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是戰術國家而不是戰略國家?

威爾士親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問題不是日本沒有戰略,而是做主的人太多,內訌太多。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開始的戰略是沒問題的。

日本奉行的是步步推進的計劃,對手就是東亞最大的國家滿清。

他們首先吞掉已經吃掉大半的琉球,然後積蓄力量染指不遠處的朝鮮,並全力吞掉臺灣。

朝鮮也好,臺灣也罷,當時都是滿清控制很弱的地區。

甲午戰爭中,日本打垮滿清,吃掉了臺灣和朝鮮,領土面積擴大一倍,確定了東亞霸主的地位。

隨後日本又通過八國聯軍侵華,將勢力滲透進入平津地區的中國心臟,獲得了長江航行權,還狠狠搞了一筆賠款。

稍後的日俄戰爭,就是日本大陸戰略的延續。

通過激戰,日本打垮了沙俄,佔據了中國東北南部,也就是南滿的地盤。

一戰中,日本將勢力滲透進入山東和上海。

由此整個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有日本的勢力。

隨後,在918期間,日本打垮了張學良,還驅趕了北滿的蘇聯。由此,東北成為日本的地盤,日本領土再次擴大一倍,還得到豐富的資源。

然而,日本就出現了巨大的戰略問題。


日本分為海軍和陸軍兩派,各有各的主張。

海軍要求南下,也就是進入太平洋和東南亞,橫掃英美荷比法的勢力。一旦佔領這些地區,獲得包括石油在內的重要資源。然而,此舉主要是海軍發動作用,陸軍只是配合。

陸軍則要求北上,打垮蘇聯,佔領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以及控制外蒙古。

有了如此遼闊的地區和豐富的資源,日本未來會是世界一流超級大國。

然而,海軍一派指出蘇聯這些地區沒有石油。

一旦蘇聯和英美法結盟,日本就失去石油來源,軍隊無法作戰。

所以,北上不切合實際,南下才是正確的。

日本陸軍應該停止北上以及在中國的進攻,繼續力量準備南下。

一旦打垮了英美荷比法,中國孤掌難鳴,再侵略它也不遲。

這邊,陸軍明明知道海軍的話有道理,也不願意做配角。

他們在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甚至在諾門罕和蘇聯交戰,試探蘇軍實力。

只是,當時因為百萬大軍陷入中國戰場泥潭,陸軍實在無法再去攻打強大的蘇聯,只能被迫淪為南下的輔助力量。


然而,即便珍珠港事變以後陸軍大舉南下,卻仍然拒絕海軍一方要求從中國關內撤軍的計劃。

由此,日本攻佔南洋的南方軍才75萬,而在中國的軍隊高達120萬。

說日本是戰術國家而不是戰略國家,主要是海軍和陸軍的內訌。

而天皇是個虛的,無法平衡兩者的關係。

如果是海軍或者陸軍一派單獨掌權,日本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選擇,不太可能全面侵華,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的偷襲珍珠港。


薩沙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首先申明自己的觀點:有戰術沒戰略,這個評價放在日本身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客觀,但背後所隱藏的原因卻很讓人深思。

為什麼說日本是一個有戰術而沒有戰略的國家?答:因為歷史如此!

其實關於日本的戰術和戰略問題,其實在國際上有兩句著名的俚語:

高明的戰術,評價人美國史學家:“日本人二戰中最大貢獻就是教會了美國軍隊怎麼打仗!”

甲午戰爭、日俄戰、侵華戰爭、諾門坎侵蘇、偷襲珍珠港……日本自明治維新崛起以來,歷次對外戰爭都是不宣而戰,突然發動偷襲。可以說戰爭策劃之精密,心思之歹毒在世界戰爭史上無出其右,將戰術上的無恥和下作發揮到極致。在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下,日本底層軍人作風強悍,不擇手段,往往令對手膽寒。雖然太平洋戰爭美國依靠強大的科技和國力最終戰勝了日本,但日軍也給美軍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弱智的戰略,評價人世界政治家:日本人解決小麻煩的辦法就是製造一個大麻煩!“

關於日本戰術高明的評價主要體現在日本軍事層面和下層士兵,對日本戰略的評價主要則集中在日本高層對國策的制定。總的來說,在世界政治家看來日本自明治維新崛起以來,雖然野心勃勃,處心積慮但在戰略上極其幼稚,日本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往往為了一個小麻煩而製造一個大麻煩。譬如說日本為了解決侵朝和大清幹了一架;為了解決侵華難題又和蘇聯幹了一架;為了決定是否侵蘇又和美國幹了一架……這種戰略上的幼稚和缺乏定力在世界史上絕無僅有。

日本人缺乏戰略還表現在高層的幼稚,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目標竟然是消滅太平洋艦隊逼迫美國和談,哪有那麼便宜;二戰後期日本高層竟然幻想蘇聯會因為日本《遵守日蘇互不侵犯條約》而幫助日本……

日本缺乏戰略僅僅是二戰嗎?答:在今天依然如此,夢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亞投行事件就是活教材。

客觀而言,在二戰期間日本人戰略的混亂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如:軍政不和,陸海軍不和,新舊軍官不和等等,致使日本的對外國策一再被少數野心家和被各派別的內訌裹挾。雖然在世界範圍內各國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但像日本這樣嚴重的,絕無僅有!

舉幾個極端的例子:其一、皇姑屯事件、七七事變、諾門坎戰役均是日本關東軍為了自己的利益蓄意挑起,並非出自日本最高決策層的授意,嚴重打亂了日本侵華的戰略部署。其二、日本海軍和陸軍的衝突在歷史上無出其右,不僅公開謾罵互不通婚,甚至相互扯皮,相互挖坑,最極端的雙方為了制衡對方,陸軍竟然製造起了潛艇、航母,海軍發展起了坦克……(關於這樣的例子很多,網上都有詳細的介紹。)

日本在重大戰略上的幼稚不僅表現在二戰,今天依然如此。近期最明顯是兩件事:其一、日本夢想通過美國支持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首先你一個二戰戰敗國有什麼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再說即便如此也不應該幻想美國支持,難道你看不透五常的遊戲嗎?徒欠別人一個人情授人以柄;其二、對我國倡議的亞投行的抵制,這點最有意思,新聞上也有詳細的報道。當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突然加入亞投行後,安倍政府瞬間陷入混亂。日本的情報部門和戰略決策層對一個國家判斷失誤有情可原,但對英、法、德、意這麼多國家判斷失誤就很難讓人理解了。

日本戰術高明、戰略短視的深層原因是什麼?答:菊花與刀民族性!

造成日本這種矛盾心態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體制、人為的因素,但從深層來說卻是日本民族獨特的民族性格使然。在二戰期間,美國學者對日本下過一個準確又著名評語——菊花與刀。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民族性格的矛盾和雙面性。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漫長的歷史上一直偏安與世界文明的一隅,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養成了日本特殊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在現實中他們如武士刀一樣激進、剛烈、寧折不彎,崇拜武力至上、力量至上,充滿功利;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追求類似菊花一般純粹甚至不現實的美感,極其幼稚。再加之,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可以說國運昌隆,打一仗勝一仗,這就造成日本舉國上下賭徒心裡嚴重,沉醉於不現實的幻想之中,認為憑藉大和民族優秀的性格和武士刀精神包打天下!


深度科幻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日本這個國家其實並不缺乏戰略家,也不缺少宏大的戰略規劃,從豐臣秀吉時代,就制定了朝鮮—中國—亞洲的征服計劃。日本缺乏的是能執行戰略規劃的人,整個日本大和這個民族,骨子裡充滿了戰術衝動,特別是在日軍內部,下克上更是被默許,被大部分人所認同,認為這是有男子氣,是武士道精神。

二戰時,日軍高級指揮機關,參謀的作用甚至比司令官還大,如果司令官不聽自己的意見,那就抗令行事。一時成功了,會受讚譽,失敗了,剖個腹也是很光榮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中國,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都是下級軍官抗命行事,推動上層接受自己的主張,上層也會被突如其來的現實利益和輿論所改變,修訂既定戰略。要不然按照日本戰前的計劃,應該是先經營滿蒙,殖民拓荒,然後將在華北複製滿蒙模式,穩紮穩打,按照從北向南的模式逐步蠶食中國。但在執行過程中,上下意見,海陸軍意見的不同,將主攻方向變成了從東向西,為中國政府戰略收縮留下了寶貴時間,將自己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北東南三個方向。可以說,日本在中國戰場,幾乎每場仗都打贏了,但是打來打去距離戰略勝利越來越遠。

日本的民族性格決定了其在整體上是不會有太長遠的戰略思維,其國土資源和地緣位置也決定了其戰略基礎,對於這樣一個鄰居,我們在戰略上是勝過他們,但要防止其戰術衝動對我們帶來傷害。

銘記抗戰歷史,衛我中華和平




萌萌的歷史君


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來反推,認為日本缺乏戰略。但實際上,日本的戰略性失敗有它自己的特性,也有歷史上的共性。正如保羅肯尼迪在他名著《大國的興衰》當中所描述的那樣,大國在擴張當中,往往都會出現能力透支的現象,當時盛極一時的日本也沒能逃脫這一命運。

第一,你是狐狸還是刺蝟?這其實就要回到戰略學的本身去思考,冷戰史的大家加迪斯最近出版了一本書《論大戰略》,他用狐狸和刺蝟來比喻人的戰略思維。刺蝟就是一根筋,不知變通;狐狸就是非常靈活,勇於變化,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最好的戰略思維,但在現實當中,各國都會傾向於其中的一種思維。日本最終就是陷入了刺蝟式思維的窠臼當中,一味追求實現所謂東亞共榮的理想目標,而忽略了對現實情況和力量對比的把握。

但在現實當中,犯下類似錯誤的只有日本嗎?當然不是。遠了說有伯利克里,亞歷山大,近了說有拿破崙等等,這些國家在擴展過程中都沒能抑制住自己的慾望。畢竟,國家是一臺巨大的機器,一旦啟動之後就很難關閉,這一點上有很大共性,而不是用所謂“民族性”可以解釋的。

第二,日本的戰略失敗是怎麼開始的?其實在整個30年代,國際形勢朝著對日本有利的方向發展。包括美國在內的強國,基本上默許了日本對東北的佔領,甚至和日本瓜分東北的利益。但1937年日本對華的全面戰爭,徹底觸及到了英美在亞洲的利益;特別是對海南島的佔領,更是引發了英美對日本深入南洋的憂慮。

從這一時間開始,日本與英美在戰略上的對抗態勢日益顯現,但日本內心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英美的對手,其核心戰略還是與美國“平分亞洲”,並非獨吞亞洲。其實在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核心考慮還是通過“速勝”把美國逼回到談判桌前,共同瓜分亞洲。但問題是,日本早期贏的太輕鬆太快,使它發現了“似乎”可以獨佔亞洲的可能性。這可以說是日本戰略失敗的開始,也使得日本與英美的矛盾徹底不可調和。

第三,為什麼說日本是“戰術國家”?因為我的博士論文是從事日本殖民史研究的,所以對這一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當時,日本對各個國家的情報蒐集和基礎研究非常的紮實,細節到令人歎為觀止的程度。比如,關於近代泰國貨幣史和貨幣改革的內容,直到目前也很難找到可用的中文專著,但30年代以來日本就進行了非常持續且專業的研究,史料價值非常高,對歷次改革的文本都有記錄。再比如,瀋陽1920年代的一次貨幣改革,日本方面用了一本四百頁的書來解說,包括成員的個人信息,業務內容等等。

所以對我來說,所謂的戰術國家就是對基礎研究的重視。雖然對日本的戰略動機持批判的態度,但日本紮實的研究準備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這也是任何希望走出去的國家,所必須要做的知識準備。

戰爭往往就是這樣,它是一個知識和思想爆發的時期,也是不同國家戰略大碰撞的時期。我並不完全同意日本是戰術國家而不是戰略國家的說法,日本整個的國家崛起和它30年代與西方的縱橫捭闔,本身就有很強的戰略性,但40年代後的大東亞計劃完全走偏。作為第一個與西方全面對抗的亞洲大國,日本的經驗需要揚棄,排除非理性的,找到可用的。


稻門YAO


日本近代史上,一直師從大英帝國。確實,日本人從英國人那裡學習到了富國強兵的制度,但是英國人身上有一樣東西日本人沒有學到,致使其在二戰中將“明治維新”后辛苦攢的家業,輸了的底兒掉。

日本人沒學來的那樣東西,叫國家戰略。

近代日本錯誤的國家戰略

日本是個後發展國家,它崛起之後,世界的重要資源基本上已經被西方列強瓜分的所剩無幾,所以日本人心裡極其憋屈。

日本又是個孤立在東亞大陸之外的島國,它崛起時的地緣政治的形勢,跟其“師傅”英國,其實高度相似。兩國都是孤懸於大陸外的島國,英國面對的是,歐洲大陸上德、法、俄三個強大的勢力;日本面對的是中、俄兩大勢力。

英國人慣用的大陸政策是“制衡”,就是面對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誰冒尖我就打誰。如果日本人也搞大陸均衡政策的話,應該是幫助中國對付俄國(因為俄國一直有向東亞擴張,尋找不凍港建立海軍基地的野心),然後日本利用自己的地理條件去發展海軍,學習英國人那一套,建立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洋貿易國家。

可是,日本人偏偏不選擇這套適合自己的國家發展戰略,他們企圖實現一個“大東亞共榮”的大陸政策。

翻開日本人的歷史,貫穿歷史主線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仰慕中國。從盛唐開始,日本人建立了對中國的文化認同,以致於,看到剃髮易服的大清,保留了漢唐文化傳統的日本人,充滿了文化上的優越感。部分日本人甚至還宣稱,自己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

文化上的優越感,很快體現在了政治上。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成為了暴發戶,國家逐漸走向了富強。眼看著西方列強在亞洲瓜分利益的蛋糕,日本人難免眼紅。去東南亞跟英法強地盤兒,日本人還沒有那個膽子,所以,它兩眼往亞洲地圖上一掃,馬上眼露兇光。因為,它看到了東亞的窮哥們兒——中國和朝鮮。

日本人先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吞併了朝鮮半島,還得到了包括中國的臺灣在內的太平洋諸島。然後,又憑藉著滿清的賠款和英美的支持,在中國東北給了老邁昏庸的沙俄一記重拳。通過日俄戰爭,日本打退了俄國向東亞擴張的企圖,自己在中國東北也站穩了腳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本想與國民黨政府簽訂協議,讓其承認偽滿洲國獨立。但是,蔣介石就是不搭你日本這一茬,拖延時間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建設。

正是因為日本近代史太順了,使得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狂熱分子氣焰囂張,你蔣介石不認,我就將你打趴下。於是,日本人動起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妄想。

第二步臭棋,侵略中國

“要想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中國;要想征服中國,必須先征服滿洲”,這是當時日本政界的主流觀點。選擇侵略中國東北,將自己變成一個大陸國家,實際上是將自己陷入了一個“南下還是北上”的兩難困境。

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向南要面對的是中華民國,向北卻要面對蘇維埃政權,日本人知道蘇聯紅軍的厲害,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南下。日本人妄想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將中國搞定,然後集中兵力去對付蘇聯。

所以,七七事變時,日本人揚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何等狂妄自大的人才能說出如此言論。

日本人南下全面侵華的戰略,是建立在速戰速決的基礎上。可以說,從盧溝橋槍聲打響那一刻,日本人在戰略上就已經處於下風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有句老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日本人越著急,對戰爭之事考慮的就越不周全,最後勢必是手忙腳亂。中國這邊,只要看出你的這一破綻,先不用考慮把你打趴下,只要跟你耗時間,最後你小日本就會被自己拖垮。

七七事變後,日本勢如破竹,先攻陷了中國的北平和天津,然後掉頭直撲太原。日本人對中國研究的很透徹,知道山西的地理位置之餘中國的戰略意義。

山西就像中原腹地的北方高懸起一把利劍,日本人可以學趙匡胤從山西過河南,南下取湖北,一記窩心拳,切割東西,直取南京;也可以學蒙古人滅南宋,從山西進關中,南下取四川、雲南,抄了國民政府的大後方;還可以學滿清滅南明,過太行山,從河北、下山東,直取南京。

所以,當日本人攻下太原的時候,國民黨真的慌了。還好,偌大的中國,還是有軍事戰略家存在的。

國民黨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他的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在1937年初出版,轟動一時,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裡面有一句話,“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和敵人講和"。意思就是跟敵人進行全民的持久戰爭。遺憾的是,蔣百里無法看到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

中國共產黨也有高人看出了日本人的破綻: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毛澤東在總結國際形勢以及在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

我們將注意力轉回到1937年8月,國民黨軍政部政務次長陳誠,面對抗日的戰略困局建議,“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並提出牽制日軍主力,使敵自東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戰略。

蔣介石接受了陳誠的建議,於是,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史稱“淞滬會戰”。

國民政府雖然在淞滬會戰中敗了,但是卻贏得了戰略上的重大轉機:

日本人原來的進攻方向是由北向南,中國北方多為平原,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可以說是一馬平川但是經過淞滬會戰,日本人的主力部隊都到了上海,這樣日本人的進攻方向就變成了由東向西。這樣,即使上海守不住,只要保住大後方,國民黨就可以一路向西退,江南遍地是江河溝渠,日本人的機械化部隊就發揮不出機動性優勢了。

再有,上海有東方巴黎的國際地位,這一仗使得日本人侵華的惡性在國際社會的曝光率也非常高。

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中國軍人用鮮血與生命,成功地扭轉了戰略困局,拖住了日本人三個月時間,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牛皮鬼話。這就像面對惡霸的侮辱,即使被打的滿身是血,讓我服軟,門都沒有,中國人從鴉片戰爭後逐漸丟失的民族氣節被找回來了,抗戰的士氣與決心在淞滬會戰被點燃了。所以說,八一三淞滬會戰,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

日本人呢,從淞滬會戰開始也揭開了建立大東亞共榮那虛偽面紗,暴露出了侵略者那醜陋獠牙。攻陷上海後,日本人馬不停蹄北上,下蘇州,於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對三十萬中國人犯下滔天罪行。

攻陷國民政府首都,日本人以為就可以逼迫蔣介石接受談判了,誰成想蔣介石根本不買賬,就是要繼續打。這下日本人傻眼了,心裡難免有點兒騎虎難下的滋味兒。

這時候,日本人想全面佔領偌大的中國,它知道自己沒有這個實力;退回東北,很可能抵擋不住中國軍隊的反攻。日本心裡後悔,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

日本人先是在臺兒莊栽了個跟頭,然後發現這戰爭越來越難打,武漢會戰雖然勝了,但也是損失慘重。

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戰進入到了戰略上的相持。中國雖然丟了半壁江山,但就是不投降,跟你耗著。日本人因為的佔線拉的太長,也無力西進。

就這樣,在消耗的過程中,細心的中國人發現,日本軍人的裝備越來越差,飛機起飛的頻率越來越低,士兵配備的子彈也是越來越少。其實,到了1939年,日本的黃金儲備已經都到了美國人的腰包,換取鋼鐵、石油、槍炮。甚至,日本人的學校教學用槍都被收回,投放到中國。

第三步臭棋,太平洋戰爭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像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都依賴進口。當日本人看到德國在歐洲戰場將英法聯軍打的狼狽不堪時,腦袋裡靈光一閃,既然英法被打得快不行了,我何不去東南亞將他們的殖民地佔為己有?因為東南亞有日本人急需的石油,橡膠。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正式宣佈結成軸心國同盟。德國與日本商定了一個計劃,就是進駐印度支那北部。日軍先派遣第五師團的一個大隊,擅自從鎮南關提前進入印度支那領土。法國維希政府強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層假惺惺地處罰了肇事者,然後接著談判,再次商量進駐時間。這邊剛剛商量妥當,日本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兩位參謀長,就擅自作主從陸海兩路向印度支那進攻。

這個消息傳到國際社會後引起一片譁然,考慮到日本這個行為直接威脅美國在菲律賓的殖民地,於是美國和英國聯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下可把日本人急壞了。以當前的日本的石油儲備計算,只能維持三個月的戰爭開銷。如果沒有石油,三個月後所有的飛機大炮都會變成廢鐵。

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就兩條路,一條是放棄“七七事變”後吞併的中國土地,退回到以前的狀態。第二個選擇就是投入所有的資源,與美國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打通石油的供應渠道,解決石油的供給問題。

又是速戰速決,這次的敵人是比中國更強大的美國。陷入了兩難的日本人,他們自然不願意將吃進去的中國領土吐出來。日本人決定豪賭一場,壓上日本的國家命運,跟美國人決一死戰。

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後果。要麼傾盡所有資源將山姆大叔迅速揍趴下,在美國人反應過來前逼迫他簽字,日本獨佔太平洋;要麼在失去戰略物資供應的情況下,所有戰爭機械趴下,去和中國人拼刺刀。

故事的結局我們都知道: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指揮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日本人沒計算清楚,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日本人雖然在珍珠港,贏得戰術上的一是勝利,但並沒有傷到美國的國家根基。在國家的體量上日本和美國相差太懸殊了,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運作起來,太平洋戰爭最後的結局就沒有懸念了。

這不,隨著中途島海戰美國全殲日本海軍主力,以及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日本人上下的精神完全被摧毀。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結語

同樣作為島國,英國採取的是“非正式帝國”的路線,主要是以控制金融、原材料和國際貿易條件,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制定規則的平臺型帝國。英國對大陸國家採取的是協調與孤立政策,用自己的智慧使歐洲大陸各國保持平衡,不與任何國家結盟。

而日本通過學習英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但是它從沒有學到英國人的國家戰略。日本人像暴發戶一樣目光短淺,只能看見眼前的利益,通過一次次戰術上的勝利,忘乎所以,最後反倒把自己一步步陷入一個走向死亡的戰略深淵。


達文有話說


日本在二戰期間犯下了眾多的戰略失誤,這些嚴重的戰略失誤也是最終導制日本戰敗的原因。我們該慶幸這些失誤,因為正是這些失誤再加上我們中國軍民的英勇戰鬥讓我們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本人認為,日本最佳的侵華時機根本就不是20世紀30年代,而是30年代之前。確切的說是在袁世凱倒臺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即1916—1921這段時間。這段時間中國大地軍閥混戰,各路軍閥群雄逐鹿,比春秋戰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沒有人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且此時共產黨尚未成立,可以說,如果此時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勢必一敗塗地,亡國是必然的。而30年代的中國局勢就不一樣了。1928年東北易幟,標誌著中國的統一,此時的中國已經有了一個統一的政府,此時的日本,再侵略中國的話就有了一些阻力。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全佔東北。而之後,日本沒有再做出什麼大的戰略決策。進攻中國的腳步開始放緩,由迅速吞併變成了步步蠶食。一直到1937年77事變發生。而此時的中原地區,儘管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東北並沒有實質性的反應,但也早已意識到了日本的威脅,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特別是華北地區,國民黨軍隊早已開始做反抗日本入侵的準備。而此時,愚蠢的128事變發生了,之所以說128事變的發生是愚蠢的,因為128上海事變,日本不但沒有讓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減輕對日本的敵意,反而促使中國軍民對日本的警戒心提高了。中國政府對日作戰準備的更加迅速!與此同時,共產黨也有了自己的武裝軍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戰鬥也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大批國民黨軍主力南下剿共,北方部分地區的兵力已經空虛。令人慶幸的是,日本關東軍居然放棄了這個入關的大好機會!日本大本營也對國共內戰這次極好的侵華機會熟視無睹!1936年之後,共產黨遷到陝西,軍事力量日漸強大,此時國民黨已無力剿滅共產黨。國共雙方均意識到了日本侵略的嚴重性,開始合作。兩股強大的武裝勢力開始合作抗日,日本侵華的陰謀就這樣一步一步成為泡影。

1937年77事變發生後,中日全面戰爭正式開始。按理來說,日本應該效仿歷史上蒙古侵華和滿清入關的打法,自北向南,集中優勢兵力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逐個擊破。但是慶幸的是,日本沒有這麼做。從北方來的日軍在打下濟南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給中國造成巨大殺傷力的是來自東方的日軍。即日本華東派遣軍。這支日軍攻下了南京,實施了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其政治意義就是給中國軍民造成心理上的恐懼,以達到使中國軍民因害怕而投降的目的。但實際上,大屠殺不但沒能讓中國人民害怕,反而激發了中國人民繼續戰鬥的決心。所以說,南京大屠殺這一心理戰術是失敗的。

日本應該先集中兵力,徹底打敗中國之後再去和美國英國較量,怎奈日本沒有耐心,也可以說是百團大戰摧毀了日本的耐心。1940年,日本原以為中國戰局大勢已定,隨後便開始迫不及待的轟炸越南,染指東南亞了。但是百團大戰的發生使日本意識到在中國還有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與他們戰鬥。因此,日本不得不兩面兼顧,即進軍東南亞與英美作戰的同時還要抽出力量對付中國軍民。1941年珍珠港事變發生,日本開始對美國作戰。但是日本對珍珠港的空襲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意義。這次空襲只是毀掉了一些美軍的軍艦,戰機和機場而已。大量的物資補給設施沒有被炸掉。日本人攻擊珍珠港的目的就是毀滅美國太平洋艦隊,而航母則是艦隊的主力。事變當天美國所有航母均不在港,因此,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行為除了激怒美國,把自己置於腹背受敵之境外毫無意義。

進入1942年以來,日本人在東南亞的戰略行動可謂是一團亂麻。不知道自己該打誰不該打誰。日本人打越南,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甚至澳大利亞,就這樣糊里糊塗的把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變成了自己的敵人。說實話,日軍入侵東南亞,除了多給自己樹了幾個敵人之外沒有什麼意義。而且,日本與美國的戰爭毫無戰略規劃,如果說德國打蘇聯的戰略目標是攻佔其首都莫斯科。你日本打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你能打到華盛頓嗎?

進軍東南亞使得日軍把戰線拉的太長了,再加上中國和美國的攻擊,日本的戰敗已成必然。1945年美軍逼近日本列島時,日本國內主戰派主張擊中力量保衛本土,你哪裡還有什麼力量?你的海軍已經全滅,你的陸軍正在被中國人死死地拖在大陸戰場。你還有什麼力量?你所有的力量都被你自己的愚蠢戰略敗光了!所以說日本是一個有戰術無戰略的國家一點也不過分。日本人擅長策劃陰謀,也擅長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陰謀毀了。也正是他們日本人的這些戰略失誤,才使我們中國免於滅亡。但在戰爭中我們並不能把自己的勝利寄託在敵人犯傻這方面上,畢竟我們中國自己富強才是王道。






大唐千夫長


這屬於日本在明治維新結束後,進入昭和時代給人們的印象,日本在國家發展戰略上走了一條與眾不同之間,在許多問題的處理上只是戰術性的,而不是戰略性的,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戰略還有明確的目標,不存在大問韙,但是隨後問題重重了,在戰略上的幾乎沒什麼最佳選擇。

在日俄戰爭後,日本失去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到底應怎麼走,在許多問題上,地上就陷入了一種矛盾之中,一戰後,日本既希望在大陸上進行發展,對中國進行侵略,為此擴充陸軍,又想與美國爭太洋海上競爭,於是大搞海軍,從一系列情況來說戰略上都是存在問題的,可是日本只想從戰術上想解決,壓根不是戰略調整問題,最後自己弄成一個死局當中。

日本明知道侵華戰爭是一個大泥潭,又不得不陷進去,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敢從泥潭中拔出來,沒有勇士斷腕的決心,只是想通過戰術努力來解決問題,只是想如何逼迫中國軍服,侵華戰爭在時知不應擴大的情況下,一再擴大戰爭,沒有想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努力,實質等於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麥田軍事觀察


戰略是目的,主要目標,是主題,是中心。戰術,是進攻的矛和防禦的盾的緊密協同配合。戰略需戰術實現。戰略是理論,戰術是實踐。人有大腦,才有戰略。人有手腳,才有戰術。人有戰略,才是統帥,軍事家。人有戰術,才是武林高手,是大將,名將。人有謀略,才是軍事家。人勇敢,有勇無謀,逞匹夫之勇,再勇敢,也會打敗仗。人有勇有謀,才是軍事家。有政治家長遠眼光,有軍事家的謀略,計謀,才是偉大的軍事家。戰略一旦正確制定,戰術一定執行徹底,就能打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日本是島國,交通閉塞,太保守,不開放,目光短淺,戰略短視。只看到,只顧當前小利益,放棄長遠大利益,只配當將軍,不配當統帥。戰略軍善於抓住敵方缺點,漏洞,短處,出奇不意,出奇制勝。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克敵制勝。日本侵略中國之初,要三個月滅亡中國。可見,日本太驕狂,狂妄,愚昧無知。日本是小國,想侵佔併吞並大中國,真是螞蟻心大,貪心不足,蛇吞象。日本犯了一次次戰略大錯誤,就有我們中國的一次次大勝利。日本錯過了侵略中國的好時間,好機會,註定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徹徹底底失敗。日本侵佔中國時,實行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兇殘屠殺我中國軍民30多萬。日本的白色恐怖嚇不倒中國人民,勢必激起全中國人民奮勇殺敵,抵抗。日本侵略中國,註定日本失敗。日本變得更加喪心病狂,更加瘋狂,兇殘,罪惡。最後,日本還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日本戰略一次次大失誤,是致命的,要命的,讓日本自取其辱,日本在作賤並作死自己。


中國美6220


四面環海的國家或地區,他們的思維普遍性不具有縱深的特質而具有“精耕,或焦慮”的特質,這其實就是“戰術精化”,沒有縱深性,就不具有戰略性。通常而言,地域的狀態影響或決定了那裡人的思維,認知以及行為模式的狀態。當然,個別人或小部分人除外。日本,就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就普遍性而言,他們都是這樣的缺乏縱深性的思維模式。


北京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