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里仁篇》4.1指出仁學的兩個特點,一是具有群體性傾向的應對大變動社會挑戰的生存之道,二是它是一個選擇的智慧,大變動社會充滿了危機、挑戰和機遇,先天因素無法應對,後天好學能夠改變命運,因此,仁學是改造觀念,選擇再造的過程,“人能宏道,而非道宏人”。而仁學的選擇,根本思路是是以美德促進內在自主人格的成長,以此來應對大變動社會的挑戰,不依附於外在的權力、財富、勢力,因此,初期窮困,或是長期困頓可能是選擇仁學不可迴避的問題,正如孟子所講,“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仁學需要智慧的支持,否則難以度過這“黑暗時光”,這正所謂“知者利仁”。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參考譯文」孔子說:“沒有仁義之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快樂之中。仁者能夠安於仁道,而智者則是有利於仁學的掌握和踐行。”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此章進一步反映仁在應對大變動社會挑戰中的重要性,是對上句“里仁為美”的深入。如果將自身形容成變動社會中的一條小船,那麼,仁就是壓艙石,保證小船的方向和行駛安全,不至於被變動社會的風浪掀翻,或是迷失於茫茫的黑暗之中。尤其是仁學選擇了以美德立世,則在禮崩樂壞中,顯得非常特立獨行,而且,遵循美德會極大地增加生存成本,使得原本可以簡單應對的問題變得複雜。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此章選取了“約”(貧困)和“樂”(快樂)兩種相對的情形,在面對這樣兩種高低有別的情形時,只有仁者才不會被外在環境所左右。而在變動社會中,這種外在環境的巨大變動是經常發生的,如果沒有恆定之心和應對策略,要應對變動社會的挑戰幾乎是不可能。若是一個人是“不仁者”,缺失精神信念的支持,將會在貧困中困頓,在安樂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正如《衛靈公篇》中所言,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沒有強大的內在自主人格的支持,自我放縱是必然的結論。無論外境之約與樂,苟其心不仁,終不可以久安。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必然困頓於變動社會之中。仁是內心的力量和美德,只有擁有了仁,堅定了信念,有了精神層面的支撐,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能更好的面對和處理各種情形,在約中不濫、在樂中不淫。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但是,人為肉體之軀,有著七情六慾,以自然之身來對抗洶湧的禮崩樂壞帶來的挑戰,世間皆不尊德、循禮,而獨獨仁學實踐者要如此,世人皆醉,我獨醒,這種狀態只能維持一時,不可持久,久而久之,必然是自我瘋狂。因此,仁學既然提出要以美德,以循禮來作為處世之道,應世法則,那麼,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高昂的生存成本,就是仁學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若是久處在貧困中,窮途末路,久而久之,必斯濫為盜。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仁是重要支撐,只有愛過仁義訓練者,具有仁義之人才能在貧困的情形中不至於被擊垮,不喪失信心,清醒地認識並能分析當下困境,尋找出路和突破口,而不是頹然被消磨殆盡在困頓之中,甚至做出不仁不義之事。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因此,仁學的中心不在於德與禮,這些都不需要仁學來解決,以前的文明傳統業已解決了,問題是如何在亂世之中,在禮樂崩壞之下還要尊德循禮,這才是仁學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將仁學稱為大變動社會的生存之道,才是最貼切的。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沒有經過仁德訓練的人在貧困之中動歪念,在物質基礎喪失的情況下意志脆弱,“社會對我不公,我為何義對社會?”的想法會油然而生,鋌而走險、選擇不仁不義的做法去緩解時下的困苦似乎更為容易。在變動社會下,思想極易偏激。同樣,久處於樂與安樂之中必為驕溢,“富貴不能淫”,富貴之下還能保持奮鬥不己的心極為不易,小的安樂消彌人志,大的安樂使人易驕奢淫逸、荒淫無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這種狀態的反應。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是在強調了仁的重要性後闡述仁的自然狀態,以及智與仁兩者之間的關係。前者仁者安仁,仁人是安於仁道的,北宋謝良佐認為“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體現的是仁者能夠利用外界的各種條件,包括貧困和安樂而達到仁。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謝良佐著有《論語說》,在其序中指出,自秦、漢以來,開門教授《論語》者,不過是分章析句而已。既不知讀其書,也不知聖人心。雖欲讀之,也不得要領。聖人辭近指遠,辭有盡而微旨無窮。同聲然後相應,同氣然後相求。只有使“本真”的心恢復,才可深懂《論語》的微旨,受到啟發。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知者利仁,知通“智”,強調仁的理解和實踐需要運用智慧。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此處利仁不同於安仁,“利”隱含了一種主動的意思,要對利害大小和利害關係有所認知。變動社會之下,社會呈非理性態勢,近期的利益和長期的發展發生嚴重地衝突,如《浮士德》中出賣靈魂換取短期榮華富貴者成為主流,如何在變動社會中取道為仁,需要有生存的智慧。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於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雖然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非易事。此處只是仁學概說,往下再一一展開。這一句是對里仁為美更進一步的解讀,論證仁對人的重要性,闡述仁本身的整體性,以及點出需要用智慧去追求仁的實現,呼應上文的“擇仁處而居”的主動性。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此章只是點明瞭仁學的功效,能夠久處約、長外樂,但是,這種大變動社會的壓力並非簡單地對抗,而是需要智慧的加持,即需要有方法、策略、步驟,而非簡單的信心的展示。具體的方法則需要在本篇的下面諸章中一一展示。

窄門生存: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2)

用仁學來解釋經典,可以填補《論語》篇章間的空隙,讓我們瞭解到完整的仁學,同時也能夠見識到仁學的強大解釋力,同時,也可以豐富仁學的內涵。如果需要進一步瞭解仁學的內涵,敬請加入視頻慕課《論語啟蒙:論語的法典化解讀》,或參考《仁者無敵:仁的力量——大變動社會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