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流星”中距導彈不兼容,印度說我來重新設計

如果新一代中距空空導彈要成為一個“遊戲改變者”,那麼它必須有比現有型號更大的運動能力。這需要大幅增加兩個關鍵參數:“F極”,即當導彈命中時,印度多用途作戰飛機(MRCA)與其目標之間的距離;以及“不可逃逸區”,即導彈可發射的距離,且目標無論如何操縱,都無法逃逸。現有的中距導彈,如AIM-120、MICA或R-77/RVV-AE,都是採用單室雙推力或者單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這類導彈的發動機工作時間較短,導彈末端的機動能力有限,最大射程都比較近。

先進“流星”中距導彈不兼容,印度說我來重新設計

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是一種吸氣式動力裝置,其利用大氣中的氧氣作為部分氧化劑,且推進劑中燃料的比例比固體火箭發動機中的更高,所以理論比衝遠高於固體火箭發動機,而且可以實現續航級小推力、長時間工作,能夠大幅度增加導彈的射程。流星導彈採用無噴管助推器、高能含硼富燃料推進劑、燃氣流量調節的高性能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

先進“流星”中距導彈不兼容,印度說我來重新設計

印度自行研製的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

流星導彈採用雙向數據鏈,因此飛行員可以導彈飛行途中重新選擇目標。飛行員還可以實時看到流星的燃料燃燒率、運動能量和跟蹤狀態。這對於快速決定是否向目標發射另一枚導彈,或者在目標被正確跟蹤或導彈已經最終鎖定目標時脫離至關重要。流星將能夠得到這些關鍵信息中繼修正,不僅從發射它的MRCA,而且從“第三方”來源。這些系統可以包括其他MRCA、機載預警與控制(AEW&C)平臺、陸海雷達和電子監視系統,它們通過數據鏈路向MRCA發射的導彈提供自己的態勢感知數據。

儘管上述原因正是印度空軍(IAF)為其36架陣風多功能戰鬥機訂購MBDA開發的流星導彈的原因,但這種採用衝壓發動機的中距導彈的需求是2500枚。還有另一個問題:流星導彈應該與印度空軍使用的所有類型的多功能戰鬥機的飛行電子設備兼容,這對系統集成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仍然有一個解決方案。

一方面,這包括在多功能戰鬥機上安裝印度國產的任務計算機、存儲管理系統和掛架接口航空電子設備(全部使用MIL-STD-1760標準),如“光輝”Mk.1、“光輝”Mk.1A、Su-30MKI和MiG-29UPG,而另一方面,流星導彈所採用的Ku波段主動導引頭及其雙向數據鏈路模塊可以由印度提供的相應航空電子設備和傳感器替代,這些設備和傳感器已經在印度自主開發的Astra-1中距導彈上使用。這樣,起源於俄羅斯和以色列的導引頭就可以與流星導彈無縫集成,因為印度將首將航空電子設備、傳感器與以色列和俄羅斯的導引頭集成,然後將其提供給MBDA,以便安裝在流星導彈上。

先進“流星”中距導彈不兼容,印度說我來重新設計

Astra-1中距導彈Ku波段主動雷達導引頭

早在2016年,MBDA和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RDO)就聯合開展了這方面的工程研究,當時DRDO開始了自己的內部概念研究,以開發固體衝壓發動機(SFDR)為動力的中距導彈。隨後發現,一個適當修改的流星中距導彈包含DRDO開發的航空電子設備確實有可能與俄羅斯/以色列提供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一起開發和集成,同時不違反提供外國原始設備製造商的知識產權。事實上,MBDA已經在為日本進行類似的重組計劃,2014年,英國第一次開始與日本進行探索性會談,探討搭載有源相控陣Ka波段毫米波導引頭的流星中距導彈的前景,該導引頭是由三菱電氣公司(MELCO)在前十年為自主研發的AAM-4B(99型)導彈研製的。隨後,2017年1月,關於聯合新型空空導彈(JNAAM)可行性的合作研究項目開始。如果一切順利,該型中距導彈將在2023年開始飛行測試。

先進“流星”中距導彈不兼容,印度說我來重新設計

印度中距導彈和地空導彈採用的國產導引頭

印度也於2016年開始研發用於遠程地空導彈和固體衝壓發動機的Astra-2 中距導彈的採用有源相控陣的X波段和Ku波段主動雷達導引頭,目前正在開發Ka波段後繼型號,也將兼容流星導彈。Ka波段導引頭帶有一個有源相控陣天線(作用距離20km)和一個次級X波段無源信道,將取代現有的Ku波段導引頭(作用距離6km),並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擾能力。這樣的搜索雷達可以毫不費力地同時在多個頻率上工作,這使得他們不僅能更好地找到目標,而且更難被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