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陰陽而不說陽陰?

C煙雨入江南


易經中常用終始,不用始終。終始就是沒完沒了,而始終,好像沒有變化。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可見我們非常看好終,以終為真正的開始,才能週而復始,循環住復,生生不息。蓋棺定論,才是評論一個人的開始。

孔子以艱難險阻伴其一生,死後被尊為萬世師表,成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陰為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陽為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陰陽文化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鼓勵和希望。是追求長生久視的動力!

望子成龍,首先要培養馬的精神!


谿潤


為什麼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問的很好。 我們都說“天地”,那麼“天”是陰還是陽、“地”是陰還是陽。 自稱為專家的人們們,請回答吧? 我不是“專家”,可以回答嗎?認為不可以回答的,就別看了.............即使看了,我沒有說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天”是我們傳統的“陽”,“地”是我們傳統的“陰”。 但是我一再詢問“地球掛在天上,到底什麼是天的定義”,別看這簡單的一問,到今天為止,除了老子以及西遊記的作者,沒有人能夠回答,不相信的話,大儒們,。 請給“天”下一個定義吧,學生我正期待著學習呢,能夠相信我的真心吧!為什麼?給“天”下一個定義,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可能。並且,只要是“儒家”,給“天”下定義,就不可能,為什麼?因為“必須先把(生)與(死)的定義給解釋明白才有資格給(天)下一個定義”。 儒家的祖師爺怎麼說的!!!!???“不知生、焉知死”,我不相信有一個儒家的弟子能解釋成“不、知生;焉、 知 死”。 “不”是什麼?“儒家”從來就沒有討論過,就是說“老子”即使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是他們對中文的理解已經是“中文”與“外語”的理解了,一個“不”字,在老子的眼裡和在“孔子”的眼裡已經永遠不同了,即使老子給孔子講了“不”到底是什麼意思。 沒有明白我想說什麼吧,我想說的是“不知生焉知死”這六個字是孔子就像我們背誦“大漠孤煙直、銀河落九天”那樣背誦下來的,,但是孔子並沒有理解這六個字的意思,這六個字講的就是“生與死”。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孔子能說出來嗎?“三十而立”這四個字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孔子到三十歲自己能“立”嗎?孔子周遊列國是我們所理解的“立”嗎?儒家們,給自己的祖師爺一個解釋吧,孔子晚年韋編三絕所說的“假我數年....”是隨心所欲嘛…………儒家祖師爺就是這麼隨心所欲的嗎……不需要給我個人任何解釋,能夠給自己、能夠給自己的祖師爺解釋明白就算對的起祖師爺,給祖師爺解釋不明白,是自己學業不精,但是能夠自己給自己解釋明白也算用功啦,對得起自己也對的起祖師爺。 我沒有任何攻擊的意思, 我們是要針對歷史。 什麼是歷史? “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等等”是孔子聽別人教授以後而說的,否則“......就回答上面的問題吧…………”。 我們的話題是“陰陽”、但是並沒有跑題,“陰陽”不是幾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

我雖然學習不好,但是我也是讀孔孟之書而長大的、我沒有說任何的孔子的不好,反而孔子之道是通往道的必經之路之一,我沒有說孔子之學問是通往道的必經之路,孔子的學問是孔子的弟子留下來的,不一定就是孔子之道。 孔子之道和現在流傳於世的孔子之學問是有區別的…………通往道的路還有一條,我們自己思考比較好


華民學讀道德經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是一,兩儀為二,為陰陽,陰陽同時生成。太極一是純陽,但不是陰陽的陽,是至陽,還沒有化生陰陽呢。陰陽是對立統一的一對一體概念。“陽化氣,陰成形。”陰形化氣成陽;陽氣凝結成陰。陰陽之間互相倚助,不可單獨出現。故陰陽二字必須同框。那為何書寫陰陽,陰在上,陽在下呢?陰在陽位,陽在陰位,則陰陽交融。就像八卦的 地天泰。地於上陽位,天在下陰位,則天地交融而泰。如果天在陽位,地在陰位,而為否卦了。這就是陰陽交融的妙理。


聖妙觀照


為什麼說“陰陽”而不說“陽陰”,把“陰”放在前邊?

從太極圖來分析,地球本身不會發光,如果是沒有太陽的光照,就是一個黑暗的球體。

太極圖的“陽魚”表示的是,一個黑色的圓球上受太陽照射的一個面,這個光照面是隨著太陽與地球的相對旋轉的。

與其說“陰陽”魚旋轉,不如說是黑色地球上的受光面在旋轉,更合理。

“陰”是地球的本象,“陽”地球乘接的外來之光,所以稱“陰陽”,不稱“陽陰”。



古書今讀


要歷數漢語言對應關係的詞語,可以說不計其數:諸如矛盾、天地、山水、陰陽、晝夜、男女、老少、父母、長幼、夫妻、父子(女)、母子(女)、君臣、尊卑、貧富、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後、大小、春秋、冬夏、冷暖、寒暑、善惡、美醜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一般來講,幾乎所有對應的詞語所有的人都是按既定的先後順序在讀、寫、說,若有違例的人,那這人就可能有點怪異。

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對應的詞語,無論從時間、空間、方位、方向、交替和理念上,基本上都遵循了事物的規律性和邏輯關係以及人們的日常習慣。 首先,我們來看“矛盾”這一對應詞語。我認為,矛與盾按照產生的時間順序看,世上一定是先有矛後有盾,是有人制造了矛來刺殺人,人們為了防備抵擋這種刺殺就想辦法研製了盾而你來我擋。所以,人們必然先說矛後說盾,以自己的經歷,我還從未聽人先說盾後說矛的,即說成盾矛。 我們又來看“天地”這一對應詞語。一般人們觀察事物的空間感,總是由上而下,因此人們在描寫自然景物或建築物內外的順序上大體上也是由上而下。所以在寫天寫地,談天說地上都是先天后地而無先地後天,把天地倒過來說地天的。 再說一個既是方位,又屬交替的詞語“左右”。這可能就是人類從先祖遺傳下來的習慣性說法,但我以為還是有一定由來。比如我們生下來學走路,在站立的狀態下,一般是先起左腳後邁右腳,就是現在我們在立正後再邁步也仍然是先左後右。連操場上操的口令也是“左右左”而絕沒有“右左右”的。所以左右不能倒過來說右左。

好了,已經說得太多。要舉例說明,恐怕三天兩夜都說不完,現簡單回答題主所問的陰陽說。對陰陽這詞語的由來,我知識淺薄,還真不好回答。盤古開天地之陰陽交替,究竟是先陰後陽還是先陽後陰;男陽女陰,人類起源究竟先有男(陽)後有女(陰)或先有女(陰)後有男(陽),恐怕我等之輩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我想,如果僅以盤古開天地之說而論,可能是先陰後陽,因為據傳說在盤古沒有開天地即宇宙形成之前是混沌一片,顯然即陰沉黑暗一片,開天地後宇空有了太陽,大地有了光明,故而才有了陰陽交替,所以,想來應該是先陰後陽而延續至今,風水先生觀陰陽大概也與之相關。因此,陰陽不能說成陽陰,反正我不會這樣說,不知有沒有其他人倒行逆施。

漢語言博大精深,我等之輩只是淺嘗輒止而已。


東方白542


 陽陰思想“易”思想的發展與“陽、陰思想”的發展變化幾乎是同步的、密不可分的。伏羲時代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和以男性為首領主導的氏族聯盟時代,先民們長期積累了生存和生產知識,對天地運行規律的認識,對人及萬物的洞察瞭解,逐漸深化。面對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從日月、白天黑夜、男女、雄雌、熱冷等自然社會現象中總結出規律,伏羲和先民產生了以陽為主導的“陽思維”和“陽陰思維”,萌發併產生了陽陰對立統一的思想,總結出“陽陰規律”,即相互聯繫的陽陰對立統一規律。在“一畫開天”的太極圖上,用簡單明確的示意符號表示陽和陰,將神秘的萬事萬物以神聖的思想化合起來。進而“上究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從生活實踐中發現,事物中陽陰成分各不相同,有的陽成分多一些,有的陰成分多一些,有的外陽內陰,有的內陽外陰,但都用陽陰符號示意並歸屬分類,這樣,一切複雜的矛盾的事物都能夠和諧統一起來。由“陽思維”產生的陽陰思想體現出和諧宇宙、和諧社會中的一大規律,集中了伏羲及先民們的智慧,同時加深了對陽陰構成的萬事萬物的認識,極大地促進了伏羲文化和伏羲文明,進而引領和促進了神農文化、黃帝文化乃至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歸根結蒂,“陽陰思想”是由當時的父系氏族和氏族聯盟社會決定的,這就是“陽思維、陽陰思想”的奧秘。 為什麼以後“陽陰思想”變成了“陰陽思想”?“變”的節點在何時?通過長期大量的分析研究發現,“變”的時間為商朝末期,關鍵人物是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商朝末期,西伯侯姬昌囚困羑里,出於當時伐紂滅商的社會需要及占筮需要,他在暗地裡藏著伐紂滅商興周的鴻圖大志,這種心態、權謀都屬於“陰”,而不是“陽”。這就是“陰思維”的奧秘。因此,姬昌苦思冥想,必須改變社會秩序及順序,從理念上將以陽為主導的“陽陰思想”改變為以陰為主導的“陰陽思想”,並在“演八卦”、推衍六十四卦的編排上、卦象之義上和韜晦謀略中表現出來。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陽、陰顛倒,正反映了當時姬昌的身份、地位、生存狀況、政治需求及理念發展的現狀,它是時代性、歷史性的鉅變,而不是微不足道的細微末節,其直接影響了後人的思維方式和理念模式,波及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領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孔子等在內的大學者,在不經意或不深思辨析中,都受到了陽、陰顛倒的深刻影響。至今,社會生活、生產、概念等方面的一些邏輯對應的混亂或錯亂,如日月、男女與相應的陰陽概念自相矛盾,其實都是陽、陰顛倒留下的痕跡;前文引許慎:“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也是受了“陽、陰顛倒”影響的具體表現,本應是“日月為易,象陽陰也。”


落葉知秋5890477ab984


為什麼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因為陰陽是對立的兩個方面,無陰而陽不生,無陽陰不長,萬事萬物生於有,因此先有陰,而後才有陽,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為先有的陰,後來才有的陽,所以叫陰陽而不叫陽陰。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翼,兩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兩翼就是陰陽,陰陽來源於太極,太極來源於無極,而無極是至陰之極,因此先有至陰才有無極,也就是說陰在前、陽在後,所以叫陰陽,它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

就像水和火一樣,一般都叫水火,而不叫火水,水是陰中之陰,火是陽中之陽,水達到一定的臨界限就會生成火,因此叫水火。像現在科學發現,電解水可以得到氫氣和氧氣一樣,這就是水達到一定的極限可以生陽。

像稱呼一些物質叫東西一樣,為什麼不叫南北?去買東西時,也不說去買南北,這是根據五行方面說的,因為東方屬木,像花草樹木等,可以做成很多東西,西方屬金,像金屬器具、刀槍等,這些物質可以買賣,因此都把這些物品當做東西,而北方屬水,南方屬火,假如說去買水火,和買的東西不相符合,水火也沒處放置,因此不說物質為水火,說物質為東西,符合物質的特性。

天為乾,地為坤,天為陽,地為陰,而為什麼不叫地天?主要是因為地是天沉積下來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地球形成時,是從天空墜落下來的原因吧。這個需要科學進一步證實,本人中醫雜症,只是從知道的中醫知識中,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其實古人早就知道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在這些名字中隱藏著自然的道理。



古人在起這些名字的時候,裡面包含著陰陽、五行、八卦的很多道理,甚至連地球和人類的起源都在裡面,到底正確與否,需要科學探索發現。


中醫雜症


這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複雜的東西。從簡單的角度講,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靈感認知的出發點。

大道理不多述了,就先談談植物的生長繁殖,都先從大地開始,種子得到水份溫度後,開始生長髮育,發芽、出土,再結合陽氣,成為參天大樹。

人類最初的原始,第一個接受的也是母親的體液,出生後吸取的是母親的乳汁,慢慢的長大成人。

天為陽,地為陰。父為陽,母為陰。

一個種子,是大地滋養而發芽生長。

一個人的最初也是先靠母親孕育,出生,行走有智之前都是靠母親生養。

所以,對一個人而言,陰為君,陽為臣(先入為君)。

所以,自古講說都是以陰為先,陽為後,故稱"陰陽"。


苦善禪根1


看了一遍前面所答,大都是尋經據典,從古書裡找答案,緣木求魚,方向不對。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有很大的學問在裡面,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

中國人講話、做事很講究吉凶,或者說討好彩頭。之所以說"陰陽",不說"陽陰",是因為陰為死氣,陽乃生機,說"陰陽"是表示由死而生,代表活了,大吉大利;如說"陽陰",則是由生機到死氣,代表趨死,不吉利。古人寫字,從右至左,也是這個原因。因右為陰,左為陽,由陰至陽書寫,表示陰變陽而生,顯得吉利。

以上解釋,不接受辯駁。


執鉞漁父


陰陽為泰,天地合而萬物生。陽陰為否,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

天地、君臣、父子、男女、夫妻、長幼、尊卑、臣妾、君子小人

天地不交萬物不通。

下面為《周易》關於“陰陽”的原文。

《周易》只言''陰陽''而不言''陽陰''。或有人問:在天上,在地下;天為陽,地為陰,不應當說''陽陰''嗎?為什麼常常說''陰陽''呢?原因在於陽陰不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道是講變化的,變是道的本質。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陰陽變出來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先講陰,後講陽,把本來的先陽後陰而說成''陰陽'',這就是''變'',符合陰陽交媾、陰陽和諧之道。也只有陰陽交媾、陰陽和諧才會發育萬物。人類社會世代繁衍就是陰陽交媾的結果。假若天是天,地是地,互不相謀,沒有感情交流,也就沒有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天要下雨,而地卻不接納;或地要種莊稼而天卻不給陽光,陰陽反背,各行其是,就沒有好結果。比擬到社會人事上來也是同樣的道理。''道濟天下'',陰陽交感就是道,不是說這個''道''能給人帶來多少金錢物質,而是這個道能給人以教化、啟發,使人聰明、智慧起來,利用陰陽之道的原理能夠把事情辦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