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g_Bye、


在發掘秦始皇陵的時候,這座皇陵的規模和修建方式都讓世人震撼,而且也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謎,據說在秦始皇陵中有很多機關,而且在地宮中也有大量的有毒物質,這些都為秦始皇陵增添了更多神秘感,所以世人雖然對於秦始皇陵非常感興趣,但是卻不敢,也沒有辦法一探究竟,現在秦始皇陵依然有部分是沒有對外開放的。而已經開放的一部分中也有很多事物讓人們感到驚奇,據說在秦始皇陵裡面居然有三十五深的水銀,在古代社會,秦始皇是通過什麼方法獲得這麼多的水銀確實讓人們感到驚奇。

其實秦始皇陵之所以會有大量的水銀,和秦始皇對丹藥的迷戀有密切的關係,當時秦始皇為了可以長生不老開始讓方士四處尋找靈丹妙藥,而且秦始皇對於這些事物十分相信,很多方士因此開始舌燦蓮花鼓吹自己的能力,秦始皇抱著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的機會的想法,對於當時的這些方士十分相信,另外他也相信方士們所煉的丹藥對於身體十分有益,也可以讓自己延年益壽,長生不老。

在秦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奇女子,這個女人叫做巴寡婦,她因為發現了一個奇特的洞穴而讓自己從此成為了富翁,這個洞穴中有大量的丹砂,於是她就用這些丹砂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當時有名的女富豪。因為當時人們都不瞭解什麼是丹砂,所以看到這種新鮮事物就認為是靈丹妙藥,還認為可以延長壽命。就這樣巴寡婦的事蹟被秦始皇知道了,他馬上就讓人將這個女人找到並接到宮中,巴寡婦後來被秦始皇封為了妃子,而且還讓巴寡婦在宮中給他煉丹藥。雖然秦始皇迷戀丹藥,但是卻不知道他所吃進去的所有丹藥都是有毒的,因為丹砂在燃燒後會產生水銀,秦始皇每吃一顆丹藥其實就是在服毒,如果秦始皇當時不迷戀丹藥也許還不會死的那麼早。

後來秦始皇的身體每況愈下,很快他就過世了,而巴寡婦當時就將自己所有的丹砂都煉成了水銀,並將這些水銀都放在地宮中,因為水銀的量很大,所以就形成了深度達三十五米的水銀,如果秦始皇知道自己就是被水銀害死的,死了之後還要在身邊放這麼多水銀會不會被氣炸。



歷史小地主


秦始皇陵裡的大量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並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不過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幾釐米的來算,就有100噸了,如果水銀的深度達到35深,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是達不到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從“相機灌輸”中可以看出,地宮水銀是以某種機器驅動著,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類似於一種“永動機”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學家探測到秦始皇陵地宮內很可能有

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永動機”?


水銀有防腐的功能,並且極易揮發,所以,考古學家檢測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時,才能檢測到超量的水銀。水銀還有劇毒,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能防盜墓賊。



考古學家探測到地宮長約140米,寬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長約為50米,寬80米,高15米。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大致推測一下水銀的體積。除去墓室的面積,地宮內還有大概11400平方米。而1立方米水銀質量為13.6×103千克。



所以,假使水銀的深度達到1米,那就有155040×10×3千克了,也就是155040噸!這是當時的生產力遠遠達不到的。所以,地宮內水銀的深度很可能不超過10釐米。並且,除了墓室外,地宮內很可能還有其它的陪葬之類的,也會佔據一些空間,

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地宮內的水銀可能在100噸左右。


100噸,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而這些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就在秦始皇陵不遠的陝西旬陽就有汞礦群,這些汞礦至今仍在開採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礦群中發現了近千個是在古代就被開採了的。並且,當地人在進礦前會祭拜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又是誰?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女人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巴寡婦清。“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礦,也就硃砂,是古代煉製水銀的原材料。對於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漢書》中有:“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壟斷”這個詞直接體現了其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



以往都認為“巴寡婦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實,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陝西旬陽在古代是屬於大巴山的範圍的,所以,“巴寡婦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婦清”的意思。正是因為寡婦清及其身後的家族貢礦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水銀,所以秦始皇才會為其建“懷清檯”。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陝西旬陽距離陝西大約有100公里,中間隔著秦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了。至於巴寡婦清是不是陝西人,或者巴寡婦家族有沒有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水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確認。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互動!


文物考古聊歷史


世界有兩大奇墓,一乃中國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兩大墓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很多東西連科學都無法窺探,例如埃及內的“智慧結晶”,秦始皇裡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銀如何得來眾說紛紜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皇陵的確有海量水銀,後經考古學家勘測也屬於事實,只是具體到“大海”般還是凡幾,皆無鉅細,除非,挖開才知道。

從史載理論在到實測,皇陵有水銀這一說法是真實的,但是否具體到35米深,還是原話,挖開才知道。

那這水銀是如何而來的,史界也是眾說紛紜,如果只是按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可能存在誇大其詞,但也可能真實存在,興許人家的確是見證後,方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詞形容,畢竟,古人的智慧在後續用科學方式,都相繼挖出不少歷史真實證據。

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別人就是能做到,拋開這個層面來看,咱們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例如不該用當世眼光去懷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個長城一樣,當初多少人吹鬍子瞪眼,以為秦始皇是閒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認真的,古語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鴻鵠之志”說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學淺的井底之蛙吧。

當然,在秦始皇陵現“大海”般的水銀,本人是持懷疑態度,雖說考古學家探測出的確是海量,但是怎麼看相關文學,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何?

其一,古時的人工採礦效率並不高,而且治煉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時間區區30多年是達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銀治煉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積治煉,當時不可能不存在文獻、史記記載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銀可是有毒的,大面積治煉不批量死人,我覺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關文學將大量水銀推給秦國第一“富婆”,我覺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況還是在水銀這塊,我不信秦始皇在對待水銀這塊沒找人試煉?只要試煉必死,水銀在丹藥煉製上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後世有人盜秦始皇,均有死傷,幾盜幾撤,並無將秦始皇實質性的東西挖出,反而白白丟了性命。

縱觀所有相關紀錄片以及文獻,目前這海量水銀均在史界無法得出有力證據顯示如何灌輸到秦皇墓裡,如果只是一小撮鋪墊在主體建築周圍,我覺得還能解釋一二,關鍵是考古勘測裡,顯示是海量,這就矛盾了。

10.31晚,淺談一二,各位看官輕踩點評。


探索歷史奇聞


秦始皇陵裡的水銀,和一個寡婦有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當年共有多70萬人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工匠們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還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


水銀有兩個作用,一是防腐,保證屍體長久不腐爛;二是水銀有毒,可以防盜墓賊。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當時的水銀是如何得來的?


秦朝時期的水銀是由丹砂(硃砂)提煉成的,而秦始皇陵裡的水銀,由是巴寡婦清提供現在的網友們都希望自己家裡有礦,而這位來自巴蜀的寡婦清(又叫巴清),是真滴家裡有礦。

她18歲嫁給經營礦產的富商,4年內公公和丈夫丈夫相繼去世,22歲成了寡婦。為了守住家族礦業,清建立武裝力量,陸續吞併了巴蜀地區其他的採礦業競爭者,建立起了自己的丹砂帝國。據說,秦始皇修建長城時,清曾經捐獻金銀。


到了修建秦始皇陵需要水銀時,她自然也提供了不少幫助,畢竟巴清幾乎壟斷了全國丹砂開採的生意,說到提供丹砂,沒人比她更合適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一層原因,秦始皇對這位寡婦青睞有加,不過,別誤會,不是曹操的那種青睞。

秦始皇欣賞清,稱讚她為貞婦,甚至為她築起了女懷清檯,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後來,秦始皇為了方便監管,強迫六國豪強貴富集體遷到國都咸陽,寡婦清就在此列。


可惜沒過多久,她就客死於咸陽。此後,秦始皇按照她的遺願,把她的靈柩運回故鄉,並修建高臺,親筆題寫了“情清檯”,表達對她的懷念與敬意。


我是十六夜川夏,專注於古代歷史趣事,走之前別忘了給個關注呀。


十六夜川夏


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中華先民自古以來,對水銀有著一種執迷。這種執迷,歸根結底源於,中華先民認為,水銀具備不朽的性能,而人類用水銀來燒製丹藥,是否也可以實現長生不死?

因此,自古以來,許多華夏天子都將大量精力和朝廷的財力用來燒煉各種各樣的丹藥,而水銀更是丹藥中,頻繁出現的配料——甚至在唐朝,依舊有唐朝皇帝死於水銀燒製丹藥的說法。

當代具備化學知識的我們知道,水銀是有害物質、劇毒物質,對人體有巨大危害,是不可能起到長生不死作用的。

而長生不死堪稱自古以來全人類共有的夙願——比如古代巴比倫神話中,就有巴比倫國王尋找天神,希望找到永生法則的神話。甚至時至今日,依舊有人寄希望於生物科技、基因編程,來實現永生。

秦始皇的水銀情結

秦始皇晚年,最為痴迷的,莫過於長生不死。因此,秦始皇需要大量的水銀。

秦始皇時代,有個較為傳奇的女子,被後世稱之為“巴寡婦清”,史書記載,“巴寡婦清”受到了秦始皇很高的禮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巴寡婦清”擁有豐富的礦產,並且她的礦產裡面,可以提煉出大量的水銀,最為重要的是,“巴寡婦清”非常精於提煉水銀。

因此秦始皇相信,“巴寡婦清”是天神派來為自己指點長生之道的使者,故此十分禮遇“巴寡婦清”——當然,燒製丹藥的同時,秦始皇還派遣齊國故地的方士出海求仙,而方士經常吹噓說自己在海外遇到了神仙,甚至找到了神仙居住的蓬萊、東瀛等地,只不過,神仙需要秦始皇提供一定的資產和人力,才會贈給秦始皇丹藥。

從這些記錄不難看出,秦始皇對長生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

秦陵與水銀

不論是“巴寡婦清”這種大秦國產不死藥陣營,還是齊國故地方士的進口不死藥陣營,這兩派,都沒能在秦始皇嚥氣之前,把不死藥送到秦始皇手裡。

從某個角度來說,秦始皇之死,往輕了說,是負責研製不死藥的人沒完成任務;往重了說,則是負責研製不死藥的瀆職。

而秦始皇死了,對於出海的方士來說,完全可以一走了之,甚至逃到韓半島、日本列島躲避一陣子,而對於巴寡婦清這類人來說,該如何避禍?

因此巴寡婦清能做的,就是把提煉出來的白銀,全部用來給秦始皇做陪葬——這樣,可以證明,自己這麼多年,確實在為秦始皇做工作,雖然水銀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沒有用上,但是死了以後,不是用上了嗎?

巴寡婦清將多年來煉製的水銀,全部灌到了秦始皇的陵墓裡,有傳說認為,秦始皇陵墓裡的水銀,堆積起來高達35米之高。

水銀如此之多的墓葬,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史海閒聊


如果是說秦陵有水銀這點是肯定的,但若說有35米深則十分可疑了。考古學家曾利用遙感和物探技術,測量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中國地質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證實,通過物探確實感知到明顯的汞異常,但有沒有35米這麼高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修秦始皇陵的四個目的。

秦始皇陵又簡稱秦陵,現在陝西省臨潼縣以東約4公里的驪山北麓,從秦始皇繼位時就開始修建了,一直持續到他駕崩,也就是始於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修了大概有37年,也就是說秦始皇這輩子都在策劃自己死了住哪。

這麼長的時間完全可以修建一座與世隔絕、機關重重、獨一無二的堅固墓穴。而在封土之下澆灌水銀,當然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是為了防止盜墓,汞是劇毒,大量吸入可致人死亡。

二是秦始皇水銀流經之地是有所設計的,水道分佈恰與中國的渤海、黃海位置相符,秦始皇死後還統治著一個偌大的地理空間。

三是保持屍體和隨葬品的不腐。

四是筆者猜測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汞是煉長生不老丹的主要原料,大概死後他還想著哪天起死回生也未可知。

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需要多少水銀?

地宮注滿水銀已經過實證,但相信水銀深達35米的傳說,大概是從歷史文本中演繹出來的。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最早關於水銀的記載,認為地宮裡“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裡也說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說過地宮:“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可以看出在司馬遷之後,許多歷史學家也都基本繼承了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在《史記》裡引用的資料應該說比較可靠,畢竟漢朝掌握秦陵地宮構造圖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司馬遷也有資格接觸到這些材料。

根據以上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來推測,35米深的海比較符合,但是他們忽視了35米深究竟需要生產多少水銀才能滿足。

有人計算,根據地宮偌大的面積,35米深大概需要13000多噸,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每年出產不過900多噸水銀。

給秦陵提供水銀的被認為是以出產水銀聞名的四川涪陵汞礦,也就是“巴寡婦”所在地,但這個礦一直到清朝也僅能進貢300來斤。

長生不老的傳說。

“巴寡婦”又叫巴清,在這裡經營著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丹砂用火燒能生成水銀,水銀中倒入丹砂又會還原成丹砂,這種生生不息的循環之術給丹砂賦予了神秘的不死神藥特性。

巴清也被認為是巫師中的一員,也是當時最具權威的巫師,她專門研究不死神藥,因此成為了掌握丹砂的頭號大boss,巴清的家族也是累世控制著這裡的丹砂出產。

即便是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可產出水銀的量也是有限的,想要滿足35米高水銀的要求十分困難。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是毋庸置疑的,但35米高有些不切實際。

古代君主在生前給自己修建的陵墓又叫“起壽陵”,本是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一點,無奈始皇帝在東巡途中薨然去世,李斯、趙高密謀篡權,最終決定“秘不發喪”。就這樣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雖然人已經死了,還是按照原定的路程走了一遍。

這麼長時間在路上,臭味連鮑魚都遮蓋不了,估計最終葬到驪山陵墓裡的始皇帝已經變成屍骨也未可知。未及長生,肉身已毀,想要長生不老更是遙遙無期了,可嘆!


兮兮說事兒


深度35米的水銀?

不可能的!

千萬別小看水銀!

水銀(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於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說計量單位的話大約會有4.8兆帕左右。

再說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認知裡面貌似還沒有真正挖掘過。裡面的形制主要來源於遙感測量數據,或者傳說記載。

但從戰國古墓的形制來看主要會用到砂岩或者頁岩製作墓室。單要知道砂岩和頁岩屬於沉積岩。

這些岩石製成的石板抗壓強度都很低。剛剛說了35米深的水銀有大約4.8兆帕的壓力,這個壓力很大了(高壓鍋爐通常才3.8兆帕的壓力)4.8兆帕已經相當於48倍大氣壓。這樣的壓力會直接導致石板破裂,或板接處縫隙急劇加大。

有句老話叫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水銀可以很快的壓破石板滲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從西安周圍的地質構成來說,西安及其周邊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


渭河帶來了大量泥沙在關中平原沉積。其實泥沙向下幾百米後才有花崗岩。

所以這些水銀實際上是可以一路滲透到幾百米的深度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秦皇陵在修建過程中用銅水澆灌。很多人認為這樣就可以阻止水銀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銀是可以和銅反應的。

痛遇到水銀可以生成銅汞齊,這是一種十分疏鬆的物質。不僅僅不能阻止水銀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說秦皇陵內如果有水銀,那麼應該是僅僅存有少量。但說至今還有深達35米的水銀就有點難以讓人相信了。不論從地質還是水銀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論的認知。


軍武數據庫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確曾經有過水銀,而且總量十分驚人。但當時有沒有達到35米深,這些水銀現如今是否依舊在秦陵之中,卻是很令人懷疑的。

秦始皇認為功業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歷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徵發僅百萬的勞役,並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彙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秦始皇死在巡遊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後天下沸騰,造反者們很快就兵鋒直指咸陽,秦二世匆忙之間埋葬了老爹,轉頭去對於起義軍。不過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寶也裝滿了地宮,並且“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銀被用來模擬江河大海,這就是秦始皇的驚世之舉。後世對於秦陵進行探測後,也的確證實了此地汞含量超標,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銀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證了這些水銀的來歷,一是古巴蜀之地,這和當時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婦清有關,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煉技術而發達的。另一個來源是關中的公館汞礦,現代考察此處時,曾發現過漢代之前的採礦古井,這裡的汞運送到秦陵無疑更方便。

解決了秦陵地宮中的確有汞、汞的來源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腦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宮中如今的模樣。

水銀洩地無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宮的建築技藝多麼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無縫隙,經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銀,估計也早已經滲入了地宮的泥土之中,曾經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況,即便這些水銀沒有滲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揮發殆盡。我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的地宮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實它在歷史上也經歷了眾多的劫難,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據記載,項羽入關中後,不僅毀了秦陵的地面建築,更挖掘了地宮;王莽末年,赤眉軍也挖過始皇陵,據說還將秦始皇的銅棺槨製成了兵器;再後來,黃巢、溫韜、石虎等人也都盜掘過秦陵,至於有沒有得手,已經不得而知。

還有傳說,在漢代曾有個孩子放羊,誤打誤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結果不小心引發了大火,使秦陵遭到嚴重破壞。

秦始皇的地宮,如果真的遭遇到這些損毀,哪怕只有一次,地宮也已經是狼藉不堪了,水銀更早已揮發殆盡!

真希望那宏偉的地宮還在,秦始皇也靜靜地睡在他的豪華寢室裡,周圍還有九鼎、金人等絕世珍寶,想起來就讓人迷醉!


李飛叨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神秘的陵墓之一,埃及金字塔雖然在世界上更加著名,但已經被充分發掘,反而失去了神秘感。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呢,龐大而神秘的它,至今還沒有被髮掘,而僅僅是一個殉馬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就已經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秦始皇陵,即驪山陵墓,修築在驪山之中,隱藏在隱藏在驪山山體之下,是秦始皇生前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驪山陵墓,耗費巨資,投入了無數的人財物力,但直到秦始皇去世,這座陵墓也沒有完全修好。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巨大陵墓,秦始皇陵最大的特點不是龐大華麗,而是十分神秘。

據說修建秦始皇陵的所有工匠在工程完工後全部被殺死在陵墓裡,因此幾乎沒人知道秦始皇陵的確切規模、面積、構造和內部情況,就連盜墓賊都不敢光顧,所以我們只能靠一些文字記載來想象秦始皇陵的神秘。

秦始皇陵內的水銀

記載秦始皇陵最全面、最詳細的文字資料是著名的大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 以水銀為江河大海 , 機相灌輸 , 上具天文 , 下具地 理 ”,說的就是秦始皇陵內都是水銀。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秦始皇陵墓內確實有汞也就是水銀存在,而且含量很高,有的專家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內有將近35米深的水,水裡很可能充滿了水銀,所以便傳出了“秦始皇陵內的水銀有35米深”這種謠言。

實際上,由於秦始皇陵迄今沒有發掘,誰也不知道地宮之下有什麼東西,更不知道有多少水銀。專家判斷地宮內有大量水銀主要是基於對土壤中汞含量的檢測。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的地宮內含有大量水銀,而水銀在常溫下是會蒸發的,蒸發的水銀會使得秦始皇陵內空氣中的汞含量大幅提高。

長期以往,汞蒸汽會滲透到土壤中,使得地宮外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從而被檢測出來,但這種情況下,秦始皇陵內準確的汞含量是無法被測定出來的,只能是主觀臆斷。

大量水銀來自何處

大家都知道,水銀也就是貢,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品,即便是當代也很難像銅鐵一樣被大批量地加工出來,何況是在古代。那麼,秦始皇陵內的大量水銀又是從何而來?

這些水銀都跟一個女富豪有關。

《史記》又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這段話是說巴蜀之地有一個寡婦叫某某清,她的祖上發掘了一處丹砂礦,靠著開掘丹砂礦,成為富甲一方,家產萬貫的土豪,並且一連好幾代都是土豪,這個寡婦雖是女流,卻擅長經營,把家業乾的紅紅火火。

所謂丹砂礦就是硃砂礦,是古代提煉貢最重要的礦藏。據文獻記載和地質研究表明,四川巴蜀一帶確實有大量硃砂礦的存在,而且我國古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煉製丹藥時就已經發現可以提煉出副產品——貢。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的時代,秦國既不缺乏丹砂礦資源,也不缺少提煉水銀技術,因此秦始皇內使用的大量水銀很可能跟這個“寡婦清”有著密切關係。

另外,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當初聽說這個“寡婦清”的事蹟後,認為她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貞婦,對其特別優容,甚至允許她養著一支武裝保護自己的產業,足見對“寡婦清”的特殊優待,我們可以大膽推斷,“寡婦清”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用水銀的最大供應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雖然秦朝短暫,但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在歷史上留下了功蓋千古的璀璨功績,並且在他在位期間,修建了萬里長城、秦皇陵墓等世界奇蹟。

其中之一的萬里長城能讓人清晰地看到其偉大之處,而秦皇陵墓深埋地下卻更是透著神秘的面紗,並且據說裡面的水銀模擬山川湖泊的佈局,且深度達到35米深,這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一、秦始皇陵真的有水銀嗎?

據歷史記載: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徵發近百萬民工進行建設,一直到秦始皇去世都還沒建好,繼續讓秦二世繼續督造,直到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才竣工。並且裡面山川機關密佈,水銀山河遍佈其中。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

不僅是歷史記載,在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專家隊已經可以在不用打開陵墓的基礎上就能夠檢測到裡面有很多水銀,中國地質調查院考古學者證實了始皇陵確實有水銀的存在,且存儲量特別大。中國地質院勘探得出,秦始皇陵水銀的分佈與中國的山川河流分佈極為相似,證明《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描述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的。

二、秦始皇陵墓水銀深度達到35米深有什麼依據嗎?

秦始皇陵有水銀不假,從現在的勘察以及歷史記載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水銀的來源也可以解釋出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與一個叫清的巴蜀寡婦交往密切,這個寡婦家裡世代以硃砂礦為營生的礦老闆。

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清寡婦,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史記》

利用化學知識我們可以得知,從硃砂就可以提煉出水銀出來,所以如此多的水銀來源就很好解釋了。

而水銀深度達到35米目前並沒有歷史記載,也沒有什麼佐證,畢竟秦始皇陵根本未打開,誰也不知道有多深。

結論

秦始皇陵不僅有著巨量的水銀,更有著神鬼莫測的機關,還有更多未知的事務我們無法得知,但是足夠帶給我們震撼和偉大,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如此高超的建造技術,確實讓後人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