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李成蹊


石達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高的聲望。甚至後世許多學者,都冠以石達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的美譽。石達開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好的形象。在於石達開的所做作為,尤其是石達開的臨危不懼與凜然正氣,使得石達開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大英雄。

當我們回顧這位起於民間的大英雄時,我們會發現,石達開的一生,實際上是大起大落的。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王,在定都天京後,石達開數次擊敗宿敵湘軍。並且,“天京事變”後,石達開更是成為了太平天國唯一的攝政王。當時的外國觀察家,甚至評價石達開“這一位青年領袖是英雄俠義,勇敢無畏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石達開執政後,太平天國在軍事上的逆勢,近乎全部被逆轉。由此可見,石達開在軍政事物上是具有大才的。

但是,洪秀全因為此前受到了“天京事變”的影響。所以,在後來便封了自己的兩個兄弟為王,以此來分化掣肘的石達開的權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石達開盛怒出走天京。這段歷史,往往會被當做“天京事變”的延續。同時,針對石達開出走這件事,後世也是議論紛紛。那麼,歷史上石達開出走的做法到底正確嗎?這些不能忽略。

首先,我們從石達開個人的角度上看,他的出走明顯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這樣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出走的倉促上。因為出走後的石達開根本沒有任何戰略規劃,甚至存在著很大的輕敵思想。這樣的情況,在1857年出走後尤為明顯,他先是率領軍隊馳援江西,後又在1858年率軍經略浙江。最終,這個曾經的常勝將軍,儼然變成了,一個屢敗屢戰的將軍。無奈之下,石達開只好率軍,回師廣西。

因為,受到戰略上的缺失以及輕敵思想的影響,石達開在出走後,顯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如果,其不選擇出走的話,僅是在朝中運籌帷幄,顯然要更好一些。但是,出走後的石達開在性格上,也有著很大的變化。這樣的情況,在於石達開的屢戰屢敗,部隊的補給問題上。很多人都勸石達開率軍隊東歸,但是石達開卻始終紋絲未動。這樣的情況下,最終使得他自己,在大渡河陷入了絕境。

同時,這次出走從全局角度出發,也是錯誤的。首先,從太平天國的內部來說,這是一次極大的分化,這次分化使得太平天國的內部,本就因為“天京事變”受到影響的凝聚力,進一步趨於瓦解。因為,那個時候的天平天國內部,眾多人士都視石達開為頂樑柱,這個頂樑柱一走,一時間整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這也是洪秀全,在得知石達開出走後,為何緊忙寫信勸說石達開歸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石達開的出走,使得剛剛扭轉一些的局勢,又變得惡劣了起來。石達開離開天京的時候,使得整個天京城的防衛,都空虛了起來。並且,各個戰場也因為天平天國內部的權力掣肘,在各個戰線發起了反擊。尤其是,此前石達開翼殿將士的駐地,在其出走後紛紛跟隨,這就使得太平天國的戰場局勢迅速惡化。雖然,後來經過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的苦戰,局勢稍有好轉。但是,石達開的離開,還是使得當時太平軍的力量,被極大的虛弱。

歷史就是這樣,石達開的負氣出走,所造成的後果,千載難以贖回。從很大程度上說,石達開離開天京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在他出走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


昨日星海


石達開算是太平軍中最能打的將軍,不僅打仗勇猛,還謀略過人,曾把曾國藩打的都差點上吊自盡。奈何他一人擋不住太平軍分崩離析的趨勢,敗局已定,本想以和談判來保住手下眾將不遭慘死,誰料敵人出爾反爾,最後遭凌遲處死。

在眾叛親離的境地,無力迴天的兩難絕境。有兩個選擇,要麼自己帶親信,逃亡,要麼就是為保手下不死,犧牲自己。但是他要是逃了,不符合石達開的性格的,所以後者就是正確的選擇。選擇英勇就義。 Hiーーーーー

 ☆ * .  ☆

  . ∧_∧ ∩ * ☆

* ☆ ( ・∀・)/ .

 . ⊂   ノ* ☆

☆ * (つ ノ .☆

   (ノ

     


百里無風


一不作,二不休,血戰到底!農民革命家石達開對反動派的邪惡本質認識不清,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凌遲和跳大渡河哪個死得痛快,他沒選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