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當時執政者應該不至於都對濫發紙幣的後果一無所知吧,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

老夫八牛


國民政府最後甩鍋給共產黨,退居臺灣,讓共產黨收拾爛攤子,毛主席乾脆推翻一切包括三座大山之文化思想,重新建立新中國,實行自力更生。當時新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聯合國不承認。美國依靠發行美元紙張將世界各國貨物資源變成自已的實物財富,有了雄厚的實物財富做基礎壯大軍事力量和收攏各種人才提高科技,所以直到現在世界各國一直在供養美國成為超極大國,然後以國債形式回收美元,名義上欠世界各國的債,實則繼續以溫水煮青蛙方式讓世界各國不知不覺受到美元捆綁,美其名曰方便世界貿易結算標準。


幸福華潭


其實現在出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關於蔣介石集團的某些問題不能說的太多,太透徹,但是我還是要講幾句實話,事實上抗戰勝利以後在當時包括美國所確立的金本位的貨幣發行制度下,蔣介石集團實際上有絕對足夠的貴金屬及其他資產作為貨幣準備金,當時中國70%到80%的經濟在淪陷區,而淪陷區的中央銀行就是周佛海,錢大魁領導的偽中儲行,1945年9月周佛海向南京政府遞交了一份中儲行的資產清單,其中僅僅是黃金就有七噸之多(一部分是銀行自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償還的債務)美元數百萬,銀元176萬,股票,房屋,債卷資產大約2000億。這是從中儲行搞到的,此外美國還援助了姜蔣介石集團600萬盎司黃金(舊制570萬兩黃金)不僅如此還有能夠直接兌換的中儲劵21000億,還有派到地方上搜刮所謂偽產的接收大員們搞到的巨量資產(這個數字由於種種原因比較混亂)如果按照當時的發行規則,制度而言(貴金屬兌紙幣發行比率可以達到1:3)至少能發行十億美元價值的法幣,完全能保證經濟運行與軍費開支,但是蔣介石集團已經腐爛至極,從法幣兌換中儲劵的比率(宋家王朝一手策劃)到中儲劵的胡亂印發(一個月裡增發中儲劵26000億,毫無制度可言)導致淪陷區百姓財富一夜之間被搜刮殆盡,當時經濟部建議比率為60中儲劵兌1法幣,周佛海建議30比1,可是央行副總裁陳行竟然調查後決定1比200(此人多年來一直是藹玲的商業代理人)而宋子文作為行政院長竟欣然同意,無論從物價上漲比率還是經濟總量對比來看這都是極度荒唐的,但是決定下達幾天後大量法幣被飛機運到淪陷區廉價搶購資產,而與此同時原本市面上流通的21000億中儲劵突然在一個月時間裡暴漲了26000億,總額達到48000億,市場極度恐慌導致法幣對中儲劵比率暴跌到1比800,淪陷區人民一夜赤貧。如此瘋狂貪婪的蔣介石集團焉能不敗,不亡!


萬歲1148858845


對於統治者來講 要麼亡國 改朝換代

要麼老百姓受苦,我大量的印鈔掠奪財富 天下就還是自己的 在這兩種選擇之下 他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自從國家掌握了印製鈔票的機器的那一刻起 所有的統治者和國家都無時無刻的不在掠奪老百姓的財富 所以在國際上真正通行的就是真金白銀 不管哪一個國家的貨幣都會換算成黃金的價格之後,再進行核算交易

國家發行的鈔票,值越大,發出的鈔票數量越多 老百姓的財產被掠奪的就越厲害 這也是為什麼,鈔票在不斷的貶值中 比如說90年代的萬元戶 通過我們現在國家的專家評定的話 大概當時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2017年上下)人民幣550萬的購買力 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有些人拿的2000多的工資 僅僅和90年代,人家4塊錢的工資相匹配 他們的購買力是一樣的

一旦發生戰爭,其實損失最大的就是老百姓

尤其是把鈔票當作財富積累的老百姓 以目前中國的狀況,印鈔速度加上通貨膨脹,每一年財產的貶值率是8% 而這種8%,是利滾利的8% 是非常恐怖的 比如說第1年你掙10塊錢,第2年你又掙10塊錢 那麼這個貶值速度就是8塊加上8塊再乘以8% 這是成幾何倍的增長 10年貶值的概率大概是75%

也就是說在10年之間,如果你攢了100萬的話

其實只相當於10年前的25萬


消逝在人海


這個,我摘錄一段黃三德的《洪門革命史》:

當然說到這裡,就可能說我汙衊偉大國父了,那麼下面再貼幾張證據上來!

個人感覺黃三德這人,對於不說天下為公,但是也盡心盡力了,想當年孫文忽悠司徒美堂,加入致公堂(美國天地合),以一個文弱書生忽悠司徒美堂給他封了個雙花紅棍,然後在美國大肆忽悠,騙得美籍華人勞工血汗錢,回來揮霍。但是黃三德還是這麼信任他,只能嘆息一聲!

再看看孫文的革命摯友黃興說的!

最後再瞅瞅孫文自己說的!話說真是一個混亂的大時代啊!


老韓推車的韓


國民政府不乏理財高手,不乏經濟學者,豈會不知濫發紙幣會導致通貨膨脹如此常見的一個經濟學現象?

但是,執政者對濫發紙幣不但沒有進行干預和遏制,反倒興高采烈地推波助瀾,究竟是為什麼?

實際上,這正是執政者的精明之處,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不外乎為了一個目的——斂財!

從1945年到1949年,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年時間,可是中國卻爆發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

1945年8月,法幣的發行量只有5569億元,可是到了這一年年底,卻突破了一萬億元,高達10319億元!

1946年年底,法幣發行量再上一個臺階,達到了37261億元。

1947年年底,發行量是331885億元,是1946年的8倍之多。

1948年8月,發行量高達6636946億元,此時“幣值已貶到不及它本身紙價及印刷費的價值”。

國民政府也慌了,一則怕經濟徹底崩盤,二則也怕弄不到錢了,所以再出一招——發行金圓券,用金圓券取代法幣!當時,政府信誓旦旦地說每一元金圓券含金0.22217釐,發行總限額為20億,可是沒過幾個月,國民政府便露出了獠牙,當年12月便發行了80多億的金圓券。

1949年6月,金圓券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億,不過一年時間,發行量便是1948年6.5萬倍,簡直是要吃人的節奏!

如此一來,哪能抑制得住通貨膨脹?當時,僅僅一石米便要4億多金圓券,用籮筐挑著錢去買米,再用籮筐挑著米回家,真是太合適不過了,太良心了......

這錢呀,拿來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那麼,國民政府為什麼不想方設法遏制通貨膨脹,反倒瘋狂地發行貨幣呢?

說白了,確實純粹是為了斂財。

國民政府在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的同時,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規定,明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以及外匯,自己乖乖地去銀行兌換成金圓券,否則一經發現,一律沒收!

為什麼不允許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和外匯?因為它們保值呀,購買力強呀!

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等於是用一張紙廢紙換到了真金白銀,人們卻用自己好不容易攢下來的真金白銀換到了一張張廢紙。

這是在赤裸裸地收刮民脂民膏,說實話,蔣這吃相確實太難看了。

他之所以這麼做,實實在在是因為他太需要錢了,打戰能不需要錢嗎?尤其是美國不再送錢給他之後,他更缺錢了。

宋美齡為什麼一直往美國跑?還不是為了挽回美國的心,讓美國繼續送錢!

如果說在一開始增加法幣發行量是迫不得已的話,那麼,國民政府後來發行金圓券則是故意為之。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之時,蔣是有信心坐江山的,所以他也不會傻乎乎地將經濟玩崩,只是事情的發展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所以他只能不斷地增加發行量,用賺來的錢購買武器裝備、招兵買馬。

這一階段,他還沒有放棄,所以即便濫發法幣,也多屬迫不得已。

可是,時間到了1948年以後,形勢急轉直下,蔣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了,所以乾脆放開了吃,能吃多少吃多少。

這一階段,國民政府濫發金圓券可謂是故意為之,因為蔣已經做好了退守臺灣的準備,留給對手的爛攤子當然越爛越好,所以他在濫發金圓券的同時,還強行規定不準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即便是有,也得老老實實拿去換成金圓券。

所以,不論是法幣也好,是金圓券也罷,最終也只不過是國民政府從百姓身上吸血的斂財工具罷了。

想想那個挑著一籮筐錢去買米也不怕被人打劫的時代,真是讓人毛骨悚然呀!


史不知味


關於這一點,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史料證實。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濫發紙幣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斂財。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有完整的蔣介石日記。現在已經完全解密。有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前往美國,調閱蔣介石日記。根據蔣介石日記的記載,他本人完全瞭解濫發紙幣的負面作用,當時在國民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的情況下,蔣介石已經做好了逃往臺灣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濫發紙幣,本質上就是為了自己斂財。

除了濫發紙幣以外,國民政府在發行金圓券的時候,強行以官定價格收購黃金。從大陸搜刮了大批黃金。具體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是王雲五。王雲五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也不是財政技術官僚,本來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是一個著名的出版商。實事求是的說王雲五在出版領域很有才能,為出版業做了不小的貢獻。商務印書館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亞洲第一大出版社。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被蔣介石任命為財政部長,負責金圓券事務。這本來就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王雲五在解放前夕逃往臺灣。後來他在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的時候,也不無感慨的說,自己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國民黨撈了一批黃金。這番話雖然沒有點破,但實際上也說明了,王雲武根本就不是金圓券真正設計者,而只是一個執行者,被國民政府推出來承擔罪責,也就是背黑鍋。


用戶4325101516


無他,某些領導階級的私心作祟而已。

民國時期,思想大解放,學術探究也逐漸昌盛了起來,但在國民黨當政的時候,卻又發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錢變得不值錢了,看起來幾萬塊錢好像很多的樣子,但在民國時期,幾萬塊錢根本不夠花,國統區,錢一天比一天不值錢。

發行貨幣,可不是國家想要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的,發行貨幣的數額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跟不上,發行了過多的貨幣,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貨幣貶值。

這樣淺顯的道理,別說民國時期了,就算是放到古代,那也是常識,古人或許有過銀兩造假,或許有過濫發銀票,但總的來講,不會發行過多,會保持一個度,讓社會經濟能夠勉強正常運行的度。

但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就不一樣了,他們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國民黨高層,四大家族中飽私囊,決心用發放貨幣的政策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四大家族,做的都是良心買賣嗎?當然不可能,既然手中有權力,那麼就要利用權力,國民黨高層,很多也都是貪汙腐敗之人,他們想要讓更多的民間財富流入自己手中,恰好手中還握有權力,憑藉著抬高物價,濫發貨幣的政策,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利潤。

因為濫發貨幣,這些人手中會擁有更多的錢財,但這筆錢財只不過是一堆廢紙罷了,而他們卻又能使用這筆錢財購置各類自己需要的物品,包括各類軍需,各類值錢的物件。

結果不用說,他們失去的,是一堆馬上就要變得不值錢的廢紙,而百姓拿到手裡的,原以為是價值百倍的貨幣,殊不知,第二天這筆錢就變成了廢紙。

經濟學家,不是缺少大師,而是有些大師也參與進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列,當時的國統區,經濟已經全面崩盤,錢是一天比一天不值錢,這都是因為這些經濟學家已經搜刮完了民脂民膏,在搜刮完以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更是將錢財轉移到了美國,因此也不必擔心中國物價飛漲給自己帶來麻煩。

當然了,中國自然是不會缺乏敢於面對問題的經濟學家,但問題又來了,這些經濟學家真的就有說話的資格嗎?掌權的永遠是四大家族的人,其他人,根本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等到國統區經濟正式崩盤,那些有才華,有學識的經濟大師,即使是有機會發言了,卻又沒辦法了。

說到底,國統區經濟崩盤的根本原因還是國民黨濫發貨幣,他們濫發貨幣的原因無他,不過是中飽私囊而已,或許對抗財政赤字還有其他手段,但中飽私囊,濫發貨幣卻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國民黨與我黨想必,強大嗎?無論是人數上,還是裝備上,國民黨都比我黨強大不止一籌,但就是這樣的國民黨,最終卻逃不過被我黨打敗的命運,這是巧合嗎?從國統區的經濟就能看出來,國民黨高層中飽私囊,早已失了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魏青衣


國民黨是個爛黨,從前是,現在也是。

國民黨當時亂髮貨幣的原因,主要來說有兩點:

1.財政出了問題。

國民政府因為戰爭、貪腐、行業壟斷、各自為政等等原因,導致財政收支嚴重失調。政府收入遠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乾脆就多印錢用於支付,導致貨幣體系崩塌。

2.政府斂財,信用體系崩塌。

關於這點,不得不說國民黨真的噁心透頂。。。傳統貨幣是以貴金屬作為擔保,也就是黃金作為等價物,現代貨幣則是以政府信用為擔保。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發行了一種臭名昭著的貨幣:“金圓券”。這種貨幣就是完完全全的暴力斂財工具。當時國民黨政府出臺規定,強制將所有百姓持有的黃金、白銀和外幣全部兌換成金圓券。然後將所收斂的黃金、白銀和外幣全部偷偷運往臺灣,當百姓發現金圓券換不回黃金後,政府信用徹底崩塌,金圓券斷崖式貶值。


依與夢


第一,是八年抗戰後的巨大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無法填補,八年抗戰,國民黨政府組織了數百萬大軍,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軍費的支出在一直擴大。

第二,是經濟的損失無法估量,在八年抗戰之前,民國政府處在發展的黃金十年,大力扶持民間資本的發展,但戰爭爆發後,民國政府丟失了中東部的大中城市,所有的海岸線和大部分的鐵路沿線,經濟發達地區的丟失使得政府的財政稅收急轉直下,財政缺口不斷擴大。

第三,是官僚資本集團的擴張,國難當頭之際,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統購統銷,藉助政府支持迅速做大,侵吞了民間資本發展的紅利。

第四,是國內外形勢的緊張,民國政府寄希望於攜大勝之勢統一軍令,政令,妄圖實行獨裁統治,因此在獲勝後大肆接收偽軍部隊,整編備戰,使得經濟形勢進一步下降。

第五,是上海地區的特殊性,民國政府在發行紙幣之時,藉助的金融中心是上海,而上海地區擁有各國租界,有實力強勢的各大外國銀行於堅挺的外匯在流通,民國政府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來做發行的保證金,使人們更願意相信外幣,而不願意相信政府發行的紙幣可以不保持幣值。

第六,是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反動派在戰場上接連潰敗,江浙財團等民間資本對前景悲觀,為了提升軍費來維持局面,國民黨不得不增發紙幣。


一笑堂前


在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中,這種濫發紙幣其實是綜合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不只是貨幣政策。因為貨幣政策你增發100倍貨幣物價飛漲1000倍,貨幣作用還有一些,再增發100倍那麼貨幣職能的作用其實很微小了。

不過教材是寫的文明社會,如一戰後的德國,或者今天委內瑞拉。而民國時期屬於極為特殊的亂世,基本是對民眾的搶劫。其關鍵在於民國國民政府並未在戰爭時期實行普遍配給制,並且武力強迫用紙幣(最終變廢紙廢紙)兌換民眾家裡的金銀(其實不只是國民政府這麼幹,地方軍閥和幾乎所有武裝力量在軍費困難或政治需要都會強迫兌換民間金銀,這個其他武裝可能涉及敏感問題,無法敘述,大家明白就行)。如此一來,實際上濫發貨幣主要是政府初期是收集財富到後面主要是減少支出的一個手段。

而基本實行配給制的二戰各文明國家,貨幣的作用已經弱化。未實行配給制還自由經濟的美國期間美元黃金兌換比例穩定。

這也給我們一個思路,未來如果中國捲入戰爭或超級動盪,如何避免財富蒸發以及獨善其身避免出現抗戰河南那樣幾百萬人餓死的慘劇。就要分析未來中國的形態是二戰時期的民國國民黨還是日本還是德國還是英國。當然這也比較敏感,不適宜公開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