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植物——毛竹

毛竹(學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是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20多米,粗可達20多釐米,老竿無毛,並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壁厚約1釐米;竿環不明顯,末級小枝2-4葉;葉耳不明顯,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柔毛,花枝穗狀,無葉耳,小穗僅有1朵小花;花絲長4釐米,柱頭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筍期,5-8月開花。

毛竹是中國栽培悠久、面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築用,如樑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製成玉蘭片、筍乾、筍衣等。毛竹葉翠,四季常青,秀麗挺拔,經霜不凋,雅俗共賞。自古以來常置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栽觀賞。常與松、梅共植,被譽為“歲寒三友”。


常見植物——毛竹

毛竹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因此,要求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5--20℃,年降水量為1200--18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一般樹種,既需要充裕的水溼條件,又不耐積水淹浸。板岩、頁岩、花崗岩、砂岩等母巖發育的中、厚層肥沃酸性的紅壤、黃紅壤、黃壤上分佈多,生長良好。在土質粘重而乾燥的網紋紅壤及林地積水、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則生長不良。在造林地選擇上應選擇背風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帶;土壤深度在50釐米以上;肥沃、溼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酸性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的地方。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拎本、姜子、鵝掌楸、山礬、懸鉤子、紫金牛、柔毛繡球,還有木荷,絲慄拷等,草本植物主要為禾本科、莎草科和蕨類植物如裡白、鐵芒箕等。有時,毛竹亦與杉木、馬尾松、長柄水青岡、頭狀四照花等組成各種類型的混交林。在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於第二層,L層為形體較高大的馬尾松等。


常見植物——毛竹

毛竹造林方法有移竹造林、移鞭造林、截稈移兜造林、實生苗造林和鞭節育苗造林等。其中,移竹造林法在生產中應用最廣。

選好母竹:母竹以竹齡2-3年生、胸徑3-6釐米、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竹節正常、無病蟲害的林中竹為宜。挖母竹前應作好標記,使之在竹林中分佈均衡。

母竹挖掘:挖母竹前應作好標記,使之在竹林中分佈均衡。挖掘時,應判斷好竹鞭的走向,再細心扒開土找到竹鞭,向母竹引伸過來的鞭稱來鞭,留30-40釐米截斷;延伸出去的鞭稱去鞭,留70-80釐米截斷,然後沿鞭兩側逐漸挖掘。挖取時要多帶宿土,做到不傷鞭根,不傷筍芽,不傷“螺絲釘”,不傷母竹。挖出後,留5-7盤枝,砍去竹尾。

運輸:母竹運輸的路途和時間越短越好。遠距離運輸必須用稻草或蒲包包紮,保護好鞭芽和“螺絲釘”,並隨時澆水保溼。

栽植:栽植時先在穴底墊上表土10-15釐米,然後解去母竹捆紮物,輕輕將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密接,再填土、踏實。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釐米,填土成饅狀形,以防積水爛鞭。填土踏實時,要防止損傷鞭根和筍芽。栽後澆足“定兜水”。

季節:毛竹造林的良好季節是冬季和早春。


常見植物——毛竹

毛竹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用途廣。造林五到十年後,就可年年砍伐利用。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竹只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當年即可砍作造紙原料。若作竹材原料,也只需三至六年的加固生長就可砍伐利用。經營好的竹林,除竹筍等竹副產品外,每畝可年產竹材1500-2000公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