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手握10萬精兵,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

古今之變


在明朝崇禎皇帝在位時期,明朝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關外的後金實力不斷髮展壯大,而關內的農民軍則如同打不死的小強,遍地開花。1640年之後,明朝軍隊與農民軍的作戰越來越艱難,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河南弄的風生水起,接連打敗了明軍進行的數次大規模圍剿行動。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統帥的明軍先勝後敗,由於後勤補給十分困難,在柿園之役中被李自成擊敗,軍隊損失慘重。此戰孫傳庭所部的明軍慘敗而歸說明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糟糕的,為了搶奪戰利品而被李自成反敗為勝,戰場紀律非常差,這樣的軍隊算是精銳嗎?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改襄陽為襄京,自稱為“新順王”。這個稱王的動作惹惱了敏感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不顧一切要求陝西的孫傳庭出關去打李自成,顯然崇禎是忘記了上次慘敗的教訓了。

孫傳庭自然是自己有幾斤幾兩,不願意出關主動與李自成作戰,但是孫傳庭最終還是扛不住來自崇禎的壓力,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孫傳庭的明軍經過一年多的休整,實力有所提升,為此李自成的農民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
表面上孫傳庭的明軍節節勝利,不斷收復失地,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佔汝州。當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不能就地補給糧草,使得明軍的後勤補給再次出現問題。九月十四日,官軍和農民軍主力在李自成預定的戰場郟縣進行激戰,農民軍很快就不敵明軍的攻擊,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看起來明朝即將獲得全面的勝利,但明軍的糧草此時卻已經耗盡,孫傳庭不得不下令退兵。在撤退的過程中,李自成的農民軍又在汝州和明軍遭遇,這時的明軍吃不飽飯,導致士氣大跌,一戰就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無數。

孫傳庭這次慘敗真的是元氣大傷,明朝的陝西形勢岌岌可危,同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破潼關,孫傳庭軍全軍覆沒。
下面總結一下孫傳庭失敗的三點原因:一、明軍由於長途跋涉,士兵疲憊不堪。二、孫傳庭本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李自成的計謀,一味的冒進導致己方軍隊出現斷糧的情況。三、崇禎皇帝要求孫傳庭出關作戰,使明軍無險可守,在野戰中損失了大量寶貴的軍力。


浮沉的歷史


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州人。他本是進士出身,由於明末的戰亂局面,他投筆從戎,成為一方名將,力挽明朝危局。在崇禎年間,他主要的對手是農民起義軍。

他在陝西巡撫任上,編練秦軍,並率領他們作戰。在和農民軍的作戰中,他屢次獲勝。闖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擊敗生俘的。在隨後的戰爭中,孫傳庭基本剿滅了陝西的農民軍,其中的李自成失敗後只率領十八騎逃走。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將領,並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在孫傳庭和楊嗣昌發生矛盾的時候,崇禎皇帝聽信楊嗣昌的讒言,將孫傳庭下獄。孫傳庭坐牢三年,兩耳耳聾。直到李自成進入中原,形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崇禎才又把孫傳庭放出監獄,再次起用了他。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接任三邊總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在陝西整頓軍隊,積極準備和李自成的軍隊決戰。在此後,孫傳庭和李自成發生了兩次大的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孫傳庭都給了李自成部沉重打擊,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第一次戰役是冢頭之戰,發生在崇禎十五年九月。這個時候,李自成正在經略中原。為了救援開封,孫傳庭率領陝西軍兵出潼關。李自成聯合羅汝才一起西進迎戰,雙方在郟縣會戰。

在這一次戰役中,孫傳庭預先設下三重埋伏,派牛成虎一軍佯敗誘敵。李自成的部隊先到,中了孫傳庭的埋伏,被打得被迫東撤。李自成在撤退的時候,沿路拋棄衣甲財物,擾亂明軍的隊形。

等到了冢頭附近,羅汝才率軍趕到。李自成和羅汝才趁明軍混亂之機,聯合反攻。明軍大敗,孫傳庭率領陝西軍退回陝西。

第二次戰役是孫傳庭和李自成最後的決戰,戰場依然是在郟縣,因此被稱為郟縣之戰。這次戰役發生在崇禎十六年七月。

在上一次冢頭之戰失敗後,孫傳庭認為自己的軍隊不是大順軍的對手,而且未經訓練。所以,孫傳庭在陝西堅守不出,一心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備和李自成決戰。

而李自成則吞併了羅汝才的軍隊,在襄陽建立了政權。他準備下一步奪取關中為業,再東進奪取北京。而崇禎皇帝則急於收復河南,接連下令逼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孫傳庭本不想出關,可是由於崇禎的嚴令,孫傳庭只得聽命。史書記載,(孫)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傳庭在陝西打造了大批“火車”,在車輛上架設火炮火槍。這一次出兵,孫傳庭帶了兩千輛,以之作為軍隊的核心。李自成得到孫傳庭出關的消息,便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將軍隊隱蔽在襄城、郟縣之間等待戰機。

但是,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變故。李自成殺羅汝才吞併他的軍隊,原羅汝才的部下里出了叛徒。大順軍的都尉李養純叛變,向孫傳庭洩露了李自成的軍機。孫傳庭按照李養純的報告,改變戰術,尋找李自成的要害攻擊。

在九月八日的戰鬥中,孫傳庭在寶豐、郟縣間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接下來,孫傳庭不待糧車到達,就急進奪取了寶豐、郟縣和唐縣。但是,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堅壁清野,在襄城嚴陣以待。

孫傳庭前進不能,而且糧道被李自成的騎兵切斷,陷入了絕境。雙方在對峙五日後,明軍因為無糧,在撤退中全軍崩潰。李自成的軍隊一日一夜追擊四百多里,明軍死亡四萬多人。最終,這一次戰役以孫傳庭部大敗而告終。

孫傳庭和李自成的兩次戰役都是先勝後敗。尤其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孫傳庭在初期的大勝後,遭受慘敗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孫傳庭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役準備不足。孫傳庭出兵都是不自願的,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未加訓練,準備不足。這樣的軍隊,在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下,去和優勢的敵人作戰是沒有勝算的。

二是作戰形勢不利。在出兵之前,羅汝才的降將就向孫傳庭提議,不要出關。這是因為戰區赤地千里,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糧食儲備。如果孫傳庭不出兵的話,李自成也只能出兵關中,這樣攻守異勢,情況會好得多。如果孫傳庭出關,那麼他就要在無糧區作戰,後勤壓力很難解決。

三是孫傳庭在初戰告捷之後,心生驕意。孫傳庭在剛出關的時候,作戰指揮還是慎重的。在手下的奮戰下,尤其是羅汝才的舊部的協助下,他意外的獲得了李自成部的機密。這使得他初戰告捷,取得了優勢。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沒有冷靜的考慮戰局,當時依然是客地作戰,形勢不利。孫傳庭卻孤軍冒進,不顧自身的糧車未到。結果在對方的堅壁清野之下,進退兩難。最終因為無糧,撤退時被敵所乘,全軍崩潰。

結語:

孫傳庭的軍隊是明朝在關中的最後一個主力兵團。但是,崇禎皇帝卻根本不顧實際情況,強行的將它投入了戰場。在具有決戰性質的郟縣之戰中,孫傳庭先勝後敗,全軍覆沒。

孫傳庭在這次戰役前後,本有一定的勝機。但是,上有崇禎的威逼,下有秦中士紳的抱怨,下有不利的戰場形勢。孫傳庭雖然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挽回敗局。明史評價說,(孫傳庭)“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蘭臺令君,我來回答!

孫傳庭可以說是明末不可多得將才了,而且屬於那種可歌可泣的人物。史書中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相當高的,所謂“傳庭死,而明亡矣。”他的死不僅是大明的悲哀,都是民族的悲哀。

文武雙全的孫傳庭

他雖然是文人出身,可並不是書呆子,而且頗知兵事。在明代的官場上的他的升遷速度堪稱驚人。短短的九年時間就從小小的吏部驗封郎中做到了陝西巡撫的位置。也就是在這個位置上,他將自己的才華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組建了一支戰鬥力彪悍的秦軍,負責討伐流寇,並且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伏擊了聲勢浩大的闖王高迎祥部隊,大獲全勝還俘虜了高迎祥,將其送交京師處死。

憤然辭官引來了牢獄之災

本來在剿滅高迎祥所部後,全國平叛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崇禎皇帝似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孫傳庭與他的部隊調往遼東邊關。更麻煩的是,剛回到北京的孫傳庭就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發生了激烈的矛盾,還與後者的心腹高起潛發生了政治。楊、高二人利用職權的便利不讓孫傳庭見到崇禎皇帝奏請將孫傳庭帶來的陝西軍留在薊遼守衛邊關。孫傳庭大怒,質問楊嗣昌道:"秦軍留守邊關,則賊勢必漲,此是代賊撤兵。"但是楊嗣昌並沒有把這當回事。無奈之下孫傳庭只能憤然掛印而去。然而這種撂挑子的行為卻給徵地們留下了攻擊的口實,這使得崇禎皇帝認為孫傳庭是稱病推脫,要挾朝廷,便將他關進了大理寺監獄。

東山再起,受命衛國

這孫傳庭吃了三年的牢飯,之所以沒有將他處死是因為許多朝臣挺身而出說了不少好話,而朱由檢這氣也消了大半,才保了他一條性命。然而就在這三年裡,外面的形勢可謂是日月顛倒。當年孫傳庭進京前,流寇已經奄奄一息,而此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卻在河南與四川攻城略地,大量的流民都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聲勢十分浩大,他的死對頭楊嗣昌因為屢戰屢敗,喪師失地,憂憤而死,前線竟無一人能夠主持大局。於是朱由檢想到了蹲大牢的孫傳庭,任命他為陝西三邊總督。1643年5月,崇禎皇帝為了徹底解決匪患,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兼四川、河南總督,將大明朝在中原地區的最後一副家當託付給孫傳庭。自此孫傳庭和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人一樣,邁入了督師的行列。然而這對他來說卻並非是幸事。

重掌大局,無力迴天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會有無緣無故的饋贈,雖然朱由檢給孫傳庭升了官,放了兵權,但提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那就是速戰速決。對於孫傳庭來說他別無選擇,因為崇禎帝從來都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而孫傳庭最後戰死也就壞在這一個“急”字上面。因為很多事情急於求成反而會適得其反,壞了大局。

南陽大潰敗

1643年8月,孫傳庭以農民軍的叛將為嚮導,一舉攻陷了他們家屬的安置地唐縣。表面上看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其實是中了李自成的算計。他看準了明軍糧餉匱乏,秘密命大將劉宗敏率領所部斷了明軍的糧道,孫傳庭在無奈之下只能提前與農民軍展開決戰。在南陽決戰中,李自成投入了40萬農民軍,並且結成五重陣勢。而明軍儘管人數居於劣勢,但在武器裝備上要比對手先進許多。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戰鬥一開始明軍也是佔據上風的,連續突破了三重防線。但經過一天一夜的鏖戰,明軍早已是強弩之末,已經無力再戰,而李自成的精銳騎兵卻是以逸待勞,局勢瞬間發生了逆轉,明軍陣勢被衝散,孫傳庭只能下令撤退。而李自成則親自率軍追殺四百餘里,斬首四萬明軍。繳獲武器裝備十萬餘件。自此明朝的最後一點家底也已經損失殆盡了。到了1643年10月,潼關被攻陷,走投無路的總兵官白廣恩和陳永福向李自成投降,督師孫傳庭戰死渭南。自此明朝再也沒有像樣的軍事力量來對抗聲勢浩大的農民軍了。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下方留言!


蘭臺令君


孫傳庭的失敗,主要歸咎於崇禎大帝。

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殲起義軍,打得李自成僅率18騎突圍而走。

在當時,陝西境內的義軍基本被撲滅,如果再加一把勁,不說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碼朝廷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失去對時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大帝的命令下來了。

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率清軍從密雲突破長城進入關內,由於大帝的瞎指揮(派一個太監去監軍),宣大總督盧象升戰死,以致京城戒嚴,再無人能迎戰清軍。於是大帝緊急從各地抽調精銳進京勤王。而孫傳庭和洪承疇都在被徵招之列。

對於進京勤王,孫傳庭沒意見,但是他反對把陝西精銳留在京師。因為他認為如果把陝西精銳留下,用於守衛薊遼。那麼李自成很快就會死灰復燃,之前的努力也全作廢了。

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

但是,崇禎大帝在楊嗣昌的影響下,對此提議據不理會。他認為闖賊不足為患,朝廷花點錢安撫就好了,清軍才是大敵,他要留著中原精銳出關打大仗。



崇禎大帝這一騷操作的結果,就是中原精銳就都留在了薊遼,起義軍餘部也因此獲得了喘息之機。而孫傳庭則因為不滿,想引病告休,惹得大帝大罵,不僅被貶為平民,而且還被關進了大牢。

半年後,河南大旱,流民高達百萬,李自成見機,從陝西殺向河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部隊。孫傳庭此前的預言,果然得到了應驗。

按道理說,義軍死灰復燃,朝廷自然就得精銳去剿。然而,崇禎大帝此時卻沒兵可派。

為什麼呢?因為同一年,皇太極命濟爾哈朗和多鐸包圍錦州,關外告急。崇禎大帝在審時度勢後,認為先救錦州要緊。

為此,他令洪承疇為援錦統帥,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和吳三桂八位總兵及步騎十三萬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所以此時,他手上自然也就無兵可派了。


崇禎十四年(1641年),這是明朝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年。堪稱是轉折之年。

在這一年,洪承疇的援錦大軍被皇太極打得大敗,53783人戰死,數萬人被俘,13萬精銳僅有吳三桂一支保存了下來。

而在中原戰場,被抽調了精銳後,明朝的地方部隊根本打不過起義軍,李自成的人馬越打越多,而明朝連續兩任三邊總督(傅宗龍和汪喬年)則都戰敗而死。兩年前與孫傳庭抬槓的楊嗣昌直接因此氣死,為他當年的愚蠢買了單。

連續擊敗明軍,起義軍在河南、湖北一帶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今非昔比,可謂是鳥槍換炮。而朝廷則失去了對中原的掌控。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大帝聞之震驚,因為開封要是守不住,義軍順勢向北,京城也會受到威脅。而此時關外已經慘敗,清軍壓境,京城已無法再承受兩面夾擊了。

於是崇禎終於想到了監中的孫傳庭,重新啟用他,並在不給錢糧的情況下,令他率幾千兵馬馳援開封。


然而前面已經說了,義軍此時鳥槍換炮,早已不是當年的流寇部隊。

孫傳庭還沒到,義軍就在朱仙鎮之戰中殲滅了明軍十八萬人,左良玉率領明軍殘部狂逃幾百裡,軍心士氣渙散到了極點。所以孫傳庭的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面對這種危局,孫傳庭向崇禎大帝請求,希望大帝能給錢給人,並寬限他一段時間,讓他練出精兵後再去迎戰李自成。

然而孫傳庭的合理建議卻遭到了大帝的無端揣摩。大帝就像當年逼洪承疇一樣,逼迫孫傳庭率編練未成的軍隊出戰,孫被迫無奈之下只好出戰,結果在柿園之役被打的慘敗。

PS:柿園之役,孫傳庭的指揮沒問題,明軍戰敗是因為軍紀不嚴。初戰擊敗義軍後,食不果腹的新募明軍爭相搶奪戰利品,導致行軍隊列混亂,被義軍順勢反擊打敗。

之後三個月時間,保定總督楊文嶽和平賊將軍左良玉又先後在南陽和襄陽被李自成的義軍擊敗,河南戰事糜爛到了極點,已無可救藥。崇禎大帝對此頗感不滿,他又一次逼迫孫傳庭出戰(因為已經沒人了),並嚴厲訓斥了孫傳庭的整軍備戰請求。


當時有不少明軍都投降了義軍,而孫傳庭在大帝不給錢糧前提下,要自募軍費兵馬,必然少不了要拿關中士紳開刀,逼他們捐錢捐物。再加上大帝本就不信任孫傳庭,所以當關中士紳造謠孫傳庭養寇自重後,大帝怕孫傳庭不受節制,便下手敕催戰,逼得孫傳庭無可奈何。

對於大帝的不合理出戰命令,兵部侍郎張鳳翔屢勸不止,他希望大帝冷靜,說孫傳庭是唯一的希望,皇上沒家當可敗了,孫傳庭不可再輕動。

孫傳庭也飛書京城,言辭懇切的說:李自成靠不納糧的口號吸引百姓投靠,但他卻不恢復生產,就知道搶富戶。只要我們堅守不出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用不了五個月,就會斷糧。而斷糧後,必然是軍心渙散。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計守潼關,待他們軍心渙散之後,再出擊。

然而,大帝以鋼鐵般的意志拒絕了這些凡夫俗子的愚昧之見,堅決逼迫孫傳庭送死。

結果,崇禎十六年七月,孫傳庭被迫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這一戰不用多說,兩個字——慘敗。最後的四萬精銳滅了,孫傳庭本人也身死戰場。



事後,大帝懊悔不已,但他本人又不願意承擔催戰失利的責任。於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敗人品的聖旨——以“詐死潛逃”為藉口,把大軍戰敗的罪名都扣在了孫傳庭頭上。而大帝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也很快遭到了報應。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大軍進抵山西,沒有一個明朝統兵大將再願意出戰。吳三桂在山海關坐視觀望,左良玉在武昌也是坐視觀望。沒有人願意為大帝背黑鍋。大帝最後殉國時,身邊除了一個老太監,再沒人了。


Mer86


我是小心,我來回答。

這場戰役的核心思想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怎一個“錢”字了得。

柿園之役

孫傳庭(1593-1643年),1619年中進士,雖是文官出身,但是熟讀兵法,1636年道1639年,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正是孫傳庭將李自成擊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逃跑。但在1639年,因得罪崇禎身邊的寵臣楊嗣昌被崇禎打入牢獄之中。

1640年,李自成勢力重新壯大,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明朝官兵無人能擋。這時,崇禎皇帝想起了牢獄之中的孫傳庭。孫傳庭以為,李自成還是當初的實力,因此誇下海口說,5000精兵足以。但到任之後,發現李自成勢大,因此上疏崇禎說:

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

可崇禎不管,不是說好了5000兵馬就行嗎?還要2萬,以及百萬軍餉,朕的銀子也是命啊!於是催促孫傳庭與李自成開戰。無可奈何之下,孫傳庭只好帶著5000兵馬出關與李自成開戰,在河南郟縣,孫傳庭出戰告捷,將李自成農民軍隊打垮。但是由於軍需糧草準備不足,明史記載:

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

沒能擴大戰果,反而遭到失敗,史稱“柿園之役”。

柿園之役的翻版

失敗之後的孫傳庭率軍返回陝西,積極籌備糧草軍需備戰,明史記載:

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

然而此時,李自成已經南下湖廣,佔據襄陽,自立為王。看到這一幕,崇禎皇帝坐不住了,於是催促孫傳庭與之開戰。可是打仗是要錢的啊,得將戰備軍需糧草等準備齊了才能打仗啊。可是崇禎管不了那麼許多,畢竟你孫傳庭在陝西聚集糧草,聚集的都是我大明王朝的糧草啊,朕的錢也是命啊!於是一味的催促孫傳庭開戰。但是的兵部侍郎孫鳳祥奏道。

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皇上只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崇禎聽不進去,一味催促開戰,否則將他再抓起來。孫傳庭於是嘆息道:

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於是率領十萬大軍出關與李自成決戰,然而這就是幾年前柿園之役的翻版,先勝而後敗,最終孫傳庭被殺,全軍覆沒,大明江山大廈已傾,不可挽回。


心說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明末,起義者揭竿而起,農民軍剋星孫傳庭臨危受命,帶著大明精銳卻打不贏起義軍李自成,為何?這崇禎皇帝是第一大推手!第二大推手便是“糧草”惹的禍,各位看官且往下看!

奸人所害

孫傳庭熟讀兵法,靠進士起家,大大小小的仗打過無數,鎮壓起義軍那是一頂一的好手,可惜的是,孫傳庭性子剛,鋒芒畢露不懂得收斂,這朝中自然有嫉妒他的人。這不,很快就有人在崇禎帝面前說他閒話,誣陷他裝病崇禎帝也是個容易被人誤導的皇帝,沒來得及調查清楚,大手一揮就將孫傳庭打入了大牢,此時的孫傳庭心裡:苦啊

民間起義軍本因剋星孫傳庭而沒什麼聲勢,這下可好,大明內訌,李自成是笑得合不攏嘴,這崇禎帝真是幫了我李自成一大忙;李自成趕緊趁著孫傳庭被打入大牢的空隙招兵買馬,練兵屯糧,很快便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民間造反力量。

五千精兵足矣

在孫傳庭入獄期間,崇禎帝可謂是帶著明軍屢戰屢敗,直接就是帶著明軍送死嗷!很快大明國力一天不如一天;此時的崇禎帝看在眼裡心疼在心裡,突然又想起了孫傳庭,這孫傳庭曾經打得李自成喘不過氣,而目前民間造反軍中聲勢最大的就是李自成,我何不放出孫傳庭,讓他繼續為大明效勞?

沒多久,孫傳庭被放了出來,孫傳庭也是不瞭解民間情況,當他聽說敵軍是曾經手下敗將李自成時,毫不猶豫地說:“五千精兵足矣”,崇禎帝聽後以為抱了個大腿(救星),大喜!

傻眼

可是當孫傳庭上任時,他卻發現李自成早已不是當年的武裝力量了,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孫傳庭是傻了眼,於是請求崇禎多給兵,多給糧,崇禎帝一看:“啥玩意,說好的五千足矣呢?”崇禎帝大火,令人告知:“糧草和士兵你自己招募吧!”

孫傳庭氣啊!但也沒辦法,不得不自己招兵買馬,不得不親自拉贊助;本來也沒啥,你崇禎帝不給兵,不給糧,我自己弄,但是問題又來了!孫傳庭認為敵軍的糧草不夠,主張坐鎮潼關,廣開屯田,困住敵軍,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但是朝中又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孫傳庭故意按兵不動!”“孫傳庭不敢打!

”崇禎結合著“內憂外患”“朝政不支”再次陷入了誤導,遂派人催戰

不得不戰

而孫傳庭呢?手裡招募的人馬雖多,但是都是些新兵蛋子,上陣殺敵無異於前去送死,所以此時的孫傳庭正在練兵。

但這皇權在上,孫傳庭不敢不從啊!於是孫傳庭開始了與李自成的大戰,前期啊,這孫傳庭打得李自成落花流水,朝中一片叫好,

可是到後期,孫傳庭屢戰屢敗(還是新兵蛋子,財政惹的禍);此時的崇禎帝不曉得休養生息,拼了命催戰,朝中又開始出現了異議,大臣上書:“皇帝您千萬不要這麼衝動啊!這是大明朝最後的家當了!”可崇禎帝已經殺紅了眼,不聽勸,執意催戰;孫傳庭心裡明白此一戰是最後一戰,也一定是自己的死戰,但是呢!皇帝在催戰,皇命不可違啊!

孫傳庭最終硬著頭皮上了戰場,

汝州之戰,孫傳庭深處腹地,當年大旱,糧草不足,士氣低迷,孫傳庭最終死在了曾經的“手下敗將”李自成之手。

結語:

很多人都曾在網上發出過疑問:“倘若白起在,大明是否有一線生機?”“倘若三國名將都在明朝,崇禎帝是否能穩坐江山?”;老泰迪認為給他崇禎一千個白起,明朝還是要滅亡,這是歷史必然性事件,武將打得再好都沒用;崇禎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武將,他的問題在於容易被人誤導,性子急(不考慮實情,接二連三催促速戰),明末財政不支,啥意思?孫傳庭軍隊糧草跟不上!

“傳庭亡,大明亡!”,就這麼點家底也被崇禎敗光了!能說什麼?真是該!


老泰迪講歷史


孫傳庭就是再能打仗,他也不可能贏。人與人打架,其實打的就是票子,誰票子多就可以多打兩拳,反正賠得起。

同樣的道理,打仗也是一樣,拼的就是手裡有沒有錢,有沒有糧草。有錢了士兵們才願意跟著你幹,有糧草了士兵們才會有鬥志,戰馬才會有精神。

可惜這些條件,孫傳庭的兵馬具備嗎?並不具備。當時崇禎窮的都要把龍內褲給當掉了,哪裡還有錢支援孫傳庭的10萬大軍呢?

01崇禎沒錢打仗,只能敦促孫傳庭速速進軍。

這是一支孤立無援的大軍,也是大明王朝能夠抵擋李自成的最後一支精銳。可以說鎮守潼關的孫傳庭,內心非常複雜。

二十一日,師次陝州,檄河南諸軍渡河進剿。九月八日,師次汝州,偽都尉四天王李養純降。養純言賊虛實:諸賊老營在唐縣,偽將吏屯寶豐,自成精銳盡聚於襄城。遂破賊寶豐,斬偽州牧陳可新等。遂搗唐縣,破之,殺家口殆盡,賊滿營哭。轉戰至郟縣,遂擒偽果毅將軍謝君友,斫賊坐纛,尾自成幾獲。---《明史》

肚子又在咕嚕咕嚕叫了,今天已經兩頓飯沒得吃了。此前崇禎皇帝已經多次下達了催戰的聖旨,道理大家都懂,只是肚子餓了誰也頂不住啊。

李自成帶領大軍橫衝直撞,隨意屠殺老朱家的王爺,這讓崇禎非常惱火。何況李自成還自己建立了一個地方政權,已經打算稱王了。

  1. 崇禎皇帝忍無可忍,所以才會催促孫傳庭決戰。其實殺宗室、自立為王,都是崇禎皇帝的藉口,真實的原因是,崇禎皇帝兜裡沒錢了。
  2. 孫傳庭原地待命一天,那就多一天兵變的風險。與其等到兵變,還不如速戰速決。有人就問了孫傳庭手裡10萬人馬,難道就能就地取材,在當地搶掠一些作為補充嗎?
  3. 還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中原地區,已經是一片狼藉。餓死的老百姓到處都是,不想餓死的,全都參加了李自成的大軍。別說搶糧食,能夠搶到樹皮都要謝天謝地了。

沒有錢打什麼仗呢?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只能硬著頭皮跟李自成交戰。這是毫無準備的一場大戰,既沒有足夠的糧餉,又沒有精心部署。

孫傳庭戰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自成不是高迎祥。他手裡已經有足夠的兵馬對抗明朝大軍,而且走到哪兒搶到哪兒,可謂是兵多糧足。這個時候又以逸待勞等著孫傳庭。

孫傳庭的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潼關被李自成攻破。最難以攻克的關隘被攻克以後,大明王朝哪裡還有希望呢?

02崇禎對潼關的重要性估計不足,直接導致大明滅亡。

崇禎皇帝不懂軍事,但是他懂瞎指揮。北京城距離西安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至少整個山西都是天然屏障。

自成空壁躡我,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於孟津,死者四萬餘,失亡兵器輜重數十萬。傳庭單騎渡垣曲,由閿鄉濟。賊獲督師坐纛,乘勝破潼關,大敗官軍。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躍馬大呼而歿於陣,廣恩降賊。傳庭屍竟不可得。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明史》

這裡有駐軍的城池也有十多個,在崇禎皇帝眼裡,潼關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他才會瞎指揮讓孫傳庭出來迎戰李自成。

堅守潼關,是當時明朝最恰當的做法,因為潼關失守,距離北京城失守也就不遠了。糧餉短缺,崇禎應該想各種辦法去補充,而不是督促決戰。

  1. 這讓我想起了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相抗衡三年有餘。廉頗作為主將,多次試探性進攻,都被秦國擊敗。所以三年來趙國毫髮無損。
  2. 可是趙孝成王覺得自己熬不住了,所以換下了廉頗,督促趙括速戰速決。結果導致了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沒。
  3. 其實趙國熬不住的同時,秦國也熬不住了,大家都缺少糧餉。秦昭襄王卻能夠想盡一切辦法供應糧草,可趙孝成王卻一味地想要速戰速決。

同樣的道理,這個時候兩軍相持是最恰當的做法,因為李自成根本沒有把握打下潼關。至少強攻之下,損失會很慘重。

而孫傳庭只要不出擊,10萬大軍鎮守潼關,怎麼可能會輸呢?這是崇禎皇帝戰略指導上的失誤,直接導致了北京城無險可守。

山西境內那些城池確實是有駐軍,可是城池堅硬程度,遠不能跟潼關相提並論。李自成打下潼關以後,整兵渡過黃河,山西境內守將,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03孫傳庭為何被稱為大明最後的希望?

明史裡面對孫傳庭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他的死,直接標誌著大明王朝的滅亡。那麼果真是如此嗎?

當時崇禎皇帝可以調動的集團軍隊在明面上有三路,一路是遼東的吳三桂,一路是荊襄的左良玉,還有一路則是孫傳庭手裡的軍隊。

事實上山海關的吳三桂是不能動的,他那五萬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強,卻需要抵抗滿清的進攻。而左良玉的大軍號稱六十萬之多,卻不聽從崇禎的調遣,儼然是佔山為王了。

流賊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賊者獨秦兵耳。傅宗龍、孫傳庭遠近相望,倚以辦賊。汪喬年、楊文嶽奮力以當賊鋒,而終於潰僨。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明史》

崇禎皇帝能夠調動的大軍只有孫傳庭手裡的10萬人馬了。此外那些零散的人馬根本無法撐場面。

所以說孫傳庭是大明唯一的希望,這件事一點也不假。可是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件事,為什麼滿清寫的歷史會如此標榜孫傳庭。

滿清不喜歡岳飛,所以武聖人換成了關羽。同樣的道理,著重宣傳孫傳庭是有道理的,和宣傳袁崇煥一樣,為了告訴大家,崇禎皇帝是個糊塗蛋。

很顯然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現在我們誰都認為崇禎是個糊塗蛋。袁崇煥這樣保家衛國的將領能殺嗎?孫傳庭這種大明最後的希望,怎麼可以不認可呢?

孫傳庭死了以後,崇禎皇帝非但沒有給予肯定,反而認為孫傳庭是假死,偷偷逃跑了。這件事又成了崇禎身上的重大汙點。

只要孫傳庭的形象越光輝,那麼崇禎的形象就越汙濁。如果誰都懷念前朝的皇帝,那順治入關豈不是白搭了?

總結:孫傳庭很重要,但是潼關更重要。

明朝與大順之間的博弈,靠一兩個人是無法改變戰局的。孫傳庭的確厲害,甚至擊敗了前任闖王高迎祥。可是他無法扭轉大明朝失敗的局面。

相比較孫傳庭,潼關對大明朝更加重要。其實不管是誰鎮守潼關,只要守住了潼關,也就是守住了大明江山。

這就好比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比關羽更加重要一樣。死一個孫傳庭真的不算什麼,可是要命的是孫傳庭戰死,順帶著把潼關也給丟了。


江湖小曉生


朱由檢幻想孫傳庭部出關,將同長江中游的左良玉部合殲起義軍,力主孫部儘早出關;陝西籍的一些官僚也由於孫傳庭徵兵徵餉加重了自己鄉土的負擔,抱著以鄰為壑的心理贊同叫孫傳庭早早出關。


孫傳庭自己在家頭鎮吃過敗仗,明知農民軍勢大難敵,指望多爭取一些時間練兵儲餉,加強實力,儘量拖延出關的時間。其他些大臣卻內心忐忑不安,可以用來對付起義軍的唯一王牌,只有孫傳庭統率的陝西官軍。孫傳庭部傾巢出動要是真能取勝,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他們也感到這種僥倖取勝的希望畢竟非常微弱,如果孫傳庭部一旦被殲,明朝的覆滅就註定了。


因此,他們極力主張慎重行事。有的大臣直截了當地向崇禎皇帝說明利害,指出孫傳庭部在陝西不動的話,起義軍要北攻京師或東下南京都難免有後顧之優;如果李自成義軍打算先取陝西,孫傳庭可以不脫離白己的後方基地,固守潼關,比孤軍深入河南、湖廣要有利得多。兵部侍郎張風翔說得最為盡切:“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朱由檢眼看起義軍的烽火一天天蔓延,根不得將它一口吞下,加之他吝嗇成性,唯恐孫傳庭老師糜餉。所以聽到主張持重的意見就大不悅耳狠狠地瞪了張風翔一眼。周圍的大臣心領神會,一個個便義形於色地支持出兵。


朝廷催促孫傳庭出關的使者接踵而至,孫傳庭頓足嘆曰:“吾固知戰未必捷,然僥倖有萬ー功。大丈夫豈復能對獄吏乎!”他懷著渺茫的希望,勉強上疏報告了出師的日期。孫傳庭的上疏出關,固然是迫於朝廷嚴旨,他自己也確實存在相當的僥倖心理。他認為上次戰爭失敗,證明陝西兵還是能打仗的,只是由於偶然的原因才招致失敗。


另一個因素是他正好接到竊據了大順軍兵內部的丘之陶的密報,說待李自成領兵北上河南迎敵陝西官軍時,他將捏造左良玉部進犯襄陽的情報,迫使李自成退師,然後乘釁而起,內外夾攻,可以一舉打敗義軍。此外,在鄖陽的高鬥樞也派人潛來西安,詢問出師日期,表示要配合作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覺得可以碰一碰運氣了。

八月初一日,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選擇這個場所,自然是為了託院於“武聖”之靈。典禮既畢,他即命總兵馬爐、秦翼明隨陝西巡撫馮師孔,取道商洛進河南南陽地區作為偏師;自己則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共十萬人馬東出潼關。同時檄調河南總兵陳永福於洛陽會師,檄左良玉統兵西上,夾攻農民軍。


李自成早已得到陝西軍將要出關的消息,從這年的四五月間起就源源不斷地調兵北上,加強了河南的防務。接著又親統大軍北上河南,集中力量準備迎敵孫傳庭部的來犯。他根據河南境內由於天災人禍造成了赤地千里,大軍所過,糧草問題不易解決的狀況,決定在戰略上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把主力部署在鄭縣以南地區。至於從漁關到鄭縣的廣闊地帶,除留下為數不多的巡邏部隊以外,“凡郡邑域俱不置守具”。

八月上旬,陝西官軍重佔洛陽。孫傳庭左右的謀土提出建議,不要急於冒進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先以洛陽為基地,修復城堞,招徠流民,開屯田,儲糧草,這樣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待時機成熟時再進取中原。但是孫傳庭終畏朝命,不敢逗留,還是領兵向南進發。為了保證軍需,朝廷下令由山西平陽(今臨汾)等府、縣協解米豆,地方官“催逼嚴急,里老有自縊而死者,運夫有淹沒河中者。人情洶洶,莫知所措。


李自成見孫傳庭部來勢兇猛,便故意示弱,只派出小部隊稍加阻擊隨即南撤。映西官軍輕易地一直打到寶豐縣。這意外的勝利使孫傳庭由心虛膽怯一變而為頭腦膨脹。他沿途濫殺居民,斬級計功,並向朝廷報捷說:“熨聞臣名皆潰。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賊遺君父憂。”

朱由檢得報大喜,欣欣然把孫傳庭的報捷書交朝臣傳閱,夢囈般地叫嚷:“賊滅亡在旦夕!”甚至急不可耐地面諭吏、兵,工三部:“督師駐兵豫中,屢報戰勝,土賽多已招安。各鎮撫宜整旅渡河,星速赴任。規避不前者飛參重治。一面招撫流移,開墾荒蕪;面修復城池,安插民眾。仍飭河北各府輸送糧草,接濟督師,山西附近地方派運不得遲誤,功收萬全。通候之賞,斷不少斷。”


看來,他已經著乎準備給功臣們加官論賞了。但兵部尚書馮元飆卻憂心如焚地頓首說:“賊故見羸以誘我師,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無優。"弄得朱由檢大為掃興,好半天說不出話來。


孫傳庭所統的官軍,一路上拼命蒐括居民的糧草財物,殘酷地對農民軍管轄下的人民實行報復。九月八日,兵至汝州,義軍都尉李養純投降。九日抵寶豐城下。李自成任命的寶州牧陳可新、州判姜鯉組織百姓據城抵禦。十二日晚,有紳衿二百八十八人私自出城投降,“城遂破,諸軍蜂擁入,域中鼎沸,火光照若白晝。”陳可新、姜鯉等均被捕殺。

孫傳庭從投降的二百八十八人中,“擇高年,命一一指名,不能名者十餘人,疑為賊,斬之。”對其他城中百姓,更藉口“為賊固守”,全部殺光的。官軍別部於十二日夜攻佔唐縣時,也藉口義軍老營曾留在該縣,將全城居民屠戮殆盡。


這時,隱藏在農民軍內部丘之陶認為時機已到,利用他竊據的兵政府侍郎的職務,向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李自成發出偽造的情報,謊說左良玉部官軍從東面進攻襄陽,後方形勢危急。可是,他和孫傳庭都沒有料到自己的陰謀已經敗露。原來,孫傳庭接到丘之陶表示願意充當內應的密信後欣喜異常,除了轉報朝廷外,還親自給丘之陶寫了一封回倍,加意聯絡。這封回信被義軍巡邏戰士截獲。李自成不動聲色,只是暗中加以提防。丘之陶的假情報一送到,李自成立即派人把他叫來,拿出孫傳庭的回信揭穿了他的內奸面目,處以死刑。

內奸既除,更好全力對敵。九月十四日,農民軍同官軍接戰於郊縣。農民軍初戰失利,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但這只是局部性的挫敗。由於李自成的誘敵深入的基本戰略是正確的,整個戰局很快就扭轉了過來。官軍孤軍深入,距離後方供應基地越來越遠。又值大雨滂沱,道路一片泥濘,官軍糧車進展緩慢,前線的士卒和馬匹飢瘦不堪。


有人勸孫傳庭回師就糧,孫傳庭卻回答說:“師已行,即還亦飢,不如破郟縣就食。”郟縣本是個又小又窮的縣份,官軍破城後只搶到幾百匹騾馬,幾萬士卒很快就吃完了。李自成見官軍深入絕地一方面動員群眾堅壁清野,使官軍無法就地籌糧,一面派大將劉宗敏帶著一萬多名騎兵由間道抄到官軍後方,在河南汝州白沙地方切斷明軍的餉道。


孫傳庭聞訊大驚,部下軍心不穩。李自成此時卻用大牌寫下戰書,指定日期同官軍決戰。孫傳庭無計可施,命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嫡系陝西官兵分路撤退,企圖打通糧道。陳永福部下的士兵看著陝西兵撤回迎糧,自己卻被留下來忍飢挨俄充當替死鬼,都憤恨不平,拒絕服從命令,紛紛跟在映西宮軍後面亂跑。陳永福知道軍心難違,只好隨部眾北撤。孫傳庭部署的阻擊部隊一逃,農民軍即乘勢發起總攻,官軍部伍大亂,遂全線崩潰。

總兵白廣恩所統火車營軍士卒為了逃命,解下拉車的馬匹騎上就跑,火車翻倒傾軋,道路也被堵塞。農民軍鐵騎騰越而過,奮勇直追。步兵則手持大棒猛擊官軍,“中者首與兜鍪俱碎”。官軍大敗,“死亡四萬餘人,甲仗馬騾數萬,盡為賊有”。農民軍逐北四百餘里。孫傳庭和總兵高傑收集散亡土卒數幹騎北渡黃河,經山西垣曲縣繞到漁關。總兵白廣恩也領著殘兵敗卒奔往潼關。


李自成部義軍郟縣戰役的勝利,給了明政府所留下的最精銳的部隊映西兵以摧性的打擊,為推翻明王朝的罪惡統治奠定了基礎。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戰例也是值得認真總結的。孫傳庭部精銳的被殲滅,對於李自成部義軍來說,跟蹤追擊,全殲陝西官軍剩餘兵力,趁勢奪取關中地區,乃是當然之事。


然而,對於義軍的這個進軍方向在許多著作中卻沿襲了一種不可靠的記載。說李自成在襄陽時,曾同牛金星、楊永裕、顧君恩等商討過進兵方略,牛金星主張直取京師,楊永裕建議東下南京,顧君恩認為前者失之急,後者失之緩,主張先取陝西,收取三邊兵力,然後東取山西、河北。


李自成採納了顧君恩的方案,後來果然奪取了西安,這種說法頗能引人入勝,不過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卻尚有商榷的餘地。因為,李自成在襄陽的時候,孫傳庭正養銳於西安,不能不有所顧忌。他之所以沒有東追左良玉部官軍,進而奪取南京和江浙財賦之區,原因就是避免孫傳庭追擊其後。


至於北上進攻京師更不是一著高棋,因為這樣一來孫傳庭必然東向夾擊義軍,左良玉也會利用義軍主力北上的機會,奪取襄陽一帶,弄得不好有可能前功盡棄。至於先打陝西官軍的原因,正如上面所說,是孫傳庭出關的消息已確,李自成オ把主力調到河南迎頭痛擊,並不是他主動向陝西進攻的。

明陝西總督孫傳庭在河南慘敗之後,率殘部據守潼關,阻止農民軍進入陝西。朱由檢接到敗訊後惱羞成怒,把責任統統推到孫傳庭身上,“諭兵部曰:傳庭輕進寡謀,督兵屢潰,削去督師尚書,以秦督戴罪收拎餘兵守關,圖功自贖。如縱賊入秦,前罪並論。”


同時他又擔心義軍萬一置孫傳庭於不顧,東向直取京師,所以“復諭兵部令晉、豫、保、東四撫,各整兵馬,親駐河干,協力堵御,不許一賊窺渡。不久,又下令升白廣恩為援剿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撥給兵員三萬,希望以不次之賞使這個敗軍之將感激用命,同孫傳庭一道固守漁關,保住陝西。據文獻記載,當時退據潼關的官軍殘部尚有兵員四萬,不過已是驚弓之鳥,沒有多大的戰鬥力了。


就在官軍喘息未定之時,李自成軍開始了殲滅孫傳庭餘部進兵陝西的戰役。按照李自成的部署,他自已同劉宗敏等統率義軍主力,由洛陽西攻濂關,然後向西安挺進;同時派袁宗第、白鳩鶴、劉體純、藍應誠帶領右營十萬兵馬作為俌師,從河南鄧縣地區出發,取道映西商洛地區,同主力會師西安。


十月初,農民軍接近潼關。孫傳庭令總兵白廣恩部紮營於關城外通洛川,總兵高傑部紮營於南門外西山頭,他自己驅使城中壯年男子守城。十月初六日,農民軍自陶家莊進抵官坡,奮勇衝擊。高傑部不戰而走,向西逃竄。白廣恩部抵敵不住也望風而潰。由於官軍士卒的妻子居住在關城裡面,土卒們爭先恐後地逃進關城,“保妻孥奪門出",有的土兵急於入城,用刀劈開南水關柵欄。


農民軍尾隨而進,趁勢佔領潼關。孫傳庭和監軍副使喬元柱在混亂中被殺。潼關一破,通往西安的門戶就打開了。李自成留馬世糴鎮守潼關,統兵繼續前進。乂軍到達渭南時,知縣楊暄“籍子弟乘城固守”,本縣舉人王命造卻開門迎接義軍入城。十月初十日,李過所部前鋒攻克臨漁縣。次日到達西安城下。


由於陝西官軍的精銳已被殲滅,西安城中的守禦力量十分海弱,地方官員留下途經西安的五千名四川兵協助防守。這時天氣已經比較寒冷,川兵沒有禦寒的衣物。官僚們勸秦王朱存拿出點銀錢給士兵置棉衣,藉以鼓起士氣。要求遭到朱存樞的拒絕,守城副將王根子大為不滿,決定投降農民軍。他寫好約降信射到城下,大開東門迎接義軍進城。


十月十一日,李自成起義軍佔領了古都西安。秦王朱存樞被活提,陝西巡撫馮師孔、按察使黃炯被殺,布政使陸之褀等投降。不久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


鄜延路節度使李


好久沒有回答問題了,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在家呆的有些懶,言歸正傳

明朝末年烽煙四起,國內農民起義遍地開花,關外滿清又虎視眈眈,多線作戰的明朝政府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早已經透支,但是在王朝末路之時也湧現了一大批名將,如熊廷弼、袁崇煥、孫傳庭、毛文龍、盧象升等人,其中又以孫傳庭最為特別,《明史》中也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記載,這句話足以證明孫傳庭對於晚明的重要性。


此精兵非彼精兵

崇禎九年,孫傳庭任陝西巡撫,在榆林招募部隊,得兵共計二萬餘人,號為“秦軍”和“關寧鐵騎”以及盧象升的“天雄軍”均為明朝所倚重的精兵,我們來看看秦軍的戰績是否能稱得起精兵。

1、子午谷擊殺“闖王”高迎翔,在高死後李自成才被推舉為“闖王”。

2、配合洪承疇重創李自成,《明史》記載“盡亡其卒,以十八騎潰圍遁”,害的李自成在跑到商洛山中打了兩年遊擊。

3、幾乎平定陝西民變,形勢一片大好。

如此看來孫傳庭的“秦軍”無愧於精兵稱號,在平亂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因為滿清入侵,孫傳庭確不得已率兵進京勤王,崇禎在在此時聽信讒言將孫傳庭下獄,孫傳庭手下的秦軍,也在松錦大戰損失慘重。

形勢發生逆轉

前文說到在擊殺高迎翔擊潰李自成之後陝西叛亂幾乎平定,但是在孫傳庭入獄的幾年時間形勢卻發生了大逆轉,在商洛山中蟄伏兩年的李自成帶領數千人馬再度殺出,憑藉饑荒聚攏了數萬之重,反觀明朝,由於兩線作戰官軍疲於應對,常常是一處尚未剿滅另一處又爆發新的叛亂,尤其是“朱仙鎮之戰”後,李自成在逐鹿中原的戰略上已經完全佔據了主動。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再度包圍開封,明政府在中原以無兵可用,孫傳庭作為救火隊員東援河南,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此時河南已經是農民軍的天下,李自成人多勢眾最終在“郟縣之戰”將孫傳庭擊潰,孫傳庭只得逃回陝西固守不出。

由此可見孫傳庭雖然善於用兵,但在李自成的壓倒性優勢下也難以左右乾坤。

崇禎急於出兵,孫傳庭準備不足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和李自成先後稱王,此時朝廷已經無力剿匪,但是崇禎皇帝咽不下這口氣,急令孫傳庭出戰,此時距上次“郟縣之戰”僅半年十年,孫傳庭在陝西雖然稍有休整,但是多年的戰亂加上天災使得陝西也無法供養大批軍隊,孫傳庭雖然號稱十萬精兵但也面臨大部分新募和糧草供給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迫於朝廷壓力孫傳庭還是兵出潼關。

幾乎是“郟縣之戰”的翻版,孫傳庭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由於補給遇到了極大問題最終導致“汝州之戰”的慘敗,孫傳庭收攏殘兵再度退回陝西,此後再無力對抗農民軍。次月李自成克潼關,孫傳庭率軍且戰且退,最終戰死。

綜上所述,孫傳庭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戰場形勢發生了逆轉,而孫傳庭一方面兵力補給不足,另一方面在戰術上已經處於完全被動的地步。


一點點歷史


沒有完善的後勤系統,士兵拿什麼去打仗,又怎麼能去拼命。

孫傳庭明末最後一位名將,明朝最後的頂梁之柱,自孫傳庭戰死以後,明朝基本上就已經事名存實亡了,朝廷沒有可以調集的軍隊,只剩下崇禎皇帝在北京城等死了。


事實上,當時明朝其實是有三隻軍隊的,但是能夠算得上事崇禎家底的軍隊卻只有孫傳庭,其他的如左良玉,土匪軍而已,成不了大氣候。至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那是他自己的榮華富貴的保證,自然不會聽從崇禎的調遣,況且當時還有關外的清朝虎視眈眈。

孫傳庭戰死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個完善的後勤系統。

崇禎在聽到李自成稱帝以後,就顯得急不可耐,強令孫傳庭出關進攻李自成,事實上,以孫傳庭的才能手握十萬大軍,大哥農民軍也是打得贏的,然而偏偏就是在打的正激烈的時候,後方傳來消息說,糧草後勤供應不上來。

於是孫傳庭下令撤軍,然而偏偏是禍不單行,在後勤糧草告急以後的回軍途中,又碰上了農民軍。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孫傳庭的軍隊面臨著危機,無心征戰,最後大敗而歸,孫傳庭也死在亂軍之中。

崇禎就是這樣把他最後一支家底送上了殺場的,之後的明帝國也徹底的失去了可以翻身的希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