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早上剛送爸媽去了機場,晚上又從高鐵站迎來了公婆。俞小瑜一邊偷樂著辛苦半年的爸媽可以回家休整半年了,另一邊又暗暗擔憂......

一年僅兩天,俞小瑜可以和六歲的兒子獨處。這兩天,被她稱作“交接日”,也就是把兒子從姥爺姥姥手中,交接到爺爺奶奶手中的那一天,反之亦然。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交接日,這大概是城市“雙職工”家庭最常見的一道風景線。不同於留守,也不同於有全職家長的照顧,很多雙職工家裡的小朋友不得不“輾轉”、“經手”於不同人之手,看護者也許是最讓人安心的祖輩,也許是讓人不得已而置防線的保姆,也許是價格不菲的託管機構。出於時代和環境的改變,雙職工父母儼然已轉變成“週末父母”。

如俞小瑜所料,半年不見孫子的爺爺奶奶,剛走出高鐵站,站在雪地裡來不及戴上帽子,繫好圍巾,衝上前去狠狠地用一個公主抱來釋放全身上下對小傢伙的想念。。。身上還穿著屬於南方的薄衫。

有人說,三日不見,眼淚流。俞小瑜卻說,見了三日,就想溜。

果不其然,幾天過去,兩位老人家已被孩子的花樣百出,尖聲驚叫,上躥下跳磨得一身躁。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在第一個週末全家人一起吃飯時,小傢伙因為拒絕吃米飯,被爺爺一頓怒吼,“怎麼才半年時間,就變成這個樣子了?你這半年怎麼變得一點規矩感都沒了?”

俞小瑜心裡那個氣啊,這不在指桑罵槐孩子的姥爺姥姥,自己的親爹親媽嗎?不過,一向能言善辯的俞小瑜這次也沉默了。因為她知道,爺爺只是在發洩情緒,正如半年前孩子的姥姥同樣在她面前抱怨,一個活潑的孩子為啥變得這麼沉默寡言?

“我一直以為,祖孫同框是世界最美的畫面,沒想到這麼糟心。”某個週末,俞小瑜約我吃飯,並跟我一路吐槽。

“那你打算怎麼處理?”

“我也不知道啊。雖然我也兇過孩子,有時我也恨鐵不成鋼,但我就是沒法忍受別人兇他,聽不得別人說他半句不好聽的話。”

那一刻,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居然感同身受,被這種看似任性、失衡的“母愛”價值觀所攻陷。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艱難的決定

似乎有了孩子以後,時間過得特別快,半年很快過去。又到了“交接日”。一想到俞小瑜半年前的“遭遇”,我忍不住發微信,“這次交接得順利嗎?”不一會兒,收到4個字,“超出預期”。

“超出預期”?比預期好?還是更壞?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原來,兩個月前,俞小瑜就提前“放走”了心心念念想回家的爺爺奶奶,同時她也打算不再讓四位老人每年輪崗。

因為經過反反覆覆的思考,“戰鬥力”分析和作戰方案的制定,俞小瑜決定辭掉全職工作,做一位左手自由職業,右手帶娃的“斜槓”女性。本來孩子爸也是不贊成的,擔心她堅持不了多久,但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建設,都決定放手一試,大不了雞飛狗跳後再重頭來過。

“當然,我讓爺爺奶奶回家的初衷,並不是因為他們時不時給孩子貼個標籤。讓我擔心的是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為了讓孩子不鬧情緒,不發脾氣,他們居然盲目地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這樣做的後果,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活在一個童話或遊戲世界裡。只要他使出一哭一鬧的魔術,願望便能片刻成真。”

於是,作為廣告策劃的俞小瑜,這次接了史上最“作”的客戶 - 自己的親兒子。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我不想過多渲染她在這條路上踩過的坑,摔過的跟頭,因為那些經歷和千千萬萬個父母一樣,並無特別。她的故事並不具有什麼傳奇色彩,她的方法也絕非新鮮玩意兒,但她採用的“因勢利導”、“將陋就簡”等策略讓我覺得深受啟發,頗有參考價值。

當然,每個人的環境、性格、甚至隊友的能力都決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她的經歷並不適合被每個人都拿來抄作業。換句話說,我並不鼓勵大家離開全職工作,去走一條“未行之路”。但她的經驗和謀略,足以為我們、甚至跟她帶娃方式完全不一樣的父母,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即使對於我們全職上班的父母,都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和借鑑。

我總結了她的其中兩個“致勝法寶”,與大家分享。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法寶一. 將“拖後腿者”變成步伐一致的“好隊友”

俞小瑜跟我自嘲道:“家裡四個大人,居然幹不過一個小孩兒。”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物種,可以讓一幫老馬都能失蹄?

“平時上學還好一點,白天不用操心。一到週末就亂了套。人越多,花樣越雜。剛虐完我和爸爸,就跑過去捉弄爺爺奶奶。本來我們分好了時間段和責任制,結果通通不管用,一切都失控。”

“可是,如果連四個人都搞不定,你一個人又怎麼能hold住他呢?”

“哈哈,那是因為我們都把孩子變成了讓我們又累又煩的重資產。”

原來,以前爺爺奶奶在的時候,四個人的生活重心不約而同地放在了孩子身上,連自己的生活作息,任務分配都是以孩子為中心。比如,媽媽負責輔導學習,爸爸負責陪伴運動,爺爺負責拖地做飯,奶奶負責採購和洗衣,四個人輪流負責陪著玩遊戲。

看,多麼萬用和普世的帶娃法則。看似分工有序,責任到位,可就是產出低,孩子倒騰,大人身心疲累。

投入與產出完成不成正比啊!

可現在,爺爺奶奶回家了,平時放學後只有媽媽一個人,週末加上爸爸也只有兩個人。怎麼辦呢?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獨處第一天:

儘管俞小瑜已經提前三天做好了規劃,並彩排了兩天時間,並且反覆和老公研究各種細節,並及時修補漏洞,可真的到了單槍匹馬那一天,俞小瑜還是覺得跟新手投入實戰一樣,既急迫又侷促。

早早結束了手上的工作,並按時接娃回家。因為要騰出手做飯菜,所以做飯時間如何看娃是難度係數最高的。不過,俞小瑜提前為孩子準備了消磨時間的益智遊戲卡,還有消磨體力的單人乒乓球玩具。本以為一切按部就班,可還沒過10分鐘,兒子就跑來廚房:“媽媽,我要你陪我玩。”

千算萬算,算漏了這一茬,兒子平時都是由四個人分別陪著玩,很少自己一個人獨處,或者可以說根本不會一個人玩。

怎麼辦?叫外賣?對身體不健康。

給他放動畫片?對視力不好。

就在俞小瑜左右為難,腦子裡飛速掃描各種解決方案時,猛然發現兒子在摘蔬菜葉,有模有樣,不亦樂乎。她突然想起來,兒子平時最愛玩的遊戲就是模擬各種真實場景,比如開餐廳,開超市等等。。。反正自己也是個廚房生手,何不讓他做一次小幫手?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一切準備就緒,簡單分工,兒子承包了所有洗菜和摘菜葉的工作,而有一定難度係數和安全隱患的切菜,炒菜就交給了媽媽。

出乎意料,兒子當天晚上吃得特別香,不但掃光了平時不愛吃的白米飯,而且情不自禁地讚歎道,“媽媽,你做的飯太好吃了,好吃得我都睡不著覺了。”

“可不是我一個人做的哦,是我們兩個人的合作成果。”

“媽媽,明天我還要做。”

本以為只是一時興起,沒想到接下來三天,兒子都做了媽媽的得力助手。暫時也不用擔心因為自己做飯而無法看護孩子的問題了。

孩子總是貪圖新鮮,俞小瑜開始擔心下週又用什麼吸引兒子的注意力。

到了週末,想到老公在家,俞小瑜準備睡個不上鬧鐘的懶覺。沒想到兒子一個勁地搖自己,“媽媽媽媽,快起來。”

“才7點半,找你爸去,今天你是爸爸的。”

“媽媽,你看,這是我列的我們下週的晚餐菜譜。”

“什麼?下週的晚餐?還有菜譜?” 媽媽一個激靈坐起來。

原來小傢伙六點多就跟爸爸一起起來了,一個人連寫帶畫,拼湊出一張晚餐清單。

俞小瑜得意地給我展示了兒子的“傑作”。

“你知道嗎?兒子不但幫我解決了家務活人手不足的問題,還為我提供了無限靈感。這張手繪的菜譜已經被我徵用了,放在了我最近做的一個創意策劃項目裡。”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看來孩子也可以從負資產妥妥地變成了績優股啊。”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很多時候,我們的社會、家庭一直把小孩子當成‘物品’來對待,而且是一件不能‘亂擺亂放’的珍貴物品。”

有一次, 兒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爺爺走過來,下意識地“糾正”孩子這個“錯誤”的行為。“在幹嘛呢?不要趴在地上,去沙發上坐著。”俞小瑜告訴我,為什麼在很多家庭,四個大人搞不定一個孩子,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把孩子物化了。

一個能走能跑,能吃能喝,甚至能幫我們幹活的小孩,被大人們活生生變成了一件只能花力氣扛著,花時間盯著的“物體”。可想而知,大多數人帶娃的過程就是一次錯誤的資源配置,以至於事倍功半。

對俞小瑜來講,讓她開心的並不僅僅是兒子變得愛做飯,愛吃飯,還有他對生活的認識。比如兒子最喜歡的活兒之一就是煮米飯。有一天,他突然問俞小瑜,“媽媽,為什麼生米煮熟,米粒是由小變大;而生菜葉炒熟,菜葉是由大變小。”

“這是因為水分的吸收和蒸發啊。”

很多人覺得,工作一定會影響陪伴孩子,陪伴孩子也會降低工作質量。可是在俞小瑜這裡,我看到的卻是兩者的互相托舉、互相成就。陪伴孩子的過程,給了這位媽媽在工作上無限的創作靈感;而工作上碰到的各種見聞和挑戰,讓她樂於和孩子一起不斷成長。

法寶2:不要再被“新瓶裝舊酒”的玩具糊弄

另一個讓俞小瑜頭痛的,是不大的家裡塞滿了兒子的玩具。那些被種草的網紅玩具,幾乎一個不落地買下了,結果兒子玩不了幾次就被打入冷宮。

玩具商永遠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玩具,卻永遠不會讓家長知道孩子為什麼喜歡。為了“掩蓋”這個答案,他們給一個又一個玩具披上各種外衣,如炫彩的燈光、討喜的外形...

同樣地,家長為了省事,為了將孩子“控制”在自己的“可視範圍”內,不惜花重金購買那些讓孩子一時“坐得住”的玩具。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孩子到底喜歡什麼玩具,可以讓他們持續地玩上一陣子?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了我很久。”講到這個話題,俞小瑜又跟我分享了另一個故事。

兒子最愛的三個玩具,分別是飛行棋、驚險攔截和三維軌道球。。。。其它玩具例如賽車,飛機,超人等外表炫酷的玩具,雖然也很喜歡,但玩樂的時間並不多,家裡並沒有其它男孩熱衷拼裝的“車隊”或“恐龍戰隊”。

俞小瑜仔細觀察了這三個玩具的共同點,那就是以目標為導向,需要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到達終點。她發現家裡有一半是這種類型的玩具,而且很多玩具的關卡和闖關過程都極其相似,甚至可以說是舊瓶換新裝。

“想想看,我真的是敗了好多錢,買了重複的東西。”

這就是玩具商不想讓家長知道的秘密。他們通過不斷包裝、加碼同一種功能性的玩具,讓家長一次又一次地花錢買重複內核的東西,賭的就是家長的為買而買的“省事兒”心態,還真讓他們賭贏了。

“我之前犯了一個很多家長都犯的錯誤。那就是我們看到的都是招式而無內功心法。我們單純地以為買玩具就是為了讓孩子好好玩,玩得開心,而忽略了他們的真實需求。比如我兒子喜歡玩闖關類遊戲,他喜歡的並不是一個又一個雷同的玩具,而是他喜歡挑戰一個又一個任務,但自信心不夠,害怕失敗,所以喜歡讓大人陪著一起玩。”

自此以後,俞小瑜開始更多地和兒子一起在家自制“闖關類”遊戲。比如,他們首先設定一個主題故事,包括主人公的目標,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通過闖關升級獲取的道具和獎勵等。實現這一切,只需要在紙上畫出來即可。即使角色的外形不如玩具精美,畫面也不如電子遊戲豐富,但孩子一樣玩得很來勁。簡筆畫、甚至粗略的形狀都可以讓他們獲得快樂感和成就感。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可以跟我們一起創造並遵守規則,還能適時修改或刪除一些他們認為不合理的設定。這個過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探索和勇敢試錯。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因主人公的繪製作品已做商業用途,所以此處不便展示。圖片來自網絡。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雖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各種玩具,但我們在購買時應該多想想這個玩具帶給孩子的究竟是什麼?是滿足他們一時的刺激感,還是可持續的好奇心?能不能激發他們解決問題,還是直接讓他們不用努力就能獲得心理獎賞?我們只有想通了這些最根本的問題,買玩具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是該買的,哪些是不用重複買的,哪些是不值得買的。

當然,僅僅以上兩招,魚小瑜肯定是“拿不下”熊孩子的。她的更多招數,有機會我會繼續曬出來。

正當我準備為這篇分享畫上一個我自認為滿意的句號時,俞小瑜讓我不要忘記提醒大家另一件事情。

“雖然祖輩不能替代父母的育兒工作,但父母也不能替代祖輩的角色。雖然現在是由我們自己照顧小孩,但也會邀請四位老人每年都來享受一段時間的天倫之樂。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外婆為我做的蒸肉餅,比媽媽做的口感更濃厚,更入味。”

俞小瑜變得成熟了,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部新手媽媽進化史。我不禁感嘆,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孩子又何嘗不是對父母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呢?

拼殺職場還是全力帶娃?這位媽媽為了兩者皆得,祭出了她的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