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寫過什麼值得細品的句子?

圈外扒姐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有許許多多的名言警句,值得我們細品。我是文螢之,我覺得最值得細細品味的部分句子有以下幾個:

1、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牆上有兩個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小雜感》

2、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自題小像》

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記念劉和珍君》4、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5、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摩羅詩力說》

6、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盡致的鮮血。---《記念劉和珍君》

7、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8、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無題》

9、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悼楊銓》

10、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墓碣文》

1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空談》1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13、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華蓋集》

14、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生命的路》

1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16、人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娜拉走後怎樣》

17、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18、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秋夜》

19、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娜拉走後怎樣》

20、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故鄉》

21、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

22、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也是生活》

23、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24、到枯身孤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是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傷逝》

25、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野草》26、人世間,能與你分享幸福的不是愛人,能分享艱難的,一定是。---《一件毛背心的溫暖》

27、無論是何等樣人,一成為猛人,則不問其“猛”之大小,我覺得他的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透。那結果,在內,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在外,是使別人所看見的並非該猛人的本相,而是經過了包圍者的曲折而顯現的幻形。---《扣絲雜感》


文螢之


我們上學那會兒,老師經常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然後現在還記憶猶新。其實自己想吧想,說的還挺對。

以前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那是因為做什麼事都分心,而且沒有合理的規劃,就有一次暑假,我們作業留的特別多,那次好像我們玩,就我和我一個朋友寫完了,他是每天寫點兒,60來天寫寫完的,但我就只用了兩個星期,就每天把記憶力比較好的時間,用來寫作業,寫一會兒也要適量的休息一下,而且也貴在堅持吧,就這樣努力的寫,兩個星期大概寫完了。

然後有的時候嘛,總感覺時間緊迫,而任務又重,但只要抓緊每分每秒,去幹應該做的事,其實就算一個小時,也能把它過的充實。


櫻檸是神經


在我家後院,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記得當時寫作文我還模仿過結果被老師當笑話讀給全班人聽。我寫到:在我家前院可以看到牆外有一排樹,一棵是楊樹,另一棵也是楊樹,還有一棵依舊是楊樹,楊樹楊樹算是楊樹。春天一到楊絨滿天飛舞,我也跟著舞,我妹也跟著舞。終於忍不住高呼,這些要是蘋果樹我該多麼幸福。

當時年輕嘛,不知所謂,現在明白了魯迅先生當時寫的心境,魯迅先生沒有寫成,我家後院能看到兩株棗樹而是分成了兩個小短句。這就讓讀者體會到魯迅先生當時沉重的心態。作者目之所及看到一株然後又看到一株,表達一種緩慢的心境,同時體現出作者嚮往一份安寧的環境。同樣的畫面但是不同的表述方式就能體現出一個人不同心理實屬神來之筆。


橙開心vlog


先生是近代文壇的鬥士與旗手!其值得細品的句子,何至千萬。能看到這樣的題目,甚感心慰,就作答一二,以表對先生的敬畏之情了!

上中小學的時候先生的作品,便有很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孔乙已》,《狂人日記》《藥,》,《祝福》等很多,雜文也不在少數。

步入社會之後,深感先生眼光之洞明,思想之獨到,性格之老辣執拗,也不乏黑色的幽黙與嘲諷。蔑視權貴,從不趨炎附勢。

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這樣寫到:慘象是我目不忍視,流言使我耳不忍聞,還有什麼活可說。我懂得哀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黙中爆發,就在沉黙中死亡。但是我還要說我的活。

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沒有消亡之明證。倘若尋求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就在此罷。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奮然前行。嗚呼!我說不出活,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先生面對當時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遍地羅網,毅然前往,對劉和珍的記念活動。足見先生的勇氣與風采,心中那抑制不住的憤懣,細細品之,使人心潮澎湃,激情難抑!

正如他為曹植甫先生碑文所言:夫激盪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風振翮,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介立或有,恆久則難,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這也正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敢為孺子牛的光輝寫照吧!


淨心修道


魯迅先生生活在國家積貧積弱,軍閥混戰,列強覬覦的特殊年代,棄醫從文,用他那支辛辣的筆深刻揭露腐朽的統治階級的麻木不仁,他的作品多來源於生活的底層,文章淺顯易懂但又寓意深遠!如《一件小事》《故鄉》《孔乙己》……等,其中印象最深的當是:世上本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就是激勵人民拋棄幻想,把握命運,勇往直前!


用戶桃花源記686


魯迅先生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夢醒了,而感到無路可走”。

當我第一次 閱讀先生說的這句話時,直擊我的靈魂之窗,叩擊本來就脆弱的心扉,特別是在職場受挫、生活坎坷、情感痛苦時,導致自己眼前的迷茫、心靈的遊蕩、人生道路上的無所適從時,先生的話語就會縈繞在腦際間,所以這句擊中人性軟肋的話語,使之永駐心田。

所幸的是,我們生活在幸福美好的新時代,一切的不如意,都會踩在前行的步伐之下,短暫的痛苦只會使我們當代人更加成熟、更有理性地走向幸福美好的彼岸。


Smile定格180387151



湘浦凡夫


慚愧,魯迅先生的文章己有幾十年沒拜讀過,對文章中的名言名句已經很模糊了,也不確定這句話是否魯迅先生說的?

“這裡本來沒有路,由於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這句話看似平常,但有很深的哲學理論!

這句話告訴人們路是在每個人的腳下,路是沒有現成的,是靠自己走出來的。這句話是在提昌、鼓勵人們要有敢於創新,敢於開拓的精神,要在沒有先天條件的情況下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拼搏,也說明人多力量大道理。也影射真理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數的,是要靠大家共同辯論得出來的!路是為人類服務的,真理也是為人類服務的!


老劉34614


印象最深的是《故鄉》裡最後一段的那一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回故鄉後到的蕭索景象,接觸到記憶中“變了”的人,尤其是“閏土”。在那個年代蕭索的不僅僅是魯迅的故鄉,而是很多的故鄉,因為風雨飄搖中的國土哪裡能有美好的故土家園呢。

但魯迅並沒有消沉和悲觀,這兩句話是相互依存的,希望有或者沒有都不重要,你有了希望去走才重要,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路就是光明之路,希望之路,它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

向永遠的大師致敬。




豌豆媽媽在寫作


魯迅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


《隨感錄二十九》 :“凡有高等動物,倘沒有遇著意外的變故,總是從幼到壯,從壯到老,從老到死。”“我想種族的延長,——便是生命的連續,——的確是生物界事業裡的一大部分。何以要延長呢?
不消說是想進化了。但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


這段話說白了就是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老的要給小的讓道。


現在我們在社會中能夠看到很多不服老的老年人,不服老是不應該被否定的,但是如果老年人的不服老給年輕人造成阻擋,那其實就是阻擋了進化的道路。

魯迅先生有一篇小說《風波》就很好的說明了不服老的老年人如何阻擋了後代進化的腳步。


九斤老太、七斤嫂、六斤是魯迅在小說《風波》中塑造的三個女性。三個女性,老、中、青三代人在一個家庭中生活著。


老的,康健而不平

九斤老太康健的度過了八十壽辰,卻依然不平。她不平的不只是天氣熱、豆子硬;她叫嚷的“一代不如一代”也不單單是指伊的曾孫比伊少三斤。實際上,她的不平是一個土埋半截的老人的掙扎。她不甘心自己已經老了,她希望讓別人注意,讓別人還能尊敬地想到她,恭敬地注目她的存在。


中的,一切只為勢利

伊的孫媳七斤嫂是家庭的主力,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一個丟了辮子的丈夫。


女人以家庭、丈夫為重,那麼丈夫對七斤嫂意味著什麼呢?當七斤有些飛黃騰達之意,是個出場人物時,七斤嫂為他丟了的辮子開脫,說“沒有辮子倒也誒呦什麼?”而當她從趙七爺口中聽說書上寫著七斤應該有罪時,完全絕望了,她忽然恨到七斤,罵他為活死屍的囚徒,自作自受,且連累了大家。可待風波平息之後,七斤自然又從他女人那裡得到了曾經一度失去的相當的尊敬。

這夫妻間的尊敬因何而來呢?


不是來自愛情,因為愛情是什麼東西,中國的男女很少有誰知道。

那麼只能來自勢利。得勢時收到尊敬,失勢時就可淪為囚徒。

夫妻如此,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青年,裹足不前

魯迅曾說:“舊賬如何勾銷?我說,'圈圈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風波》中最年輕的一代是九斤老太的曾孫女兒六斤,她正新進裹腳,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一雙腳步得解放,舊賬又如何能勾銷?


老的不肯老,康健而不平,中的在絕無愛中生活,卻還心安理得,自享其樂;青的一雙小腳又如何能走?能走多遠?

家庭如此,一個社會又怎麼能不如此?魯迅在《風波》中把三代女性置於一個濃縮的時間裡,意義就在於此吧?


魯迅先生所說的“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這便是死。各個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 這條路既不會鋪滿荊棘,也不會開遍鮮花,只是靠忿忿不平的老年人,麻痺無力的中年人和歪歪扭扭的青年人,肯定是走不完。 進化,應該就是各自安好,相互顧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