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詩人成就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

未有暮色


詩酒,詩與酒,分開來看都可以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放在一起卻也和諧無比,二者都難以割捨。不論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還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亦或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都可以看出詩酒在一起的精彩。兩者互相成就,但是意義卻也有不同,對於酒來說,不論是否是詩人存在,都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文化的存在不可否認,詩人寫酒名篇的意義,更多在於賦予了酒藝術性,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當然也有利於酒文化的傳播;酒對於詩人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媒介,借酒消愁也好,小聚豪飲也好,我覺得對詩人而言應該是一種釋放,對情緒的擴大化,讓詩人更能探究到本我,表達出更為真實的情感和自我。對詩人而言,真的成就這個群體的,更多的應該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一家之言,歡迎指正,我是愛酒之人也愛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大笑]





夜畫江湖


這個問題要看你從那個角度來說。比如今天我們知道有一種酒叫“杜康”就是因為曹操的名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另外還有一種酒叫“劉伶醉”,也是借了劉伶的光。從這倆個例子來看,應該算是詩人成就了酒。

但是換個角度看呢,劉伶就不用說了,他雖然酷愛飲酒,還寫了篇《酒德頌》可他沒有詩流傳下來,不算詩人。曹操,我們知道他也是喜歡喝酒的,他的詩有喝酒時寫的,也有不喝酒時候寫的。所以我們不能肯定的說是酒成就了他。不過以我個人的看法,喝酒對寫詩還是很有作用的。我就認為曹操喝了酒寫的詩比沒喝酒寫的詩要好。比如“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我就覺得比“神龜雖壽”那樣的詩更好。


真正讓酒成就的詩人大概應該算是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月下獨酌喝,和朋友一起也喝,對影成三人喝出了寂寞。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是喝出了灑脫。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三杯下去,大道都懂了,寫個詩算的了什麼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我個人覺得也是喝大了才有的豪氣。再接著喝,就喝的拔劍四顧心茫然了。古來聖賢皆寂寞啊,最後還是何以解憂,唯有飲酒。


酒成就詩人,大概是因為中國一直是儒學佔主流,對人拘束太多,喝酒有助於束縛的解脫。真味就出來了。沒有真那裡來的性情呢?


杜甫沒有李白那麼瀟灑,但是杜甫應該也是喝酒的,不然他怎麼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呢?不過我自己覺得杜甫大概喝酒是品,咂摸滋味,品著品著就品出感覺來了。


詩人和酒的關係,我覺得和男女差不多,好詩人遇到好酒,就是互相成就,大多數的詩人,就算他喝了再好的酒,也未必能寫出好詩,因為喝了,他就醉了,醉了就寫不了詩了,就睡了。


吳公子燎


有人說,酒是個好東西,喝完能讓人忘記人世間的所有煩惱,這作用,簡直堪比孟婆湯。可是同時,酒也有壞處,酗酒傷身,醉酒誤事。現代人談生意應酬,每每上桌就離不開喝酒,俗話說酒後吐真言,喝了酒才好談事吶,大家也不用裝腔作勢,你來我往見招拆招的。在古代,人們也喜歡飲酒,不僅談生意喝酒,寫詩也要配酒。

到底是喝了酒好寫詩,還是寫了詩開心喝酒呢?我們找不到答案,反正古代詩酒經常相伴相生,有酒的地方有詩,有詩的地方就有酒。由此,甚至在詩的分類中還有一種特定的喝酒寫的詩,稱為“飲酒詩”。

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個中翹楚!相信大家都聽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那麼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大詩人又是為何對酒折腰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陶淵明到底多愛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寫下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他歸隱田園之後那種悠閒自得無憂無慮的心情。大家只知道這句詩,可記得這首詩的名字是什麼?沒錯!就是《飲酒》!而且這句詩還只是飲酒的第五首中的一句而已!陶淵明一共寫了20首《飲酒》!可見他對酒是多麼的熱愛,每次寫詩都要喝酒,連酒後寫的詩都用“飲酒”兩個字為題,彷彿就告訴世人:我現在在喝酒,隨便寫了點詩,你就將就著看吧!酒在他的人生才是第一大事,詩對於這個詩人反而變得沒那麼重要,你說可不可笑!

還有一件陶淵明愛喝酒的事。我們都知道陶淵明是個不與人同流合汙的好官,別人拿五斗米賄賂他,他都不為所動,你可能會說五斗米算什麼?拿來賄賂我我也不幹啊!那你就錯了!五斗米在東晉可是一筆鉅款!一斗米的價錢在當時夠一個四口之家過一年!

可就是這樣一個孤傲高潔的陶淵明面對酒時就沒了骨氣。相傳他的友人來探望他時留了二萬錢的酒費供他喝酒消遣,他居然欣然接受了!而且錢剛剛拿到手就立刻去酒家,把錢都給酒家的老闆,說是以後就可以直接喝酒了!活脫脫一個酒鬼轉世!而且,只要有人前來拜訪陶淵明,他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我想,陶淵明應該每天在家等著有人前來拜訪,這樣就有理由喝酒了吧!

說了這麼多,陶淵明到底為什麼愛酒如命?時時離不開酒呢?這就又回到開頭,酒能使人忘記煩憂。陶淵明原本也在朝為官,可是他看不慣朝廷的黑暗和腐敗,毅然決然辭官回家。可歸隱山林他又不甘心,一腔熱血和滿心抱負無處施展。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既不滿足於現狀,又無法改變現狀!導致他只能靠喝酒來排遣心中鬱悶,寧願做個酒鬼逃避現實,卻不小心借酒消愁以詩言志成了一代文豪!


攀閱


【酒盲說酒】慧哥不會飲酒,不善飲酒,是謂"酒盲說酒″。

"琴棋書畫詩酒花″為歷來文人之雅事,而"詩酒一家″"酒助詩興、詩飄酒韻″也成為中國獨有的文化景觀。

詩與酒,兩者互為融合,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無數詩人被酒精催生的靈感成為千古絕唱,眾多名酒因詩人推崇而成為文化品牌。

酒對於中國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逢年過節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喪嫁娶要喝酒,金榜題名要喝酒,升官發財要喝酒,失戀分手要喝酒……不論你是白的啤的紅的黃的,只要有酒就有酒文化。也許古代只有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才能開懷暢,所以古人喝酒幾乎就是藝術活動:什麼行酒令、飛花令、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等,既高雅又顯得有格調,比起今天划拳吹牛,"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著實高雅。

"只願長醉不願醒"是對酒情有獨鍾;"壺中乾坤大″是把飲酒上升到了哲學高度;"李白斗酒詩百篇″是說酒對詩興的神助攻;“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一曲新詞酒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可以說:酒成就了詩人,詩人也成就了酒。


寧陽慧哥說事


歷史上詩人與酒的詩篇很多,且名人,明篇很多,許多都是膾炙人口。

詩與酒有聯繫,但如果非要說誰成就了誰,就有些牽強。

在這一定性的前提下,我們來欣賞一下與酒有關故事:

1,“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採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2,《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4,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

應該說古代酒和文化真是密不可分,具體是誰成就了誰,還是那句話,真不能定義!

在說我們現在,喝酒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你是白的啤的紅的黃的,只要有酒就有酒文化。如果說今天的酒局是酒文化,那古代酒文化就是一門藝術。

古人喝酒玩的才是藝術:什麼行酒令、飛花令、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等,既高雅又顯得有格調,比起今天我們喝酒就只會划拳吹牛,什麼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著實高雅了不是一點半點。


雨落一方


酒中有真趣,酒中有詩文。自古放浪形骸之士,未嘗不飲酒,斗大的酒杯,歡欣即觴。詩人不是酒,酒也不是詩,但詩人成了酒時,那麼酒也便是詩。


詩中的酒

由來寫詩便遇酒,不在少數。酒是一種文化,消愁解悶,呼朋喚友,它比誰都好使。一籮筐的詩篇中,寫道酒的不謂十萬,也有一萬。


  •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離去,謂城送別,王維勸朋友再多喝一杯啊,出了陽關老朋友就不能相見了。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看著天上的明月,直嚮明月發問啊,你什麼時候還可以出來?多希望你能夠長圓啊,像我和我的兄弟。


  •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覺得喝一杯哪能夠啊,喝酒最好喝上一斗,酩酊飄然,氣合天地,讓身體與天地萬物交融。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進士不第,羅隱再勸了勸自己,考不上就考不上咯,來年再來努力,但先把今天的酒喝完,人生先要盡興。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看著帳下的軍馬,恨人生有限呀,大業什麼能夠完成,又怎樣才能找到大賢能助我一臂之力。

  •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少年繫上了馬兒,便匆匆上樓。見了在座的俠客啊,哪能不喝酒,一杯生意氣,兩杯便然諾。


沒有酒啊,便沒有這些詩。


酒中詩人

酒是個好東西,幾杯酒的事,便生意氣,更能見真性情。文人騷客若是見了酒,還不動聲色,便不見丈夫的本色。


如果說酒中的詩人是誰,是一個兩個,還有無數個。但我們只要一提起,一講到,相信在中國的詩酒客歷史上,說完李白,還是李白;不然誰能真正擔當得起酒中詩人這樣的稱謂,而誰又才具備喝酒便寫詩的絕活?


李白好酒,不好寫詩。若是李白寫了詩卻不見酒,我想他渾身都不自然,他會看了又看,覺得這詩真無趣,不見我的性情。


酒成就了李白。


大河與歌


歷史上詩人是離不開酒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到底是詩成就了酒還是酒成就了詩呢?

那我們就來看李白的例子,或許就有答案。

有詩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說過唐朝有最能喝酒的八個人,他們嗜酒如命,笑傲權貴,是人間瀟灑名士的極品,也是“飲中八仙”。

在這八人中,又首推李白。

有人曾說,喝酒的人可分為三種,酒徒:因為事而喝酒;酒鬼:嗜酒如命,想喝就喝;酒仙:酒是人生,人生是酒,人生何處不飲酒。

古往今來,酒鬼,酒徒有很多,但是酒仙卻唯有李白一人。李白即是詩仙,亦是酒仙,詩借酒性,酒壯詩情,李白的生活因為酒,常常充滿五顏六色的光彩。

他人喝酒需看心情,但李白不一樣,他是想喝酒時就來喝。

李白在孤單寂寞時要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在高朋滿座時也要喝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在愁緒滿懷的時候還要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蘇東坡也在詩裡說過,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詩人與酒的相配,才相得益彰嘛!


木汐


關於您的問題:“究竟是詩人成就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小暖認為:

二者不能說誰成就了誰,只能說酒對文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這種狀態只是詩人用來消遣釋懷的方式而已。

1、 酒常常用於給詩人助興

如果說酒可以成就詩人,那麼“酒祖”杜康應該換個名字叫做“詩祖”。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是對酒非常鍾愛的,常常“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是他不喝酒就做不出詩了麼?並不是這樣,酒只是給他助興而已。

在古時,詩人常常匯聚一起吟詩作對,單單作詩也很無趣。就像如今的人們,追劇看電影喜歡吃爆米花或其他小吃一樣,酒的作用稍稍更大一些。

當然飲酒作詩這裡面蘊含了一些文化底蘊,人們都是喜歡幸災樂禍的,一些人喝了酒就會胡言亂語,從而出醜。一邊喝酒一邊作詩,文采欠佳的人就會鬧出烏龍笑話。從這一點上分析,酒同樣是詩人用來助興的。

2、 很多時候酒只代表一種意象

辛棄疾的《破陣子》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雖然沒有提到酒字,但提到了酒後的醉意,是真的醉麼?還是真的喝了酒了?都沒有,這不過是一種意象而已。

李白也曾作詩:“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同樣描繪了一種豪情灑脫的意象而已。酒帶給他們更多的,往往是消愁的作用,用來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故鄉。

借物喻人是詩人慣用的手法,而酒則可以代表很多意象,或是申引,或是強調,都可以作為加強烘托的方法。酒還可以代表迷醉,在當時的背景下,很多詩人是不敢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在詩中寫出飲酒後表述胡言亂語,用來抨擊對當時時代的不滿。

3、 酒也是一種文化

我國一直都有著“酒文化”,而且越靠近北方地區越濃烈。家裡來了客人,往往都會用好酒招待,這不僅是一種風俗,還是一種文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被詩人摸到精髓,於是常常借喻。當然,這都得基於詩人有才華,不然即便寫酒,也會庸俗不堪。

酒和詩人之間談不上互相成就,只是兩種文化交織出來的衍生物——詩。在兩種文化交織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詩人染上酒癮,習慣自己在迷醉的狀態下作詩,所以說,小暖認為酒對詩人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但談不上成就。

希望小暖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青稞日暖


詩人與酒可以說是互相成就。很多詩都是酒後寫成,如著名的“李白斗酒詩百篇”,而酒也因為詩人更加有名,發展出獨特的“酒文化”。

酒與詩人可謂天造地設,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首先,作詩的狀態與飲酒的狀態相似,都是情之所至,物我兩忘。兩者相加,更是一加一大於二。乘酒作詩,詩酒風流,當酒至微醺的時候,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浮想聯翩,靈感頓生,詩興高漲,出口成章。

其次,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詩人在遭遇逆境時更容易借酒消愁,寫的詩往往更出色,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酒澆愁,醉成詩,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每一頁都散發出酒香。

再次,詩酒是古代文人交際的必備。比如曲水流觴,宴飲作詩,離別贈答,都離不開酒與詩,觥籌交錯中,不僅有酒的醇美,還有詩的馨香。晏殊說,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人生時光短暫,還有那麼多悲傷的事,何不在有限的時光中,對酒當歌,開懷暢飲呢?

最後,酒也因為詩人成名。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流傳千古;李白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蘇軾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千古多少名句,寫出了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萬丈,酒的萬古柔情,讓人醉在了酒中,也醉在了詩中。


醉眠芳草


酒仙與酒鬼一字之差猶如雲泥。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兩人對酌山花,一杯一杯復一杯。風吹柳花滿店香 ,吳姬壓酒喚客嘗。李白是詩仙,更是酒仙,他無酒難成詩,飲酒詩百篇。行路難,難於上青天。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暗天。是杜康造就了李白,李白成全了杜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沉迷於酒色,正天醉生夢死。酒後無德,輕則胡言亂語。重則行為出軌,姦淫燒殺,無惡不作。酒能成就詩仙,但回顧五千年曆史也只有李杜,商隱,杜牧。而酒後亂性的酒鬼遍遍皆是,多如蚊蠅。你說是詩人成就了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