家軍還存在,沐英能夠有如此多的戰功大多都是因為他的沐家軍。

沐家軍是朱元璋時期的王牌軍隊,所到之地,無戰不勝。朱元璋去世後,將這支軍隊留給了朱允炆。

那麼為什麼朱允炆沒有動用這支軍隊呢?

上文提到了,沐英被派到雲南鎮守,沐英死後,他的沐家軍便一直在雲南了。雲南離首都實在太遠了,一開始朱允炆沒打算動用沐家軍,因為覺得多此一舉,直到後來迫不得已想動用卻已經晚了。

沐家軍本身也沒有額外的精力去幫助朱允炆,朱允炆是公元1398年上位的,而沐英的長子沐春,也就是當時沐家軍的領導人,同年病逝,沐家軍就由沐英的二子沐晟繼承了。

沐家軍的職責是鎮守雲南,沐晟繼位後,叛蠻刀幹孟再次叛亂,諸蠻也開始分割其屬地,沐晟開始討伐平定麓川。

所以說原因有兩點,一是朱允炆沒有請求他們支援,二是他們沒精力去支援,所以導致了朱允炆沒有動用這支王牌軍。


理科男讀歷史


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能夠推翻元朝政府的統治建立明朝,他所依靠的不僅僅是自己聚集了當時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所用,更加重要的是朱元璋是一個很有謀略的皇帝。



明朝建立初期,北元勢力經常騷擾邊境地區,並且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朱元璋吸取了前朝的經驗,將自己眾多的兒子都立為藩王,讓這些藩王替自己守衛著大明的邊疆,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老朱還是十分放心的,但是朱元璋在當時好像沒有考慮到手足相殘這件事情。


太子朱標的早逝讓所有藩王對這個皇位都是虎視眈眈,但是最後朱元璋居然講皇位傳給了年幼的朱允炆,一個毛頭孩子,要政績沒有政績,要軍功沒有軍功 ,這樣的人何德何能能夠當上皇帝。而且這個毛頭小子膽子還不小,一上位就下令削潘,在五個藩王都被廢除之後,朱棣知道自己就是自己侄兒的下一個目標,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朱棣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朱元璋在病逝前也算到了藩王遲早要造反,有一隻王牌部隊一直潛伏在大明朝的西南邊境,這鎮守雲南的沐家軍。當年沐英率30萬大軍征討雲南,昆明守軍不攻自破,雲南納入了明朝的版圖,沐英也被朱元璋任命世代守衛雲南。朱允炆繼位之後,認命沐英的沐晟繼續鎮守雲南,而沐晟也是聽從朱允炆的指揮的。



但是“靖難之役”自始至終朱允炆都沒有調用過沐家軍,甚至在朱棣包圍南京之後也沒有讓沐家軍勤王。這其中的原因可能與朱允炆的優柔寡斷的性格有關,靖難之役證明了朱允炆還是太年輕,縱使朝廷的兵力是燕王的數倍,但在錯誤的指揮之下還是兵敗如山倒,並且燕王的推進速度太快,朱允炆根本沒有時間講鎮守雲南的沐家軍調往南京地區,所以不是朱允炆不想用,而是在開戰之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一眛的相信自己的實力,到頭來卻丟掉了皇位。


七七談歷史


前期用不到,後期想用卻來不及。

這支王牌軍隊,指的是沐英的沐家軍。沐英八歲時就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二歲就和朱元璋到處征戰,而且,沐英和太子朱標的關係也不錯,沐英之子沐晟更是和朱允炆一起長大,所以朱元璋並不擔心沐英父子的忠誠度。沐英麾下的三十萬沐家軍確實屬於王牌軍隊,但不一定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也沒有想到他的另外幾個兒子會造反,所以,朱元璋就把沐英安排在雲南,負責鎮守這塊邊陲之地。

朱允炆繼位時,沐英雖已去世,但繼承者的忠誠度也不成問題,那麼,靖難之役中,朱允炆為什麼不動用這三十萬沐家軍呢?

靖難之役中,朱棣的燕軍只有三十萬,而朱允炆的南軍總數近百萬,再有,朱棣只有燕京一方土地作為後勤保障,而朱允炆則坐擁天下財富,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前線軍需。

所以說,當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雖說朱允炆心裡也很慌,但壓根沒想到會落敗。而且戰爭之初,朱允炆可以從更近的地方調集軍隊,暫時還用不到雲南的三十萬沐家軍。

從中不難看出,朱允炆有兵馬數量和軍需供給的優勢。但在統帥方面,朱允炆卻處於絕對的弱勢。燕軍的主帥,除了朱棣,主要就是朱能和張玉,南軍的主帥則是耿炳文和李景隆。說起來,在名將雲集的明初,張玉和朱能實在沒什麼名氣,而且兩人領兵打仗的水平也遠遜色於常遇春、藍玉等人。

可惜,朱元璋擔心這些功臣造反,先後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殺了大量的功臣良將,這其中就包括藍玉等名將。所以到朱允炆繼位時,就面臨著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最後就迫不得已用了耿炳文和李景隆。

可這兩個人也確實沒什麼能力,所以雖然朱允炆有兵力的優勢,但前期卻一敗再敗。而接二連三的勝利也讓朱棣有些輕敵,東昌之戰中,朱棣戰敗,被圍困於河北一帶。

之後雙方進入僵持階段,但基本上還是朱棣勝得多,不過這個時候,朱允炆依舊有兵馬可以調動,還用不到遠在雲南的沐家軍。

在這個緊要關頭,宮裡跑出來一個太監,告訴朱棣金陵城防務空虛,朱棣得知後,果斷調整戰略方向,繞過山東直取南京。

直到這時,朱允炆才想起了沐家軍,但在沒有汽車飛機的當時,單靠騎馬,一來一回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再加上三十萬大軍的調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說,到後面朱允炆需要用到沐家軍時,根本來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