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損不足奉有餘?

儒特


人類為什麼要損不足而奉有餘。本人不通道德經,也從未讀《老子》,單從這些年歲的生活感悟中來回答一下,不足以使他人信服,僅做自我感悟而已。

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我認為所謂天之道是我們希望的方向,所謂人之道是現實的狀況。單問為什麼,不如想我們怎麼做。

現實多是“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並不是一日而成,而是日積月累的付出,這種付出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不是披星戴月卻行之無效地重複無用功,而是調動各種能動性,在最初是苦悶的、不被理解的、甚至各種阻力壓制。這也是損不足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自身角度,越不足前行越困難,從外界來看在你還柔弱之時也是外界資源最匱乏階段。同情弱者一直是我們大眾的內心對別人要求的標準,卻並不是我們作為自身的行為約束。相反弱者如果因弱而索取同情也將不存在弱者需要同情的意義。

我講的是動態的過程,我們從個人能動角度不能甘心守“不足”而求“奉”,而是衝破這“不足”初期的阻力,不斷自我強大而實現被“奉”,但被“奉”絕不能成為我們努力“有餘”的目的。有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可以理解為不足之時修身養性不怨天尤人,而有餘階段為天之道、盡希望之事去“奉不足”。

最後,我想談一下壟斷,並不是簡單的經濟學上的壟斷。經常會有官媒發聲帶動一片告訴大傢什麼是正確的,而後人們跟風雀躍,為正義的發聲鼓掌,這何嘗不是壟斷。比如:你發表個評論沒有達到官方要求的標準,否定領導的決策等等是很難通過平臺展示出來的。這種強大的“有餘”就會行成語言珠峰,雖佔領了制高點卻更多是高寒難耐,隨大流的嘴巴就像雪花一般堆積著供奉著這綽綽有餘的高峰。古人智慧雲“水滿則溢”,雪崩在即。到達高點的人這時就要有“損有餘奉不足”的智慧,而不是世俗的助長“損不足”,貪婪的享受“奉有餘”,此非延續興盛之道。


沐陽春風


出自:《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當然也有時,是權貴掌握了資源分配的權利,不得不討好他們以某求利益。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造成馬太效應。


第十三號宇航員


萬事萬物總是在動態變化中維持一個平衡,這便是天道。天道自然並非是絕對的公平,它是一個運動變化的過程,一方太過,必然向對立的另一方傾斜以維持平衡穩定。而人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有太多的慾望與渴求,為滿足一己私利,目光短淺的人類每每逆天道而行事,不去珍惜生命,不懂得愛護自然,往往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生活變化,不僅耗竭自己生命精力,也損傷了自然的平衡之態,為人類的發展埋下禍根。


燕趙古陘


易經乾卦有六爻,初九為潛龍勿用,上九為亢龍有悔。過猶不及,所以有開始就有結束。當知知之,與樂知之,學會看待。


開口兩把火


你說的是西方叢林法則,強權即公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思想!按這個道理推演,最後強者也將自我滅亡!就好比資本家賺取了所有利潤,導致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買不起這麼多產品,導致生產過剩,爆發經濟危機,資本家也得破產!

按易經的講法,上天損有餘而奉不足才是大道!陰陽平衡,和諧共處,事物才能安定發展!因此易經最推崇謙卦,道德經最推崇上善若水,因為古人知道柔弱是常態,在弱態時,人可以不斷進取補強,社會不斷進步,而一旦到了最高點只能物及必反,往下走,走向滅亡!

因此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要損不足而奉有餘的話,勢必造成更大的不平等!他就危險了!


鴻毅易學


貌似提問有問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奉有餘而損不足。

先說前一句: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自然規律會把萬物進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低處的水位也因此而變高。濃的氣味會擴散到淡的地方,於是淡的地方的氣味就變濃。這是天之道,現代科學稱為熵增。

再解下一句: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因為懶散,有貪念等等小心思,希望藉助權威,藉助貴人,藉助富人的力量,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大多數人會奉承討好,希望得到他們的照顧。當然也有時,是權貴掌握了資源分配的權利,不得不討好他們以某求利益。其結果勢必使富人擁有更多資源,富者愈來富,貧者愈貧,造成馬太效應。

何以解?

凡人謙虛卑微,不自盈自滿,則天補之;聖人觀天之象,執天之行。


悃寫風水文化工作室


兩字定義:“平衡”。


黎子5003


損不足之人,使之侍奉有餘之人,也就是為富人做狗,吆喝窮人為富人做牛馬。這樣做的原因就是為了混口飯吃,就是從富人那裡獲得一些報酬,或者說殘渣剩飯。


王新莊律師


首先這個問題就問錯了,人不是為了“損不足而奉有餘”,而是為了“損有餘而補不足”。“損不足而奉有餘”是人作為動物的原始天性,“損有餘額而補不足”是人之為人的目標。

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作為動物,肯定脫離不了動物的原始慾望,這些原始慾望是人做事的原動力,適當的原始慾望對個體,對整個族群都是有利的,但是超過了一定的度,達到“損不足而奉有餘”的時候,那麼對“不足”的人來講就是一種不公平。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西方的資本制度非常體現這一點。

特朗普開新聞發佈會,有記者問:“有關係的,有錢的,有權的可以插隊提前檢測新冠病毒,需要檢測的病人檢測不到,請問總統怎麼看?”特朗普回答說:“可能這就是人生吧” 這就是赤裸裸的“損不足而奉有餘”,非常生動的例子。

損有餘而補不足

“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個體和社會集體要發展的目標。這樣的社會既要考慮到個體的突出,也要考慮集體的發展,對樣才是公平的,強者要照顧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