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歷史上清政府和俄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丟掉了東北、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特別是1860年11月14日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不僅讓我們失去了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讓我們徹底失去了圖們江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出海口的價值很大,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都對吉林琿春離海僅有3公里而耿耿於懷。但考慮到圖們江入海口並不是不凍港,有一個漫長的冰凍期,港口價值並不是特別大,大家的心裡也就不那麼難受了。不過,文史地君接下來要說的出海口的丟失,可謂是損失巨大,大傢伙聽了後恐怕會覺得非常可惜了。

這個出海口,就是印度洋的出海口,我們丟失的領土就是現在的緬甸。

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話說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派藍玉和沐英兩員大將率兵平定了雲南,並在雲南設立了布政使司。緬甸北部的兩個部落阿瓦和白古看到大明朝越來越強大,雙雙歸附明朝,歸由雲南管理。永樂年間,大明朝的勢力更盛,中南半島幾乎全部成為明朝的領土,永樂帝朱棣專門在此地設立宣撫司進行管轄,而我們就自然而然獲得了異常廣袤的印度洋海岸線。

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麓川宣撫司製造動亂,英宗果斷調兵三徵麓川,用武力收復。為了加強對該區域的管理,英宗在這片土地上設立“三宣六慰”,明朝對中南半島的統治反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我們都知道,自朱棣開始,明朝就特別重視航海,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活動無不昭示當時的中國有強烈的海洋主權意識。可誰能料想,朱棣的後代嘉靖皇帝將老祖宗的東西全部丟了。

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嘉靖時期只喜歡煉丹,完全不顧朝廷大事,以致後來他將整個中南半島都丟了。當時,緬甸宣撫使莽紀年遭到孟養宣撫使和其他宣撫使的聯合打擊,自己被戰死,老婆在搶走,地盤還被瓜分,只有其兒子莽瑞體逃到外婆家逃過一劫。莽瑞體給朝廷上書,希望朝廷出來主持大局,不料石沉大海,暗自下定決心自己收復父親丟掉的領地,並從明朝獨立出去。

莽瑞體長大後,不僅收復了父親丟掉的一切,還兵攻打旁邊的宣慰司。朝廷對此保持先前不管不問的狀態,莽瑞體趁機在1531年建立了東籲王朝,然後繼續不斷攻打周邊地區。莽瑞體死後,他的弟弟莽應龍接上棒,佔領了緬甸的大部分地方,此後大明朝徹底失去了對中南半島的統治。

中國曾經擁有印度洋入海口,卻在航海實力最強的朝代裡失去了


後來的清政府對中南半島沒有動過心思,中國勢力也就正式宣告退出印度洋沿岸了。在這裡,我們不能不唏噓感嘆,若是大明朝一直堅持對緬甸這片區域的管理,那麼清朝勢必將繼續對此地的統治,我們就有很大機會至今擁有這一大塊領土,然後可以隨意出入印度洋,這對我們的海外貿易大有幫助——我們現在只能租借巴基斯坦的港口來實現和歐洲、非洲海上貿易的互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