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看不夠的《群英會》

於無聲處:看不夠的《群英會》


許多不懂得戲曲的人,常常對於戲迷表示驚訝,或者不理解:舞臺上那咿咿呀呀、磨磨蹭蹭地表演有什麼好聽、好看的?殊不知,正是在這咿咿呀呀、磨磨蹭蹭的聲腔和形體藝術裡,我們看到了美,也受到了思想教育。有道是:弦管笙簫,真假善惡傾注音符裡;唱做念打,喜怒哀樂出自板眼中。對於被稱做國粹的京劇藝術,那更可以說是:歷史的塵埃裝點盡滄桑美感,時代之光輝折射出傳統精華,一本看不完的《三國演義》,一部演不盡的“三國戲”。這其中最讓我看不夠、聽不厭的當屬《群英會》了。

《群英會》是一出以生行為主的大戲,它包括“蔣幹過江”、“蔣幹盜書”、“曹操中計”、“草船借箭”、“打黃蓋”和“借東風”六個摺子戲,有時還要帶上“華容道”。經過歷代名家的千錘百煉,它已被打磨成京劇舞臺上的一部經典作品,每逢各位名角珠聯璧合的紀念演出中,它總是作為大軸,最後一個登場。一百多年來,演者愛唱,聽者愛看,可謂經久不衰。


首先說全劇的開頭吧,它給人在聽覺上的衝擊非常強烈:在雄渾威武的嗩吶曲牌[大開門]中,舞臺上展現出三軍統帥升帳的壯觀場面。與此同時在視覺上也極富於中國特色:四人一堂的龍套,身扎靠旗的配角,一對兒一對兒地粉墨登場,直到主帥周瑜英姿勃發地在九龍口登臺亮相。整個舞臺不過十餘人,卻是色彩繽紛、花團錦簇,聲音和色彩一起渲染出恢宏的氣勢,蔚為壯觀地展現了年輕的水軍都督調兵遣將的過程。《群英會》一開頭,就成功地運用了我國戲曲藝術以虛代實的手法,描繪出了千軍萬馬的場面。我們無論是聽這出戏,還是看這出戏,都會在戲的開場時,就被聲音和色彩的強大魅力深深地吸引住。

戲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群英會》的故事雖然早已家喻戶曉,戲迷更是對於其戲劇情節爛熟於心,但是依然常演常看常有癮。那麼,看的是什麼?過癮的又是什麼呢?竊以為,看是是四功五法,過癮的是表演藝術家的唱做念打。在《群英會》裡有好多地方都是通過形體動作來展示人物心理變化的,演員的表演功底好,演出來的戲味道就濃,欣賞者就特別過癮。比如“蔣幹過江”中酒席宴上,周瑜和蔣幹都是表面明的一套,心裡暗的一套,周瑜一會兒舞劍,一會兒抖翎子,一個少年氣盛人物的那點兒精明勁兒,靠了這種精彩的表演盡顯無疑,從而也襯托出蔣幹的那種迂腐顢頇。


我們說聽戲聽戲,雖然主要是靠聽覺藝術來滿足的,但是舞臺上演員的形體表演,同樣是必不可少的。“蔣幹盜書”中,周瑜和黃蓋彼此無言地會心一笑;“草船借箭”時,魯肅嚇得篩糠似的動作;“蔣幹回書”裡,曹操由一時中計到猛然醒悟的表情,都是這出戏裡非常值得欣賞的細節。只有具備了這樣大量豐富的細節,才能夠把觀眾帶到故事中去,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我個人認為戲裡最妙趣橫生的地方,當屬周瑜打黃蓋時,周瑜、諸葛亮、魯肅三個人的不同表情和定“火攻計”時三個人的不同笑聲了。還記得很小時,我就常聽太姥姥說這麼一句話“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在看《群英會》之前,就不明白:有誰會願意捱打呢?直到看過這出戏,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看,傻乎乎的魯肅是那樣著急,而胸有成竹的諸葛亮卻只顧自斟自飲,看出諸葛亮心意的周瑜如何不氣炸了肺?及至在周瑜的病榻前,此三人面對一個“火”字時發出的不同笑聲,也是該戲創作者的神來之筆。每個人的不同笑聲,表達每個人的不同心情:魯肅的笑聲是真誠的,諸葛亮的笑聲是得意的,而周瑜的笑聲則是尷尬的,裡面還包含著那麼一些迫不得已的成分。據我所知,每逢戲演到這裡,臺下反響總是非常強烈,劇本為演員提供了及其精美的彩頭,演員又把劇本的成功發揮到了淋漓盡致。這,大概就是此劇久演不衰的原因吧!

當然,《群英會》的好看和好聽,還不僅僅在與此。我喜歡這出戏還因為劇中的人物設計得十分精彩:代表魏、蜀、吳三方的人物曹操、諸葛亮、周瑜分別有花臉、老生、小生三個行當的演員扮演,也就是說,凡是京劇舞臺上代表男性人物的行當,幾乎全囊括在這出戏裡,尤其是那個來往於吳、魏之間的蔣幹,那麼迂腐、那麼顢頇,成為全劇中一個充滿喜劇色彩的人物。《群英會》裡刀兵血刃,劍拔弩張,而這個蔣幹穿梭於其中,把幽默和詼諧撒在戲裡,揪人心,又逗人樂,使我不得不佩服京劇老前輩當初創作這出戏時的高明:竟然把幾個劇中人按老生、小生、大花臉、小花臉這些行當安排得齊齊整整、天衣無縫。

《群英會》裡好聽好看的東西還多得是,但是都需要每個演員、每個觀眾自己去體驗,去欣賞,去玩味,去比較。而其中的有些藝術,又是隻可意會,而無法言傳的,藝術的妙就妙在這裡。我相信,每個戲迷都會有自己獨到的體會。期待有更多的戲友來此談體會,訴衷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