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可廣場上的拜占庭式建築和威尼斯國門

有人稱威尼斯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在聖馬可廣場,恰好集中了各種風格的建築。

最感奇怪的是廣場北面一座教堂,屋頂有很多半球狀的穹頂。 在我國,新疆人叫它“皮芽子頂”,在印象中,“皮芽子”似乎只出現在伊斯蘭建築上,而歐洲國家出現這類形狀的建築就感覺怪怪的。其實細想一下,美國白宮的建築不也是一個大“皮芽子”嗎?

聖馬可廣場上的拜占庭式建築和威尼斯國門

是我孤陋寡聞,後來一查才知道,這種“皮芽子”建築叫做“拜占庭式建築”,是一種建築的藝術形式,其突出特點就是屋頂的圓形。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拜占庭帝國”就是東羅馬帝國,首都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所以東歐很多這類建築。

而“拜占庭建築”最早還是起源於古代巴比侖(今天的伊拉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

聖馬可廣場上的拜占庭式建築和威尼斯國門

聖馬可廣場上滿是鴿子,但不知為什麼,全都是黑色的。我突發奇想,難道令歐洲人津津樂道的諾亞方舟上救命的和平鴿也是這種黑的?

據說聖馬可廣場還有一項奇觀,因為廣場離海岸很近,漲大潮時潮水會漫入廣場,佔據廣場一大半地面,此時廣場上滿是樓宇倒影和歡騰跳躍的人群、鴿子。

聖馬可廣場上的拜占庭式建築和威尼斯國門

離開聖馬可廣場往海邊走,有兩根高高的石圓柱,據說,這就是威尼斯共和國的“國門”。一圓柱頂端雕立著一隻青銅飛獅,相傳是聖彼得的坐騎;另一圓柱頂端則是一尊手持長長兵器的雕像,據說是威尼斯的守護神。當年,生活在美泉宮貌若天仙的茜茜公主就曾從此國門來到威尼斯。有個傳說,只能從柱子中間進國門,不能從柱子中間出國門,因為當年的死刑犯會從國門中間推出去砍頭。

其實成千上萬的遊客,全都是從兩柱之間走出去的,誰也沒理會那個不吉利的傳說。

聖馬可廣場上的拜占庭式建築和威尼斯國門

從“國門”轉出去,擠擠挨挨都是擺攤兒的,導遊早就教導過,黑人全都整塊白布鋪在地下,擺點兒便宜貨,假貨,千萬別理,買了就犯法,警察罰買主,一罰就是幾千。所以我儘量目不斜視。

但視野中還是鑽進來不得不讓我把頭歪過去的景象——有中國人也在這兒練攤兒,賣的是橡皮泥,哄孩子的。又有更具中國味兒的攤子,用木片兒蘸著黑紅綠各色寫字,在字頭字尾能畫出花兒來,是典型的中國民間藝術,我覺得幹這個一點兒不寒摻,不是賣假貨,而是賣工藝品。(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