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你怎麼看?

尤尼烏斯seven


很好的問題,能看清並處理好這一問題,才能安居高位。

引文的作者是王勃。王勃和馮唐、李廣一樣,懷才不遇,命途多舛。

三人才具無疑,但與晉封規則不合——並不是有才華就要晉封的。具體內容它文已有論述,再延展一下,挖掘普遍規律。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不止他們三個人。至聖先師孔子,顛沛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犬;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幽於縲紲,死於同門;還有賈誼、楊修、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唐寅、徐渭……不可勝數。

首先,他們也不是完全沒遇,否則我們根本不會知道他們。他們都因才華而初遇了,只是差一點,沒能上到更高的位置,或者又落下來了,所以令人惋惜。有悲劇效果才更容易流傳後世。

其次,沒能更進一步的根源在哪裡?

1. 理想主義,不合時宜。孔子、辛棄疾為代表。淨土根本不存在,不能在善惡交織的現實中生存發揮,就不能更上層樓。反之,成功的例子有郭子儀、張居正、戚繼光等。

2. 恃才傲物。楊修、王勃為代表。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低位時固然需要表現,以搏出位,贏了直躍龍門,失敗了也沒多少損失;但更進一步時,兇險倍增,承擔不起失誤的後果,就要謹小慎微。張廷玉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即是此理。

3. 輕浮不守規矩。李白、唐寅為代表。兩人都醉酒狎妓,狂放不羈。突破世俗,必受反噬。唐玄宗評價李白“固窮相”,文徵明父親評價唐寅“其人輕浮,恐終無成”。

唐初宰相裴行儉曾評價“初唐四傑”:“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信矣。

器識者,德操權謀,猶如樹之根;才藝者,文采技藝,猶如樹之枝葉。木秀於林,而根系短淺者,何免於摧折?

感謝提問,共切磋。


天叔的書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唐代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和李廣都是那個時代很有才能的人,馮唐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卻一直得不到重用,等漢武帝想啟用他時,他已經90多歲了,不能再承擔大任了。李廣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卻由於和皇帝關係有隙,一直不能封侯。王勃以這兩個人的經歷,來感嘆人世間懷才不遇和有功卻不能得到回報的人生境遇。以此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人生悲嘆。

對於一個時代和社會來說,有才能的人沒有得到表現才能的機會,有功勞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則說明這個時代和社會出現了問題,需要得到改變,否則社會就有可能陷入危機之中。

對於一個人來說,自己有才能卻沒有表現的機會,有功勞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則可能是社會的問題,也可能有自己的問題。因為這個人可能是沒有才能的,只是自己覺得自己有才能的,這個人可能是沒有功勞的,只是自己覺得自己有功勞。這種情況一定要得到這個人清楚的認識,弄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才能和功勞。一味地怨天尤人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嚴重。


文藝創作者南雨


此典故出自唐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喻:馮唐到老難以得志,李廣功高不爵。這何償不是王勃對自已的感慨呢。

馮唐,漢初人,以孝行著於時,以才德聞於世。但漢初文、景帝時,重年長持重的人,馮唐稍顯年青,待漢武帝時,重青年才俊,馮唐又顯老了。故馮唐有一番感慨:先帝重年長,陛下重年青,我時運不濟呀。

李廣,大將之才,騎射更是無人能敵。匈奴畏之,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可見其聲望之高。而漢武帝時,不是以聲望而是以軍功而封賞的,打了多少勝仗,斬獲多少敵軍。小李廣兩輩的霍去病因軍功卓著,二十歲出頭便封為冠軍侯。

其實李廣能征善戰,卻未有大的戰功,是由於太個人英雄主義,兩軍大戰不是單挑,勇者必勝,所以他終生未被封候,主要個人性格造成的,並不太委曲。後人認為霍去病衛青少年得志,有裙帶關係之嫌,替李廣不平,有同情失敗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藉機鳴不平之意。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由此我們可知李廣“飛將軍”的美譽是在他鎮守右北平之時。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

客觀地說,最適合李廣的職業是保鏢,最適當的職位是衛尉和郎中令。李廣絕對是一個好兵,拔高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將才,但絕對不可以做一個帥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一往情深滿腔熱忱的司馬遷也極其巧妙地明貶實褒: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四次戰績來看,英雄李廣真的不能因戰功封侯。司馬遷為之打抱不平、李唐王朝及其文人雅士對之扼腕嘆息似乎不難理解,一個是故人和偶像,一個是祖宗和依託。說李廣壯志難酬行,但說他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委實有點過。還是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司馬遷寫李廣射石搏虎,主要的心意無非是誇飛將軍的神力神射,讓人讚歎,敬畏。可這個故事的神奇功效,或許不在於讓我們讚歎和銘記李廣這位大力英雄,而在於使匈奴聽到這個傳奇膽戰心驚、敬而遠之如鬼神!也難怪李廣任職右北平,匈奴“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他的“漢之飛將軍”的封號,似乎不能不和李廣射石搏虎有關。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贊松菊梅蘭,憐美人佳麗,都為抒發其志,杜甫的《佳人》為代表,其中"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以佳人不幸自比,實有深意啊!

馮唐易老,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把握生命中的每個機會;

李廣難封,我們要堅持努力奮鬥,哪怕是成功來得晚,哪怕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認可,我們也要始終堅持在前行的路上。



每日壹茶


寫作背景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唐代詩人王勃之手,"初唐四傑"的王勃因《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恰逢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大宴賓客,吟詩作樂。王勃在席上即興作《滕王閣序》感慨自己:"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典故出處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漢武帝時期,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李廣難封”

李廣的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從這件事來看,皇帝還是很看重他的。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大家真認為但李廣難封是不走運嗎?其實李廣難封侯,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的意識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而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的王勃,自己深知,日後自己那還有出頭之日啊!便酒後感慨:"時運不齊,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白話珠城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滕王閣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字面意思理解:馮唐老了,難以得志;李廣功高不爵,命運肯定多舛。其實作者想用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兩個典故,表達著一種鮮明的人生導向。有才華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要懂得珍惜寶貴的時間,為人處世,要重說話的藝術,要講政治智慧,人生定位要準,做事氣量要大,總體格局要好,若恣意放縱,哪怕基礎再厚條件再好,能力再強,很難實現預期目標甚或遠大理想。



aTao聽雨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廣為傳頌,通過馮唐和李廣的遭際表達出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但細究起來,我覺得這句有點小問題,可以說是王勃的一個小筆誤。

原文是“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王勃在這裡用了四個人物表達時運不濟。馮唐、李廣、賈誼和梁鴻。這四人中,李廣“數奇”,雖戰功無數,但一生未曾封侯,後因失路自殺。賈誼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梁鴻,東漢人。曾隱居山中。他有一次路過京師時,寫過一首對現實有所批評的詩。皇帝聽後,深為不滿,派人找他。嚇得他改變姓名,與妻子逃到齊魯間,後來又逃到吳地。這三人都是很有才能,但生不逢時,一生未得施展抱負的機會。王勃以這三人自況,可謂非常恰當。但馮唐的典故用在這裡卻不很合適。

馮唐在漢文帝時便已任中郎署長,曾當面頂撞漢文帝,但遇到的是從諫如流的漢文帝,並沒有難為他,反而在匈奴問題上又徵求他的意見,並重用他。《史記》載,“是日令馮唐持節赦魏尚,復以為雲中守,而拜唐為車騎都尉,主中尉及郡國車士。”“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

可以看出,從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都很器重馮唐,甚至在他九十餘歲不能為官的情況下,還用他兒子替代他,可謂對馮唐一門恩寵有加。

所以,王勃把馮唐和李廣、賈誼、梁鴻同列,稍有微瑕,以馮唐自比,也有點不妥。


何用牛刀


1、西漢大臣:馮唐


馮唐,西漢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人,西漢大臣,其祖父為戰國趙國中丘人,他的父親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稱於時,為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

一次漢文帝乘車遇到馮唐,談到趙將李齊才能,並感慨自己沒有廉頗、李牧一樣的將領去抵禦匈奴的侵犯。馮唐直言道:“即使漢文帝有這樣的將領,也不會任用。”漢文帝大怒,並起身回宮。之後文帝召見並指責其當眾羞辱自己,馮唐道歉說:“我這個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諱迴避。”彼時,匈奴大舉進犯、並殺死都尉孫卬。

漢文帝向馮唐請教當初言語的原因,馮唐回答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如果要支持邊防將領,必須賞罰恰當。並主張應當寬恕當時因為瞞報殺敵人數的魏尚,繼續支持其守衛邊防。

文帝贊同馮唐勸諫,並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復職雲中郡郡守,馮唐也被任命為車騎都尉,輔佐戰事。

漢景帝即位後,馮唐被任命為楚相,但很快被罷免。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當時匈奴犯邊,帝廣徵賢良,雖然馮唐再次被舉薦,可是已經九十多歲了,只能任命其子馮遂為郎。

因為馮唐出仕尚晚,且因漢武帝求賢時已經年過古稀,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世學者文人通常用馮唐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2、西漢名將:李廣


李廣,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詩出自初唐詩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首詩是王勃在重陽節看望父親時,路過洪州,遇洪州大都督閻伯嶼正在滕王閣宴請賓客、吟詩作樂。王勃受邀請參加宴席,因寫《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感懷,遂即席寫下名揚千古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從表面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似乎是詩人王勃即興抒發的感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得封候。 其實,王勃在這首詩裡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二個典故,表達著一種鮮明的人生導向: 馮唐老了,難以得志;李廣功高不爵,命運肯定多舛。

藉此警示世人: 有才華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歲月長河裡,要懂得珍惜寶貴的時間,為人處世,要注重說話的藝術,要講究政治智慧,氣量要大,格局要好,定位要準。若恣意放縱,哪怕基礎再厚,條件再好,能力再強,也會遭遇"滑鐵盧",很難實現預期目標甚或遠大理想。

詩人王勃其實是站在客觀的角度藉此表明自己積極的人生價值觀,並不是斥責馮唐,詰怪李廣。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深藏的寓意,的確需要人們警醒。


廣慷Talk


李廣點背(運氣差)。


如風大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多指懷才不遇,時運不濟等等。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漢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故事梗概: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後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徵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於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雲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並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下面是收集的與“馮唐易老”相關的詩或詞句:

吳景奎《寄蘇伯夔》詩:“馮唐易老雙蓬鬃,殷浩難投一紙書。”

【馮唐已老】杜甫《寄岑嘉州》詩:“謝眺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聽吹噓。”王維《重酬範郎中》詩:“揚子解嘲徒自遣,馮唐已老復何論。”

【馮唐頭白】汪廣洋《登南海驛樓》詩:“馮唐頭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樓。”

【馮唐老】吳融《寄貫休》詩:“已似馮唐老,方知武子愚。”徐鉉《送陳秘監歸泉州》詩:“三朝恩澤馮唐老,萬里鄉關賀監歸。”遯廬《童子軍》第二齣:“只是馮唐漸老,難厲鏌鋣鋒。”

【老馮唐】陸游《午睛試筆》詩:“此去得非窮李廣,向來原是老馮唐。”

【馮公老】陳子昂《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詩:“未及馮公老,何驚孺子貧。”

【嘆馮唐】權德輿《和職方殷郎中呈諸公並見寄》:“還希駐輦問,莫自嘆馮唐。”

“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後來,人們多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抒發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而鬱郁不得志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